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经济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经济思考

来源:原载《鄂尔多斯学研究》2003年第 作者:郝诚之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2-07
摘要: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 1984年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它是战略,是方法,是新突破,是高科技。它要求知识密集、技术集群、系统耦合、利益驱动。它的标 志是延伸产业链条,促成良性循环。它是非传统的、大集约的、精细型的、循环式的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 1984年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它是战略,是方法,是新突破,是高科技。它要求知识密集、技术集群、系统耦合、利益驱动。它的标 志是延伸产业链条,促成良性循环。它是非传统的、大集约的、精细型的、循环式的。它为西部沙地、草场、林区资源的转换增值和产业联动开辟了新路,为“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 牧民生活”的“三生统一”找到了结合部,为实现“沙漠草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进而打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新型后续产业找到了增长点。如果 说,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是难点;那么,沙产业、草产业就是科学的突破口。
   对钱学森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进行经济学思考,必须把握四个要点:一是要讲投入产出,追求物质回报;二是要讲规模经济,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变生物链为产业链,生产终极产品 ,通过龙头企业提高附加值含量,变粗加工为深加工、精加工,获取最大利润;四是寓生态环境的保护于科学开发之中,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搞为生态而生态,坚持循环经济、节约经 济和可持续发展。
   反思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建设状况吧。由于认识规律有个过程,因此长期不敢说“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一味号召“植树造林”,乔木为尊,杨树为荣, 满足于为绿化而绿化。对植被建设的要求是“社会性、公益性、观赏性”,闭口不提经济效益。由于把“绿起来”和“富起来”人为地割裂为对立面,国有场站包打天下,因此只有国家部门 的积极性,而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只种、不管、难护,结果纳税人的钱打了水漂,年年种树不见树。有的老百姓为赚挖树坑的钱,甚至盼树快死,重栽赚钱。年平均降雨量 300mm以下地 区本来是灌木的王国,却强令推行高杆杨树,造成了“一年绿、二年黄、三年又是老模样”。钱学森1993年8月20日在谈到中国林学会时,对该学会主办的《森林与人类》刊物,只讲“公益性 ”、“科学性”、“实用性”不大以为然。他批评说:“就是不讲经营收益,不讲‘钱’,还是老一套计划经济思想”(见《钱学森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年 版,第 130页)!
   钱学森认为西部大开发,要给西部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要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让农牧民群众受益。针对有关部门画地为牢,沙漠、草原、林区经济条块分割,形不成开发的合 力,钱学森认为林、沙、草 “要几业结合”,“再加工、贸,形成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体系”,“畜牧产品加工成袋装上市的成品”。要树立资源的整体观、效益观,突出综合利用和横向联合 ,不拘泥于一行一业。打破传统,打破界限,打破领域,唯规律是从,唯市场是导;纵向成龙,横向分层,高效用沙,循环用能,层层转化,环环增值,向沙产业、草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开创人类与沙漠、草原、林地和谐共存的新局面。沙漠、草原、森林景观也是资源,搞旅游完全可以。“将来公益生态林场可以发展旅游业,康复医疗业,也是横向发展”。沙漠地区特有 的动、植物,是极端条件下有极端顽强生命力的特殊物种,许多是珍稀、贵重的中药材,“身价百倍”,如“内蒙古阿左旗有好多产品,有驼绒、苁蓉酒、中药产品,这些产品是远销国外的 。”(见《钱学森院士在会见沙产业研讨会代表的讲话》,1994年 9月 29日)钱老认为用现代科技对其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创造物质财富,是沙产业开发的应有之义。“关键是我们要经营, 用科学技术来经营管理”。(援引同上)他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转化沙区优势资源,包括光热、植物、动物、环境、人文,强调要用新手段、新模式、新思维、新系统、新标准经营沙漠, 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钱老认为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要既立足于沙区、草场的资源优势,更要着眼于沙区、草场广大群众未来生存空间的开拓和优化。1984年他就详细论证了草产业不被重视的历史原因和用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草产业的新食物链、新结构图。比如从精心种草、饲料加工、工厂化饲养、畜产品综合加工,到利用畜粪种蘑菇、养蚯蚓、沼气发电、残渣养鱼、废液还田;从草业综合基 地、定居点、现代草业新村(即小城镇),到县域经济、通讯电视、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等等(见郝诚之《开发草场资源的系统工程模式》,《内蒙古日报》1984年 6月 28日)。