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论坛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鄂尔多斯经济腾飞历程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9年第 作者:奇海林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10
摘要:在中国正北方,黄河几字湾怀抱里,有一座闻名于世的草原现代名城,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鄂尔多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鄂尔多斯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三次创业,实现了由农到工从小到大由量到质的历史性跨越,各族儿女共同
        在中国正北方,黄河“几”字湾怀抱里,有一座闻名于世的草原现代名城,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鄂尔多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鄂尔多斯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三次创业”,实现了“由农到工”“从小到大”“由量到质”的历史性跨越,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谱写了一首首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动人乐章。
        一、概况
        从自然地理来看,鄂尔多斯(Ordos)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辖2区7旗。“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丘陵沟壑区、中南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区,西部坡状高原区。环境气候良好,夏季平均气温21℃,冬季平均气温-6.6℃,年均降雨量341毫米,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
        从资源禀赋而言,鄂尔多斯资源富集,已探明矿藏50多种,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探明储量2102亿吨,约占全国的1/6、内蒙古的1/2,预测总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属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优质煤。天然气探明储量4.9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盛产被称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全市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4。高岭土、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紫砂陶土等资源储量巨大。全市耕地总面积62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68万亩;草原总面积9785.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8738.2万亩。
        从人口民族来说,鄂尔多斯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域内居住生活着蒙古、汉、满、回、藏、维吾尔、苗、朝鲜、彝、壮等42个民族。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7.8万人,户籍人口162.3万人,其中蒙古族20.7万人。全市城镇人口154.8万人,乡村人口53万人,城镇化率74.5%。
        从行政区划看,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伊克昭系蒙古语,意为大庙,因清初鄂尔多斯部落六旗第一次会盟于达拉特旗的大庙王爱召而得名。2001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辖康巴什区、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全市共有51个苏木乡镇,其中43个镇、2个乡、6个苏木;共有736个嘎查村,其中566个村、170个嘎查;共有26个街道办事处和236个城镇社区。
        从历史文化分析,鄂尔多斯历史文化悠久,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7万年前,古河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萨拉乌苏文化”。从夏商春秋至秦汉唐宋的几千年中,先后有数十个北方部落、民族在这里游牧逐猎,形成了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明朝中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迁移到鄂尔多斯境内,蒙古族黄金家族也随之进入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文化精髓在鄂尔多斯聚集传承,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蒙元文化。近现代以来,大量晋陕汉人迁入鄂尔多斯地区,与这里的蒙古族一起生活劳作,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鄂尔多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民族团结文化”。
        从民俗风情而言,鄂尔多斯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既保留有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也有蒙、汉民族和睦相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民俗风情。鄂尔多斯享有歌海舞乡之美誉,鄂尔多斯人喜歌善舞,热情好客,常以敬献哈达、美酒、歌舞等形式接待客人。鄂尔多斯民间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漫瀚调、古如歌、察罕苏力德祭祀。在鄂尔多斯民间,有祭祖、祭火、祭敖包等活动。这些活动,表达着人们纪念祖先、崇拜英雄、敬重大地、崇尚自然的意念和朴实善良、诚信友爱的品格。鄂尔多斯各地每年都举办那达慕、交流会,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摔跤、射箭)是那达慕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鄂尔多斯民间有集宴饮、歌舞、游戏、竞技于一体的庆典娱乐活动——珠玛宴,也有草原牧人庆贺丰收、祈求草原人畜兴旺的盛会——珠拉格(马奶节)。牧区民居有蒙古包,有手扒肉、奶食品等特色美食;农区民居有四合院,有取晋、陕、蒙三地美食之精华制作的多种佳肴。鄂尔多斯民俗多彩、内涵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从宗教信仰分析,鄂尔多斯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少数民族地区,有5种宗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藏传佛教的主要是蒙古族,信仰汉传佛教、天主教的主要是汉族,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是回族。
        二、变化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里,鄂尔多斯人围绕着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在探寻发展路径上艰苦奋斗了一代人的时间,先是“种草种树基本田”,再是“牧民不吃亏心粮”“开荒种地跨长江”,因方法问题,始终未能走出贫穷落后的窘境。改革开放如栉风沐雨吹醒了鄂尔多斯大地,集智放胆的鄂尔多斯人通过“三次创业”实现了三次转型,正在由高速度发展走向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之上。
        (一)1949年经济状况
        1949年,伊克昭盟是一个既贫穷又落后的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526万元,其中农牧业增加值1312万元,工业总产值194万元;粮食产量12.22万吨,牧业年度牲畜总量176.3万头(只);煤炭产量6.8万吨、原盐950吨、天然碱3000吨;第三产业总产值为61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35∶2.33∶2.32。
        (二)1978年经济状况
        1978年,伊克昭盟仍然是一个既贫穷还落后的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4633亿元,农牧业增加值1.5568亿元,粮食产量20.08万吨,牧业年度牲畜总量594.71万头(只);工业总产值6877万元;原煤产量219.3万吨、发电量3646.3万千瓦时、烧碱631吨、化肥2333吨、水泥13130吨、硫磺9890吨、小苏打2769吨、地毯10787平方米、无毛绒310吨、饮料酒504吨;第三产业总产值9240万元;财政收入1886万元;城乡居民年收入为279元和194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5∶28∶27。
        (三)2018年经济状况
        鄂尔多斯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63.2 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54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52.3∶44.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3.5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24.4%,煤炭行业税收占比降至45.7%,三产税收占比升到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834元和18289元。
