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精神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内蒙古创建模范自治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0年第 作者:杨 莉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1-05
摘要:内蒙古是革命老区,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创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范例,谱写了我国民族和谐发展的光辉篇章。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摸索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早在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就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
        内蒙古是革命老区,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创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范例,谱写了我国民族和谐发展的光辉篇章。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摸索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早在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就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这一光荣称号伴随内蒙古走过60多年的风雨历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稳定与发展之路。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三次产业均衡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人均7.4万元,比 1947年分别增长了642倍、145倍。基础设施大幅改善,高速公路纵横交织,民航机场数量众多,高速铁路开通运行,覆盖全区、连通全国和世界的现代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多项民生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超过60%的常住人口实现了城镇化。”[1]
        70年,沧海桑田,贫穷落后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70年,风雨兼程,经济落后的内蒙古成为边疆靓丽风景线,是祖国北疆的安全屏障,是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70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努力前进,不断丰富“模范自治区”的内涵,得到习总书记的高度赞扬。内蒙古创建模范自治区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我觉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离不开一个“和”字。
        “和”,《说文解字》解为“相应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和”字的含义不断丰富:和平、和睦、和谐、和善、和安、和息……
        “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哲学思想,是处世行事的方法、准则,也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在国家关系上,西方讲求战胜、征服别的国家。而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们就提出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理想。
        儒家经典《中庸》中有一句十分精辟的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最大的和谐。《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二气互相交冲、互相激荡、互相交和、互相作用而构成“和”。
        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是父子兄弟结仇怨,而有离散之心,所以“离散不能相和合”。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就渴望团结,反对分裂,在三四千年以前造字时就充分表露了这一思想。《说文解字》一书对狗和羊的释义是“犬为独,羊为群”,一贬一褒,一目了然。古人认为,“狗和狗相争食而斗”,狗咬狗的结果必然是分裂、离散,这就违背了团结合作的思想,因而带犬(或反犬旁)的字都含贬义。如“猖、狂、狰、狞、狐”等。羊温顺合群,以羊为偏旁的字就含褒义。如“群、善、祥、羡、羹”等。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无不追求一个“美”字。“美”字就是“羊”和“大”字组成的,古人以“大(肥)羊为美”。
        内蒙古有55个民族,之所以如此团结,就是深得一个“和”字精髓,是“和而不同”的民族政策,是“和谐发展”的人与自然的生存理念,是“和衷共济”的民族团结共进……才使内蒙古有了今天“家和万事兴”的成绩。
 
