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精神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穿沙公路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1年第 作者:白富华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0-12
摘要: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给人们留下的只有前进的足迹和美好的回忆。从交通运输角度讲,杭锦旗的穿沙公路取代了以前的塔独(塔拉沟-独贵特拉)公路,而S215一级公路又取代了穿沙公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但是,留给人们印象最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给人们留下的只有前进的足迹和美好的回忆。从交通运输角度讲,杭锦旗的穿沙公路取代了以前的塔独(塔拉沟-独贵特拉)公路,而S215一级公路又取代了穿沙公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但是,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穿沙公路,因为它远远超出了公路本身功能的作用。它被誉为“大漠奇迹”“黄金通道”“绿色长廊”;它曾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过特殊贡献,是杭锦旗一张靓丽的名片,特别是给杭锦旗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穿沙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杭锦人民战天斗地、发奋图强、无私奉献、不仅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杭锦旗的历史,书写了一曲提前实现中国梦的赞歌。
        穿沙公路是通过杭锦旗13万人民发扬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穿沙精神,在国家、社会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它开辟了治理库布其沙漠的先例,它让人们认识到了所谓的死亡之海并不可怕,是完全可以治理的,并为科学有效治理库布其沙漠和修筑沙漠公路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同时让人们认识到,穿沙公路能修成,再没有干不成的事。
        作为一个穿沙公路建设的亲身经历者、倡导者,从大胆的提出、冒着生命危险闯入死亡之海进行勘测设计,到困难重重、艰苦卓绝的两期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参与者,现在回想起那段感人的历史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最近,杭锦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题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在锡尼镇召开。会议主、承办单位要求参会人员每人提供一篇研讨文章,我就简单的把修建穿沙公路的经过谈一谈。
        一、高瞻远瞩,果断决策
        杭锦旗为什么要修建穿沙公路?其主要原因:
        (一)20世纪90年代初期,杭锦旗东沿河地区和库布其南部沙区,由于交通和通讯闭塞,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三万多农牧民群众和干部深受其害、两万多贫困人口脱贫无望。在那些年代里,沙区牧民没有见过黄瓜、西红柿、豆腐、葡萄等食品的人很多。有的人连杭锦旗政府所在地锡尼镇还没有去过;有些老年人还没有见过汽车。个别人家四五口人盖一床被子,三四个孩子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男孩子找不下对象,到外地不敢说自己是沙区的牧民,怕别人瞧不起;有了急病或生育难产者,得不到及时医治而丧失生命是常有的事。
        (二)东沿河地区每年开、封河季节,由于黄河、毛补拉孔兑、库布其沙漠四周阻隔,电报和邮件得半个多月才能收到。商品、货物、粮食拉不进来也运不出去。
        (三)杭锦旗唯一的一家化工企业,一部分原材料和全部产品都通过巴拉贡火车站转运,修通穿沙公路后,全部转到乌拉山火车站,单程运距缩短100公里,每年光运费可节约2000多万元。
        (四)库布其沙漠肆虐横行,无限制地吞没良田牧场及地表植被,沙尘暴频发,据统计1988年前,平均每年爆发50余次,席卷沙尘可抵达北京、天津、直至日本东京。常年形成沙进人退、无法根治的现实,另外,库布其沙漠通过西沙拐和鄂尔多斯13大孔兑每年大量沙子涌入黄河,加上黄土高原的泥土使下游河段淤积形成新悬河,最高河段高出地面20米;其中,库布其沙漠是造成黄河下游潜在危险的因素之一。
        杭锦旗当时是国贫旗县,1996年财政收入还不足2400万元,而修建穿沙公路需要上亿元的巨额投资,虽然65公里路段交通部和国家计委已经立项,但投资什么时候到位还是个未知数。钱从哪里来?另外,在号称死亡之海的大漠中修路,别说伊克昭盟、内蒙古,就是全国实属罕见,一没有经验,二缺技术,三没有资金。面对重重困难,杭锦旗的几届决策者们还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首位,选择了干!苦熬不如苦干,小干大困难,不干更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穿沙公路修通。
        二、困难重重,不屈不挠
        1997年6月16日,穿沙公路开工后,施工人员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高温酷暑,七八月的库布其沙漠温度最高可达60多度,沙子能把鸡蛋烫熟,头顶烈日,脚踩热沙,大部分同志都头晕目眩、呕吐拉痢。地方道路养护管理段副段长刘永军,因劳累过度,严重中暑,突然昏倒在工地上。但当时既没有手机又无法走出去,只好吃几片感冒药,喝点藿香正气水,就这样,同志们都是用生命挺着干活……
