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论坛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蕴意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1年第 作者:金炳镐 刘吉昌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2-2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建构现代国家的政治指引和理论先导,是推进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远大目标的中国实践。今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维系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成为增强各民族共同心理认知的精神标识,成为推动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滋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民族理论研究的思想基点,其价值蕴意丰富而深刻。
 
        一、目标指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中华大地各族人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在历史长河中,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兼收并蓄,不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不断培育、发展、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集历史、文化、情感、责任、价值、命运、地域(家园)等要素,统辖于国家之下的思想观念、心理认知,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思想源头,是形塑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精神标识。
        中华大地56个民族的先民从远古走来,曾历经无数坎坷磨难,而又奋斗不止。在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中走向自强繁荣、实现历史跨越。今日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展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风貌。今日中国正豪迈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今日“中国梦”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为指引。“中国梦”是国家意志、民族情怀、人民期盼高度契合的愿景,是国家、民族、人民共有共建、共促共享的“幸福之梦”。国家梦是指现代化中国更加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更加凸显;民族梦是指56个民族更加振兴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强劲;人民梦是指人民幸福生活更加富足殷实,人民主体地位更加彰显丰富。国家梦是民族梦、人民梦的政治前提,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让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梦、民族梦是人民梦的可靠保障,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梦是国家梦、民族梦的初心起点。国家富强、民族兴旺,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和目的。实现“中国梦”是时代呼唤、人民所愿、历史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幸福之梦”征程上,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创新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发力。国家通过改革创新、政策保障、规划实施,确保“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每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三区三州”重点扶贫攻坚、援疆援藏等,使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发展成果共享。整个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建设突飞猛进,彻底改变了长期发展滞后的现实,全面建成小康顺利实现。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突显,各族人民对党的恩情、国家的忠诚、理论的自信、制度的拥护进一步增强,不断升华为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行为自觉。
 
        二、思想基础:夯实“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历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聚而不散,稳固发展,屡遭磨难而生机犹存”。抚今追昔,时间定格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以“船坚炮利”撬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股强大的外部压迫力,促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华民族奋起反抗而不断凝聚起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立斗志、敢牺牲、勇变革,掀起了反抗外来侵略者,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斗争。一次次失败,都从未动摇过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坚定意志。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翻开了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新征程,掀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高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更是标志一个新纪元的开端,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华民族逐步由“自在”走向“自觉”新时代。一个以“中华民族”整体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现代中国正不断推进世界和平发展。2019年10月1日,70周年国庆大阅兵和一系列庆典活动,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中华民族自信、开放、创新、奋进精神面貌的宣示,开启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征程。尤其是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全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八方支援、风雨同舟、共克时艰、战胜疫情,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时代,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最高利益,是国家核心利益的集中体现。当下,民族分裂势力仍然暗流涌动,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总是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有色眼镜”解构中国、污蔑中国。依仗自身掌握强大的网络平台和舆论工具,无端给中国扣上“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罪名,不断抹黑中国、丑化中国、妖魔化中国。滥用“人权指挥棒”诋毁诬蔑我国民族政策。以“人权卫士”自居打压中国。不断在中国周边领海领空,拉帮结伙、招摇惑众、炫耀武力,企图阻止中国前行发展步伐。同时他们还处心积虑支持、怂恿“疆独”“藏独”“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制造各种极端事件,不断给中国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咄咄逼人态势,必须做到未雨绸缪,保持战略定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动自觉,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凝聚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团结力量,汇聚成坚如磐石的“万里长城”。今日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从中央到地方,从北疆草原到南国海疆、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所呈现出的是“石榴花开艳阳天,同心圆梦正当时”的美丽画卷。
 
        三、精神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指人们在精神层面关于生活、支柱、动力以及信仰等方面的总和。对民族而言,精神家园能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各民族优秀文化为根基,由各民族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情感表达体系和信仰体系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是根植于各民族文化之上,在共同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宿,是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各族人民精神生活依托和归宿的文化空间,具有强大的文化磁场,吸附着各族人民的心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表现多样、蕴意深远的中华文化为土壤,以发展进步、包容开放、博采众长的中华文明为营养,以共同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为枝蔓,滋长着各民族共同珍惜的价值追求、审美情趣、思想信念、知识体系的参天大树。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浸润民族团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引导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是中华文化繁荣进步、包容互鉴的显著特征,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长期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文化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出中华文化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氛围。如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古籍传承保护等工程,都不断为挖掘传承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艺术节、中国非物质遗产博览会、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定期举办。中央电视台节目:《心连心艺术团走基层》《中华民族》《汉字听写大赛》《中国诗词大会》《国宝收藏》《舌尖上的美食》等精品。广西“印象刘三姐”和“中国民歌大会”、贵州“多彩贵州风”、西藏“文成公主”、陕西“丝路花雨”和“梦回大唐”、云南“七彩云南”、新疆“大美新疆好地方”等各地品牌节目。各种活动、文艺栏目节目形式新颖、雅俗共赏、思想深刻、内涵深邃,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提振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萌生、塑造、升华、凝聚。让各族人民在活动参与中、文化鉴赏中,获得参与快乐感、视听愉悦感、历史厚重感、幸福自豪感、心灵认同感。
        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塑造中华民族整体形象,描绘中华文化符号为着眼点,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浩瀚如烟、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中,不断挖掘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元素,不断演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辉煌,不断传承“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家国天下”的核心理念,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激发中华民族创造力、向心力,引领中华民族朝着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方向前进。
 
