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大辞典 《概论》 《成吉思汗文化丛 学术著作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报纸 最新成果pdf格式

活态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来源:未知 作者:李 锐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16
摘要:鄂尔多斯的文博事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背景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形势喜人。至2014年,全市已注册登记的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国办博物馆15座,仅市级就有3座。已基本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

        鄂尔多斯的文博事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背景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形势喜人。至2014年,全市已注册登记的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国办博物馆15座,仅市级就有3座。已基本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特色博物馆体系。无论从博物馆理念、教育的提升、技术的运用上都各具特色、各展风姿,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鄂尔多斯的历史与民族风采,构建了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实现了各类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都能通过博物馆的方式得到有效保护、展示和传承。

        随着事业的新发展,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如何在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扩大博物馆的空间、延伸博物馆的功能上,在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上,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在文化互动体验上,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等,业已成为各个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瓶颈,从资源整合、布展提升、特色博物馆建设等方面对博物馆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如何以更积极的姿态真正融于社会,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是博物馆工作者一直思索的问题。

        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鄂尔多斯人在漫长的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传统草原游牧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等文化体系。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积淀构成了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文化多样性。发掘、保护、利用和弘扬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将博物馆事业发展与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加以讨论,发挥多方优势,寻求文博事业发展的新模式,鄂尔多斯博物馆做了积极的探索。

        鄂尔多斯博物馆是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尔多斯地区集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开馆以来,鄂尔多斯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全面推进文博事业的发展,藏品日益丰富,陈列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博物馆也由此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立足鄂尔多斯少数民族地区实际,2013年鄂尔多斯博物馆转变思路,依托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首创并实践“活态博物馆”的概念,成立苏泊罕草原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分馆,以传统草原游牧文化为展览主题,以153平方公里的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为博物馆展览空间,以空间内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民众生活、民俗风情、宗教祭祀文化、民间艺术、旅游景观等历史和当下遗存为活态展品,将游牧草原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统一起来,将旅游方式和文博收藏统一起来,全方位直观地搜集、整理、转换、展示、旅游、传承、保护352年的伊克昭盟历史文化和传统草原游牧文化,延伸了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功能,保护了苏泊罕草原游牧文化,提供了地区文化旅游契机,面向全国发挥对内的“窗口”作用和对外的辐射作用,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一、“活态博物馆”提供文化旅游契机

        苏泊罕草原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作为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分馆,是由政企民合作运营的大型露天博物馆。是全国首个以游牧草原为主题,专题性收藏鄂尔多斯传统草原游牧文化,活态化展示草原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的博物馆,也是鄂尔多斯博物馆的伊克昭盟史活态展示分馆和游牧草原文化旅游实践基地。活态博物馆利用苏泊罕草原游牧文化资源,最大范围地扩大了博物馆的空间,包括整个苏泊罕大草原,占地153平方公里的集草原、草甸、沼泽、沙丘、山地、树林等地貌类型为一体的范围都是博物馆的空间。是一个具有文化、教育、文物收藏诸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成功打造了是企业的文化旅游景区,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旅游契机。

        苏泊罕取名自“苏布尔嘎”,苏布尔嘎为蒙语,意为塔的意思,因苏泊罕大草原内有白塔而得名。它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历史文化资源悠久丰富,曾是成吉思汗西征之时屯兵休军之地、康熙御批的鄂尔多斯境内最大的驿站、伊克昭盟七旗会盟及阅兵校武的故地、伊克昭盟七旗祭祀敖包的发祥地,也是当年藏传佛教早期领袖进京谒帝的休养宝地。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其少数民族风情更具有原始、古朴和神秘的特色。独特、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博物馆事业和当地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苏泊罕草原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的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它既能开发和利用当地民族民俗文物的资源和价值,展示了当地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又能对这里的民族民俗文物进行实地活态保护,在展览形式上除了把文物展示给观众并进行保护外,还要把当地人们衣、食、住、行、娱乐、信仰、禁忌等“活”的民俗融于其中,让人们进入展区,能亲自体验那里生产、生活、禁忌、娱乐等的全过程。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开发原则,把苏泊罕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与草原风光相融合,深度开发以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主的民俗体验型和文化主题型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例如开发展示以鄂尔多斯婚礼、敖包祭祀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活动,以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为主的饮食文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这有助于弥补常规展览拘泥于基本陈列,没有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造成观众无法了解文化丰富内涵的缺憾。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活态博物馆”延伸博物馆的功能