        全年现价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9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其中,农业产值111亿元;林业产值7.5亿元;牧业产值73.8亿元;渔业产值2.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9亿元。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72万亩,粮食总产量34亿斤,实现“十四连丰”;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254万头只,实现“十三连稳”,出栏牲畜630万头只;全年肉、乳、绒、毛总产量分别达20万吨、22.8万吨、0.2万吨、1.2万吨。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2家,较去年增加1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7%;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4.8%;工业产品产销率99.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5.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9%、重工业增长5.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下降5.4%, 集体企业增长38.6%,股份制企业增长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5.8%,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增长20.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50.1 亿元,同比增长10.2%;利润总额706.1 亿元,同比下降2.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全年重点统计的2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17种产品同比增长,增长面为85%。其中,乙二醇、聚乙烯树脂、多晶硅、聚丙烯树脂等新兴产品产量增速分别为50.1%、92.6%、99.6%和116.1%,光电子器件、汽车等产品也增长25%以上。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4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73.3亿元,同比增长6%;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9.1亿元,同比增长7.4%。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7亿元,同比下降1%。按商品类值分,粮油食品类完成零售额8.7亿元,同比增长22.8%;五金、电料类完成零售额6.2亿元,同比增长29.9%;日用洗涤品类完成零售额1.5亿元,同比增长2.5%;通讯器材类完成零售额0.9亿元,同比增长72.6%;石油及制品类完成零售额67.2亿元,同比增长10.1%。
        全年新备案外商投资企业3家,利用外资新签项目数12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1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82.3亿元,同比增长55.2%。其中进口总额23.5亿元,同比增长38.3%;出口总额58.8亿元,同比增长63.2%。
        鄂尔多斯机场全年共营运航线50条,通航城市56个。铁路通车里程达2308.7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240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264公里,公路网密度为27.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59187.8万吨,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铁路发送货物37849.4万吨,增长12.1%;公路货运量21337.4万吨,增长8.4%;民航货运量1万吨,下降15.5%。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036.6万人,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铁路发送旅客164万人,增长18%;公路客运量625.1万人,增长8.1%;民航客运量247.5万人,增长17.5%。全市机动车拥有量64.4万辆,同比增长6.9%,其中新注册5.3万户。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6亿元,增长19.1%;电信业务收入19.9亿元,增长5.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5万户,手机电话用户251.9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199.4万户,增长13.6%;宽带用户达到46.8万户,增长27.2%。
        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453.8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实现旅游收入441.3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51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收入2790万美元,同比增长2.13%。
        全市共有银行法人机构27家,辖银行营业网点685个,共有从业人员9604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3754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046.2亿元,同比增长6.2%;住户存款余额1931.5亿元,同比增长1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26.7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834.7亿元,同比增长6.2%;住户贷款392.0亿元,同比下降4.1%。
        全市保险公司中心支公司36家,中支以下各级保险机构257家。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7.7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财产险收入21.1亿元,同比增长12.3%;寿险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12.1%;健康险收入8.0亿元,同比增长34.6%;意外伤害险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21.2%。各项赔付支出17.2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0亿元,同比增长7%;寿险赔付支出5亿元,同比增长16.5%;健康险赔付支出1.9亿元,同比增长19.1%;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0.3亿元,同比增长8%。
        全市建成区面积269.7平方公里,道路面积5863.4万平方米,供热面积9977.9万平方米。全市燃气普及率达88.08%,污水处理率达96.9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8.47%。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1.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385.4平方米。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年好于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292天,污染48天,沙尘天气25天,重度污染0天。全市二氧化硫均值为12ug/m3,同比下降14.3%;二氧化氮均值为25ug/m3,同比下降7.4%。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66ug/m3,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80%。城镇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值为50.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均值为62.7分贝。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16.2千公顷,森林总面积233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6.9%。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0.23千公顷。全市有各级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保护区有7个,总面积达891.8千公顷。
