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经济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市

来源:《地方学研究信息》2023年第2期 作者:乔建江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1-23
摘要:本文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市为主题,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我们怎么想?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我们怎么样?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我们怎么看?鄂尔多斯市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我们怎么干?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些想法和
        本文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市”为主题,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我们怎么想?”“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我们怎么样?”“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我们怎么看?”“鄂尔多斯市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我们怎么干?”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些想法和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我们怎么想?
        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发言中就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向世界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那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什么样的?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作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决策,这是13个强国中唯一新增的,充分表明“三农”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440多字专节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他部分还有40多处相关要求。概括地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农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农业除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其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的功能就越能发挥积极作用。农业是近2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只有把农业农村搞好了,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他们才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发展。只有农业强了,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稳定、人心安定,经济大局才能稳住。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几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会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的重要方面。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农业强国建设是重要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农业还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俄乌冲突加剧世界格局演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文章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共同特征,就是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立足我国国情,就是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大国小农的现实起点、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那么,现在我们处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哪个阶段?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坚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传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全体农民摆脱绝对贫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完成了“三农”领域三件划时代的历史性大事,成就巨大、举世公认。同时,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现在,“三农”仍然是薄弱环节,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特别是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需要时时紧盯的战略问题。目前,我们粮食产量总量供应充足,供求基本平衡。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68655万吨),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去年,全国人口总量略有减少(年末14.12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因此,自产粮食人均占有量进一步增加,达到486.3公斤/人,远远高于400公斤的国际人均粮食安全标准线,也高于360斤/人的全球平均水平。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从长远来看,我国粮食产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紧平衡就是说短期内供需大体平衡,但剩余不多,并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供应充足,受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人多地少、种粮比较效益低、自然灾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潜在风险隐患,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比如,新世纪以来,直至2021年,我国粮食自给率由95%左右下降至80%左右,粮食对外依存度整体上呈现波动上行趋势。2022年粮食对外依赖度17.6%,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这得益于去年粮食生产这个重点工作落实有力,特别是得益于粮食播种面积压得实,产量有增加,但仍然要时刻警惕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波动上行带来的风险。
        我们还存在粮食结构不优的问题。2022年,全国进口大豆9108万吨,在进口粮食中的占比提高3.35个百分点,达到62.01%;自产稻米略有减少,进口稻米增加123万吨,达到619万吨,同比增长24.8%,在进口粮食中占比4.21%;玉米和大麦进口数量分别为2062万吨和576万吨,占比分别为14.04%和3.92%,数量和占比均明显低于上年。可见,我们的大豆、玉米自给率仍然不高,仍存在“买不到、买不够、买得贵”的风险,时刻都要有充足的备手。
        此外,我们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国内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普遍超过国际市场,以小麦、玉米为例,去年,进口小麦均价2568.3元/吨,国内小麦均价3200元/吨。进口玉米均价2366元/吨,国内玉米均价2800元/吨;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当前中国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的4倍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9倍,这些客观现实可以看出,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三农仍是“四化同步”最突出的短腿、民族复兴最薄弱的环节。
        按照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未来10年,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我国农业将逐步从“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步入常态安全型,未来农产品发展将从“口粮农业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更加高级的大食物观方向转变;在我国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发展目标驱使下,常规集约化农业必将向“绿色低碳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向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新阶段阔步前行。
        第二,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我们怎么样?
        “农业现代化”一词,最早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为了这个目标,鄂尔多斯市一代代农牧民和农牧工作者接续奋斗,走过了近7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很多工作开创了全国、全区的诸多先河。
        一直以来,鄂尔多斯“十年九旱”是农牧业需要面对的基本现实。20世纪50年代,毛乌素沙漠地区大旱,风沙肆虐,牧草凋零,醉马草丛生,牲畜大批死亡,牧民流离失所。当时,在毛乌素沙海里率先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以乌审召公社布日都大队党支部书记宝日勒岱为代表的乌审人民,铲除醉马草,治沙造林,兴建草库伦,为牧区抗旱养畜开辟了一条新路,“牧区大寨乌审召”成为当时全国牧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和全国学习的榜样。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伊克昭盟地区发展农牧业生产,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土地沙化问题,防沙治沙也成为当时的中心工作。那时,伊克昭盟依然是全区自然环境最差、经济最落后、生活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农牧业发展举步维艰,全盟77%的生产队吃返销粮,80%的社员超支欠款,解决吃饭问题迫在眉睫。
        1973年,在达拉特旗原树林召公社白柜大队刘存圪旦生产队开始搞“包产到组”,一举打破了“大锅饭”,轰动全旗。当时这一创举,要比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生产责任制要早5年。就这样,敢想敢干的鄂尔多斯人开始一步步走上“吃饱穿暖”的路子,向着新生活迈进。
        改革开放后,全盟总结推广“四定一奖”生产责任制(四定:定土地、定产量、定肥料、定工,一奖:即超产奖,每超产100斤奖粮食20斤至40斤,奖励现金6元),率先在全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农村牧区生产经营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从80年代的“三种五小”战略(即种树、种草、种柠条,建设小水利、小流域、小草库伦、小经济园林、小农机具),到90年代提出并实施“两翼一体”战略“3153”工程(以水利水保为两翼、农牧业为主体,人均3亩稳产田、10亩林果树、5只羊、户养3口猪),再到建立并完善土地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并与市场经济接轨。在这个时期,农牧民的积极性被充分激活,生产力空前释放,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农牧业发展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
        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鄂尔多斯注入了新的活力,鄂尔多斯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确立了“立草为业、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粮经饲三元结构不断优化。全面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以生态建设为基础,转移农村牧区人口,推进规模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就。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后,结合实际提出“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大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全区率先提出农牧业经济“三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发展规划,全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升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牧业框架逐步建立完善。农牧业内部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协调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结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先后谋划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脱贫攻坚行动、一产重塑行动、二产拉一产行动,全市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不仅一举摘掉了“穷帽子”,农村牧区面貌也焕然一新,2017年,全市唯一的区贫旗杭锦旗摘帽。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经过十年的发展,截至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11.2亿元,较2012年151.98亿元增长104.8%,由全区第9跃升至全区第6。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34元,较2012年的11416元增长121%。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3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2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粮食产量由2012年的28.1亿斤增加到2022年的42.1亿斤。羊绒、羊毛产量位居全区第一,荣获“中国绒都”称号。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常年稳定在1220万头只左右,“稳羊增牛”战略效果显著,肉牛存栏(45.2万头只)较2012年(18.4万头只)增长145.7%,奶牛存栏(11.4万头只)较2012年(6万头只)增长90%。出栏牲畜(686.1万头只)较2012年(530万头只)增长29.5%,肉类产量(21.2万吨)较2012年(17.5万吨)增长21.1%,奶类产量(41.9万吨)较2012年(18.3万吨)增长129%。瓜果蔬菜、禽蛋、水产品、林果产量也保持平稳增长,“粮仓”“菜篮”“肉库”“奶罐”更加殷实。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2022年达到99.2%,高于全国(97.6%)平均水平(低于全区99.4%)。在全区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台《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累计实施户厕改造11.5万户,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2.6%,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5%。735个嘎查村生活垃圾得到转运处置,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嘎查村全覆盖。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3%。农村牧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9%。所有嘎查村全部通硬化路,所有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基层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图书馆、基本医疗、无线宽带实现全覆盖。全市所有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15万元,收入总额达到7.98亿元,平均每个嘎查村达到108.6万元。乡村治理走在全区前列,伊金霍洛旗成为全区唯一入选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示范县,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综合分析全市农牧业发展现状,对标更高目标,与全国、全区一样,我市农牧业农村牧区仍是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在今年市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李理书记指出,同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比,我市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明显滞后,农牧业发展与经济体量不相称、与城市发展不相称。突出表现为“四低四弱”。“四低”即:产值低,农林牧渔总产值刚过300亿元,分别比榆林、巴彦淖尔低240亿元、164亿元,除羊绒外没有百亿级产业。效益低,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企业的总收入仅310亿元,呼和浩特市是我市的7.6倍。加工转化率低,农畜产品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加工转化率为70%,分别比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低8个、5个百分点,加工业与农牧业总产值比为1.8∶1,与全区持平,但与全国2.4∶1差距较大。融合度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充分,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农企紧密型利益联结率比包头低20个百分点。“四弱”即:区域品牌弱,农畜产品品牌总体小散弱,区域公用品牌处于创建阶段,巴彦淖尔“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早已形成明显品牌影响力,带动全市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龙头带动弱,龙头企业少,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作用不明显,国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分别为3家、66家,而巴彦淖尔分别为8家、105家。创新支撑弱,懂技术、懂农牧业的实用型乡村人才匮乏,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8%,比呼和浩特市低11个百分点。增收能力弱,农牧民从产业增值中收益较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2且有波动,浙江为1.9。
        加快补上这些突出短板,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三,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我们怎么看?
