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经济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黄河“几”字弯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2年第 作者:苏利英 奇海林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8-12
摘要: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将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脱贫成果才能巩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共同富裕才有希望。鄂尔多斯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将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脱贫成果才能巩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共同富裕才有希望”。鄂尔多斯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发挥人才兴乡强村的重要作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乡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促进人才智力向农村牧区合理流动,激发人才在乡村干事创业热情,为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鄂尔多斯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现状
        鄂尔多斯市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培、引、用、管并重,正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一)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逐步构建起人才政策体系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深入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扎实推进“人才强市”工程,在人才引进、创新自主、人才评价、人才培养、人才安居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构建起以《鄂尔多斯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政策》为核心,相关配套政策为多点的“一心多点”人才政策新体系。如创业优惠政策,开启“十万大学生鄂尔多斯创业就业圆梦行动”优惠政策和人才改革试验区优惠政策。又如,为了激发乡村人才发展活力,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乡村合理流动,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方案,为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积极打造技能培训品牌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了四级就业服务平台,为农牧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及职业介绍。对旗区有领先和示范效应的培训工种进行特色培训品牌认定,重点做好特色品牌和精品专业培训工作。积极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坚持长短班相结合,部门与企业培训结合,确保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稳定一批,年度开展“订单、定向、定岗”。
      (三)重视各类人员的培训,打造乡村人才振兴队伍
       以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牧区合作组织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培训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大规模的新型职业农牧民素质培训,举办各类班次,正在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牧民、农牧业科技人才、农村牧区精英人才、农村牧区专业技能人才、农村牧区电商人才等人才队伍。
      (四)注重引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1.突出“人才+项目”方式集聚人才,组织开展市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滚动支持团队的评选工作。截至2019年底,在农牧林水领域评选出市级高层次人才19名、团队5个,兑现人才和团队资助资金410万元。
       (五)选派挂职干部助力乡村振兴
        认真学习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精神,把精准选派工作与干部挂职兼职、培养锻炼年轻优秀干部、建设巩固提升基层党组织等统筹结合起来,鄂尔多斯市从市直部门选拔驻村干部,2021年市、旗区两级共派出924名驻村干部,市直部门选派的干部要求都是在编在岗、中共党员、年龄不超过45周岁、第一学历为大学本科、本单位处级后备干部等标准条件,覆盖所有嘎查村,建立完善了2021年全市包联驻村工作精准工作体系。
      (六)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顺利完成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的招募工作,招募“三支一扶”毕业生、“社区民生志愿服务计划”毕业生。按照规定及时将项目人员生活和社保补贴发放到位,全面发放“三支一扶”中央和自治区补助资金、市本级补助,发放乡村两级储备人才市本级补助资。此外,针对乡村紧缺人才,已征集专家服务项目15个,乡村紧缺人才需求214个。

        二、鄂尔多斯市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要把人力资本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鄂尔多斯市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才“育不优”
        对于新型职业农牧民、乡村工匠、文化人才、教师、医生、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等各类人才匮乏及能力不足等现状,因人才培养开发不够,缺乏全面系统地培养使用,乡村振兴人才培训锻炼的机会少,他们对党团组织、村集体组织的相关学习活动参与较少,对国家在“三农”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与关注不够,培训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科学谋划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效果不佳。拿市场营销来说,为了应对市场风险,一些农牧民在组织方式上已经有所创新,但如何拓展销售渠道仍然存在困难。随着电商发展,电子商务也成为农牧民热衷的销售渠道,营销技能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虽然农牧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与经验,但市场分析能力、组织经营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导致“带头人”引领能力不足。一些农牧民“强农”“兴农”意识不强,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不足。
      (二)人才“招不来”
        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许多人才不能及时、准确获得相关信息;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相关人才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申报程序繁杂且耗时较长,增加了人才引进的困难;政策优势不明显,各地在人才政策制定方面大同小异,但在政策执行落实方面与周边省市相比力度相对不足。另外,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层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一些农牧民内心对土地的眷恋、对乡村的归属感日益淡薄,与农村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往往脱离农业、农村涌向城市,即使留在农村,也不愿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具体工作,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三)人才“上不去”
        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优惠政策明显偏重于高层次人才、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而数量庞大的乡村人才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均感受不到政策关怀。乡村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环境治理、电商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四)人才“用不上”
        人才引进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还不够好,与引入地产业发展潜力、重点项目和信息技术攻关脱节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理念上需要转变,有的高学历人才懂技术,但是官本位思想浓重,执意留在市直机关做不符合所学的工作,人才有,但才能不匹配;二是有人才,但缺少载体,找不准载体,有些人才利用不好,造成闲置资源;三是一些急需的人才非常缺乏。同时又过分依赖引进,忽视了对“土状元”“田秀才”的使用;四是农村工作涉及面广量大,新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大多缺乏农村牧区工作经验,驻村以后不想干、不会干、不能干的问题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
       (五)人才“留不住”