        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21元,同比增长8.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834元,同比增长7.5%;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89元,同比增长9.3%。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5149元,同比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8695元,同比增长6.4%;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534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2.1%,农村为22.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9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39.5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96.5辆,较上年增长27%;每百户农牧民拥有家用汽车54.6辆,较上年增长13.8%。
        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6.2 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2.2万人,其中参加城镇养老保险3万人,参加农牧民养老保险49.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16.1万人,职工医疗保险41.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2.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2.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4.2万人。年内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为2991元,“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每月人均领取待遇为598元和458元。
        2018年末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6651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2985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332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712元。全市公办社会福利机构26家,床位2684张;民办社会福利机构26家,床位6652张。
        (四)“三次创业”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鄂尔多斯人结合本地实际,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生态建设为根本,党委科学决策,政府强势主导,大小企业市场运作,各类要素聚集优化,各族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使一个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在短短的40年间迅速崛起成为现代能源大市,经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创业从1978年到2002年。以达拉特旗康家湾社员赵丑女率先承包集体土地为开端,有影响的大事有杭锦旗巴拉亥公社成为伊克昭盟包产到户的试点,全盟实行“新苏鲁克”草畜双承包制度国家第一,内蒙古第一家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技术的绒纺企业即如今“温暖世界”的鄂尔多斯集团的前身。改革唤醒了古老大地,开放激发出蒙汉儿女的无限创造性,在天苍苍野茫茫的鄂尔多斯奋斗出一幕又一幕惊天动地的草原奇迹。期间,也有过一些充满惊心动魄的事情,如当伊克昭盟羊绒衫厂传出利润丰厚的喜讯时,各路能人高手纷纷拿出原始积累的十八般武艺,掺沙拌土、加重金粉、滑石粉拌油……一时间,域内域外想发“羊财”的男女老少使尽了手段、用尽了办法,可怜的羊绒被无数次折磨来蹂躏去,战火与硝烟在绒毛市场里燃烧了好几个年头,终于在这场绒毛大战的熊熊烈火中淬炼出鄂尔多斯集团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兄弟企业。回望当年,让人谈笑风生,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也;回想这段历史,让人充满乐趣,一个伟大民族的转型哪有书生们谈笑风生的那般天真烂漫。改革开放一路走来,赢者多是那些敢拼的开拓者与善干的奋斗者。
        鄂尔多斯人的第一次创业实现了地区经济从农牧业到工业化的转变。2002年,伊克昭盟三次产业结构为10∶54∶36。
        第二次创业从2002年到2012年。进入新世纪,鄂尔多斯在“二次创业”的征程中,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同时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要求,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之后,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重新审视全国各地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发展态势,根据市情和自身发展优势,提出了“城乡统筹,‘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农牧业产业化)互动,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路,并确立了“四个超一”(到2010年GDP超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0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1000元,到2010年超20000元)的奋斗目标。推进“三化”,建设“四大”(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能耗),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再创新高,开创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十五”期间,鄂尔多斯市进入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结构调整力度最大、招商引资成效最好、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最高、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最佳发展期。
        但是,煤炭资源富集让鄂尔多斯短时间成为远近闻名的“暴发户”,曾几何时,2000多家大中小煤矿机器轰鸣、车水马龙,生产如潮、经销如火,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开发着这块“乌金”蛋糕。安全生产只能是安全月里的事情,回采率的提升只能出现在墙上和报告里,越界开采频频发生,着火燃烧处处冒烟,低价竞争你追我赶……煤炭行业真可谓潮起潮落。国家市场化运作煤炭,地方规模化提供煤炭生产与经营,虽说转型过程及其痛苦,但凤凰涅槃后,全国14个煤炭基地安全生产、回采率、规范营销等诸多方面的标杆就在鄂尔多斯。如今,央企、外地企业、本土企业、混合制企业各美其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鄂尔多斯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鄂尔多斯人的第二次创业实现了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鄂尔多斯成为领跑内蒙古经济的火车头,成为国家清洁能源输出的主战场。
        第三次创业从2012年至今。这次创业的重点是“五个转变”,即经济建设由速度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文化建设由资源优势型向综合优势型转变;社会建设由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型向均等化服务转变;城乡发展由二元型向一体化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由分割型向融入型转变。为了实现这些转变,鄂尔多斯各族干部群众要以凝心聚力为基础,抓住转型发展这个核心,用创新创业做保障,最终实现再铸辉煌的目标。
        具体来讲,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必须突破“挖煤卖煤”的路径依赖,走拉长链条、转化增值的路子,重点是煤转电、转油、转气、转化工产品,推进煤炭分质利用,突破重大技术制约,不断向中高端产业、中高端产品延伸、提质,获得更高质量效益回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非资源型产业,必须加快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做优做强,真正形成双足鼎立态势。服务业是鄂尔多斯的短板,更是今后经济三足鼎立的重要一足,必须发挥鄂尔多斯的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健康养生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各产业融合发展、配套发展。同时发展现代农牧业,鄂尔多斯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品质优势,要重点在沿黄河和无定河流域、西部牧区进行摆布,立足各自特色,抓龙头企业来带动,搞电子商务来销售,做优质文章来创品牌,规模发展,增效增收。