        今年,市委农村牧区工作会上,李理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紧扣新时代、新征程“三农三牧”工作的目标任务,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民富裕富足、农村牧区宜居宜业。
        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快推进全市农牧业现代化,是扛牢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政治责任的迫切任务。保障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我市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头等大事就是全力抓好“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的稳定供给,否则就是最大的失职。经过近些年我们真金白银投入政策,保障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粮食产量五年内先后突破30亿斤和40亿斤两个大关。“菜篮”“绒都”“肉库”“奶罐”齐发力,荣获“中国绒都”称号,逐步构筑世界级产业,畜牧业成为全市农牧业新的增长极和潜力股。但,我市农业生产基础仍然薄弱、总体效益仍然低。有200多万亩盐碱地等中低产田可以改造提升,粮食平均单产(846斤/亩),尽管高于全区平均单产(748斤/亩)98斤/亩,但还远低于巴彦淖尔市(1045斤/亩)199斤/亩。畜牧业生产效率低,畜牧业综合机械化率仅56%,发展标准化养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总体上,向一产要效益的潜力很大,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迫切需要展现鄂尔多斯的担当作为。
        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快推进全市农牧业现代化,是我市当好全区经济发展顶梁柱、排头兵的基础保障。鄂尔多斯作为全区经济第一大市,能源资源富集、区位优势突出、资金政策优厚,在建设农牧业强市的新征程中,应该大有作为。现阶段,我市一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足4%(3.47%),远低于全区(11.45%)、全国(7.2%)水平,同样也低于以工业为主的徐州(9.1%)、大同(7.3%)、重庆(6.9%)、榆林(4.8%)、包头(3.54%),一产增速远不及二产,还面临逐年下滑的压力,一产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已由2020年的3.8%下滑到2022年的3.47%,农业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传导机制尚未建立,工农差距仍然明显。反观工业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如,国外的美国、法国、荷兰,国内的重庆、徐州、大同、榆林,工业发达的同时,农业也不差,能做到工农互补、良性互促。就拿榆林来说,同样是能源型城市,但榆林市一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达到4.8%,主要是榆林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已打造形成了苹果、蔬菜、羊、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以及小杂粮、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2022年,榆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51.22亿元,比我市多240亿元(311.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榆林是312.25亿元,鄂尔多斯市是194.96亿元,相差117.29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榆林为4.8%、71.4%和23.8%,鄂尔多斯市是3.5%、68.9%和27.6%。从以上情况看,我市迫切需要走好“二产拉动一产”新路子,强化以工补农,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牧业农村牧区,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农牧业农村牧区不掉队,以农村牧区经济的稳定发展,让全区经济发展顶梁柱、排头兵的名号稳之又稳、实之又实。
        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快推进全市农牧业现代化,是我市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的内在要求。2022年11月,市委五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将我市打造成为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对标在全国率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省,2022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缩小为1.9,嘉兴市城乡居民收入比更是缩小至1.56。当前,我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5984元和2523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2,距离全国典型仍有较大差距。我市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农牧民不能缺席、农牧业不能忽视、农村牧区不能掉队,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
        第四,鄂尔多斯市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我们怎么干?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紧扣自治区“五大任务”,聚焦市委“三个四”战略目标,扭住“良田、良种、良企、良策、良才”五个关键,深入推进一产重塑,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大增量、做优存量、提升质量,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牧业强市。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想法和思路。
        (一)让“供给保障”更强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这些年,我市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多做贡献,粮食产量五年内先后突破30亿斤和40亿斤两个大关,在粮播面积排名全区第7、耕地质量等级仅居全区第9的情况下,我市粮食产量已跃居全区第6。实际上,粮食产量已经处于40亿斤的高平台,越往前走难度越大,提升粮食产能关键还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抓好耕地要害,出路就在于管好耕地用途、建好高标准农田、利用好盐碱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总书记要求很明确: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管好耕地用途。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坚持良田粮用。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林果苗木尽量上山上坡去沙地,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占用耕地较多的要适度向山地、戈壁、滩坡、盐碱地等非耕地转移。指导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好高标准农田。这是农牧领域的头号工程,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主要是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是耕地中的升级版。今年国家提出要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320万亩,仅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49.8%,大部分耕地还处于待提升状态。按照现有的高标准农田立项标准,结合半农半牧的实际,我市土地细碎化问题十分严重,剩余待提升的耕地中能够集中连片立项建设的耕地十分有限,一些旗区面临着耕地难以整合、无项目可报的窘境。近几年,我们大力推广“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的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植树造林、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建设完成后重新分配经营),在沿黄地区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大会战,综合运用“确权确股不确地”“占补平衡”等方式,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高标准建设走在了全区前列,非常值得推广借鉴;利用好盐碱地。我市有盐碱化耕地约194.7万亩,居全区第三,这是潜力巨大的后备耕地资源。从分布区域看,盐碱化耕地主要分布在达拉特旗、杭锦旗、准格尔旗和乌审旗,分别有85.9、76.1、10.9和10.5万亩。从盐碱化程度看,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化耕地面积分别为108.7万亩、64.2万亩和21.8万亩(所占比重分别为56%、33%和11%)。近年来,我市借鉴黄河沿岸地区盐碱地改造经验,积极探索适宜我市的盐碱地改良方法。对于轻度盐碱地,2019-2021年,我们通过整合盐碱地改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采用暗管排盐、“上膜下秸”、增施农家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等技术,完成轻度盐碱化耕地治理22.7万亩。轻度盐碱化耕地与改良前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4%,土壤PH降低0.6个单位,全盐含量降低37%,粮食产量提高20%。