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精神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漫谈鄂尔多斯精神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潘 洁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1-14
摘要:一、关于精神的一般性解读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注重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以简短文字表述的精神。单说精神,同精神文明、精神力量、精神支柱、精神境界、精气神这些词组的内涵是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一、关于“精神”的一般性解读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注重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以简短文字表述的精神。单说“精神”,同精神文明、精神力量、精神支柱、精神境界、精气神这些词组的内涵是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它与“物质”相对应,与“文化”相重合。是文化架构中最优秀、最具活力的部分。它与时代紧密结合,标示着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它是地域文化的精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多数民众的心理诉求,也是人文科学的新“产品”。从形式上观察,它可能是几个词组,一两句话,而绝不可能是长篇大论。承载精神的文字都是高度凝炼而又通俗易懂的。这是因为,它需要求得快速理解和接受,产生类似警句、格言的力量、公益广告的效应,并且耐得住人们深长的审视和品味。说到它的特点,首要的,是它的“个性”。没有哪两个地方的精神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相邻、相似的两个地区也是如此。其次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再则,任何“精神”都有其局限性,你无法把这个地方、这个单位的历史、现实、未来、战略、愿景概括得特别全面和完整。还有,所有的“精神”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处在不断的丰富完善修改嬗变之中,而不会有最终形态。
  二、鄂尔多斯精神的形成过程
  鄂尔多斯精神是鄂尔多斯这方土地、这个人群的精神。它有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它源于人民生活、人与自然相处、生产建设、改革开放实践。本地区的乡风民俗、名人言论、媒体评价、施政口号、政策法规、建设方针、发展战略、史志档案、文学作品中都有可能存在构成精神的元素和材料。经过领导者、文人、专业工作者和普通百姓的提炼、归纳、概括,再集思广益、修润完善,就可能形成以文字表述的精神。这个精神的字里行间,溶合着鄂尔多斯人的集体理想,也带有直接创作者的思想印记。一般说来,它不炫耀已有的成就与财富,而对优势与前景却尽力加以展示。
  改革开放以前那30年,不管是组织生产,还是指导运动,都是唯上级的马首是瞻,照本宣科,亦步亦趋,不需要多少创造性,也不敢自行其是。翻阅历史,1948年,中共伊东工委曾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限制移民”的施政方针,如今重温起来,觉得它很有创意,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也颇有远见。60年代,盟委针对伊盟气候、生态和农牧业生产状况,提出“种树种草基本田”的七字诀。这句口号,或者称方针,闪耀着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思想光辉。假如持续地照此办理,伊克昭盟的植被建设早就在全区领先了。可惜“文革”一来,将之批得体无完肤,不但停止施行,还成了首倡者的一大罪过。
  随着思想解放,精神枷锁被打碎,伊盟人才有了独立思考的自由。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一年后,伊盟科学技术大会成功举行。大会主报告的题目是《正确地认识伊盟,科学地建设伊盟》。紧接着,盟委主要领导号召:从伊盟实际出发,说伊盟的话,办伊盟的事。这些在今天看来,正常而又平常,然而过来人都知道,在当年,这些语句、提法,简直像在油锅里撒进一把盐,反响极为强烈,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于是,包产到户由全国最先试点发展成在全区率先全面推行,畜草双承包紧随其后。作为全盟的生产建设方针,由“以牧为主”修改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三种五小”。将植被建设列为最大的基本建设,决定全盟每年种树、种草、种柠条(三种)各100万亩。五小(小草库伦、小水利、小流域治理、小经济园林、小农牧机具)则更是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惠民、富民的发展宗旨。属于国内首创,至今不失其指导价值。上世纪80年代,伊盟人的目光开始从农村牧区转向城市。先是组织了一场“振兴伊盟经济的突破口是什么”的大讨论。结论是“资源致富,化工先行”(实际绒纺、煤炭早已经“先行”了)。同时,还着手“包字进城”,对原有工矿企业普遍开展技改扩容,并简政放权,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盟党政的战略口号是:“争名升位,走进前列”。决心在全区十多个盟市里出人头地。“名”、“位”、“前列”都属于“相对需求”,有了一些“精神含量”和雄心壮志。90年代,是伊盟“激情燃烧的岁月”。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企业集团陆续形成。