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生态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探索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二论 “鄂尔多斯模式”

来源:《鄂尔多斯模式研究与探索》 作者:潘照东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7-16
摘要:鄂尔多斯市生态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库布其沙漠、 毛乌素沙地占总面积 48%, 干旱硬梁和丘陵沟壑地区占 48%, 被水保专家称为 地球癌症 的砒砂岩裸露区, 年侵蚀模数高达 4 万吨 / 平方公里, 年平均向黄河输入泥沙达到 1.6 亿吨。曾有专家断言, 鄂尔多
 
        鄂尔多斯市生态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库布其沙漠、 毛乌素沙地占总面积 48%, 干旱硬梁和丘陵沟壑地区占 48%, 被水保专家称为 “地球癌症” 的砒砂岩裸露区, 年侵蚀模数高达 4 万吨 / 平方公里, 年平均向黄河输入泥沙达到 1.6 亿吨。曾有专家断言, 鄂尔多斯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 势必导致生态环境的大破坏, 甚至导致生态的大灾难。
        党中央将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启动阶段第一位的战略重点。 如何使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是西部地区面临
的重大现实课题。鄂尔多斯市具有生态保护建设的深厚群众基础, 20世纪 50 年代 “禁止开荒、 保护牧场” , 60 年代 “种树、 种草、 基本田” , 70年代 “林牧为主、 多种经营” , 80 年代 “两翼一体” 、 “3153 工程” 等生态建设、 恢复植被, 都曾收到一定的成效;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涌现出宝日勒岱、 王果香、 王明海、 殷玉珍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治沙造林代表人物。 但是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长期难以扭转, 成为沙区群众贫困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鄂尔多斯市的经济社会发展。1998 年到 2000年, 连续三年大旱, 鄂尔多斯赤地千里, 80%的草原沙化、 退化。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查阅鄂尔多斯有气象记载的 48 年历史, 鄂尔多斯决策者认识到 “十年九旱、 灾害连年” 是基本的自然规律, 而在人与自然这一对主要矛盾中, 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 才可能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十五” 以来, 鄂尔多斯市将生态保护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 从地区实际出发, 科学规划, 全面推进, 确立了建设 “绿色大市” 的目标, 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绿富同兴的发展道路, 实现了生态环境从 “总体恶化、 局部控制” 向 “总体控制、 局部好转” 的历史性转变。 从根本上摆脱了生态环境长期恶化 - 治理 - 再恶化 - 再治理的困扰, 创造了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恢复的多赢局面。
        一、 实施收缩、 转移战略, 推进农牧业向沿河与城郊优势地区集中
        长期以来, 鄂尔多斯广袤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分布着几十万农牧民,生产战线长,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 产品的档次和质量难以提高, 机械化作业更是无从谈起。 “十五” 以来, 鄂尔多斯坚决改变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推进农牧业发展重心向沿河和城郊地区转移, 推进农牧区劳动力向城镇和二、 三产业集中。 对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 种养结构、 养殖方式、 人口布局、 产业化发展、 资金使用方式进行 “六大调整” , 促进土地和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 发展现代农牧业。
        落后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是生态恶化的重要根源。鄂尔多斯市从变革生产方式入手, 率先推行禁牧、 休牧、 划区轮牧, 积极推行舍饲养殖,不堪重负的 8816 万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加快农村、 牧区人口转移, 以土地合法有序流转和户籍制度改革为主攻点,推进农牧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确保农牧区劳动力移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制定了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的农牧业发展 “三区” 规划, 启动建设 2 万平方公里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 实施
“大漠披绿” 、 “水草丰美” 工程, 通过人的主动退出, 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和平衡。
        2000 年以来, 全市转移农牧民 30 多万人, 农村、 牧区人口由 93.5万人减少到 2007 年的 60.7 万人,留下来的农牧民拥有了更多的草牧场和土地等生产资料,形成 30 万亩高效农田、 50 万亩节水农牧业基地, 10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基地、 万亩标准化温室大棚、 百万只肉羊基地等规模经营格局,集约型的现代农牧业加速发展。全市粮食产量由2000 年的 13 亿斤增加到 2007 年的 27 亿斤, 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由 615万头只增长到 1351 万头只,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以重点工程带动生态保护、 建设, 产生了显著的成效
        2000 年以来, 鄂尔多斯争取并认真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自然保护区建设、 沿黄河百万亩速生丰产林等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 502.7 万亩、 退牧还草 3013 万亩、 人工造林 1016 万亩、 飞播造林 838 万亩、 封育 102 万亩; 鄂尔多斯全市禁牧草原 3518 万亩, 占草原总面积的 60%; 划区轮牧 2398 万亩, 占草原总面积的近 30%。目前, 全市植被覆盖率从 2000 年的 30%提高到 75%以上, 森林覆盖率从 13.6%提高到 20.07%。
        鄂尔多斯在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中, 曾经遇到相当的阻力。 一些农牧民不理解, 大量宰羊、 卖羊, 导致载畜量大幅度下降。2002~2003 年, 达拉特旗的牲畜下降了 40%。鄂尔多斯市各级领导一方面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引导农牧民在农区、 半农半牧区发展舍饲,使牲畜存栏数不仅得到恢复,而且大幅度增长。2002~2007 年,达拉特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数从 111.7 万头只增加到
350.8 万头只, 增加了 2.14 倍。
       在草原牧区, 按照草场质量严格规定载畜量, 牧民们形容说是 “给羊上了户口, 严格实行 ‘计划生育’ 政策” 。同时, 大力推广牲畜改良, 使羊的个体产绒量、 产毛量、 产肉量明显提高。
       三、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生态建设, 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十五” 以来, 鄂尔多斯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采用人工降雨、 人工增雨技术结合飞播, 使降水量显著增加, 飞播的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并且突破了国际上年降雨量 250 毫米以下地区不能实施飞播的禁区, 使植被稀疏甚至寸草不生的明沙梁子披上了绿装, 甚至建起了防火的
瞭望塔。