对于中重度盐碱地,2020-2022年,我市在达拉特旗实施自治区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2.1万亩,采取增施农家肥、脱硫石膏、腐植酸型土壤改良剂、生物有机肥、生物菌剂、秸秆还田、粉垄等农艺措施,综合运用掺沙降容、上膜下秸、暗管排盐、水肥一体化、渠系配套等工程措施,通过三年的试验示范集成总结9套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其中2套模式已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鄂尔多斯市中度盐碱化耕地改良技术模式”被农业农村部选中,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进行了展示。经过三年的试验,中度盐碱地改良后,土壤盐分含量较改良前下降22%,作物产量提高25%以上。投入成本年均增加184元/亩,玉米产量平均增加197KG/亩,毛收益增加542元/亩,纯收益增加358元/亩。重度盐碱地改良后,土壤盐分含量较改良前下降46%,作物产量提高40%以上。投入成本年均增加222.4元/亩,玉米产量平均增加299KG/亩,毛收益增加823元/亩,纯收益增加601元/亩。可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我们计划再实施2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继续打造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先行示范。由于我市中重度盐碱地占比达44%以上,治理成本高,改良周期较长,我们转变思想观念,从单一地改良盐碱地向主动适应盐碱地转变,先后引进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组建科技攻关技术团队,围绕耐盐碱种质资源筛选繁育、土壤改良与产能提升等方向,加强科研攻关。目前已筛选出甜菜、燕麦、高丹草、中草药等适宜我市种植的耐盐碱植物,配合采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翻深松、施用土壤改良剂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数据表明,原弃耕盐碱地改良2年后,种植甜菜亩产可达5吨以上。此外,我们还通过“以渔改碱”,发展盐碱地南美白对虾养殖4000亩,引进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在独贵塔拉镇建设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示范基地1000亩。今后,我们还要试验推广更多盐碱地利用模式,通过技术改良和耐盐碱育种双向发力,让盐碱地“变身”增产田。
        再来说说种子。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几乎每次谈到粮食安全问题时,都会提到种子安全,指出“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俄罗斯耕地面积约1.24亿公顷,排名世界第四,拥有广袤无垠的肥沃黑土带,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但是,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却因为种子被西方卡住了脖子。俄乌战争爆发后,去年3月,德国拜耳集团曾发布公告,称将暂缓向俄罗斯供应2023年的农业物资,除非俄罗斯停止在乌克兰的行为。拜耳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在世界种子市场的份额达20%。拜耳的公告发布后,俄罗斯媒体表示:俄罗斯农业对进口种子的依赖程度触目惊心,玉米种子进口份额占播种量总数约六成,油菜籽为88%,甜菜近100%,马铃薯、大豆、向日葵等也是外国种子占主导,如果断供将对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打击。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总书记这么重视种业振兴,有时候,在我们看来一点儿都不起眼的种子,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脉。
        虽然西方公司最终松开了俄罗斯的“种业命门”,但这件事也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家一定想知道,我们的种业能否保障粮食安全?目前,我们手里端的饭碗保生存没有问题,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食作物中,除了玉米种子小比例依赖进口之外,其他的主食作物已经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国产品种的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作物中,对进口种子依赖度最大的是蔬菜,尽管,我国蔬菜种子自给率已经达到87%,大宗廉价蔬菜,如白菜、甘蓝、辣椒、番茄、黄瓜等,种源实现了自主可控,但是中高端蔬菜,特别是一些高产值、适宜规模化设施种植的特色蔬菜,仍存在种子对外依存度偏高的“卡脖子”问题,如西兰花、胡萝卜、菠菜、番茄、彩椒、茄子、洋葱等高端蔬菜领域,中国种子难有一席之地。洋蔬菜种子一剑封喉,或停供,或涨价,始终都是不可承受之痛。我国是全球头号西兰花种植大国,但种源主要依赖日本坂田公司,坂田种子均为雄性不育一代杂交,只能用于生产,不能用于育种留种,农民需要常年复购,种子成本居高不下。胡萝卜中国种植面积占全球三分之一,但高端品种中,九成以上是洋种子。在中国种植400年以上的辣椒、茄子、芹菜等,在荷兰瑞克斯旺、法国威玛等冲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番茄在我国种植也长达几百年,21世纪初,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凭借表皮硬度高、耐长途运输的番茄品种,迅速瓜分中国市场,至今仍然保持领先地位。我国作为香菇发源地,现在香菇主流菌种竟然都来自日本;双孢菇菌种,美国垄断了87%的市场,白色金针菇菌种100%由日本千曲化成公司垄断。畜禽种业方面,同样面临着“卡脖子”的情况,畜禽种源自给率不高。中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猪种资源占全球总数的1/3。但是,我国商品猪80%以上来自国外品种。我国鸡肉是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生产和消费品。肉鸡年出栏量超过100亿只,居世界第一位。2021年前,白羽肉鸡种源一直从国外进口,严重受制于人,2021年11月26日,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禽畜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打破了国外对白羽肉鸡种源的长期垄断,但目前我国白羽肉鸡祖代鸡苗仍以进口为主。我国肉牛育种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育种数据远远比不上国外上百年的积累,2021年12月1日,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由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导培育的“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这也是历时40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培育成功的肉牛品种。尽管近两年我国在华西牛、白羽肉鸡育种领域纷纷实现了突破,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提升到75%,但畜禽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没有完全改变。
        对于我市来讲,生猪、肉鸡、奶牛、生产用肉牛几乎都是引进品种,只有牧区饲养少量的蒙古牛是本地品种,还不适宜标准化生产。肉羊除了阿尔巴斯绒山羊、鄂尔多斯细毛羊、滩羊这些本地品种以外,基本是引进品种,而且在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中,还要不断引进澳洲美利奴羊进行导血,防止畜群退化。因此,我们立志要打赢“种业翻身仗”,我市的总体思路是把握“保引育推”四个关键。“保”就是加强地方特有种质资源保护。农牧业种质资源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做好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我市拥有野豌豆、小黄豆、小黑豆、灯笼红香瓜、红葱等特色珍稀农作物种质资源,以及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鄂尔多斯细毛羊、乌审马3种特色畜禽资源,这些品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保留下了适宜地方自然条件的优秀基因,是非常宝贵的种质资源。2021年,国家启动了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目前我市的普查工作已接近尾声,下一步我们将整理普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为科学开展保护利用提供可靠依据,年底前,我们计划建成全市旱区作物种质资源库,这是我市农作物种子的“基因银行”,能够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把地方品种的好基因保存下来。“引”就是大力引进优良高端品种,抓住奶业振兴、肉牛高质量发展机遇,鼓励引导养殖企业加大高端奶牛、肉牛引种力度,做好纯种扩繁和本土驯化,促进国际名优品种本土化、规模化;“育”就是积极培育地方特色新品种。2011年至今,全市共培育60余个玉米新品种,其中17个获得品种保护权,玉米的自主选育品种市内市场占有率已接近30%,选育高产、抗倒伏糜子新品种6个。在此基础上,下一步要聚焦生物育种,依托南繁基地、中国农科院等创新平台,深化院地企合作,加强玉米、小杂粮、牛羊等优势特色品种联合育种。“推”就是大力推广新品种,今年计划在全市建设4个“看禾选种”平台,展示78个农作物品种,同时,我们也鼓励各旗区举办各种形式的赛种赛畜活动,多渠道、多举措宣传地方优势农作物、畜禽品种,加速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
