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鄂尔多斯学的产生背景和治学原则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1年第 作者:潘 洁 人气: 发布时间:2012-05-16
摘要:【内容提要】从宏观上归纳、分析了鄂尔多斯学产生的背景和具体因素,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背景和原因也决定了这个地域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第二部分阐释了研究会或有意为之,或自然形成的办会指导思想与治学特色。 【关键词】鄂尔多斯学产生背景治学

  【内容提要】 从宏观上归纳、分析了鄂尔多斯学产生的背景和具体因素,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背景和原因也决定了这个地域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第二部分阐释了研究会或有意为之,或自然形成的办会指导思想与治学特色。

  【关键词】 鄂尔多斯学 产生背景 治学原则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建立于2002年9月16日。九年来,以其独特的治学理念、丰硕的学术成果,受到鄂尔多斯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和荣誉称号十多项(次),并且初步确立了在全国地方学(地域学)领域的声誉和地位。

鄂尔多斯学产生的背景

  九年之前,新世纪的曙光刚刚升起,西部大开发拉开了序幕,鄂尔多斯市进入第二个年头。自治区主要领导到鄂市调研时指出,鄂尔多斯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与内蒙古西部金三角另两“角”的呼和浩特、包头交替领先。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发展,鄂市实现了在全区范围内“争名升位”,“走进前列”的目标。经济,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体量已小有规模,人均GDP在向二千美元迈进。在经济带动下,各项事业快速推进,民气上升,人心思进,处在从较快发展向更好更快发展的转折点,从全区排头兵迈向全国先进典型的新的起跑线。果然,接下来的几年之中,出现了“三星交辉”,“三生有幸”。即陆续产生“鄂尔多斯经济现象”、“鄂尔多斯文化现象”、“鄂尔多斯生态现象”;以及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生活提高的良性循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既是上述种种的报春矫燕,又是从知识、学术、成果角度促进发展的助推器。她的面世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和丰富的现实土壤的。回过头去观察和总结,我们认为不应忽视下列几点:

  第一,独特的历史轨迹,火热的现实生活。鄂尔多斯市的前身是伊克昭盟。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几万年前,“河套人”即繁衍生息于萨拉乌苏河流域。后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栖息地,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会之所,也曾是烽火连天的古战场。秦朝设置郡县,修筑长城和直道。十五世纪,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于此,并担负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神圣使命。故使得鄂尔多斯成为蒙古民族传统礼俗、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地段。而且,号称蒙古历史三大史诗巨著中的两部就出自鄂尔多斯蒙古族学者之手。近现代这里是落伍了。建国之初,是绥远省治下的一个自治区。蒙绥合并之后,恢复伊克昭盟建制,由于生态脆弱、交通闭塞,现代产业几近于零,所以几十年中,在内蒙古处于下游地位。八个旗县中,五个国贫、三个区贫。可以说农不成,牧不就,工业就更为落后。连几十万人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1978年是个拐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像春风吹暖了蒙汉人民的心。伊克昭盟最先搞包产到户,比安徽小岗村还早。最先搞畜草双承包、包字进城和补偿贸易。历届盟、市领导班子的大胆进取、妥善运筹与广大群众的创新精神、奋斗干劲形成强大的合力。开发自然资源“羊、煤、土、气”带来精神状态的扬眉吐气、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大支柱产业,三大企业集团,令人们刮目相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自治区领导、国务院相关部门开始“发现”伊克昭盟的增长势头。各类调研、研讨、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纷纷在这里举行。随着第二产业的迅猛扩张,原先占主导地位的农牧业退居第三,占比逐步萎缩至个位数。经济总量以每年23%左右的速率递增。第三产业,以旅游、物流为龙头,一年一个台阶。与经济共生,为经济服务的各项社会事业,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也日益丰厚。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城市规划、社区建设也都在不经意之间走在了全区的前头。伊克昭盟由冷僻的角落,一下子坐上了正席,成为热点、焦点。大学生、民工、投资者、专家从全区各盟市、全国各地向这里汇聚。原先鲜为人知的高原小镇东胜,不长时间成长为高原新城,人口由不足5万,增至60万;宽敞的街道,奔流不息的豪华汽车,整齐美观的绿地,给外地人、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鄂尔多斯还让许多离去归来者——学子、艺术家、官员以及曾经在这里插队、工作、任职,后来调离的人们——感到变化太快,超乎预期。就连数十年生长于斯,生活于斯的蒙汉各族百姓,也觉察到身边景物、工作环境、饮食起居条件的嬗变。每遇亲友交谈,同学聚会,满足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总之,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人,现有水平,相对地位,发展势头,进取张力,都是以前任何年代无法比拟的。这一切,是如何得来的?客观条件,主观因素何者为先?存在问题与解决方策?都值得有识之士冷静看待、认真思考、细致总结。这是鄂尔多斯学产生的宏观动因。