        此次创业过程中,鄂尔多斯人全神贯注地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扎实推进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在消化往日飞速发展遗留下来的后遗症,解决着“三期叠加”的各类矛盾。40年间,鄂尔多斯人经历从土房到砖房、从步梯楼再到电梯楼不能算是少数,少数人还真住进了别具风格的别墅。房地产虽不能代表城市化进程,但不能不说城市化过程中房地产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产业。工业化奠定了鄂尔多斯经济腾飞的基础,城市化滞后不可能会是长时间的,规划蓝图一旦确定,建设者纷至沓来,本土房企抢占先机,外来房企不甘落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外出求学的学生假期回乡真有找不到自家街巷门牌的笑话。不守规律的后果,无非是有投机赢和必然输,更有惨败跳楼者。由此可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每往前推进一步,都会出现一批先驱留下惨痛而宝贵的经验。
        三、启示
        70年风雨兼程,70年跌宕起伏,70年波澜壮阔,70年灿烂辉煌。鄂尔多斯的70年,几乎就是新中国70年的浓缩版。
        历经苦辣酸甜,摸爬滚打,冲破束缚,勇立潮头,回味无穷的现象后,可以明确看出鄂尔多斯70年来围绕着“干和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应该是一个样还是不一样,“改和不改、改慢还是改快、这样改还是那样改”进行过无数回或理性或迂回或激烈的交锋。每次交锋过后,总有意想不到的向前迈进。从这些复杂的动态关系中,可以提炼出这样几个具有规律性的闪光点:
        (一)党的领导
        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的发展进步可以分为前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鄂尔多斯人找到了农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但陷入“左”倾错误之中数年,发展的步伐无法加快。第二阶段通过改革开放强调解放思想,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十八大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坚持继续解放思想,用“顶层设计”与“点面试点”相结合的新方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市场、善为政府”的中国智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穷则思变、勇于破旧、善于立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提出了种树种草基本田的农牧业发展措施,稳定了社会,引导各族人民群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政府采用果断措施,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赢的美好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四个意识”,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鄂尔多斯绿富同兴实践之中。
        由此可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群众才能充分发挥建设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人民为中心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发动人民、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磅礴之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今,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期盼又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头等大事、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定位,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朝着实现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总书记多次号召,实干兴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总书记明确提出,时代是出卷人,共产党是答卷人,人民群众是阅卷人。
        鄂尔多斯70年建设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鄂尔多斯模式”是200多万各族人民群众艰辛奋斗出来的经验之宝。
        (三)从实际出发
        常言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70年建设发展、改革开放,鄂尔多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究其原因,一是党委、政府领导正确;二是人民群众团结奋斗;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鄂尔多斯地下地上资源,立足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群众的愿景和力量,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立足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制度。
        古今中外的教训一再告诫人们,脱离实际的努力只能事半功倍或事与愿违。鄂尔多斯人70年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也雄辩地证明了这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
        (四)尊重规律
        春夏秋冬是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是人间规律,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是尊重规律,揭示规律,顺应规律。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中国革命的规律,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中国建设发展的规律,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正带领14亿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而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可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说过的至理名言真可谓一言九鼎。
        70年来,鄂尔多斯人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一代接着一代,一茬接着一茬,持续不断地坚持下来。如今,终于把库布其沙漠治沙基地打造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之一。
        (五)坚持新发展理念
        理念犹如旗帜,根植于大地,飘扬于蓝天,昭示着方向,指引着人们。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管方向的价值导向,是亿万人民群众发展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从新发展理念内容看,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逻辑看,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顺理成章、交相辉映;从理论看,新发展理念正在“精神变物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对现代发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从操作看,必须将新发展理念统一贯彻、统一落实,一体推进、一起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鄂尔多斯需要发挥生态文明制度先行先试的优势,探索绿色发展新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制度,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的样板区,带动创新发展、促进协调发展、助推开放发展、推动共享发展。同时,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模式,鄂尔多斯还需要激发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保障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围绕技术创新,主攻绿色开采、绿色加工、绿色循环低碳等技术,创建全国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广的示范区,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炭交易市场;需要以协调为内在要求,除了协同东中西部、城乡关系外,还需加快构建城镇、农牧业、生态绿色空间体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共赢”;需要以共享为根本目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绿色富市富民;需要以开放为必由之路,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鼓励各方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又讲好鄂尔多斯绿色发展故事,崇尚生态治理新模式,向中国、向世界提供“鄂尔多斯实践方案”。

          作者: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奇海林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