盟里及时推出“两翼一体,3153工程”规划和“三开(资源开发、对外开放、思想开明)、一治(国土整治)、一转换(自然资源转换)”战略。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激励下,通过一波又一波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胆子更大了,办法更多了,增速更快了,实力更强了。工业、第二产业赢得了发展先机。盟领导因势利导,提出“重塑重构,对接推进”、建设“四个层面”企业等构想,不停地想新的,干大的,争先恐后,火上浇油。盟外的领导和专家称之为“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媒体带头欢呼,说伊盟刮起了新的“鄂尔多斯风暴”。进入21世纪,自治区主要领导来这里考察,认为鄂尔多斯的改革发展大业已步入“快车道”。在全区,可与呼市、包头交替领先。2001年,撤伊克昭盟,设鄂尔多斯市。在第一次市党代会上,提出进行二次创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并制定了“工业立市,以城促市,开放强市,科教兴市,文化塑市,依法治市”的一整套施政方针。开启了鄂尔多斯“黄金十年”的大幕。五年之后,2006年的全市第二次党代会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市委主要领导做了“为建设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鄂尔多斯而奋斗”的报告,一时欢声四起,掌声雷动。说明报告反映了一百多万鄂尔多斯人民的心声。那正是投资很热,心气甚高的日月。二次党代会的前三年,盟党政的口号是实现“四个超一”。有的人提出较全国、全区规划的时间提前一步进入全面小康。会后,激动人心的口号更多一些。如“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构建百年鄂尔多斯”,“建成西部金融中心”。公益广告、旅游广告有“一代天骄长眠地,鄂尔多斯蒙古风”、“太阳之子,天骄圣地”等,不仅空灵、豪迈,而且悄然注入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一阶段,好像一切都在增长、上升:GDP、财政收入、楼层、房价、领导的政绩、百姓的期望值、媒体和外界对鄂尔多斯的评价……头脑发热的人以为能够长久维持20%以上的递增率,希望佳绩之后再创奇迹,希望不受全球、全国金融风暴的冲击而独善其身。这种心气和情绪保持了好几年,直到又一次重要会议上,还唱出很高的调子:“超越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回头审视,那已是强弩之末。没过多久,“十二五”开局之年,矛盾、问题就开始露头了,接着形势开始逆转,部分地段资金链断裂,楼市停摆,民工回流,消费品市场遇冷,煤炭大幅度降价,政府债台高筑,外面的投资者望而却步……这时,地方当局明智而及时地把鄂尔多斯精神定位为“内敛平和,诚信务实,兼容并蓄”。调子虽不及前两次“高昂”,但让人感觉是把脚踏在了实地上,不夸耀,不张扬,而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总之突出了一个“实”字。就是说,校正以往的政绩观,追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努力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且更加注重惠及民生。三句话,都是美好的、有着时代精神的内容。其中有的我们原先就拥有,应该保持和发扬;有的原先虽也具有,但相对薄弱或在以往上升、飞翔的过程中丢失了,必须重新构建,用力完善。就像我们每个人要在生命的途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个精神,相信能管一段时间。
  三、鄂尔多斯精神的社会功效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打造、自己应用的鄂尔多斯精神!尽管它远非尽善尽美,尽管它还有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但它肯定是个威力巨大的精神武器,必将在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启迪我们的智慧,为行进中的鄂尔多斯之舟添加大量的动力。精神能够转化为物质,可以激发出力量,鄂尔多斯精神的社会功效将日益显现。
  首先,明确方向,增添动力。从前面叙述的形成过程里可以看出,精神中包含了口号、思想、方针、战略。这些都为领导者、建设者提供了总的遵循和办事原则,从而增强了信心和力量。
  其次,提升民气,凝心聚力。精神反映民心。民心顺,事业进;民气升,万事兴。整个中华民族要实现大团结,作为像鄂尔多斯这样一个地方、一座城市,其居民、市民有着更直接的利益和共同追求。大家认可的精神,能把一百多万人民群众的力量聚合在一起,为实现既定的目标竭诚尽智。
  第三,引领“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精神是纲领,是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种文明形态。它不是法律法规,但有着比法律法规更强劲的规范行为、推动进取的力量。因为一般说来,法律法规具有被动、保守性。它规定人们“不许”如何,“不能”怎么做;而精神则教导、指引大家“应该”做什么,朝着哪个方向走。而且,这样做、这样走的结果。是地方兴盛,人民富裕。从而使之成为主动、自觉甚至拼搏、奋争的行为。这种精神驱动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大得可能超过一个特定时间段落里这个地方的全部物质收获,也可能超过一个或一些大项目、大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总之,这种力量是可感的、能够物化的,有时是显著的,不可或缺的,就像人民军队里的思想政治工作。它无法准确地用数据去表示。也应该说明,这种力量虽然巨大,但也不是无限的。认为它无限的人,不是唯物论者。