        一、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子路》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学思想。可以理解为“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也可以理解为“君子和谐却不同一,小人同一却不和谐”,换种说法就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也不会要求别人非得和自己相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喜欢和他人保持一致,或者要求别人和自己一致,但实际并没有真正的和谐。
        “和”与“同”是春秋时代两个常用术语,“和”如五味调和,八音和谐,一定要有酸、甜、苦、辣、咸才能使饭菜有滋有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句表面是在谈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是“和而不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更多的用在社会治理中。
        “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使这些差异、区别、分歧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和谐或发展。“和”也是“度”,处理各种差异、多元的适度,强调“过犹不及”和“中庸”,这就是中国的辩证法。
        和而不同,贵在创新,和是创新的源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集释》《郑语》史伯),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新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踏步不前,永远停留于原有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早在1990年就提出“和合学”思想,后来又发表专著《和合学概论》。张教授指出:“所谓和合,是指自然、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以及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的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深得“和”文化精髓,深谙“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制定了适合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让各族人民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各少数民族聚居区能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内蒙古有今天稳定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既承续了我国崇尚统一的历史传统,又符合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实国情;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集中领导,又照顾了民族地区的差异和特点;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又体现了各民族的多元性。
        内蒙古,生活着55个民族,各族群众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如果我们在治理中不能重视差异,不能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强求“一致”“一律”“一心”,那是件很可怕的事情,那么这55个少数民族一定不能如现在一般“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2]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民族团结工作的必然性,提出新时代内蒙古各民族群众更加和睦友爱的新期望、新愿景。是“和而不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二、和谐发展
        这和谐是“天时地利人和”,是“志同心和”,是“和气致祥”……
        这和谐,包括干部与群众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各民族百姓间的和谐。各民族百姓之间的和谐主要得益于“和而不同”的民族政策,所以此部分主要谈另外两个和谐。
        (一)干部与群众的和谐
        “和谐”的内涵特别丰富,在春秋战国,孟子认为“与民同乐”是“和谐”的重要内容,《孟子见梁惠王》就阐释了这样的观点:孟子见梁惠王,王正站在池塘边,观赏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王对孟子说:“有贤德修养的人也喜欢欣赏如此美景吗?”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4]
        周文王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救民于水火,所以他即使动用百姓的劳力来筑高台、修深池,百姓却很高兴,他们赞美高台为“灵台”,大池为“灵池”,既加以美名,又为其中有麋鹿鱼鳖可以共享而高兴。
        《汤誓》记载却告诉我们,像夏桀这样的暴君,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便有高台、池沼、珍禽、异兽,他怎能够独自享受到欢乐呢?
        “与民同乐”在今天就是干部与群众和谐的关系,只有干群关系和谐,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产生合力,才能不内耗,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内蒙古被称为“模范自治区”,安全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就得益于干群关系的和谐,这和谐又得益于党的民族地区干部任务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实际,规定民族干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录比例不低于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盟市旗县党政正职基本按“一少一汉”配备。自治区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划出15%的职位,专门用于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的大学生。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达6.8万人,占全区总数的33%;少数民族代表、委员分别占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38%和37%;这些数字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5]
        正是因为干部队伍中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他们更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喜好,所以工作时能够想到各少数民族的不同特点,也就不会一刀切,简单处理,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所以干群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和谐,没有什么矛盾冲突。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
        这是古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是孟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是有一段时间,因为饥饿,我们急切地从自然中过度攫取,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地上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几近握手,沙尘飞扬;天上雾霾呼朋唤友,面目狰狞……
        以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为例,最严重的时候,沙漠是以每年100平方千米的速度前行。沙尘暴天数一年平均有27天,最多可达57天。读过梁衡的《沙海一苗树》的读者,大概都记得这情节:“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拉特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改革开放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定了“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更加大了绿化的力度,使沙漠重现生机,野兔、红顶鹤、胡杨等500多种野生动植物出现在沙漠中,七星湖成为知名的旅游胜地。现在鄂尔多斯市的百姓享受天朗气清、21度的清凉夏季的美好生活。
        2018年,当著名作家梁衡来到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登上全村最高处时,他看到的风景是:“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杨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
        现在的内蒙古自觉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草原、森林保护为首要任务,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一些地方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今天的内蒙古,正在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强度的项目,全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7]
 
        三、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植根于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作为民族关系发展的“蓝图”,表明该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较强的实践特性。和衷共济体现了团结、共生的民族特征,蕴含建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在和衷共济思想指引下,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历史内涵,新的奋斗目标。
        (一)“和衷共济”,抵制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等
        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强大,国际上的一些敌对势力处处抑制我们的发展,经常想利用民族、宗教、自由等问题,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进一步深化研究民族政策,在坚持和继承已有理论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创新,使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符合国情实际,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不给国外敌对势力创造攻击我们的机会。
        (二)“和衷共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限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我们必须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努力改善民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既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三)“和衷共济”,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由56个民族的文化组成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此过程中,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不论那个民族都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同时我们鼓励每一个民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下,自主地发展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多样性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感受着和谐互助的美好,过去,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未来,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亲密无间。
        “以一指导多”“以多丰富一”,正是因为党和国这处理好了“同”与“异”的关系,才有了今天的和谐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和”文化,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了内蒙古7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和”兴内蒙古,“和”兴中华民族!
  
  注释:
  [1]2017年俞正声《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内蒙古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实录)》
  [3]党的十九大报告
  [4]《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页
  [5]2017-08-07新华社《自信道路70载——内蒙古成功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纪实》
  [6]《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页
  [7]2019年6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活动”李纪恒发言
  [8]《全力推动我国各民族 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路晓峰(作者为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巡视员)
 
      作者: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杨 莉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