        他们的住地是用推土机在低沙窝推一个一米多深的坑,上面搭一块防雨布,就是他们的“地辅”,一部分同志干脆就住在沙丘上,晚上天当被子地当床,星星点灯望月光。工地上的水桶和锅盖晚上经常被大风刮出五六百米远,第二天再去找回来。
        做饭都是在低沙窝较平整的地方挖一个灶坑,坐一口铁锅,二三十人一锅饭,锅底糊了而上面还是生米,一揭锅盖,哗!沙子涌进锅里,就这样大家每天都吃的是生一半熟一半,沙一半米一半的饭,喝的全是凉水,工人们风趣地说:我们吃的是“风味”食品,喝的是“沙窝大曲”。
        他们在沙漠中安家落户,天当被,地当床,喝着掺沙拌土水,改善生活时吃一顿白面干烙饼。在沙丘上睡觉的同志,一晚上得换几个地方,不然就会被沙子埋掉,早上起来都像兵马俑似的,只能看清嘴巴和两只眼睛。一块儿住的人却谁也认清谁,他们说:我们一天得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由于缺水,同志们十来天洗一次脸,大家说,他们的脚比脸干净,因为每天光着脚走路,脚被沙子洗的干干净净。
        施工人员吃不上蔬菜、肉食,粮食还不充足,由于资金困难,油料、配件不能及时供应,有的机车不断地停工待料。地方道路养护管理段施工队由于带的粮食吃光了,和外面又联系不上,二十多人三天只吃了一顿饭。
        特别使人头疼的是路基工程质量难保,按技术要求,每30公分压实合格后再添土,但沙子含水量不足,没有粘合力,又没有压道机,只能用推土机碾压,收工时工作面儿整的齐齐整整的验收了工程量,但晚上一场大风刮过后,第二天早晨起来面目全非,要不路基全部刮走,要不变成原来的沙丘,只好第二天再重干,但第三天又是如此,就这样无数次返工,使施工人员非常烦恼,使工程量无限制地增加,让技术人员一筹莫展。
为了鼓舞士气,增强信心,保障路基工程成果,鉴于穿沙公路治沙任务重,时间紧迫和公路建设资金、劳力严重短缺的实际,总指挥部决定发动穿沙公路沿线9个乡苏木农牧民、职工干部和旗直113个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义务投劳,到穿沙公路两侧栽置沙障、种树种草、封沙育林。防护穿沙公路路基、路面免遭风残风蚀,确保公路施工功效。
       1997年9月29日指挥部在大礼堂召开了全旗穿沙公路治沙大会战动员大会,会上,旗委书记、穿沙公路建设总指挥部政委白玉岭做了动员报告,他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最后,白玉岭慷慨激昂地大声讲:“战争年代,国民党的将官们挥臂大声喊:‘弟兄们给我上’!而共产党的将官们也挥臂大声喊:‘弟兄们跟我上’!只是一字之差,共产党胜利了,国民党失败了,现在,我号召全旗13万父老乡亲:弟兄们跟我上”!顿时、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
        10月初,沿河地区正值秋收大忙季节,东沿河三苏木乡镇的农牧民舍小家,顾大家,丢下地里的庄稼农活带着粮食、行李,火炉、锅碗瓢勺,全部到沙漠里安营扎寨,吃、住、干活全在公路两侧的沙丘上,晚上男女老少都是铺地盖天,旗直部门113个单位,每一个单位只留一个职工看门,但职工都争着要上阵,谁也不愿留下,只好由领导指定人名或是轮流值班。到了大会战工地,大部分同志同样是住在沙丘上风餐露宿,条件最好的是住在赛乌素苏木的水泥地面儿会议室,晚上睡觉时,男同志头朝北、女同志头朝南,中间放一面党旗作为不可逾越的界限……
当时的库布其沙漠气候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特别是深秋的夜晚最低气温在零下4-5度,太冷时,拿出自己带的白酒喝两口,或点燃柴草取暖照明。“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寒栗睡听大风歌,早晨起来满脸沙”。这是当时治沙大会战现场的真实写照。
       治沙大会战现场每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有各行各业干部职工、有农牧民群众和市民、有离退休干部、有佛教人士和在校的师生;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七八个月大的幼童……
       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赛音乌素苏木牧民门肯巴特尔,把自己70多岁的老母亲送到亲戚家,他和妻子住在羊圈里,把房子腾出来让施工人员住;什拉召苏木牧民魏五十三,妻子蒙根,背着仅八个月的孩子,从距离工地100多里的家每天往返上路治沙;图古日格苏木一大队牧民巴音吉日嘎拉七十多岁,不顾儿女劝阻,完成自己的治沙任务后,还要求多做贡献;巴音乌素七十多岁的喇嘛狄旺老人,收拾起念经做佛的用具,骑着毛驴上路栽沙障;独贵塔拉镇农民赵银祥,是二级残疾病人,刚刚做过手术后就投入到治沙大会战中;原畜牧局党支部书记魏色登,已办了退休手续,但依然拖着带病的身体来到路上;年逾72岁的图古日格苏木牧民那仁巴特尔不顾儿女阻拦,自己带着干粮、行李从100多里处步行来到治沙工地参加大会战,整整干了五天,直到任务完成。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特别是六大班子的领导都亲自参加一线劳动,他们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工地上谁能认出他们都是杭锦旗的“县太爷”呢?旗六大班子领导们都带头上阵,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资金短缺是始终困扰穿沙公路建设的一个严重问题。1997年6月16日开工时,用于工程建设的资金仅有旗交通局从盟交通处借来43万元。计划落实的资金迟迟到不了位。庞大的、综合性的建设工程,光施工人员生活,机车燃料、维修费用,一天就得十多万元人民币。钱从哪里来?旗委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1.号召社会各族各界干部、职工、群众为穿沙公路建设损资投劳;
       2.召开新闻发布会议,扩大宣传范围,争取上级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仅1997年,国家和自治区以穿沙公路沿线生态治理和防护治沙建设为重点项目,共投资800万元,与之相配套,自治区计委补助杭锦旗100万元。交通厅决定投资400万元,交通部于1995年立项后,投资400万元,并于1997年全部到位。盟交通局投资100万元,盟畜牧局投资模拟飞播经费10万元,三大集团(伊泰、伊化、亿利)的300万元投资也陆续拨付;杭锦旗机关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及全旗农牧民群众三年捐资450多万元;杭锦旗在外地工作的同志及社会各界纷纷为穿沙公路捐款。其中有东胜实验小学10岁小学生奇凌,从报上看到穿沙公路的报道后,给白玉岭书记写信说:“穿沙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这一代人”,并且把自己积攒下来计划买自行车的200元压岁钱捐给了穿沙公路,类似感人事迹举不胜举……