        一是农民工作不体面的传统观念束缚返乡创业。“大学生回村工作没出息的社会舆论”“创业不如就业稳定,放着好工作不要,选择回家创业是错误选择”等观念依然盛行,二代农牧民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多数工作和生活选择在城镇,哪怕生活再艰难也不愿回到农村牧区。二是基层工作压力大,待遇较低。基层工作反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三是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差距。城里购房、子女教育、医疗支出等问题成为制约人才返乡的第一要素。生活条件及公共福利、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低,在乡人才收入渠道窄、发展空间有限等现实问题,导致大部分人宁愿在城镇地区享受优质公共服务也不愿返乡就业创业。四是引进和激励等体制机制不完善。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鄂尔多斯市在推进人才振兴方面的建议和举措
        鄂尔多斯市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推进人才振兴发展。
        (一)多措并举“育”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通过外出培训、上挂锻炼、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为乡村人才提供多种培训锻炼的机会,不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扶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人才和非遗传承人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
        1.把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当作一项工程去做。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和市、旗(区)、乡村“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培训体系。按照农牧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牧民”的精准培训形式,打造一支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以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涉农涉牧企业技术骨干培训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大规模的新型职业农牧民素质培训。广泛开展对乡村干部、农牧民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通过采取学历教育(大专、中专)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推进农牧民终身学习与教育,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牧民整体水平,提高职业化程度。
        2.完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措施。落实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围绕种植业、养殖业、病虫害防治、农畜产品加工等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针对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非遗文化传承、基层乌兰牧骑等开展特色培训。推广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定向培训,鼓励各类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培训机构紧贴乡村实际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对培训成效显著的,根据培训人数等情况给予培训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职业院校等围绕乡村人才培养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支持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传技带徒。建立乡土人才竞赛选拔机制,支持涉农涉牧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开展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竞赛活动。
        3.加强农村牧区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选优配强与经常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牧区党组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建设过硬的嘎查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以苏木乡镇为单位建立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和嘎查村干部后备人才库。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分层级对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和嘎查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进行集中轮训,推行嘎查村干部进党校制度,确保嘎查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接受一次旗区或苏木乡镇组织的集中培训。
        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培训。为了满足老百姓病有所医学,病有良医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乡村医生全员全科基本知识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科医生特岗项目等岗位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参加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通过多种途径取得医学专业学历。
        5.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了解决乡村振兴人才后顾之忧,满足学有优教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推行“县管校聘”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教师交流工作常态化。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工作补贴,加快实施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建立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制度。积极构建国家、自治区、市级、旗区、学校幼儿园五级联动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程等优化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推动乡村教师培训常态化。
        6.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在手,天下我有”。乡村振兴离不开工匠,为了培养实干人才和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围绕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创新和集成、动植物疫病防控、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分级分类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重点从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等人员中招募特聘农技员,不断壮大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
        7.大力培养农村牧区电商人才。积极引导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等通过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将农村牧区电商培训内容纳入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返乡下乡人才创业就业培训等培训项目,对农牧民合作社成员、返乡创业就业人员、相关企业和基层干部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支持农村牧区电子商务主体发展壮大,培育乡村本土电商人才。
       (二)广开门路“引”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依据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重点引进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懂技术、懂农业、懂市场的专业实干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注重区域人才引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区域人才发展是黄河“几”字弯高质量发展的延伸和支撑,鄂尔多斯市要有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从黄河流域、京津冀、长三角、世界各地引进贤才;促进本土人才回流,引乡贤回乡,把经验、资金、技术带回本地,通过“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东西部人才扶贫协作”“能人返乡创业”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创业能人到乡村工作和创业,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归属感、自豪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
        1.发展壮大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大农牧业科技项目实施力度,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农牧业科技项目培养集聚农牧业科技人才。优化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不断选派科技骨干到农牧业生产一线开展服务。实施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鼓励科技特派员围绕乡村产业链关键点或瓶颈环节创业,领办、创办、协办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
