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生态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荒漠生态文化的瑰宝——阿尔寨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吴剑雄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0-21
摘要:阿尔寨地处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荒漠地带,其荒漠生态文化既古老又神秘,荒漠生态文化孕育了阿尔寨文化,为阿尔寨文化提供了干燥的自然生态环境,使阿尔寨艺术宝库得以保存自今,也使阿尔寨文化有了传承的机会。阿尔寨文化又促进了荒漠生态文化

        阿尔寨地处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荒漠地带,其荒漠生态文化既古老又神秘,荒漠生态文化孕育了阿尔寨文化,为阿尔寨文化提供了干燥的自然生态环境,使阿尔寨艺术宝库得以保存自今,也使阿尔寨文化有了传承的机会。阿尔寨文化又促进了荒漠生态文化的发展。二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揭开荒漠区自然生态之谜,就能揭示阿尔寨生态文化之谜。保护阿尔寨文化,就必须保护荒漠生态文化,开发阿尔寨文化,必须首先开发荒漠生态文化。
        一、神奇的阿尔寨
        阿尔寨,一个神奇而古老的石窟,别名“百眼窑”,谥号“草原敦煌”。是鄂托克草原灿烂的文化命脉。阿尔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五大石窟艺术宝库。他们相同的是历史悠久,包罗万象;不同的是民族特色,地域风格。据史料记载阿尔寨始凿于拓跋鲜卑的北魏,发展于党项人创建的西夏,鼎盛于成吉思汗及子孙们的蒙元。他深藏着历史的沉浮和战争的烽烟,他见证了王朝的兴衰和民族的融合,传承了文化符号和宗教信息。
阿尔寨,一个宗教文化的珍品,一本民族文化的典籍,一个英雄世迹的印证……
阿尔寨山顶部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仅80000平方米(约120亩)的小范围内竟然分布有各种植物约70种,这在鄂尔多斯是极其罕见的,要比山下丰富得多,其中有些种类在山下是找不到的,如红花海绵豆、合头藜、胀萼黄芪、中亚细柄茅、沙生肉苁蓉、盐生肉苁蓉等,尤其是胀萼黄芪不仅在山下找不到,而且在整个阿尔巴斯,以至全鄂尔多斯市也找不到,可见阿尔寨山顶植物的独特性更显示阿尔寨的神奇。
        二、阿尔寨所处的生态环境
        阿尔寨地处鄂尔多斯西部的荒漠化草原与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带,属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其植被类型多半为旱生和超旱生型,如四合木、鄂尔多斯半日花、沙冬青、绵刺、蒙古扁桃、旱榆、革苞菊、刺旋花、霸王、红沙、长叶红沙、合头草、红花海绵豆、胀萼黄芪、垫状锦鸡儿、荒漠锦鸡儿、珍珠猪毛菜、梭梭、针茅、驼绒藜、蒙古沙拐枣、短叶假木贼等构成了相应的荒漠植物群系。
荒漠群系可归并为三大类别,第一类属于广幅生态型群系,如红沙群系、珍珠柴群系等。第二类属于狭幅生态型群系,其中属于石生系列的特有群系有:半日花群系、木旋花群系、松叶猪毛菜群系(限于草原化荒漠地带);短叶假木贼群系、合头草群系(限于典型荒漠地带)。属于沙生系列的特有群系有:柠条群系(限于草原化荒漠地带)、籽蒿群系、沙拐枣群系(广泛分布在荒漠区流动沙丘)。属于盐生系列的特有群系有:着叶盐爪爪群系、细枝岩爪爪群系。属于砾生系列(即所谓戈壁生境)的特有群系有:四合木群系、绵刺群系、驼绒藜群系(限于草原化荒漠地带)、膜果麻黄群系(限于典型荒漠和极端荒漠地带)。第三类群系属兼性生态型,即可出现在两类(少有三类)性质相异生境的植物区系,其中属于石生-沙生系列的有:沙冬青群系(仅出现在草原荒漠地带)。属于砾生-石生-沙生系列的有霸王柴群系(广泛出现在草原化荒漠地带-典型荒漠地带)。属于沙生-盐生系列的有:白刺群系。属于沙生-盐生-砾生系列的有梭梭群系(广泛出现在草原化荒漠地带-典型荒漠地带)。据此,可以看出:每一个荒漠群系不仅在组成和外貌上有其独立的特性,而且在统一的生态系列体系中各自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分布在戈壁、沙漠、残山上的多种多样的灌木、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群系都是干旱地区珍贵的生物资源,是荒漠生态系统的功能核心,因此,除了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植物资源外,还应利用局部有利条件进行人工繁殖、迁地保护,扩大植物资源。
        三、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的科学价值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5年。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0′~107°44′,北纬39°13′~40°11′,南北长约105公里,东西宽约86公里,总面积55.68万公顷。保护区内特有种、古老残遗种及其它濒危植物共约72种,占保护区维管植物的21.7%,其中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保护名录的有:鄂尔多斯半日花、革苞菊、沙冬青、绵刺、四合木等5种。