        四、 变单纯治沙造林为绿富同兴, 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立足点
        1984 年,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创造性地提出 “沙产业” 理论, 指出: 沙漠不仅给人类带来生存危害, 同时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绿色资源。 以科学的观念、 完善的技术对沙漠进行合理的保护、 开发, 就可以使沙漠治理、 开发产业成为为人类造福的 “第六次产业革命” 。
在大规模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同时, 鄂尔多斯市着眼于 “既要绿起来, 也要富起来” 的目标, 追求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有机
结合, 协调一致, 以生态效益为基础, 以经济效益为支撑, 以社会效益为延伸, 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积极发展林沙产业, 按照 “三化” (林板一体化、 林纸一体化、 林饲一体化) 、 “三品” (饮品、 药品、 保健品) 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构筑科学合理的产业格局, 逆向拉动防沙治沙工作, 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沙柳造纸项目带动农牧民种植沙柳 600 多万亩, 甘草制药项目带动农牧民种植甘草近 400 万亩,沙棘产业化项目带动农牧民治理砒砂岩 39.8 万亩, 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 “破解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一大难题, 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
        2007 年全市林沙产业增加值达到了 13 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突破 1000 元。生态产业正在变成社会公众的绿
色银行。
        生态旅游业蓬勃兴起, 成吉思汗陵、 恩格贝、 响沙湾、 七星湖等 20多处生态旅游景点吸引来国内外大批的游客。
        经过 8 年的不懈努力, 鄂尔多斯形成了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多赢局面,从根本上摆脱了生态环境长期恶化—— 治理—— 再恶化——  再治理的困扰, 为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 世界生态卫生大会和全国防沙、 治沙工作会议、 水资源工作会议、 灌木林现场会等相继在鄂尔多斯召开, 对这里生态保护、 建设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 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进程, 为参与的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五” 以来, 鄂尔多斯市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 重点实施了“六个一” 工程, 即: 100 万亩沙柳牧草治沙工程、 100 万亩甘草产业化示范工程、 10 万亩菊芋产业化示范工程、 100 万亩速生丰产林产业化工程、 100 公里生态旅游风景线建设工程、 100 万只肉羊养殖加工产业化工程。
        一批企业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投入生态建设, 成为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进程的龙头—— — 伊泰集团从 1997 年开始从事甘草人工种植, 累计投资约 5000 万元, 种植、 移植、 育苗 4 万亩, 并进行了甘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精深加工;亿利集团以治理库布其沙漠为重点, 植树种草 120 万亩, 实施以甘草人工种植、 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化开发;恩格贝示范区投资 5000 多万元, 累计治沙 10 万多亩……
一批企业加入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开发, 活化了生态建设的机制, 增加了生态建设的投入, 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效益为基础、 以经济效益为支
撑、 以社会效益为延伸, 三效结合、 同步提高的生态建设新路。
        在加强生态保护、 建设的进程中, 鄂尔多斯弘扬草原生态文化, 建设现代生态文明, 正在实现历史的跨越。 乌审旗曾经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为保护草原而形成的 “独贵龙运动” 的主要发源地, 2004 年提出了建设 “绿色乌审” 的奋斗目标。 在乌审召, 伴随着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制甲醇、 二甲醚项目的上马, 昔日黄沙滚滚的荒漠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和谐共处, 在毛乌素沙地创造 “绿富同兴” 的新景观。
        2004 年, 乌审旗的几十户农牧民自发联合起来, 组建了绿金沙草产业有限公司, 立足治理沙漠, 发展药材、 牧草、 绿色食品种植和肉羊养殖、 水产养殖, 并且发展了农家乐、 牧家乐、 渔家乐文化旅游, 走上了产业创新、 体制创新、 管理创新、 文化创新的道路。几年来, 这个农牧民自己的企业创造了自己的品牌, 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正在绿富同兴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
        鄂尔多斯通过收缩 - 转移人口减轻沙区生态压力, 大力加强生态保护、 建设, 发展沙产业, 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 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实现了生态环境从 “总体恶化、 局部控制” 向 “总体控制、 局部好转” 的历史性转变, 也从实践方面诠释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沙产业” 理论的正确性。
        2008 年 1 月 19 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看望钱老时高度肯定了沙产业理论, 并说, “前不久, 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 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 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 生态正在得到恢复, 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 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这是总书记对钱学森具有中国特色的沙产业理论的充分肯定, 也是对鄂尔多斯生态保护、 建设的充分肯定。
        长期以来,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似乎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在国际上, 不发达国家、 地区的开发建设, 常常难以走出这样一个怪圈: 大规模的经济开发, 往往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注重生态保护, 往往又会导致经济开发的停止, 社会的萧条。西部大开发启动之初, 也曾经有人忧心忡忡地预言: 对于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大开发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大破坏,进而导致生态的大灾难。而鄂尔多斯的实践有力地证明: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自觉地遵循客观自然规律, 因势利导, 就可以扭转被动局面, 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局面。 鄂尔多斯的绿色发展之路, 破解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一道历史性难题, 也破解了国际上不发达国家、 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昨天 “一年一场风, 从春刮到冬” 的鄂尔多斯, 今天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正在书写更加美好的绿色诗篇, 迎来百花盛开, 风光无限的明天!
责任编辑:潘照东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