  第四,提高地区(城市)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提升地方与人群的形象定位。鄂尔多斯精神,就像经过几十年培育而形成的鄂尔多斯羊绒衫这个品牌一样,意味着质量、服务、信誉直到人的综合素质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是可以依赖的,是可以与之开展商贸往来和各种交流的。即使原先不甚了解,读了这个精神,也会顿生好感。因为文如其人,一个一穷二白的地方,缺少教化的人群,是产生不出如此内涵丰富,闪烁着逻辑力量和人性光辉的精神的。
  第五,整合、统率地方软实力。精神是地方科学理念、优秀文化、美好习俗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的大荟萃和最集中的表现形式。鄂尔多斯的良好经济基础,为文化事业大发展,文化产业大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鄂尔多斯蒙汉各族人民从艰难困苦中实现华丽转身,迅速步入幸福祥和的崭新天地,他们也必将满怀信心,以乐观、美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以产业、科技为核心的硬实力和以精神、文化为统帅的软实力将相率而行,相得益彰。精神是成功的能源,是胜利的保障。
  四、鄂尔多斯精神的演进方向
  在对许许多多各种形态的精神进行分类研究之后,人们发现它们的变化规律是:
  1.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表述文字高度省净,日益文学化。最初,可能受古汉语影响,人们在介绍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特点与风格时,往往只用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我区知名学者郝诚之与外地专家谈论内蒙古最主要的特点时,各自在自己手上写下一个字,都是“大”,不谋而合:大草原,大森林,大幅员,大力度开发建设,大度豪放的民族性格……很早以前,学子们议论我国两所最知名高校的异同,公认的说法是:北大清高,清华精明。说中国特点,开头总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说内蒙古物产总格局则更简单:东林西铁。上世纪60年代大庆成为全国工业标杆,核心精神是“铁人精神”。细究其经验,“两论起家”。当代汉语,都说比古汉语啰嗦、烦琐,但也能伸能缩。加上同音近义、同音异义的替代变幻,把天气预报、企业精神、广告词搞得眼花缭乱、光怪陆离。假如把这些列为一线的语言产品,那么身处二线的精神必然受到影响和带动。在物质生活大为提高的今天,在精神食物的消费方面,人们也早已厌倦了硬生生的灌输和干巴巴的说教,而希望加上调味品,加以烹制,使之色、香、味俱全。连新闻都在向文学化靠拢。央视及各地的天气预报,除了配以美观的画面,还要调动几乎一切文学手法来吸引观众。主持人也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在表演或者叫演示。
        2.迅速普及,被广泛接受,不断提高,成为地方的名片和文化品牌。如今已有许多地方推出了自己的精神。未来,相信所有的地方,从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到地市、县市直到乡镇,可能无地无精神,形成流光溢彩,百花争艳的局面。乡镇也会有精神?会的。不是有“一乡一品”的规划吗?物质千变万化,精神会跟着千差万别。可能会有趋同、相似,甚至重复,那无伤大雅。如今地名、人名不是有很多重复吗?世界照样丰富多彩。精神一旦普及,提高便摆上了桌面。汉语有着无尽的空间。随着经济循环,思想深化,文化多元,交流频繁,精神自然要提高、上升、提纯、浓化。
        3.感召力、感染力、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成为本地区公仆和百姓的共同信仰。好的精神,往往带有情感色彩,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说要用好的理论、思想、作品、精神去武装人、塑造人、感染人、激励人吗?在这里,精神完全能兼具这几种功效,让你不甘寂寞,不满足于慢节奏,而是以积极态度,进取姿态对待身边的人和手上的事业。汇聚了许多个体、群体、团队精神的地方精神,自然势如洪流,力赛雷霆,能够成为历史前进的伟力。
        4.从全局视角考量,从始至终葆有个性和独有的风格。相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地方精神是土产,是山歌,是适宜于本地水土气候的生物,是当地人创造出来又反过来为当地人服务的。通常说的中国功夫,南拳北腿,有许多的种类和流派;中国歌舞,五十六个民族,不止五十六朵花,因为各民族的艺术都不只一个套路,一类节目。如果硬性合为一种,即使是优中选优,也会扼杀整个中国文化的生机。只能相互借鉴,切磋,吸收长处,弥补不足。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也是这样:多极化,多元化,多样化。
        5.鄂尔多斯精神的发展方向、完善途径。鄂尔多斯经济社会都处在转型期。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创造了关注度极高的辉煌,又显现了结构性难题。首先说,现行的12字精神的内容、文字、趋向、效果都是比较好的,但精神肯定要随着物质变。首先是调门,要高低适度。有如一部乐曲,调子要定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它的主题。眼下的精神无疑有些内向、低沉,与鄂尔多斯的地位、前景不十分吻合。其次,在内涵方面,应顾及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近些年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当然,应秉要执本,统筹兼顾,不可能面面俱到,纤毫毕现。另外,说句题外话,下次,下一个精神应考虑公开向社会征集,汇聚广大群众的智慧,上下结合,把这件事办得更好。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潘 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