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论坛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鄂尔多斯市实力评估与机遇承接的要素分析 ——论鄂尔多斯在“一

来源:“一带一路与鄂尔多斯发展”学术 作者:唐雷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07
摘要:从发展理论最本源的因素看,一个地区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非常相似,都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和外部的机遇。发展中的成功本质上是实力与机遇进行了正确的时空交汇,二者缺一不可。李克强总理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站在风口上顺势而为,使中国经济飞起来,正所谓
        从发展理论最本源的因素看,一个地区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非常相似,都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和外部的机遇。发展中的成功本质上是实力与机遇进行了正确的时空交汇,二者缺一不可。李克强总理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站在风口上顺势而为,使中国经济飞起来”,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鄂尔多斯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应该认真地总结一下自己:我的优势有哪些?核心优势是什么?要知道,无论我们如何的有真心和诚意,国家关于潮汐发电政策项目的东风都不可能吹向我们。所以,在远行之前,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在滚滚的大势中,我们要乘的势在哪里?在众多的风口中,我们应该站在哪里?
“一带一路”的核心是互联互通、共享共赢。毫无疑问,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涵盖了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在内的18个省市区。尤其对于地处自治区西南、紧邻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鄂尔多斯来说,这定然是一次难得的时代机遇。然而,互联互通并不意味着好处和利益已经近在眼前、唾手可得。共享共赢的实质是以我们的优势去置换弥补自身劣势所需要的东西,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施舍和索取,而是互相的衬托和满足。俗话说得好,“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种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总结过去了解自己,二是通过立足现实承接机遇。我们试逐一分析:
        一、发展历程的客观评析与历史经验的总结凝练
        (一)坚持同情理解的视角
         对于历史,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倡导“理解之同情”的基本视角。陈先生的观点被绝大多数历史学家所接受,成为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从定义上讲,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实。很明显,鄂尔多斯过去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属于历史。
         所谓同情理解,就是要用设身处地的分析方法去理解鄂尔多斯过去十几年的历史进程。今天的人们在看待鄂尔多斯发展历程的时候,都是“过来人”,对于其间的发展脉络、问题所在、因果关系肯定会有相较于之前更完善系统的认识。很多人因此会自认为始终站在战略和智商的高地上,会对鄂尔多斯各行各业人们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不客观的评价:“如果当初选择那样走就不会有这种后果”、“如果在某方面投资现在就发达了”,诸如此类的如果和假说经常可以听到,似乎人人都是决策咨询专家、人人都是布局谋篇大师。对于这种一厢情愿、自我陶醉的认识,只要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问题就很清楚了。
         此时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您一定是有丰富工作阅历的成年人,那么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过往的几十年人生历程,有没有让自己后悔或遗憾的事情?如果有所谓的时光机器,您是否愿意回去做一次重新的选择?相信大半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人生的遗憾可能还不止一个两个。很多人为此会怨恨自己当时怎么那么傻、那么笨、那么不能自制、那么不够谨慎,这种想法其实是以今天的阅历、经验、知识去挑剔和苛责过去的自己。如果真的可以回到过去的时间节点再来做一次选择,当时的阅历、经验和见识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肯定依然如故。所以,同情理解的视角就是要求我们将心态、处境等完全还原,去体味理解事情的发展经过。因为,纠结于过去的不足和问题本身是没有任何进步意义的,只能平添更多的怨气和愤懑。
        同情理解的价值在于还原问题的真实,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问题,得出结论和启发。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后者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其运动规律是客观稳定的,研究的关键是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工具;前者的研究对象则是由活生生的人作为主体来创造的,因此就需要在考虑宏观规律的同时考虑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变化因素,考虑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因素、考虑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要充分考虑人性复杂性的因素。因此,同情理解与其说是一种视角,不如更准确的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必要手段。当然,同情理解并不意味着对过往的问题轻易放过、无所容心,而是首先让自己以超脱的理念从对问题的耿耿于怀中跳出来,然后对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从中得出对我们今后生活和工作有意义的启发和警示,力求未来不在同样的问题上犯类似的错误。