        四合木,强旱生小灌木,生于草原化荒漠地带的砾石质低山、砂砾质高平原和山前洪积扇等地。本种是内蒙古境内唯一的特有属植物,也是东阿拉善荒漠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并且还是蒙古高原、亚洲中部的特征属之一。是地中海南岸热带成分的孑遗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现处于濒临灭绝状态,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鄂尔多斯半日花,为强旱生小灌木,生于草原化荒漠区的石质、砾石质山坡,常形成以半日花为建群种的荒漠群落。它在地球上已存活了七千万年,远比地球上存活了两百万年的大熊猫还要古老得多,半日花科为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特征植物,它的现代分布中心在地中海沿岸,我国仅有半日花一种,是研究古植被生存环境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与财富。并且为亚洲中部荒漠的特有种。它在研究亚洲荒漠植被,特别是研究我国荒漠植被区系的起源以及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现已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沙冬青是古老常绿残遗植物,也是阿拉善戈壁荒漠的特有种,它的存在为亚洲中部荒漠区系的热带起源学说找到了证据。在研究亚洲中部植被起源和形成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现已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在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植物中可形成群落的还有绵刺、内蒙古野丁香等。绵刺为东阿拉善特有种及特有群系;内蒙古野丁香在保护区分布于低山丘陵的石缝中,它们的分布面积都较小。
        这些珍稀濒危植物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它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反复的自然选择而保留至今,在它们的体内贮存了宝贵而特殊的基因,我们应该尽早破译这些基因,尽早开展人工繁育,扩大它们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目前,鄂尔多斯学院以智颖飙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历经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已突破了四合木迁地育苗关和就地移植关,今年已在东胜区园林局苗圃、鄂尔多斯市园林研究所苗圃育苗成功。现在正在向迁地移植奋起攻关。其它如半日花,沙冬青等都已突破了迁地保护关。如何实现对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任务就落在了全市林业部门、园林部门的广大林业工作者和园林工作者肩上。
        四、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文化
        1.保护区的特有性。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论在植物区系组成还是在植被组成上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现象最明显的地区。
        从植物区系组成上看,特有种、残遗种及其它濒危植物共72种,其中有只分布于保护区及周围地区的特有植物四合木,另外有些植物的分布仅扩大到了东阿拉善地区,为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特有种,这些植物共有21种,而其中多为古老残遗植物,如半日花、绵刺、沙冬青,亚洲中部荒漠特有种有蒙古沙拐枣、柠条等。古地中海成分有半日花、沙木蓼、驼绒藜、甘草、胡杨等。亚洲荒漠特有的6个植物属,在保护区就有5个属,他们是四合木属、绵刺属、革苞菊属、百花蒿属、紊蒿属。
        保护区境内主要的草原化荒漠植被类型是由特有群系构成的,群系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大部分为古老残遗特有种,在这里珍稀植物成了本地区植被的主要建造者,它们构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景观类型和荒漠生态文化。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2.保护区植物的珍稀性。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种,有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珍稀濒危植物13种,其中大部分为古老残遗种,而在植物当中最值得保护的就是古老残遗种,尤其是生长在这严酷生态环境的干旱地区的濒危植物。所以该保护区被誉为残遗植物的避难所。
        3.保护区植物的多样性。从生态类型来看,该区可大体分为6种大的景观生态类型,景观类型的多样组合,为野生生物栖息创造了多样的生境条件。该区既有荒漠草原的一些典型成分,又有荒漠地区的一些代表类型,同时又形成了该区特有的一些类型。无论从植物种类,还是动物种类都丰富于其它荒漠草原或荒漠地区,保护区现已查明植物种类335种,从其区系地理成分来看,属于22个类型。其中古老残遗植物及特有成分均十分丰富,这在荒漠草原或荒漠地区是少有的。