提升粮食产能,不能光盯着耕地和种子,还得“辅之以利”。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这几年,我们不断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2020、2021、2022年,通过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提升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方式,分别发放补贴资金5.58、6.36、7.07亿元,就是要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得“辅之以义”,就是明确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粮是义务、是责任,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总书记明确说,衡量一个地方领导干部得不得力、合不合格,主要看是否按照党中央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粮食安全这类党中央交办的大事要事办好办妥。自治区把粮食纳入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我市也将粮食作为重点打造的5个百亿级农牧产业之一。目前,我们粮食产量42.1亿斤,产值约70亿元,产值要想破百亿,增长空间在哪里?我认为在耕地有限的前提下,想要提升产值,一是要提单产,二是要延链条。以玉米为例,2022年,我国玉米单产为858.2斤/亩,全区玉米单产为985斤/亩,全市玉米单产910.22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从国际上来看,美国是全球玉米超级大国,2021年,美国玉米平均单产为1439斤/亩,我们的差距有来自立地条件的差距,但主要是种植技术、品种的差距。现有研究已证明,增加种植密度和选配耐密品种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目前,我市玉米平均收获密度每亩4376株,美国是6000株以上,密度提上来,单产就能增10%以上。今年,我市大力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计划开展试验示范5000亩,大面积推广21万亩,并在全市范围内打造玉米高产示范村9个,筛选和示范推广一批优质耐密型高产玉米品种,通过合理密植来提升产量。在增加单产的基础上,产值提升的更大潜力还在精深加工。实际上,玉米是“变身”最多、最复杂的农产品,从初级加工到深度加工,到高附加值加工,越变附加值越高、应用领域越广。从玉米淀粉中可以提取出一种性能优越的生物胶——黄原胶,黄原胶作为增稠剂、悬浮剂、乳化剂、稳定剂,可广泛应用于食品、石油、医药等20多个行业。而玉米淀粉转化为黄原胶后,身价陡增。市场上黄原胶的价格在每吨3万元左右,而生产黄原胶的主要原料玉米淀粉,每吨价格只在3000元左右。而且1.7吨玉米淀粉即可生产出一吨黄原胶,这么一算,从玉米淀粉“变身”黄原胶,价格翻了近6倍。达拉特旗的中轩生化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门生产黄原胶的企业,在消化当地市场上大量玉米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农户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不错。玉米是三大粮食作物中最适合作为工业原料的品种,也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深加工产品主要有玉米蛋白粉、玉米油、黄金米、食用酒精、燃料乙醇、谷氨酸、聚乳酸、木糖醇、化工醇、蛋白饲料、纤维饲料等数千个品种。就我市目前实际来说,畜禽养殖玉米需求量非常大,我们积极推动自产玉米本土饲料转化,比卖原粮产值至少提升1倍。随着消费升级,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潜力正逐渐凸显。普通玉米原粮按斤卖,鲜食玉米按穗卖,玉米原粮一斤一块三,鲜食玉米一穗就能卖一块五,有机玉米甚至一穗卖到3块到5块,与普通玉米相比利润大幅增加,产值至少提升2倍。近年来,我市不断扩大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和种植主体,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产品不仅在周边销售,还远销到南方地区,且供不应求,被纳入了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在粮食的精深加工上持续发力,做大做强粮食这个当家产业,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多做贡献。
        “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我们耕地就那么多,满足食品多样化需求,必须从设施农业上挖潜力、想办法。我市蔬菜自给率很低,但发展设施农业有很大潜力,全市有2900多亩的闲置设施农业大棚,我们出台了瓜果蔬菜和小杂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各类经营主体申报项目意愿都很强烈,积极性也很高。下一步的发展思路主要是坚持高端大项目引领、中低端提质改造。一方面,大力引进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设施农业,推广二氧化碳气肥、海绵农田等技术,打造“绿色低碳、科技智能”的现代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鼓励东康伊发展城郊现代设施农业,着力提升城市瓜果蔬菜产品自给率。另一方面,把握政策机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这是一个重大契机,改造提升既可以避免新建大棚办手续难、投入大的问题,又可以解决闲置大棚利用问题,是完成今年3900亩新建任务的有效手段。
        保障粮食安全,也不能只盯着增产,还要在减损端同时发力。据有关机构估算,当前,我国食物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每个环节都有“跑冒滴漏”,情况还相当严重,每年损失浪费的食物超过22.7%,约9200亿斤,若能挽回一半的损失,就够1.9亿人吃一年。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居民食用油和“红肉”人均消费量,分别超过膳食指南推荐标准约1倍和2倍。不仅要制止“舌尖上的浪费”,还要提倡健康饮食,节约减损大有文章可做,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带头参与进来。
        (二)让“科技装备”更强
        现在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提产能、提效益越来越难,靠传统农牧业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破难题、闯难关的重器利器,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迅猛发展,成功申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科研投入位居全区之首,但反观农牧领域,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不高,仅58.46%,低于全国62.4%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一是聚力农牧业科技创新攻关。全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推动国家燕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任长忠院士工作站落地,促进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依托市级科研实验平台载体,整合资源、深化合作,加快建设绒山羊资源保护与创新联合实验室。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羊绒羊毛、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推动粮食等重要农畜产品在供给数量和品种质量上持续突破。二是聚力打造农牧业科创新高地。加快编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明确总体定位和提升改造重点。统筹实施数字园区、高效节水示范、蚯蚓生态养殖循环利用、盐碱地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智慧化、设施农业数字化、生产模式现代化、管理运作精细化、从业人员专业化,打造代表未来农牧业发展方向、兼顾推广示范和经济效益的全国一流智慧园区,全力争创国家农高区。加快推动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洽谈成果落地,合力共建乡村振兴研究学院,为盘活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资源,提升园区科技化、智能化、高端化水平,注入新动能。抓好科技示范基地创建,打造一批市级农牧业科技园、智慧农牧场、生态循环农牧场、科技小院等科技示范基地。三是聚力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农技推广是实现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市深入推进“千名农技人员到乡村送科技”行动,一大批农牧科技服务队和数千名农牧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全市农牧业生产一线,为推广先进品种、技术、模式,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稳产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市旗两级农牧部门将强化统筹协调,用好项目补助资金,各级农牧科技服务队和特派员将聚焦农牧业生产主体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农技推广服务,以农牧业科技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农牧科技研发、试验、推广、转化等工作。同时,充分运用新手段、新平台推动农牧业科技与产业融合,成果与市场结合。进一步整合资源,探索以电商平台为基础,推动农牧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结合,以市场反哺农牧业产业和科研,实现互惠互利、良性循环。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搭建与农牧业生产者的技术交流平台,建立低成本、高效率、便利化的反馈互动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四是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但就我市目前的实际,各类农牧业实用人才比较匮乏,是当前一个十分现实和紧迫的问题。为此,今年我们计划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实施乡村振兴“双壹计划”,根据全市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开展1个乡镇2名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才订单式培育项目,简称“1+2”专项行动。通过这样“订单式”专项研究生培育行动,争取利用5年时间,培育100名左右“留得住、用得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并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技术和人才支撑。
        (三)让“经营体系”更强