        现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多种文化传播形式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五花八门。目前选择博物馆参观的观众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参观传统博物馆了,不再满足教科书式的陈列和填鸭式的讲解以及只能看不能动手的参观模式,人们希望一下能看到很多东西,即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不仅如此,人们还要看活的文化,把文物、环境、历史的背景结合起来,并且亲自介入其中。而一件件孤立的文物,只有把它们结合在特定的环境、历史的背景下,其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才能生动体现出来。因此博物馆展示给观众的应该是“活”的文化和“死”的文物的结合。这不仅导致了博物馆功能发生改变,也促使博物馆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博物馆已经开始参与到教育市场、旅游市场,以及其它文化市场的竞争中。

        活态博物馆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类型,概念的提出和建设在全国尚属起步阶段,是以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为资源,把原乡、原地、原人、原物、原景实时锁定,在文化形态的当下面貌中,动态式、常态化、产业化的为观众提供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服务的博物馆,展示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未来的自然演变。它是对博物馆功能的延伸,有效激活文化形态本身的生命力,让文化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实现文博工作的可持续性。它与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生态博物馆功能相似,但有自己的特点、形式、功能和意义。其核心概念是“活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博物馆更注重以保护人文生态为主,是一种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产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及环境处于固定的生态关系中,并使之和谐发展的博物馆。

        所谓“活态”,即是改变被动参观博物馆展览模式,把文物、文化和相关活动背景等作为展示亮点的同时,让观众融与特定的环境中,亲身参与其中,通过与观众互动和为观众提供服务,开展各种参与项目。苏泊罕草原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就是试从实践层面,展示鄂尔多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饮食、起居、交通、服饰、祭祀、婚礼等民俗事象,有意识地将文物内容伸展到手工作坊、婚礼现场、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去,对鄂尔多斯丰富的民俗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从各个方面调动观众的感官,更全面深人地认识鄂尔多斯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通过建设活态博物馆,使之和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作为鄂尔多斯地区几百年草原文化积淀的一个展示,完全可以从中深刻地体会到,当地文化的一种内涵,以及当地人民的一种积淀数百年的心理状态。是对博物馆功能的补充和完善,其在运作过程中进行分析与思考,使游客观众更全面地领略鄂尔多斯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视觉感知。从特色博物馆的服务层面来看,观众能获得更多休闲的体验,有助于建立博物馆自身的市场地位,进而赢得竞争上的优势,以推进博物馆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拓展博物馆展览空间,延伸博物馆文化功能的效果。

        三、“活态博物馆”保护民族文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多个民族在鄂尔多斯生息繁衍,创造了各自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遗物。其中历史遗留下来的、考古出土的和从民间搜集来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包括历史遗物和文化遗物)是极其珍贵的民族文物。鄂尔多斯蒙古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凝聚着鄂尔多斯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是重要历史表征,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间的推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不尽如人意,不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而且其破坏程度却越来越严重,民族民俗文物损失了许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群众对民族民俗文物的认识不足,有不少群众对他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一些日常用品本身就是民俗文物不了解,不懂得古代遗留下来的这些遗物的真正价值。对于过去的一些物品,常常认为已陈旧破烂无用而丢弃或损毁。过去的石碾、石磨、手工工具等,现在也基本上为机器所代替,因无人保存和收藏,已破坏了不少。对于古旧民居等建筑,也因为对其价值不了解而拆毁。对宗教寺庙及民间节日、礼仪等活动及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用品,有的被简单地列为封建迷信而加以禁止或破除。还有一些被民间商人高价搜集、抢购而流失。一大部分反映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民间工艺品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可再生产者,但是其中某些传统技艺凝聚着一代民族艺人杰出的天赋和高超的技艺,一旦消失其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活态博物馆的创办,为大力抢救民族文物疏通渠道,提供保障。它保留了地区民族原有的自然风貌、民居、饮食、节庆和其他民俗事物,具有自然朴实的特色。保留了数百年沿袭下来的民风习俗,“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情趣盎然的文娱活动,风韵别致的文物珍品。它在抢救和保护现代化建设中濒临失传的特色文化,永久地向后人与外来观光者展示本民族、本地区、本行业的独特历史,帮助人类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增强了当地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增长知识阅历等方面发挥了或正在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世间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这样或那样地相互联系着、影响着。活态博物馆的出现,体现了文博工作者对博物馆社会价值和任务的反思,既拓展了博物馆发展的新视野,是博物馆事业的创新之举。又是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对文化本身起着日益明显的作用。更是重新定位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意义,有利于提高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对社会其他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对博物馆的发展和未来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作者: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李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