因此,我们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早年看《西游记》,记得其中有这样一段,师徒四人取经回来途中,经书被打湿,于是在一块大石头上晾晒。不曾想在收取的时候经书被八戒不小心扯破。玄奘正要发怒,悟空上前拦住,并说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师父,不妨事,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在此,中国的传统经典名著以貌似玄幻的方式实际上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点: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需要辩证看待。既然如此,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发展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求全责备的态度;而在自我评析的时候,更不应该遮掩自己的不足、回避自己的问题,对于问题要放下羞耻感、放下抵触防范心理,以平和的心态对前因后果进行客观的梳理。即要坚持实事求是。
1941年,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认为,“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实事求是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去情绪化,不能带着怨气、怒气粗暴地对问题定性,也不能带着浮躁、投机的心理让问题得过且过。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说得通俗一些,今天鄂尔多斯的成就也好、问题也罢,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创造的。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问题就是别人的、就是上级的。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对鄂尔多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的纵向分析和延展的横向分析,而不只是停留在尽人皆知的固定答案上。要将导致问题产生的所有因素进行深入探究,要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要评估在未来发展中他们的运动变化趋势。任何结果都是众多分力综合作用下的合力产生的,这些分力包括:体制机制因素、政策因素、地域禀赋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以地域禀赋为例来解释这个思路。在工作生活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生活在鄂尔多斯的人都普遍热爱这片土地,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鄂尔多斯土著”还是因工作、生活等长期居住于此的外地居民或移民,都非常赞赏鄂尔多斯人的淳朴厚道、非常享受鄂尔多斯的蓝天白云、非常满足鄂尔多斯的卫生环境、良好治安等等。可是,大多数不曾来过鄂尔多斯的人则不是这种印象,在他们看来,鄂尔多斯身上有不少负面的词汇:鬼城、暴发户、沙尘暴和荒漠。因此,我们在外地经常会因他人对鄂尔多斯的知识空白而哭笑不得,也经常会看到在成吉思汗广场走下旅游大巴的人们惊讶的表情:哦,原来鄂尔多斯是这样的。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把其中的原因归于鄂尔多斯人太过老实,不善于宣传推广自己。这或许是一个原因,但绝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不应当作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主要参考和依据。
        我们只需要实事求是地捋清一个逻辑就能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鄂尔多斯地广人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计算,我们的人口密度是23.62人/平方公里,远远小于全国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与人口稠密地区更是天壤之别。打一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的人口密度和江苏相同,那将有6450万人生活在鄂尔多斯这片土地上。根据基本的历史知识,我们都知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鄂尔多斯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长期都是地广人稀。这是由农业文明条件下所需要的地理环境和发展要素所决定的,特别是在马铃薯和玉米传入中国之前,鄂尔多斯高原不是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高产地区,交通上远离中原人口集聚地区,故长期人烟稀少。但是,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发展制约因素逐渐被打破。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业的飞跃扭转了发展要素空间分布上的相对凝固性,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知识信息的不对称格局。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农业时代的人力资本优势、地理交通优势、农业支撑优势等转变为工业时代的资源禀赋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科学技术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等,鄂尔多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其独特的比较优势脱颖而出。并且,据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做出一个推测,在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特别是水资源供应能力能够保证的前提下,鄂尔多斯的人口在很长的时期里是维持增长态势的。