        我市耕地面积903万亩,户均承包耕地21亩。这些年来,虽然我们鼓励各地推进土地流转,但因流转价格持续推高,目前已经到了瓶颈期。全市经营50-100亩的农户数只有1.9万户,经营100亩以上的农户数只有7800户,仅占全市农户(43万户)总数的6%,在相当时期内,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占大多数这个情况,还难以根本改变,小农牧户生产、土地细碎化、经营分散化仍然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我市农村牧区劳动力人口减少、常住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常住人口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乡村人口比十年前减少16.5%(2012年57.69万人,2022年48.18万人),且乡村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近1/3,部分村庄甚至占到2/3以上,60岁以下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更是严重不足。农村牧区常住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两少一多”的趋势还在加速演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破解“谁来种地养畜、怎么种好地、养好畜”的问题,如何建立起高效的农牧业经营体系?如何促进小农牧户生产和现代农牧业有机衔接?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要求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从实际情况来看,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发展代耕代种、托管代养、防疫诊疗等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推动农牧业现代化,来适应农村牧区发生的变革,来牵引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实际上,发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不光是提升经营效率的事,还可以解决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
        首先,可以解决农牧业面源污染的问题。这些年,我市在中央环保督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被国家反复指出农牧业面源污染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不好解决,主要是难以平衡农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农牧民传统思维强烈,想着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还要落实国家控水、控膜、控肥、控药“四控”要求,一些减量增效的举措对一家一户难以落地,成效不明显。实践证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社会化服务。比如,达拉特旗的社会化服务示范项目,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控肥增效方面,项目区大力推广使用微生物菌剂、复合肥、叶面肥,推广机械深施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每亩使用量比非项目区减少10公斤。在控药减害方面,项目区组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不仅减少人力财力的投入,还提高防效,实现精准施药,农药使用量比非项目区减少20%左右。在控水降耗方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控水降耗”20%以上。在控膜提效方面,项目区由统一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土地托管,便于行政管理部门推广使用国标地膜,有效降低了禁用0.01mm以下非国标地膜的行政管理成本和效果,大幅提升废旧残膜回收率。
        其次,可以解决农牧业节本增效的问题。在节本上,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批量购买农资,可以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比如,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户农资购销还是传统模式,购销环节多,层层加价,零售价远高于出厂价。如果实行农资统销统购,服务组织带着底肥去播种、带着农药做植保、利用水肥一体化统一施肥,每亩地就可节约成本100—200元。达拉特旗林原村通过集中批量购买农资,每亩节约成本达到160元。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中使用农业机械,还可以有效避免家家户户买小农机,投入成本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在增效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效果,一是我市黄灌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建设模式,实行集中连片作业,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机械作业。以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大淖村为例,按照“大破大立、整村推进”实施2.6万亩后,项目区有效种植面积增加10%。二是有利于解决耕地流转后的“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有关数据显示,如果土地流转租金达到1000元/亩,粮食规模经营盈利就较为困难,带来的后果就是,要么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非粮作物,要么就靠大量用肥用药来提高产量,给耕地带来不可持续的破坏,社会化服务可以有效避免这个问题。三是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根据2022年社会化服务项目典型调查,接受农业生产托管的农牧户亩均节约劳动力0.59个,可以节约近一半的劳动力,这些人既可以在社会化服务组织务工,也可以外出就业,增加收入。据农业农村部调查数据,使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后,农业的物化成本降低5%—10%,生产作业成本降低10%以上,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后,效益提高10%以上,作物区每亩平均节本增效150元左右。我们对全市农户自种、流转种、社会化服务种三种模式,算了笔账,结果是社会化服务种比自己种增加180元收入,比流转种增加270元收入。
        第三,可以解决农技推广能力不足问题。我市农牧业点多、面广,农技推广能力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兽医专业技术推广方面,近年来,由于牲畜跨区域调运频繁,动物疫病呈现多发、频发态势,养殖户防疫、诊疗需求不断增多,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职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虚化”问题突出,疫病防控压力大也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布病为例,2022年人间布病报告病例数位列自治区第二,畜间布病病例数随着检测净化力度的加大,检出的布病阳性畜数量也居历年最高,防控形势十分严峻。虽然各级农牧部门都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但全市有1200万头只牲畜,仅靠300余名官方兽医、1000余名嘎查村级防疫员难以实现防疫、诊疗全覆盖,疫病防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始终难以打通。
        怎么解决?目前看,仅靠政府公益性兽医服务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彻底解决动物疫病防控这个重大问题。目前,全市正全力构建覆盖全域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大力推进“防疫·诊疗+”兽医社会化服务,鄂托克旗、乌审旗、达拉特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已开展了相关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解决动物疫病防控人员力量和经费不足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特别是鄂托克旗,通过建立“1个总部+7个分中心+20个嘎查服务站”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范围覆盖全旗75个嘎查村及周边地区,业务涉及集中免疫、兽药及饲草料销售、配种、农机服务等。鄂托克旗牧康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获评“全国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鄂尔多斯市“防疫·诊疗+”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作为全国典型刊发在农民日报,受到农业农村部、自治区农牧厅表扬。
        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近些年,我们每年都要推很多新品种新技术,但大部分农户一家几亩地,普遍不敢尝试,缺乏主动接受的动力,还是就肥论肥,就药论药的居多,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但对社会化服务组织来讲,新品种新技术意味着更好的利益和效率,他们会主动先行先试,拿出从种到收的一整套最优解决方案,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帮助小农牧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实现农技推广从提供单一技术向集成式供给转变,将极大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效率。
        近年来,我市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我们探索出来的一些成熟经验,走到了全区的前列,得到农牧民的广泛认可。当前,有四种代表性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区域服务中心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业务,用低价供应化肥和科学配比用肥为优势,先把周边的小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吸附到一起,建立固定服务站点,有的甚至可以先给生产主体提供化肥,“秋后算账”。在此基础上,服务站点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开展更广泛的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多环节或全过程托管服务。这种服务中心一般都是由中化集团这样的全国性的大型农资企业发起,技术先进,降成本效果明显(农资成本减少15%),规模较大(一个服务中心年服务规模一般在5万亩以上),调动其他地区的闲置机械能力强(河南、安徽等省区农作物集中收割完之后,服务中心将这些地区闲置机械调运至我市开展作业),容易得到生产主体的信任,建立全程托管的关系。