因为民不富 、国不强,就不会有巩固的国防,也不会有真正的民族大团结。何况西部既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大风沙和沙尘暴的源头。中国沙尘暴的三路源头,内蒙古自治区就占两路,不染绿额 济纳,怎么保卫北京城?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前提,是西部能不能绿,内蒙古能不能绿。钱老在给中央领导的信中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西部大开发,即上个世纪 50年代苏联援建 156 个项目,有些重大项目建在西部和西北地区;另一次是 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第三次是 21世纪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前两次为什么投资浩大,收效甚微?“少数工业项目上去了,但广大农 村和广大人民仍然是贫穷落后的”?原因就是没有把项目开发和地区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孤岛式”、“镶嵌式”地搞工业项目,充其量是一块块“飞地”。结论:西部大开发,不考虑工农 、城乡的一体化,不扩大工业化对产业化的关联、辐射、带动、扩散,进而形成种养加、产供销的一条龙,不加大对卫星城镇的正面影响、逆向拉动,是万万行不通的。必须紧紧抓住沙产业 、草产业!
   钱老说:“沙产业比治沙防沙要难得多”。(见 1991年 8月 16日给刘恕的信)它不能等同于沙化的产业,退化的产业或正在退化的产业,因此更不是跑马圈沙,大开其荒。它是“让生 物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创造财富”的产业,“沙产业愈发达,第一性产量就愈多,人们为追求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盲目开垦和放牧就会相对得到控制,脆弱的自然资源就会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高效地利用资金开发沙产业—沙工贸一条龙地经营”;“沙产业实际是农产业的节水高技术化,在我国河西走廊的成功只是个开始”,“应在 ‘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发展农业生产 ,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推进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钱老一再强调,草产业是“一套前所未有的新产业”,是“眼光放开”的、经过“改进 ”的“龙型经济”,是“一项多种专业协同共事才能办成的新型产业”,是一项“用科技成果为草业系统工程利用”的阳光工程、脱贫工程、西部希望工程。他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建议,我们 在 21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必须更高。在开发沙产业、草产业时,要强调知识密集型,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都用上。而且一开始就搞产业化,形成生产、加 工和销售一条龙,并注意综合利用(见郝诚之《钱学森与西部开发》,《人民政协报》2001年 12月 11日)。
   钱老曾经对甘肃河西走廊的沙产业寄予厚望,肯定了他们的技术路线“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赞扬他们在沙荒地采用地面下铺膜防水下渗,地上建棚采光防风,节水用计 算机控制的滴灌,从而取得蔬菜水果丰产,已实现“西菜东运”(见 1996年 1月 20日给周嘉槐的信)。但他们局限于就大农业论农业(包括良种化、大棚化),工业的龙头企业没在市场形 成大气候,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因而没有显出产业竞争的比较优势。钱老关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虽然“全旗形成了一个从治养草场、牧畜、畜品加工成肉食、绒毛等市场商品一条 龙的组织”,实现了“草畜工贸四结合”的组织对接(见《钱学森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第 154页),但国有经济为主,牧业传统经营方式没变,既没有称雄市场的企业家,也没有驰名 全国的品牌,因此实力有限,在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方面都比较脆弱。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一批有实力、有效益的民营企业,进军沙产业、草产业之后,灵气十足,活力盎然,冲击力 极强。钱老 2000年 5月 30日给赵永亮和郝诚之的信中说:“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 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 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我向您们表示祝贺,并预祝您们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特别是位于北纬 40°左右世界玉米生长带、奶牛 养殖带、牛奶加工带的呼和浩特市的伊利、蒙牛集团,由于是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机制活、人气旺、起点高、运作好、品牌靓,因而成长性居全国前列,竞争力凸现北京、上海、深 圳市场。“伊利”居中国乳业第二把交椅,“蒙牛”由1999年的全国排行第1116位,2002年跃居第 5位。连续三年统计,增长速度高达 1947.31%,是全国非国有控股和非上市企业二百强的 第一名。“蒙牛”不但就地开拓就业岗位5000个,而且间接解决农牧民就业 2万人,被誉为实施了中国西部造福百姓的最大的“饭碗子工程”。他们“创一个名牌,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 ,富一方百姓”的产业化模式,受到理论界、经济界的一致好评。钱学森办公室的涂元季将军 2002年 12月实地到呼和浩特考察后,赞扬说:“蒙牛实施的科学的一套,就是钱老所说的草产 业!”