        2.加大农牧民返乡创业支持力度。根据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培训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整合集聚优质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培训。鼓励相关培训机构开发蒙古语职业培训教材,提供蒙古语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对参加就业创业培训的,按相关政策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支持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将返乡创业农牧民工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按规定纳入自治区就业创业“以奖代补”资金扶持范围。
        3.促进各类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深入开展千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积极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合作、专家服务、兼职等多种形式到基层开展服务,其服务年限可认定为基层服务年限,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支持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与农村牧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成果转化、科技指导和对口人才培养等服务,对成效突出的服务基层项目,加大乡村振兴人才技术服务资助。
        4.促进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服务和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开展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等服务基层项目,切实落实生活补贴、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服务期满且考核为优秀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符合苏木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相关条件的,可作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采取面试、组织考察、技能操作等方式引进。积极扶持有相应能力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新创业,带动基层群众兴业致富。
        (三)不拘一格“用”
        1.用好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出生于乡村,成长于乡村,工作在基层,对乡村振兴的愿望更强烈、对脚下的土地更熟悉,对群众的感情更浓重,对地方有与生俱来的热爱,相对稳定,人才黏度会大大提升。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磨炼和重用人才。全面激活乡村潜在人才资源,树立“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新理念。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营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众提,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2.引来各类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放眼四海,“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让人才真正拥有归属感、幸福感。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鼓励各旗区通过群众推荐、组织选荐、个人自荐等方式,面向原籍企业家、金融投资业者、专家学者、创业典型等各类人才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通过投资、入股、技术服务和招商引资等形式,共同发展新型农牧业主体和农村牧区新业态,允许“合伙人”通过合同约定享有乡村项目开发等优先权。充分发挥党政军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济文化能人等乡贤在区域合作、创新创业、精准扶贫、招商引资、乡风文明和社会公益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凝聚社会各界合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到农村牧区开展服务。
       (四)做好保障“留”
        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乡村工作环境较为辛苦,各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要想真正留住优秀人才在乡村工作,强化岗位晋升、工资福利等激励保障措施,打好“待遇牌”做到事业留人、待遇诱人,为人才扎根基层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在基层“劳有所得、干有所值”,确保其事业上有干头、干事上有劲头、干成事有盼头。
        1.健全乡村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新型职业农牧民为主体的乡村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乡村“特殊人才”评价机制,将技能技艺突出、贡献较大的“土专家”“田秀才”等特殊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依托“青年人才储备工程”,在市级“青年优秀人才”评定中设立乡村紧缺人才专项,为乡村发展引进和储备优秀高校毕业生,经认定后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实施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探索制定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认定。
        2.优化乡村专业技术人才评聘方式。在旗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工作实绩,对论文、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科研成果不作硬性要求。在旗区、苏木乡镇基层单位中小学、卫生、农牧、林业、水利、乌兰牧骑等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职称评审时,单独设组、单独评审。
        3.改革乡村人才引进和管理方式。苏木乡镇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放宽岗位专业条件、放宽年龄限制、降低学历要求或者开考比例等方式,适当降低招聘门槛。通过“绿色通道”引才等方式,推动引进乡村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按照相关政策优先予以扶持。苏木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时,可以采取面试、组织考察、技能操作等方式择优引进。
        4.激发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农牧业企业挂职、兼职和离职创新创业制度,按规定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支持农牧业科技人才、新型职业农牧民、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等创新创业,组织评选“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对获评的人才团队给予资助。
        5.加大乡村人才扶持激励力度。在推荐、选拔市级以上人才和人才项目时,注重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苏木乡镇事业单位对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可采用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办法,所需经费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单列,相应增加单位当年绩效工资总量。支持苏木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方式,为农牧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所得收入不纳入本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切实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等工资福利政策。       
        6.提升乡村人才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人才微信公众平台和“人才E站”在苏木乡镇、嘎查村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等技术,精准投放招聘信息,实现供求信息两头入库、实时对接。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就地就近开展招聘活动,依托人社服务平台、村委会建立长期招聘代理服务点,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农村牧区劳动力供需洽谈会。
        总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只有将人才育得好、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下,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振兴。
 
        作者:前者为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副教授,后者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教授
 
责任编辑:苏利英 奇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