        因此,外地人对鄂尔多斯存在误解的实质是传统思维定势和信息接收不客观全面的结果。我们对此不必感到愤愤不平,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鄂尔多斯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形象肯定会越来越完整和真实。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事实最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是:面对如此现实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基础设施是不是没有软肋?我们的政策措施是不是没有纰漏?我们的文化定位是不是特色持久?当我们将目光和心思转移到这些现实问题上时,就不会情绪化、就不会被无价值信息干扰。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做法。
        (三)尊重后发地区的背景 
        鄂尔多斯是典型的后发地区,如果说中国是以几十年的时间在努力追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话,鄂尔多斯则是以十几年的集中发展追赶乃至超越众多的中东部早发地区。后发既是一种优势,同时也是一种劣势。后发优势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于早发现代化地区发展模式和经验的采借,这样可以在成熟的模式中进行优化选择,省去了自己探索的风险和成本;第二,对于发达地区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引进,特别是鄂尔多斯作为祖国的民族边疆地区,在学习东部发达地区先进技术上具有便利性,而不必像早期的开放地区一样面向国外,免去了许多壁垒障碍和引进难题;第三,可以便利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经过多年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趋于饱和,迫于地狭人稠的压力,而不得不将一些产业进行区域转移。这就为后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在享受后发优势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后发劣势的苦恼。具体体现为:第一,发展进程的赶超和压缩特征。现代化进程在推进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马太效应的强者通吃现象。比如,资金技术优势往往能吸引优秀人才,从而产生人才优势。而优势的累积往往会产生叠加共振的效应,从而使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越发强大。而反观落后地区,则是劣势叠加产生的递减效应,越是缺乏资金就越是无人无津,越是吸引不到人才就越难以发展。因此,后发地区要想打破这种被动局面就不得不采取快步加速的赶超战略,力求自己在较短时间里实现若干领域的突破,摆脱所有领域均落后于别人的状况。如此一来,必然要求暂时打破均衡、必然会带来超重的发展压力,同时也容易产生和增加发展的风险。因此,我们不赞成今天一些人否定鄂尔多斯跨越式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讲,追求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地区唯一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从世界现代化经验看,韩国如此、新加坡如此,我们中国更是如此。正是我们依托能源优势,将工业经济优势转化为综合竞争优势,才实现了在“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动大潮中为地处西北边疆的鄂尔多斯培植了难得的人才宝库。这些都是构成今天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鄂尔多斯市一中为典型代表的教育文化璀璨就是明证。第二,技术引进中的瓶颈问题。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为了追求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后发地区往往会大批引进发达地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但是,先进技术大多掌握在高科技企业手中,他们不可能轻易出手自己的看家本领。此外,企业归属地政府的发展诉求必然会带来技术的保护和输出的保守。如此一来,就会为我们的招商引资带来风险,也就难免会出现落地企业和项目的鱼龙混杂。第三,产业发力周期与时代发展的异步性问题。后发地区在引进产业项目的时候,一定会选择需求旺盛、欣欣向荣的产业和企业项目。但这种欣欣向荣是我们当时所看到的场景,是发达地区产业发力周期与时代市场机遇的完美交汇。换一句话说,人家的工作早就做在前面了。当我们引进过来之后,必然会有一个落地、培育、成长、成熟的过程,这个周期完成过程中市场的行情则是充满了变数。因为,现代化与传统社会的最大区别就是变化,就是不确定性因素的渐增。事实证明,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加速式增长,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走向谁也难以准确预测。对此,鄂尔多斯能做的就是紧紧围绕自己的最大实际,努力甄选前景看好的 “绩优股”。
          二、自身实力的精准定位与时代机遇的积极争取
        (一)新科学技术条件下的重新定位
        在新科技应用更新加速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理解鄂尔多斯的地理位置。鄂尔多斯的最大优势是能源,与能源紧密联系的是地理位置,能源的价值一方面取决于其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其位置分布。这并不仅仅指的是运输成本的单一概念,还包括信息、技术、人才的流通对能源及相关产业繁殖难易程度的影响。除了能源,我们在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时候,地理位置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从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去看,鄂尔多斯处在一个非常优越的位置。以康巴什为中心,到华北部分重要大城市的直线距离如下:北京568公里、天津638公里、石家庄439公里、太原只有310公里,这也意味着我们紧靠华北人口密集地区、产业密集地区和能源需求旺盛地区。然而,在传统的认识中,鄂尔多斯却是地处偏远的西北边疆地区。鄂尔多斯西部和北部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与我们产业结构趋同。向东是吕梁和太行横亘的群山,阻隔了我们与华北平原腹地的交流融通,特别是首都北京西北连绵不绝的高峻险山,更是让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偏远感大大增强。然而,这一切正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化,飞机和火车的潜能得到极大释放,并且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以高铁技术革命为例:今年下半年开通的郑徐高铁最高运行速度可达每小时380公里。