       由于各级新闻媒体的大力宣扬,杭锦旗穿沙公路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自治区、盟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温家宝、邹家华、丁官根、黄振东等国家领导都为穿沙公路做过重要批示。
当时的温家宝副总理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46期“杭锦旗人民的‘穿沙精神’感人至深”一文上批示:“杭锦旗人修路治沙,创造了大漠奇迹,也形成了一种精神力量,请新华社报道一下他们的事迹,激励更多的基层干部与群众同甘苦,多办实事;鼓舞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内蒙古和伊克昭盟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都亲自到现场视察指导,经过三年苦战,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让这条“黄金通道”在茫茫沙海中畅通无阻、为杭锦旗的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社会进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穿沙精神,踵事增华
        三年内五次大会战,共投入人力70万人次、车辆18501辆次、投劳投工折合人民币3050万元,为穿沙公路防护工程节约了一大笔资金。每次大会战近万人自带干粮,住帐篷、睡“地铺”,吃“野炊”硬是一根一根地扎成了5万亩沙障、人工造林25万亩,沿线共飞播造林45万亩,封育51万亩,控制流动沙漠面积达114万亩。有人统计过,如果把穿沙公路栽的沙柳一节一节接起来,能绕地球几十圈。穿沙公路两侧每一根草、每一苗树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都闪耀着杭锦旗13万人民改变贫穷命运所彰显出的思想光芒,编织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修通穿沙公路的重要作用:
       (一)锻炼了一批机关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观念。
        1.消灭了赛音乌苏,巴音补拉格两苏木不通公路的历史。
        2.使沿线两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达小康有了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了沙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彻底改变了他们世代的人生命运。
        3.亿利集团就化工产品运费每年能节省2000多万元。
        4.为开发库布其沙漠旅游资源和更广阔的沙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5.为今后沙漠修筑公路和有效防治沙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有效遏制沙尘暴及沙漠涌入母亲河、为库布其沙漠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等项工程开创了先例,并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杭锦旗13万人民在库布其沙漠禁区战风沙斗酷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开创了“大漠奇迹”、修建了一条“黄金通道”,并且在修建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先进模范人物,同时创造出了“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穿沙精神,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杭锦旗13万人民战天斗地,战胜自然,完成了多年未完成的各项事业,就1998年,杭锦旗除了穿沙公路外,还完成了以下6大工程:1.完成中西沿河排干工程80公里;2.降低了水位,改良了土地性质,增加了10多万亩耕地。
      (二)11月间,沿河农牧民自筹资金义务投工投劳修建加固了160公里黄河防洪堤工程。
      (三)梁外地区借款赊账等办法打了405眼机电井,开发水浇地7万亩。
      (四)埋设光缆320公里,通讯事业走进了全市先列。
      (五)城镇建设:锡尼镇街道黑色化、迎街面白色化、街面围墙栏杆化、巴拉贡的市镇建设也进入了全盟前列。
      (六)修建乡村道路61.3公里,其中图格利至穿沙公路30.5公里,巴音布拉至穿沙公路30.8公里,彻底消灭了两个苏木不通公路的历史。
      (七)穿沙精神为杭锦旗塑造了新形象,大大地提高了杭锦旗的知名度,使全旗的各项事业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
      (八)通过全旗至下而上齐心协力努力奋斗,2020年杭锦旗创建成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在穿沙精神的鼓舞下,杭锦旗人民对自己创造的精神非常珍惜,因为它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凝聚各方面的力量。穿沙精神更是教育青少年、振兴杭锦旗最好的精神财富。它将为杭锦旗的经济腾飞、人民生活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作者:杭锦旗政协原副主席
 
责任编辑:白富华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