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经济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的幸福——“幸福鄂尔多斯”老干部访谈记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0年第 作者:于 妍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2-31
摘要:一、回溯历史背景 鄂尔多斯救济扶贫工作始于1983年。1984年,伊克昭盟制定了第一个五年扶贫规划(1984年-1988年)。经调查,全盟209100户农牧民中有贫困户3万户,15万余人。各级财政、金融部门为贫困户划出专项信贷资金指标,利率优惠。农牧林水部门具体负
        一、回溯历史背景
        鄂尔多斯救济扶贫工作始于1983年。1984年,伊克昭盟制定了第一个五年扶贫规划(1984年-1988年)。经调查,全盟209100户农牧民中有贫困户3万户,15万余人。各级财政、金融部门为贫困户划出专项信贷资金指标,利率优惠。农牧林水部门具体负责指导,适当减免集体提留、税收、教育学杂费、牲畜防疫费等,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1985年,各旗市相继制定扶贫计划,调查了解贫困户的贫困情况及原因,帮助贫困户研究制定脱贫计划,签订脱贫合同书,建立扶贫档案。重点放在山区、老革命根据地及牧区。扶贫工作由单纯的救济“输血型”,转变为自救自立、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造血型”。
        1988年6月,成立了伊克昭盟救灾扶贫福利服务公司,帮助各旗市创办经济实体和经济联合体。1983年至1988年,各旗市共创办社会福利企业10个,扶持乡、镇创办各种救灾扶贫经济实体52个。1986年,成立了伊克昭盟贫困地区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大规模扶贫济困。
        20多年来,鄂尔多斯的扶贫开发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大规模扶贫1986年-1992年):1986年调查,全盟有贫困户13.23万户,63.3万人。第一阶段的扶贫工作主要以农田草牧场建设、打井、上电、修路、发展种养业及多种经营为主。
        第二阶段(“八七”扶贫攻坚1993年-2000年):到1992年底,自治区按照当时的人均收入情况对贫困标准进行了划定,将杭锦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划为国家重点扶持旗县,将东胜、达拉特旗、鄂托克旗划为自治区扶贫重点旗县。到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自治区“三七”扶贫开发计划全面开始实施,我盟也随即制定了《伊克昭盟“五七”扶贫攻坚计划》,全盟的扶贫工作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3年,全盟有贫困人口8.9万户,34.4万人。第二阶段的扶贫工作重点是水、电、路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
        第三阶段(“十五”扶贫开发2001年-2005年):由于1998年-2000年连续三年大旱,因旱灾返贫、致贫人口激增,导致贫困人口大幅回升。2001年开始进入国家实施十年扶贫纲要阶段,自治区相应实施了“千村扶贫开发规划”。第三阶段的扶贫工作主要以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种养业,教育“两免一补”、医疗保险为主。
        第四阶段(“十一五”扶贫开发2006年-2010年):2005年末,全市贫困人口19.7万人。2005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把转移农牧民,致富农牧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大力度实施人口转移。第四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是实施“大扶贫”战略,开展项目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政策扶贫、社会保障、转移扶贫等。
        第五阶段(“十二五”扶贫开发前三年2011年-2013年):2011年末,全市贫困人口13.67万人。2011年以来,全市的扶贫工作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工作目标,全面促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扩镇、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社会扶贫等项目。
经过五个阶段,27年的扶贫工作,一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二是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四是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贫困人口收入大幅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二、老干部访谈内容
      (一)访谈老干部简介
        刘占峰人物履历:男,长期在鄂尔多斯市扶贫办工作;于2016年2月,任鄂尔多斯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调研员;近年退休。
在《小康路上谁都不能缺——鄂尔多斯市“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纪实》中刘占峰说:“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不断创新机制、整合力量,紧密结合全市农村牧区“六位一体”发展战略,坚持扶贫开发和“十个全覆盖”有机结合,坚持综合施策、部门联动,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访谈内容
        问:刘主任,请说说您对鄂尔多斯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和总体感受。
        答:扶贫开发这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
        2015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决策,有一个决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要保障,住房安全也需要有一个保障,这是三个保障。
        感受最深的是,鄂尔多斯曾是我国西部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长期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状态,扶贫攻坚任务极为艰巨,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均居自治区后列,20世纪70年代,8个旗区中5个属于国贫旗、3个属于区贫旗,被称为内蒙古的“西部”。那会扶贫工作难度大,方法路径少。
         从“十一五”开始“大扶贫”战略,当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把转移农牧民,致富农牧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大力度实施人口转移。实施“大扶贫”战略,开展项目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政策扶贫、社会保障、转移扶贫等。
        印象最深的是让“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有保障。同时,注重扶贫先扶智、扶志,从根子上解决贫穷问题。
        比如,教育保障扶贫,教育精准脱贫作为全市脱贫工作的重点内容,以提高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技术技能为抓手,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更加注重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内涵发展,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扶智、技能立业、就业脱贫、创业致富,实现“教育脱贫一批”,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精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均衡配备水平,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为突破口,以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为保障,使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最终实现教育强民、技能富民。教育扶贫可以做到扶智脱贫并举。
还有就业保障扶贫,为有就业愿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至少一次的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创业培训等免费就业服务,使其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促其尽快实现就业创业;为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劳动力提供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创业者积极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引导全社会形成帮助贫困群众就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改善创业条件,使技能人才发展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实现高质量就业、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一个家庭中解决一个人就业问题,这个家就活了。
