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精神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鄂尔多斯骄子——缅怀吴占东同志

来源:吴占东纪念文集 作者:张荣之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1-28
摘要:(一) 吴占东,是我参加革命后认识的第一位土生土长的蒙古族领导干部。 1951年,我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革大)分配到中共伊盟盟委宣传部工作。时隔不久,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我先被派到准格尔旗搞土地改革试点工作。之后,又去准格尔旗一区

(一)

        吴占东,是我参加革命后认识的第一位土生土长的蒙古族领导干部。
        1951年,我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革大)分配到中共伊盟盟委宣传部工作。时隔不久,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我先被派到准格尔旗搞土地改革试点工作。之后,又去准格尔旗一区王保公村(后来该区划给萨拉齐县管辖)搞土改。工作开展不久,春节到了。一些年长成了家的干部都回家过年,剩下年轻没成家的人都集中到将军窑子过大年。当时任土改工作队队长的吴占东就是负责管我们过大年的头儿。当时他还是个二十多岁的英俊小伙子。别人介绍他的正式职务是盟团委宣传部部长。有人还进一步介绍说他就是伊盟鄂托克旗的蒙古人,十来岁上就去了延安参加了革命,一直在延安民族学院学习,是我党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青年干部。听了这些介绍,初识吴占东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蒙古族青年领导干部的形象在我头脑中树立起来了。这其中既包含了敬佩之意,也有对其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羡慕之感。
        也许正是因为我对吴占东同志有着良好的第一印象,使我与他的接触频繁起来。我们同住一个室里,同睡一条炕,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同在一个操场上打篮球、嬉闹玩乐,我们根本就没有把他当成是领导,他自己也更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当官”的样子。就这样我们十几个“无家可归”的单身队员,过了一个快乐红火的大年。
        经过这一段初识阶段,吴占东在我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而且是一个平易近人,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的好头头、好朋友。

(二)

        土改结束后,各自返回原来的工作单位。到了1952年的6、7月份,当时任盟委宣传部部长的陈乐山找我谈话,说吴占东即将调任乌审旗旗委宣传部长,他提出要你同去到乌审旗旗委宣传部工作。我们考虑到你是个南方人,刚来伊盟工作,乌审旗是伊盟最偏僻的一个旗,交通不便,连个二柄子车(一种畜拉木轮车)都不通,人口稀少,是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牧业区,怕你去了各方面都适应不了,所以先征求一下你个人的意见。你去不去组织上都不勉强。陈部长的谈话虽然很突然,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可是我并没有犹豫,当场就答应去乌审旗。之所以如此,一是我认为服从组织分配是一个革命干部的天职;二是对吴占东能挑选上我感到荣幸;三是我对吴占东虽然只有几个月的相处,可是他的为人处世都赢得了我的敬佩和信任。感到在这样一个好领导手下工作放心。
        谈话后不久,我们就“走马上任”了。说“走马上任”那可是名副其实。我们一行四人(另外两人是奇永昌和原烽)从盟委要了唯一的交通工具——两匹马子上了路。马子是用来驮我们四个人行李的,我们轮流牵着马子步行。从东胜到伊旗(那时叫郡王旗和札萨克旗)的通格朗,路比较平,我们走得比较顺利。一百多里的路程走了三天就到了。从通格朗再往南走到乌审旗地界就都是茫茫的沙巴拉了。不仅大路成了羊肠小道,而且一到沙丘上就连羊肠小道也被风刮得无影无踪。我们全凭吴占东引领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有时占东同志也迷了路,我们只好跟着他在沙海里“转卜子”。转的走不动了,就在沙梁上睡,饿了就拾点沙蒿柴烤我们自带煮熟的羊肉(到通格朗时,吴占东买了一只羊,杀了煮熟,驮在马背上,成了我们行军中的干粮);渴了就在湿地上掏个圪卜,用洋瓷缸子舀出水放在沙蒿柴上烧滚了喝。就这样我们走了九天九夜才到了乌审旗。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吴占东同志的引导,不要说到不了乌审旗,就是每个人的生命能否活下来还是个问题。尤其是我这个南方人,从来没见过沙巴拉是个什么样,从来没吃过羊肉是什么味。在这九天九夜的行程中,我看到的、学到的、体验到的东西是任何学校都学不到的。让我学到这些东西的启蒙老师就是吴占东同志。在我们迷了路转了卜子的时候,是他想尽各种方法,从茫茫沙海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当我们经不住旅途煎熬,对战胜困难失去信心时,他总是给我们打气、鼓劲并带头去克服困难,使我们四个人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四个人中我年龄最小,又是南方人,在生活中有许多难关就过不了,比如羊肉就吃不了。可是我们带的食品只有羊肉,不吃就得饿死。作为领导又是老大哥的吴占东同志,采取各种方法,使我过了吃羊肉这一关,由不吃到吃,由少吃到多吃。旅途是艰苦的,也是寂寞的,有时我们一天也遇不到一个人,找不到一户人家。为此我们都很愁闷,吴占东为了让我们有个好情绪,也走了一路给我们讲了一路的故事和笑话。他的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我们,使人们受到鼓舞和振奋。