        二是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模式。主要有两大典型。一种是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集体自有资金或财政扶持资金购买或租赁农机具,直接为本村和周边农业生产主体提供耕、种、防、收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下,集体经济组织一般都是租赁本地农机具,雇佣本地农机手,熟悉和契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服务质量更有保障。农户整体将土地交给集体托管,容易形成服务的集中连片,可以开展农资统购统销,降低成本。还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另一种是通过嘎查村集体经济股份改革,开展生产生活全方位的服务模式。村集体成立土地合作社、宅基地服务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旅游合作社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用土地、资金、宅基地等资产、资源入股,交给专业的公司来经营。这种模式下,村集体充分参与生产经营,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强了村集体凝聚力。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在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帮助下,盈利能力更强,除了农户入股需要的分红,合作社的其他盈余可以投入到村集体公共事业当中。比如,我市达拉特旗官牛犋南社“统种共富”模式,全社3100亩地统一由5个人进行管理,交由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耕种,亩均收益比分散经营增长200元(人均土地分红1.8万元)。解放出来的剩余的劳动力,50多人进入村办养殖小区打工,110多人在外务工,通过土地分红,养殖分红,工资收入,官牛犋南社人均收入达到4万多元。还比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探索创新“一村四社、两个平台、四个升级”发展路径,几个村的资金互助规模达到近4000万,大大降低农资购买成本,宅基地出租服务达成意向的也有80多套。
        三是合作社联合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大型专业合作社带头,引领周边种植大户、家庭农牧场、农资销售等经营主体,形成联合服务体或服务联盟,整合各成员的机械机具、仓储、加工等农业设施和特色资源,分设若干支专业服务队伍,分类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是专项服务模式。主要是由高科技专业服务公司和科研院所牵头,为特定的群体、行业或区域提供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产品质量安全、扩群繁育、改良和面源污染专项防治等服务,最终依靠的是高科技赋能、实现变害为宝。比如,我市两宜生物有限公司,利用高压干制和生物酶技术,创新“四方联动”机制,给病死畜处理提供一整套闭环管理方案,在回收处理基础上,建设了一个生物肥料厂,用处理产生的附属品生产有机肥,效益很好,用这边的营收,补充回收站的公益支出,总体上实现了“四化”,也就是病死畜处理无害化、疫病防控社会化、病死畜肥料化、运营市场化。目前,我市已经全域开始推行。
        鉴于我市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今年4月,全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自治区政府同意支持我市创建“自治区动物疫病防控综合改革示范区”。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也大力支持,决定拿出5000万元对达拉特旗打造社会化服务典型进行奖励,其中,2000万元奖给兽医社会化服务,另外3000万元,奖励达拉特旗打造整区域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
        下一步,我们要牢牢抓住社会化服务这把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金钥匙,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机制创新、制度变革,当好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全区典型。主要是抓好五件事。一是精心培育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今年计划培育市级及以上农牧民合作示范社40个、示范家庭农牧场40个,市级产业化联合体5家。大力扶持组织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的服务组织,支持服务组织延伸服务链条,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新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70个,争取全市达到1000个以上。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运用“确权确股不确地”等方式,引导农户把小田并大田,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今年新增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70万亩,力争全市达到220万亩。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集中连片示范行动。计划选择1个旗、2-3个乡镇、5-20个行政村打造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区,社会化服务面积比例力争分别达到50%、70%、80%以上。三是健全完善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我们解决动物疫病防控风险隐患的关键一招,更是解决基层防疫能力不足的长久之策。2025年,国家将取消政采强免疫苗,推行疫苗流通市场化,实行养殖场户自主采购,现有动物防疫模式将被打破。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提前探索兽医社会化服务是满足养殖业动物防疫诊疗转型升级的最佳选择。今年,我市将加快建设覆盖全域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扶持和培育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19家,全域推行“防疫·诊疗+”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四是扎实推进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产权流转交易行为,进一步完善产权流转信息数据库,掌握产权流转需求动态,及时收集、汇总、录入、发布流转交易信息,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五是持续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去年,全市启动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牧区“三变”改革,选取23个试点,结合“二产带一产”,通过产业带动、资源开发、租赁经营等途径,以股权方式盘活土地资源4.6万亩、资产3339万元、资金2969万元,农牧户分红932万元,735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5万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000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我们将持续深化这项工作,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再选取23个试点,并在准格尔旗纳日松镇全镇推进“三变”改革,切实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把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不断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进一步释放“三变”改革红利。
        (四)让“产业韧性”更强
        我市资源富集、物产丰富、农畜产品质量优良,但很多产品难以形成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稳定性供应,重生产不重经营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产业还缺乏韧性。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强化链式思维抓产业,跳出农牧业看农牧业,从全产业链上发力,积极培育新业态,全力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通过“抓二连三带一”“上中下游”一体发展,不断提高农牧业产业体系的韧性和稳定性。除了前面讲的生产环节,我们还将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抓龙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市农牧业龙头企业多而不强,带动产业发展能力较弱,抓住龙头企业是关键。我们的思路是:一方面抓好培育,对有潜力的企业光明正大地扶持、往上市方向扶持,努力实现培育一个龙头,带动一片产业发展。像自治区奶业发展这么好,就是靠“双牛鼎力”带起来的。另一方面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帮助企业找资金、找原料、找用工、找市场。今年,我们举办“链”上暖城鄂尔多斯一产重塑上海专场招商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集中签约项目15项、签约资金123亿元。先后赴北京、南京、河北、深圳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正在洽谈上海君匠智慧农牧业、百果园种植、蒙牛牧草基地等项目13项。我们推进“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行动,能源企业纷纷跨界投资农牧业,今年以来,5家能源型企业新增投资计划27亿元发展农牧产业。下一步,我们仍将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策划开展一产重塑北京专场招商引资推介会,着力引进一批农牧业领域的头部企业,牵引带动培育产业生态,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第二,抓加工。