        四、情感认同: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情感认同作为一种最真实而又普遍性的心理认知,是拉近民族之间心理距离的润滑剂,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心理特质的彰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知到行的关键。
        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德行品质的集中体现,彰显的是“天下大同”“亲如一家”“美美与共”的道义境界。是激发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意识的精神动力,不断强化着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担当。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体的表达。长期以来,各民族在守卫祖国疆域、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浴血奋战、抵御西方列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团结一心、休戚与共、命运与共。共同抒写了气壮山河、彪炳千史的伟大复兴之梦。
        手足情深是各族人民在历经千年风霜,抵御外辱、勇于战斗、守卫疆土中凝结成水乳交融的心灵家园,是“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真挚情谊的表达,是激发各民族互助友爱、向上向善最温暖的力量。历史上演绎“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瓦氏夫人抗倭、凉州会盟、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东北义勇军奋起抗击日寇、普洱人民歃血盟誓民族团结誓词、八千湘女进新疆、三千孤儿入内蒙”等事例,都是中华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情感认同与情感升华的真实写照,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最鲜活的精神滋养。各族人民胼手胝足、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情感认知已融入中华民族血液和中华文化精髓里,转化为中华民族崛起奋进的精神支撑。
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动力,是维护好、实现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必然选择。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之不易,共同抒写的悠久历史来之不易,共同守护的心灵家园来之不易,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来之不易。这份来之不易的伟业需要我们继续奋斗,需要我们呵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让各族人民有一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大家庭亲切感,展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温馨话语。各族人民情感越浓、心与心之间的凝聚力越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越加牢固,团结拼搏的意识越强,社会就越稳定和谐,保障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础越厚实,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就能如期实现。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8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极大鼓舞了各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一股家国同心、互助友爱、命运与共的使命感与暖流涌上各族人民心中,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步伐更加铿锵豪迈。国家以更大力度、更加有效、更具活力的政策支持,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事业发展。并呈现出家乡美、生态绿、百姓富、民族情、人心齐的多维变化,且看:“八桂大地广西壮”“多彩贵州家乡美”“彩云之南四季靓”“大美新疆是我家”“北疆草原绿色美”“敦煌古韵游走廊”“雪域青藏是圣景”“汶川新貌羌碉楼”“塞上江南富宁夏”“海南三亚黎风韵”“延边颜值有韵味”“湘西土家正风光”“苗疆走廊文化兴”等,都是中华美景的“现实版”。而最美、更美的“未来版”正在各族人民耕耘奋斗、浇灌哺育之中,一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石榴之花”正含苞待放。
 
        五、价值导向: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巍巍昆仑莽莽山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抓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遵循,是引领新时代中国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总方向。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持续性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保持定力。
        其一,不断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新视野是必然。“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要结合未来中华民族发展进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完善中国民族政策体系、法治体系。要坚守民族工作初心使命,做好民族工作顶层设计,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中华民族持续前行发展的正确方向。
        其二,国家聚力、社会助力、人人用力是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思想观念、价值引领,也是行动自觉、人人所为,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既关乎国家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公民个人的生命价值。随着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延伸、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成为国家规范尊严、价值导向,成为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思想火炬”。国家做好顶层设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民个人主动作为,铸牢工作做实做细,形成强大合力,有序推进和深入。
        第三,不断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是要求。要以实施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工程”为抓手,把握好“主干与枝叶”的辩证关系,诠释、彰显好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让各族人民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更多文化愉悦、精神力量、心灵归宿。要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良好氛围,提高广大民众语言交际的水平。要不断扩大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塑造中华民族可信、可敬、可爱的整体形象。
        第四,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新领域新视野是途径。要以推进交往交流交融为抓手,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的全方位嵌入,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和谐氛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体化、人文化、具象化。讲好民族大团结的感人故事,弹奏好“民族一家亲”的协奏曲,擘画出“美美与共”和谐愿景。积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树立“中华民族是一家,幸福生活靠大家”价值取向。
        第五,不断夯实壮大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是关键。要不断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差距,共同繁荣,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格桑花”艳丽绽放,“好花红”芬芳四溢,“石榴籽”硕果累累,中华民族共同奋进!
 
          作者:金炳镐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刘吉昌,贵州民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金炳镐 刘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