实验速度方面,早在2010年12月3日,中国高铁CRH380A就创造了轨道最高实验486.1公里的神速。然而,没有最快,只有更快,目前人类对高铁潜力的开发空间依然很大,世界上已经有企业将速度目标定位在1000公里/小时以上。这意味着我们传统的时空概念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此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产业发展模式、财富增长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跨盟市上班乃至跨省区上班将不再稀奇。可能有人会觉得荒诞,但是,试想一下让二十年前的人理解智能手机、理解微信、理解今天的高铁速度是不是一样会让他们觉得荒诞呢?也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多年之后的事情,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实现“十三五”,是干好手里的工作。但是,科技现代化的进程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每一次的重大变革,必然会带来相关产业的重新洗牌和颠覆性后果。换一句话说,着眼于长远和未来的科学审视会使我们更加清楚当下工作的要领,会使我们的前进步伐越走越有劲。
        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近华北地区城市与京津冀经济圈的联系却在越来越紧。且不说我们近年来开通的列车车次、航班数量,单是从夏天康巴什景区越来越多操着京津冀口音的游客这一点就能知道。根据2016年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鄂尔多斯涵盖其中。这意味着不久的未来,鄂尔多斯人东入华北、南下关中的通道会越来越畅通,越来越便利。以交通变革的影响为例来说明实力与机遇的关系,是因为时空限制在过去对鄂尔多斯影响很深,人们很关注、也很容易理解。但是,鄂尔多斯自身定位和外部的机遇绝不仅仅这些。我们只是通过这一案例的纵深分析缕清一个规律:实力很重要,所以要清楚自己的实力;机遇很重要,所以不能不在乎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有与机遇匹配的实力才能抓住机遇。所以,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也好,当下的工作也好,都是实力提升与承接机遇的不断互动过程。
        (二)新常态下精神品质的潜力开发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在鄂尔多斯人爬坡过坎的气喘吁吁中,大家却惊喜的发现了鄂尔多斯精神品质的巨大推动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理性、面对成败得失的大度与从容、工作担当中的厚道和认真……,这些过去被认为空的、虚的、不适用的东西正在切切实实地改变我们的一切。正如今天人们经常说的一句励志语:“不是因为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2014年,市委书记白玉刚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将鄂尔多斯优秀精神品质概括为“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对鄂尔多斯精神品质给予高度评价,提出要在全市大力发扬。在市委党校课堂的多次市情研讨中,学员们一致表达了对鄂尔多斯精神品质内容的高度认同。我认为,鄂尔多斯精神品质之所以能如此精准地映照鄂尔多斯人的内在特质,主要是因为这六个词高度概括了成吉思汗及主体民族的思想传承、移民迁徙及晋陕文化的多元融合、地理环境及性格特征的长期塑造这三项客观实际。
        首先,说到鄂尔多斯不能不提成吉思汗,不能不提蒙古族这个鄂尔多斯的主体民族。无论是依据鄂尔多斯部落的辉煌历史还是西陵东庙的影响力,成吉思汗和蒙古族的思想文化都是今天鄂尔多斯精神品质的重要来源。以开放包容为例,成吉思汗广场四大雕塑群中的东南一座主题就是“海纳百川”。这既是对成吉思汗宽广胸怀的表述,也是对蒙古族文化传承和今天鄂尔多斯开放理念的诠释。蒙古族从来都不封闭,是一个非常有开放性的民族。800多年前,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蒙古族勇士建立了当时最强大辽阔的蒙古帝国,同时也创造了蒙古文化壮丽的篇章和传奇。这一段辉煌的历程一直影响着成吉思汗的子孙,形成了蒙古族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更强化了蒙古族豪爽大气的性格,对于身外之物,就不会刻意在乎。在大家看来,草枯萎了会再长起来、牛羊吃掉了还有下一代,但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累积加强、不容破坏的,这正是蒙古族好客大方的文化来源。其次,鄂尔多斯是汉族人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这其中绝大多数的汉族人是当年“走西口”的晋陕移民后裔,他们身上秉承了陕北、晋北人的和善直爽、勤朴厚道。数百年来,各民族人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语言、风俗、饮食、娱乐等互相帮助、相互交融,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个友好的互助融合过程中,真诚、友善的美德得到很好的珍存和张扬。此外,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生存和生活环境同样影响着人的思想和意识。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认为:“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与中原地区人多地少的环境不同,二百万鄂尔多斯人在这块被母亲河环抱的将近八点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人与人之间较少有对于资源和利益的争取竞争,需要更多的是帮助和团结,这更使得重视感情、得失从容的思想成为大家共同的处世理念。
        在对鄂尔多斯精神品质概括的基础上,白玉刚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共同追求、共同情怀、共同品质、共同行动和共同形象这“五个共同”的伟大事业。将鄂尔多斯人区域心理中相通的情感、对于未来发展的共识、多年传承的品格、努力缔造的美好形象以截取最大公约数的方式实现了整合,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提供了具体途径。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往往呈现这样一个规律,在现代化进程的早期,资源、物质、基础设施、交通位置等硬实力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明水准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权重逐渐增加。正如现代化理论学者罗荣渠先生所说:“不能把文化因素仅仅看成推动经济增长的补充要素,它本身就是现代化的必备要素,在转型期中要努力促进它转换功能,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效应,为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做出贡献。”鄂尔多斯精神品质作为鄂尔多斯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和突出体现,是凝心聚力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实现十三五目标的重要动力。