没有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就没有产业的增值,农牧业产业链条就会断档。目前,我市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7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多数农畜产品以初加工和“原粮活畜”形式外流,产量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产值优势。比如,我市肉羊每只的平均产值在2000元左右,但澳大利亚一只羊产值却高达2万元,差距在哪?差距就在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上。再比如,我们的螺旋藻,像螺旋藻片和螺旋藻粉这样的初级加工产品,每公斤只能卖几十块钱,但如果通过精深加工,提取出的藻蓝蛋白每公斤售价就能达到千元以上。可见,农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价格差能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推动我市农畜产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羊头绒尾”大有文章可做,要把更多的中间利润和产业增值收益留给农牧民。我们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思路是:一方面积极培育、引进、打造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支持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去年引进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就有:晋沣源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乌兰集团肉牛屠宰、达拉特旗德格都屠宰加工、杭锦旗向日葵加工园区等项目。另一方面,我们正在加快竞逐预制菜产业新赛道。我们必须抢抓这一风口,今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明确要求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前不久,在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和第一届预制菜展览会上,我市多家企业参展,展出阿尔巴斯山羊肉、炖牛大骨、家常红烧牛肉、卤羊杂等20余种牛羊肉预制菜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的好评,签约订单2000多万元,“鄂尔多斯味道”香飘全国。下一步,市级层面还要“真金白银”支持预制菜产业做大做强,目前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政策。鼓励东康伊城市核心区,探索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净菜加工等业态,其他旗区因地制宜发展预制菜产业。
        第三,抓品牌。农畜产品品牌是农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当前,我市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和影响力弱,品牌“杂、少、弱”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今年,我们全面启动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作,建立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机制,深化与新华社、央视等媒体合作,重点在国内一线城市,辐射北美、西欧等国际市场,全方位开展品牌宣传营销。大力扶持“鄂托克阿尔巴斯羊肉”“鄂尔多斯细毛羊”“鄂托克前旗羊肉”以及“天骄情”“高原杏仁露”等一批旗区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发展壮大,努力让更多本土品牌名扬内外,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同时,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和农博会、赛事等活动,持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第四,抓销售。传统思维是先生产、再销售,现在我们的思路是:坚持以销带产,用销售市场的稳定性收益,带动提升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我们多渠道、多举措畅通农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销售市场,不仅要卖得出去,更要卖个好价钱。借助“多多兴”“多多品”、京东助农馆等平台,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市场为主导,畅通“产-供-销”产业链条。积极探索开展直播带货,为农畜产品销售带来更多流量。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农畜产品展销会等有利契机,将优质农畜产品资源与全国各地的消费市场精准对接。
        (五)让“竞争能力”更强
        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养在深闺人未识”,产品竞争力不强,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提升农牧业竞争力,必须树立工业化的思维,按照工业化的标准,通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把农畜产品变成合格的、受市场欢迎的商品。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避开传统的竞争、独善其身,从差异化的角度来寻求农牧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把“优、精、特”产品作为重点。在这方面,鄂尔多斯的优势在哪里,我想大家应该也都知道,是羊绒,这也是我们“三个四”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优质羊绒主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羊绒生产加工基地,拥有享誉世界的阿尔巴斯优质白绒山羊品种,我市羊绒产业主要有六大优势。
        品种优势。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所产羊绒是“1436”等高档纺织原料来源,被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品质被全球公认为是最好的,荣获意大利“柴格纳”奖。规模优势。绒山羊存栏稳定在650万只,占自治区绒山羊总存栏的40%、全国的11.5%。年产羊绒3350吨,占自治区羊绒产量的50%、全国的22%、全球的13%。是全国绒山羊存栏最多、羊绒产量最多的地级市。年可向区内外提供优质绒山羊种羊5万只以上。产业优势。我市是全国乃至世界优质山羊绒原料基地和羊绒制品生产加工基地,从事绒山羊产业的龙头企业44家,养殖规模在3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2300多个。羊绒制品生产能力占全国的50%、全球的40%,被命名为“中国绒都”。科研优势。设立了绒山羊产业研究院、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现代生物技术繁育院士工作站、内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研究院士工作站,开展绒山羊育种、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鄂尔多斯集团成立了内蒙古羊绒研究院,不断提高粗纺纱线设计能力和产品品质,引领绒毛产业发展。政策优势。先后出台《关于振兴羊绒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羊绒羊毛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等政策措施,启动绒山羊提质工程,推广增绒新技术,推行绒山羊标准化生产,推动羊绒产业组织方式、运行模式、投资方式、技术模式、饲养模式和营销方式“六大创新”,促进羊绒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品牌优势。拥有羊绒品牌56个,以“鄂尔多斯”品牌为主,构建起五大品牌体系,鄂尔多斯集团以1506.7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51位,连续多年位居纺织服装行业榜首。
        依托六大优势,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加快构筑世界级羊绒产业,构建“一基地三中心”产业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提升羊绒产业的整体影响力、品牌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做精前端“优链”。保持优质绒山羊种源优势,加强本品种选育,加大绒山羊保种场、保护区建设,引导养殖户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提升中端“强链”。聚焦重点优势区,推动鄂尔多斯绒纺产业创新示范园建设,支持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工艺提升、产品研发,优化高、中、低端产品梯次搭配,开发更多更亲民的产品。依托西部绒山羊产业集群项目,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的梳绒设备,提高梳绒水平和精深加工能力,改变原绒低价外销、成品纱线高价回购的局面,减少产业价值外流。推动绒纺园区羊绒交易中心建设,建立优质优价机制,增强我市在原绒行业的话语权、定价权,让“软黄金”摆脱“白菜价”。完善后端“提链”。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改变代加工现状。做好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的顶层设计和推介宣传,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着力培育3-5个本土特色品牌。打造“阿尔巴斯”原绒品牌。培育羊绒销售专业团队,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充分挖掘产业多种功能,打造世界知名的羊绒高端论坛,讲好羊绒故事。