(三)

        我从16岁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有44年的工龄。在这44年的革命生涯中,我始终没有离开宣传和新闻这两项工作,也始终没有离开过鄂尔多斯这块土地。这与吴占东一直是我的领导(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有关。因此我不仅有对他为人处世耿直、率真的敬佩,也为他廉洁奉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折服。从我的回忆中感受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骄不躁、年轻持重。吴占东同志年轻时就担任领导工作,而且是个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的领导。被当时人们称为年轻有为的“少壮派”。可是吴占东本人从来没把此当作自己骄傲的资本。相反,他始终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不管担任什么领导职务,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从不盛气凌人,更不以权谋私。在乌审旗工作期间,给他分配的部长办公室和宿舍,他坚决不要,与我们干事一起同室办公,同炕睡觉。给他分配专用的马匹,谁下乡谁骑,变部长专用为部里公用。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犯下错误时,他从来没有发脾气、打官腔,更没有过高声训斥,总是与人为善,循循善诱地“冷处理”。就当时的全盟来说,乌审旗条件最差、生活工作最艰苦。再加上交通闭塞,匪患频发,安全不保,所以许多外来干部不安心在本地工作,而乌审旗委宣传部的全体干部,则是上下团结,人心思进,业绩突出。这都是占东部长领导有方的结果。
        二是勤于学习,才思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勇于创新,善于决策。由于吴占东同志一参加革命就被送到延安民族学院学习,此后又长期担任宣传部门的领导工作。经常与知识分子和文艺界的人士打交道,因此,他非常重视学习。不仅向书本学,而且也在实践中学;不仅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而且还广泛涉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知识。他是那个时期少见的学习型领导干部。不仅勤于学习,而且还善于学习,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决策能力。他在宣传部当领导时,亲自动手拟定工作计划,起草报告、讲话稿,写工作总结。他把自己动手看成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是吴占东同志的领导有方还体现在用人方面。他知人善任,大胆使用提拔人才。宣传部门涉及面广,需要广纳各方面人才。尤其是要与各领域里的知识分子打交道,并从中选拔所需的各种人才。然而在吴占东同志担任盟委宣传部领导期间(1957年反右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正是我国“左倾”思想泛滥成灾,对知识分子大加打压之时。吴占东同志冒着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整的风险,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保护了宣传系统一些知识分子干部,也提拔使用了一批家庭成分高并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有些干部由于压力太大,不可抗拒,在反右时被打成“右派”,吴占东同志也是尽力从轻处理,力求在政治上给一条出路。正因此,1966年“文革”一开始,吴占东同志就被划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走资派”“黑帮”圈子里,被群专、揪斗,受到残酷的迫害,就连他的夫人李洁珠也一并受害,遭受到残酷斗争的厄运。
        吴占东同志是我党一手培养起来的少数民族优秀干部。但遗憾的是,正当他年富力强、担当起党交给他更重要的任务时,离我们而去了。我作为他的一名老部下、老战友,对他的英年早逝除表示极其哀痛和惋惜外,还要对他的忠魂呼喊一声:你不愧是党培养出来的一名好战士!不愧是鄂尔多斯人民的骄子!

        作者:伊克昭盟宣传战线的老兵,长期在吴占东同志领导下工作。曾任《鄂尔多斯日报》社长、总编辑,盟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张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