        (三)新时代机遇条件下的机遇承接
        在“一带一路”时代机遇中,鄂尔多斯要想很好地承接这个机遇,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地缘对接。在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具体定位中,对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的定位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地的定位是: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这两项定位是与鄂尔多斯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承接好内蒙古自治区行政隶属关系上对中央政策的承接;另一方面,基于鄂尔多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必须重视关注和积极探讨与陕西、甘肃、宁夏的对接。鄂尔多斯地处内蒙古西南,与晋陕宁交界。具体到旗区分析,乌审旗与榆林地缘相近、方言相似、文化交流沟通频繁。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尤其是鄂托克前旗,旗政府所在地敖勒召其镇到银川只有120公里,要比大多数宁夏自己的县市靠近首府银川。上海庙镇更是与银川近在咫尺,两地交流互动有着深厚的传统。因此,我们要根据自身定位与这些地区搞好对接,借窝下蛋、借力发力。
        第二,理念对接。“一带一路”的核心是互联互通,要点是顺势而为。所以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今天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前面我们说到鄂尔多斯精神品质当中就包含有开放包容,过去有开放豁达的长期优良传统。但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优势等于现代理念的树立,在有些领域正好是相反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例,因为地理环境、气候水文等因素,鄂尔多斯高原气温偏低、干旱少雨,其植被覆盖率是远远比不上低纬度、低海拔、降水充沛的广大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但是,谁更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呢?实事求是的讲,鄂尔多斯恐怕要超过绝大多数的南方地区。正是因为过去植被的缺乏、沙尘天气的频繁才使得鄂尔多斯人格外重视植树造林。过去的几十年时间,尽管我们的工作重点会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但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这件工作则是一如既往、越抓越实。因此,我们可以说鄂尔多斯人在绿色发展理念上具有极好的思想基础,操作执行起来就会比很多地方容易的多。反观协调发展理念,我们的思想基础则相对比较薄弱,这是由我市基本的市情所决定的。在过去,鄂尔多斯发展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在国家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鄂尔多斯依托优越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围绕能源及相关产业建立了鄂尔多斯的工业基础。但是,与中东部很多地区漫长的日积月累不同,我们的发展是在较短时间里以打破平衡、突出优势的方式快速成长起来的。因此,就必然会在一定时期里出现不协调现象,比如物价较高、文化消费偏低、能源工业产值过高等。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后,很多人意识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仍然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多年来形成的路径依赖,会将不协调、不平衡发展看做一种自然和常态。这些正是我们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时要特别去改变和优化的。
        第三,政策对接。理念是先导,落实靠政策。政策精准分解,坚持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制定原则。从国家层面看,“一带一路”涵盖了多个发展领域的多个方面。有基本定位、产业布局、路线规划。然而,这些优惠的政策具体到鄂尔多斯人身上,并不会直接产生效应,而必须靠我们的准确把握和智慧转化,将其精准分解、逐一落实,这就要求将政策分解到各旗区、各部门、各单位。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例,今天我们的人才规划建议着重强调了人才资源的重要性、鄂尔多斯引进人才的重点领域、对人才发展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等。但是,具体定制什么样的人才评价指标、制定什么样的优惠政策、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等微观问题则是由各旗区、各部门、各单位来具体操作执行。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目标分解的科学和精确程度,归根到底考验的是每个人对规划的认同和诚意。
        早在2400年前,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隔行不隔理,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地区也是如此,机遇只是意味着大发展的可能性,当大家都意识到“一带一路”作为机遇的存在时,能想方设法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的实际行动才是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关键。

        作者单位: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市情教研部  

 
 
责任编辑: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