        4.保护区的科研价值和吸引力。保护区地处亚非荒漠的东部边缘,草原区的西缘,是草原荒漠的中间过渡带,这里生态因素活跃,更重要的是它深居欧亚大陆内部的古老地块,至今还保留着第三纪的残遗物种,有着许多未曾揭开的谜。这里是研究物种起源、发展、演变的极好场所,是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想之地,也是研究古生物及古地理和大陆变迁等多学科难得的好素材。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物种资源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考察研究的成果充分展示了这一地区的珍贵性、奥妙性和急需保护的迫切性。这就是荒漠区生态文化的核心所在,是阿尔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阿尔寨在荒漠文化中的地位
        阿尔寨地处鄂托克荒漠的中心地带,深受荒漠生态的影响,充满了荒漠文化的气息,在其四周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古树名木,足可印证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什拉木杜沟有树龄逾千年的古蒙桑;在猫儿沟有树龄为700年的古旱榆;在苏海图有树龄400年的八仙柽柳(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高龄柽柳);在查布大梁有树龄为300年的鄂托克古榆;在布拉格斯太沟有树龄为300年的布拉格斯太古杨;在乃马海力苏沟有树龄为250年的盘龙古榆;在查布哈达图河有树龄150年的哈达图古榆;还有树龄超过100年的乌兰陶勒盖古酸枣群……这些古树构成了荒漠草原人们崇尚自然图腾的文化载体。在诸多古树上,百姓有给披红的,有给挂绿的,有敬献哈达的,也有敬献酥油食品的,有敬香的,还有上布施的,终年香火不断。遇到灾年岁月、久旱无雨,周围百姓自愿聚集树下,焚香叩头,祈求树仙降雨,保佑这里风调雨顺,农牧丰收,消灾免难,百姓平安……实际上这也是当地百姓祭天文化的一种表现。
        六、加强生物资源的恢复促进阿尔寨荒漠生态文化旅游
        1.加强生物资源的恢复与发展。为提供科学研究和开展生态监测,扩大珍稀植物种群,增强珍稀植物的繁育能力,使珍稀植物的社会、经济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在实验区内设置珍稀植物繁育区。
        该保护区作为古老残遗植物的“避难所”,草原与荒漠的过度带,荒漠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在该区域建立荒漠植物园有着非常好的条件。通过荒漠植物园的建立,可将保护区内及其他邻近区域的荒漠植物进行集中培育,实现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相互补充。
保护区内的许多草场退化和沙化,恢复和建设退化、沙化草场是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保护区内的草场恢复应以自然恢复为主。近年来旗委、政府大力开展退牧还草,保护区逐步实现“无人区”,彻底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和荒漠植物群落。
        2.促进阿尔寨荒漠生态文化旅游。既然荒漠文化对广大专家学者、广大植物学工作者以及旅游爱好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就借阿尔寨文化底蕴,把阿尔寨文化引申到荒漠文化旅游的高度,大力开展古树旅游、荒漠生态文化景观旅游及荒漠植物园旅游,极大地开发阿尔寨文化旅游业,为建设幸福鄂托克做出新贡献。
        在保护区境内有著名古树6处,它们是深山古蒙桑;猫儿沟古旱榆王;苏海图八仙柽柳;布拉格斯太古杨;乃马海力苏沟盘龙古榆;乌兰陶勒盖古酸枣群。这些古树大部分被当地百姓奉为神树,定期不定期地焚香祭拜……广大游客也渴求一览尊容,因而是开展旅游观光的极好去处。
        荒漠生态文化景观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如植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家、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地质学家、文学家、摄影家等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参观旅游,揭开荒漠生态的奥秘,创作出新的生态文化,提升文化景观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荒漠生态文化景观旅游的价值。
荒漠植物园是提供所有荒漠植物种类及其繁育基地的场所,在这里可向人们展示荒漠植物的识别方法和繁育技术,介绍荒漠植物的珍贵稀有和科学价值,普及荒漠植物的科学知识。为广大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各类院校师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实习场所。也可向各界人士提供学习机会。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林业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吴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