        还有很多家庭是因病返贫,所以医疗保障扶贫也很重要,“基本医疗有保障”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获得及时诊治,得了大病、重病基本生活有保障。我们要确保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是硬任务底线指标。
        问:刘主任,请说说您对鄂尔多斯脱贫攻坚工作中哪些人和哪些事印象深刻,大家在这条扶贫致富幸福的路上有哪些鲜活的故事。
        答:印象深刻的是,我们产业领头,引领鄂尔多斯扶贫工作,并且提供了百姓致富的“动力”。扶贫人深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大计。在产业扶贫路径上几经探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支部+企业+合作组织+农牧户(贫困户)”产业扶贫新模式,把贫困户吸附在产业链上,实现减贫脱贫。同时,让贫困户享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红利,引导和扶持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产业,提升农牧民人均增收。
        转移搬迁扶贫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在那些立地条件不好的地方,投多少第二年还是贫困,2004年以来,扶贫开发工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2005年,提出“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从鄂尔多斯的实际出发,坚持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业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加快推进城镇化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找出路的发展方向,在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口居住的地区划定封禁保护区,制定人口整体退出规划,下定决心把人口迁出来。2006年又出台了《关于贯彻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扶贫工作新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力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调整思路,创新模式,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放在推进贫困农牧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上来,变输入式扶贫为输出式,减少贫困人口,致富贫困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选择自然条件好的贫困嘎查(村),继续推进产业化扶贫,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我们针对转移农牧民,对移民扩镇出了优惠政策,比如加强对转移农牧民技能培训,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业,鼓励转移农牧民创业,努力提高转移农牧民就业率,统筹解决转移农牧民的就业,充分保障转移农牧民子女发展权利,强化教育转移,加强医疗保障等等。
        移民的成效特别明显的是,通过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工程,取得了显著效益:将人口从生态恶化区迁出来,减轻了草场的压力,使草原植被避免了人为的破坏,有效恢复了生态植被,使迁出区绿起来了。迁入区实现了“五通”,解决了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通电难、上学难、通讯难、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开发了水浇地,盖了棚圈,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移民安居乐业。从日后调查的情况看,移民的生产、生活都有了保障,而且,收入明显增加了,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如,鄂托克前旗2001年敖勒召其镇移民扩镇工程实施以来,移民安居乐业。到2003年底,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得到明显提升。移民户任庆花,全家4口人,原居住在敖勒召其镇三道泉则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迁到敖勒召其镇移民区后,种地12亩,养奶牛4头,每头奶牛年收入2500元,种蔬菜大棚3个,每个大棚年收入5000元,男人经营电焊年收入8000元,全家年总收入33000元,人均纯收入8250元。鄂托克旗棋盘井镇无土移民区,2004年搬迁入住,据调查,2005年8月,移民焊工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女工在700元以上,有相当一部分户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据2006年5月调查,移民人均纯收入达9206元。任金飞,全家3口人,原居住在木肯淖乡,人均纯收入不到1200元,迁到棋盘井后,与人合伙买了一台装载机,年收入20000元,妻子在工厂里做工每月挣600元,儿子在工厂里做工每月挣1300元,全家年总收入42800元,人均纯收入14266元。移民一致反映,迁出来后收入大大提高了,生活与以前相比真是天地之差,用老乡的话说就是好得“没远近”。

        三、编者总结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更关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缩小贫富差距,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不能有人掉队的小康,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线目标、底线目标,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凸显全面小康的社会成色,做到让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是鄂尔多斯逐梦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华章,这是鄂尔多斯用初心使命镌刻下的“人民至上”。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天骄儿女向贫困发起总攻,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士气,攻下了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党员干部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抓铁有痕的作风,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凝聚起鄂尔多斯力量。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2016年,全市21个自治区级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2018年唯一的区贫旗杭锦旗脱贫摘帽,2019年底最后的118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鄂尔多斯市已从整体上消除了区域贫困和绝对贫困。
        脱贫攻坚是块硬骨头,今天的中国鄂尔多斯,正在书写着自己的“脱贫故事”,坚持党对脱贫的领导,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构建扶贫大格局,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取得巨大成效。我们从一开始变小规模救济式扶贫逐步转为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变大水漫灌式扶贫为滴灌式精准扶贫,变政府主导式扶贫为多元化社会大扶贫,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走出了一条西部贫困地区的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扶贫之路。
        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鄂尔多斯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已经结出硕果累累。母亲河畔,天骄圣地,成就已载入史册,精彩将献给未来。鄂尔多斯市正在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歌,实现全面小康!


        作者:鄂尔多斯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责任编辑:于 妍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