他告诉大家,草产业是个大概念,是以草为出发点的大产业,不是简单的种草、卖草的饲草业和草坪业。当我们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钱老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后,才进一 步认识到沙产业草产业战略的前瞻性,内涵的整体性,跨行业、跨学科的关联性,综合利用、节约再生、高效和谐、运作平稳的可持续性。特别是 2003年秋季,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在 党委杨利民副书记,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夏日会长率领下,经过西行考察,比较了甘肃和内蒙古的沙、草产业发展状况后,我们才意识到:必须认清非农产业必然取代农产 业,农牧区增收必须减人;西部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必须用产业化连接工业化和城镇化。沙产业、草产业是中国西部开发、生态建设、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它符合西部的特殊的生态 规律、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因为抓不准“发展极”,就形不成优势群。市场信息告诉我们:在当今的扭曲的比较价格下,在入世形成的农畜产品大战中,同一块土地,种粮不如种草,种草 不如种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必须解决新型的后续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市场开拓问题。没有比较优势,就没有竞争础基。“退”是为了“进”,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资源变不成支柱 ,产品变不成产业,品牌变不成名牌,我们和过去就没区别。过去因为穷,我们的农牧民不得不滥垦、滥伐、滥樵,今后如果贫困依旧,5~8年的国家项目补助期结束,我们的农牧民还要陷 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这是必须及早提防和制止的,也是钱学森院士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指出的预警点。
   所以,落实十六大,进军新世纪,我们必须“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而用沙产业、草产业带动生态建设,并与农牧民致富、地方经济 发展结合就是西部开发的新思路、新突破。为此,国家已通过红头文件和领导批示,提倡、鼓励和支持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今年4月15日,回良玉副总理曾明确示:“科学合理地发展沙 产业是西部开发和生态建设的一项有效举措,应该有必要的扶持机制。”4月 23日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造林绿化、治理荒沙的某些政策法规和有些规定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变化 的情况和发展要求做相应的调整或改变,目的是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钱老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就产业链的延伸、加工、增值来说,是个“四过”转换的过程。一是“过光(阳光)转化”:把阳光、叶绿素、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植 物蛋白。二是“过腹转化”:把植物蛋白通过家畜家禽的消化系统转化为动物蛋白。三是“过机(机器、设备)转化”:把动物蛋白通过先进的设备和流水线转化为食品、饮品、药品、用品 等生态产品。四是“过市(市场)转化”:通过名牌创建、科学管理、网络营销、市场竞争,把生态产品转化为畅销商品,赚取“增了值的货币”(马克思语)。
   概言之,钱学森院士倡导的中国特色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围绕一个“省”字,走资源节约再生的循环经济之路;突出一个“链”字,走 “草畜工贸四结合”的龙型生态经济之路; 强调一个“转”字,走新型的工业化的集约经营之路;追求一个“增”字,走技术创新、成果集群、利用综合、效益叠加、系统耦合的知识经济之路。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对我国改革的重大 贡献是:它打破了条块分割,着眼于总体效益,立足于光热转化,致力于脱贫致富,为西部大开发的科学运作和健康发展指明了极具时代感的前进方向。
   钱学森院士 2002年 12月曾说:“内蒙古的同志过去在‘两弹一星’事业上,做出了贡献,他们现在又在沙产业、草产业上带了个好头。我希望他们在沙产业、草产业上也要做出重大贡 献,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这样的任务当然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可能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但‘两弹一星’的实践使我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 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用‘两弹一星’精神和经验,把祖国的西部建设成繁荣昌盛的家园。”他在给杨利民和夏日同志的贺信中说:“内 蒙古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沙产业和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内蒙古的同志紧紧抓住了这两大产业,真正建设成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和草产业,内蒙古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

    作者:郝诚之,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郝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