        除了羊绒这个拳头产业,肉牛、肉羊、奶业也是我们重点打造的百亿级产业。2022年,全市肉牛、肉羊、奶业产值分别达到30亿元、90亿元、30亿元,肉牛和奶业距离百亿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就全区来讲,我市是畜牧业大市,却不是畜牧业强市,牲畜养殖效率偏低、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滞后。2022年,我市牲畜总存栏1272.5万头、比巴彦淖尔(1133.3万头)多139.2万头,比包头市(613.7万头)多658.8万头。我市牲畜总存栏在高于巴彦淖尔市、为包头2倍多且常年稳居全区第三的情况下,肉类年产量却居全区第8,仅21.2万吨,比巴彦淖尔市(48.8万吨)少27.6万吨,仅与包头持平(21万吨)。究其原因,主要是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以发展设施畜牧业为主,推广短期育肥和高产高效养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已形成“四季均衡出栏”的饲养模式,而我市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主要饲养绒山羊,饲养模式为“小规模、大群体”,饲养周期较长,主要在秋冬季集中出栏,出栏效率低。且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经建立,有较强的产业吸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包括我市养殖的肉羊进入其产业链,羊肉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形成产值上的差距。比如,2022年,我市出栏肉羊592.7万头,比巴彦淖尔市(1319.62万只)少665.6万只、与包头(588.08万只)持平,我市肉羊出栏率仅为76.8%,远低于巴彦淖尔市的132.3%、包头市的145.5%。另外,我市肉牛肉羊个体单产低,巴彦淖尔肉羊单产达23公斤,我市肉羊单产仅17.2公斤,单只肉羊就相差5.8公斤,肉牛平均胴体重仅176.8公斤,与发达国家的350公斤相差甚远。针对这些问题,在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发展上,我们规划的路线是推动粗放型养殖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转变,走高端化、精品化新赛道。
        就肉牛产业来讲,我市肉牛存栏45.2万头,居全区第七,我们如果在“量”上做文章,没有优势。但是,我市拥有全国最大的纯种安格斯繁育场(内蒙古广拓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存栏纯种安格斯肉牛1.8万头),高端草原和牛存栏全区第一,安格斯肉牛存栏量约9万头,为自治区西部存栏最多。自治区已将我市定位为高端肉牛良种繁育基地、养殖基地和高端牛肉精深加工基地。因此,我们要在“质”上作文章,大力建设“内蒙古西部高端肉牛产业基地”。为什么要发展高端肉牛产业?当前,雪花牛肉市场火爆,据粗略估算,目前我国雪花牛肉每年消费量约为50多万吨,产值超过1500亿元。其中大约超八成靠进口,不到两成是自己生产的。未来,随着我国的消费升级及餐饮业的发展,雪花牛肉市场必将是一片广袤蓝海。雪花牛肉得名于红色肌肉纤维间均匀分布着状似雪花的白色脂肪,不仅口感好、风味浓,而且所含脂肪并非胆固醇,而是富含高浓度“共轭(è)亚油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有益成分,每公斤高档雪花牛肉所含有的胆固醇含量仅相当于一个鸡蛋黄,所以深受国人追捧。一头雪花牛从出生到屠宰,需要28-36个月,比一般肉牛要多长6-16个月,吃得还好,伙食费就高不少,因此牛肉售价也高,市场上有的雪花牛肉售价高达每公斤1500块。我们普通牛肉价格多少?每公斤也就是80多块钱,大家看看价格能相差多少,而且普通牛肉不仅卖不上高价,也没有什么优势和卖点,市场竞争力不强。所以,低端化、同质化竞争没有出路,鄂尔多斯一定要走高端化精品化的路线。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良种繁育+标准化育肥+精深加工+品牌销售”一体化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目标,以种业提升“强”链,加快建设一批标准高、规模大、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大型肉牛繁育场;以标准化提升“补”链,支持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实施标准化育肥养殖项目,引导农牧民发展适度规模肉牛养殖;以精深加工提升“壮”链,我市肉牛精深加工企业发展滞后,没有大型牛肉加工企业,全市牛肉精深加工率不足2%,精深加工这块短板较为突出。我们将全力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同时积极与国内知名肉牛养殖和屠宰企业对接,引入精深加工领军型企业,以精深加工来撬动产值增长,不断提高肉牛产业的附加值和产业效益。
        肉羊养殖是我市畜牧业的传统产业和农牧民的主导产业之一,2022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273万头只,肉羊就有 1156.3万只,产值近百亿。但是我市肉羊品种杂且多,农牧民饲养的肉羊品种有杜波、萨福克、小尾寒羊、滩羊、无角陶赛特羊、夏洛莱羊、湖羊等10多个品种。由于不同品种的饲养方式、饲养周期、出栏时间不同,这就给标准化养殖造成了困难,也不利于肉羊的稳定出栏。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肉羊种业振兴行动,加大肉羊品种选育创新,引进肉羊育种优势企业,建设2个标准化肉羊核心育种场,加快肉羊品种繁育速度。在此基础上,推进肉羊标准化生产,在草原牧区主推绒山羊、细毛羊等品种,提高肉羊个体产出和繁殖率,推广均衡出栏模式,加快转变草原粗放的肉羊生产模式。在农区和农牧交错带重点推广高产高繁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推行“牧繁农育”“户繁企育”等模式。完善肉羊标准体系,新建一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生态家庭牧场,开展“技术推广+基地+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链条式技术推广模式,提升肉羊养殖标准化水平。我市肉羊养殖体量这么大,按理说产值应该更高,但同样是因为精深加工滞后,虽然存栏量较大,但没有转化为相应的高产值。2022年,全市肉羊屠宰率仅为4.12%,肉羊工业化屠宰厂缺乏,仍以传统的家庭式或作坊式手工屠宰场为主,产业链条短,加工产品以胴体肉和卷肉为主,精细分割、冷鲜、熟肉制品等精深加工比重低,屠宰后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就像前面说过的,我市肉羊每只的平均产值不足2000元,但澳大利亚一只羊产值却高达2万元,差距就在精深加工上。所以肉羊产业在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未来通过发展精细分割和冷鲜肉以及生产调理、保健和功能性特色肉制品、预制菜肴等产品,提升肉羊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等等方式,我市肉羊的产值将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我市奶牛养殖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流域,西部牧区主要以生产马奶、羊奶、驼奶等特色奶畜为主。全市奶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奶业产值大量流失。当前,我市年外调生鲜乳35.4万吨,占全市奶产量的84.5%,仅有15.5%的鲜奶通过生产地方特色乳制品进行增值,其他产值大量流失。有的加工企业变相限收原奶,养殖企业没办法只能把鲜奶拿去喷粉,喷完粉回来自行处理,要不喂牛犊,要不卖给饲料厂,做仔畜奶粉,收益就比较低。而且要喷粉的话,市内没有能喷粉的企业,只能到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周边城市进行代加工,7吨原奶粉喷1吨,加工费5500块,又增加成本,又流失产值,喷的粉可能还卖不上好价钱。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奶业总体规模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但奶牛单产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国产乳制品竞争力不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缺乏信心。新西兰、欧盟、俄罗斯、美国等国家2022年的生鲜乳收购价格基本在2.13(阿根廷)-3.8元/公斤(美国),而同期我市牛奶平均收购价4.14元/公斤,我国生鲜乳生产成本和乳制品价格高于欧美和新西兰等奶业发达国家10%—94%,随着近年来我国牛奶消费需求的快速上涨,牛奶进口量也随之逐年递增(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乳品自给率不足66%,高端奶粉进口量超过70%),冲击国内市场,导致生鲜乳价格波动,部分地区出现有“倒奶杀牛”的现象,形成产业市场风险。
        基于当前全区乃至全国奶产业发展现状,我市奶业走差异化、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发展路径势在必行。以沿黄流域为重点,利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优质饲草资源,打响“沙漠”奶业特色牌,打造沿黄沙漠有机奶业产业带和毛乌素高端奶源基地,率先抢占高端乳品市场,走出一条奶业发展新赛道。一是发展娟姗牧场。娟姗牛被业内视为优质奶牛的代名词,据公开资料显示,源自英吉利海峡杰茜岛的娟姗牛在全球范围仅20万头左右,只占奶牛总数的1%,是名副其实的“牛中贵族”。除了数量上的珍稀,娟姗牛奶的乳脂率达到普通牛奶的1.5倍,优质乳蛋白含量达3.8%以上,营养价值极高,口感醇厚绵柔,人送外号“奶中皇后”“牛奶中的LV”。也正因此,国内饲养娟姗牛的大型牧场屈指可数,娟姗奶也因为稀缺、优质而成为高端奶的代表之一,以伊利金典娟姗奶为例,电商平台折后价基本为9元/250ml,大约是普通纯牛奶价格的4.5倍。目前,我市存栏娟姗牛500头,今年计划再新增1万头以上。二是发展地方特色乳制品。我市特色乳制品生产主要分布在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乌审旗等4个牧业旗,生产的乳制品比较受市场欢迎,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销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阿拉善盟等区内盟市,另有部分奶制品通过网络等途径销往北京、天津、榆林、山西、陕西、宁夏等区外城市。现在自治区非常重视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我市也在积极支持和培育特色奶制品生产企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食品小作坊转型升级,督促指导企业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和管理,鼓励各地立足奶制品产业实际,挖掘培育凝聚地理特色、历史积淀、品质优势的奶制品地理标志,提高地方特色奶制品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者: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鄂尔多斯学拾集》2023年第2期
 
责任编辑:乔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