  第二,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积淀深厚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渊源,是鄂尔多斯学产生的较为直接的动因。争论经济、文化哪个在前,哪个为重,会落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窠臼之中,永远得不出共识。站在鄂尔多斯的土地上,我们感觉,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从领导到群众先是把精神、力量集注于生产、创业、挣钱,当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文化跟着昌盛起来。这一“感觉”证明先有经济发展,后有文化繁荣;然而如果用历史的长镜头加以“回视”,文化却又是经济起步、上升的前提。鄂尔多斯人自古以来不乏爱国爱乡,吃苦耐劳,和谐包容,团结互助的集体性格;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又累积了不甘落后,穷则思变,期盼改革,知恩图报的潜在意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又进一步树立了善于借鉴,敢闯敢试,巧抓机遇,不骄不躁的进取之道。近年某些外地人氏和媒体文章把鄂尔多斯的发展成就归结为资源加运气,这是极为片面的。我们经过系统的对照和研究发现,从伊克昭盟到鄂尔多斯市,历届党政领导班子,不仅富于改革意识、进取渴望和亲民精神,而且胸怀大局,决策科学,运筹得当,有许多超前的、独特的举措,一步一步把个曾经贫穷荒凉的鄂尔多斯,打造成一座文明富裕的高地。中央将鄂市列为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市之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5个先进地区之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最崇高的褒奖。而鄂市的公仆和人民,包括众多的经营者、劳动者获得上述殊荣,也是当之无愧的。

  九年之前,鄂尔多斯学研究事业诞生,是以经济为缘起,以文化为切入点的。研究会还以研究本地区的历史、民族、民俗、生态、人物、沙草产业为己任,但经济、文化显然是研究的主轴。而经济与文化可以说是孪生姐妹,难以分割。好比一部轿车,经济是其两个后轮,有驱动装置,是汽车前进的依据;文化是两个前轮,起平衡、稳定、导向作用,有的也有驱动装置(“前加力”或“四驱车”),单有前轮或后轮都难以组成完整的、奔跑如飞的汽车。

  第三,肥沃的土地,勤奋的耕耘者。火热的现实生活,一日千里的经济文化,给研究者提供了层出不穷的课题。数不清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需要去挖掘、整理、诠释、推介、普及。恰在这时,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知识分子、长期担任教师,后来多年从事党政领导的奇朝鲁从副盟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思考着如何继续为社会效力,为大众造福。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思路一经提出,便有很多人响应。其中有宁夏大学校长、我国民族史学者、在鄂尔多斯工作过许多年的陈育宁教授,有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夏日。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协商,名为“鄂尔多斯学”的地域性综合学问(学科)及其研究会建立起来了。那时候全国范围之内,地方学团体只有不到10家。奇、陈、夏三位分别担任会长、专家委主任和荣誉会长。这是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民间学术团体,是联系领导与群众、衔接过去与未来的知识平台。迄今为止,在内蒙古,以行政单元命名的研究单位,只此一家。

鄂尔多斯学的治学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人创造了一切,人也是资源、财富、文化、精神的载体。研究会创立之初,即着眼于人。努力以自己的活动服务于人,造福于人,以文化人。吸收了约200个团体与个人会员,聘请了110多位各方面的兼职专家,培育了一支有理论素养,有实践经验,功能齐全,有一定攻关和著述能力的研究队伍。研究会领导和专委会总的指导思想中,就突出了鄂尔多斯“学”是研究鄂尔多斯“人”的综合学问这一理念。全部活动都贯穿发挥人的创造潜能这一红线,用尽心力把鄂尔多斯人的业绩、贡献、特点介绍给市内市外的广大群众。2009年出版发行的大型工具书《鄂尔多斯大辞典》也单设了“人物”分篇,展示了数百位高原杰出人物的风采。

  其次,厚今薄古。地方学不可能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而只能从事应用研究。即使涉及历史和历史人物,也是为给今人以某种启示和引导。地方学研究院所必须把主要力量用在当代的课题上,揭示规律,解疑释难,为党政领导决策施政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五大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第三,开放办会,博采众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于2005年倡议成立了全国地方学联席会并连续担任二届主席单位。2008年移交给北京学研究所后,仍同联席会保持着密切往来。这样可以向兄弟研究单位学到许多办会思路和具体做法。在本市范围内,几年来同兄弟学会、协会也多有交流与互动。这对于浓化学术氛围,贴近实际需求,提高成果应用实效有很大帮助。

  第四,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勇于奉献,树立一代崭新学风。研究会一向不争名位,不事张扬,但开展学术活动,既活跃,又严谨,做到了低投入,高产出。在没有编制,没有固定预算的条件下,先后举办十多场档次很高、影响深远的论坛或研讨会,出版发行各种书籍、报纸、刊物一千余万字,其中不乏精品,显著丰富了地方精神财富、乡土教材,成为了小型智库与咨询平台。因为有“为”,所以有“位”。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早已成为本地民办学术团体中的佼佼者,得到各级各类奖励及荣誉称号已有近20次。

  第五,树立全局意识,和谐意识,超前意识。立足鄂尔多斯,放眼全区全国。既将本会全部活动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规划之中,又密切联系各族各界人民群众,衔接政府施政与百姓诉求,诠释上级意图,反映大众呼声,为构建和谐,推进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为现时的发展建设提供理论、知识服务的同时,未雨绸缪、高瞻远瞩,预测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事业走向,为制定规划建言献策。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明年即将迎来建会十周年。从2008年起,研究会确立了“创品牌地方学,建和谐研究会”的目标。这一目标到明年将基本得以实现。九年来,研究会已形成了成熟的办会理念,探索出一整套治学方法与运作技巧。下一步,打算逐步实现由以数量争先向以质量取胜,由全面覆盖向重点突破,由运转的随意性、慢节奏向治学规范化、高效率的转变。鄂尔多斯学研究事业在未来的岁月里,定将成为地方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定将为鄂尔多斯市更加繁荣昌盛,鄂尔多斯人民更加富裕幸福做出足以载入史册的贡献。

 

                               作者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潘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