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鄂尔多斯统战工作研究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0年第 作者:孙国秀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1-05
摘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四个阶段。鄂尔多斯市作为革命老区,承载了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鄂尔多斯(蒙古语,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即原伊克昭盟(伊克昭、蒙古语,汉语意为“大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黄河环绕。南依长城,与晋、陕、宁三省区毗邻。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养育着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谱写了鄂尔多斯建设、发展的壮丽篇章。这里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兄弟交流融合,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发展进步,共同建设亮丽鄂尔多斯做出不懈努力。
 
        一、统战工作组织机构
        统战部:1936年2月,在陕西靖边县海则滩乡柳树湾村的思家坬成立了中共乌审县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军事部,该县委于同年内因故撤销。1937年至1945年,伊克昭盟地区人民的工作先后由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三边(靖边、定边、安边)特委、伊盟工委三边分委负责,1945年2月,伊盟工委在今鄂托克前旗城川重新建立。在此期间,该地区统一战线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组织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抗战,支援抗日活动。
        1938年11月,成立了伊盟工委;1940年伊盟工委内设机构人员有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1941年,伊盟工委撤销;1942年成立伊东工委;1945年2月,伊盟工委复建,内设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工委委员等;1946年工委内设统战民运委员;1948年,伊盟工委分为伊东、伊西两工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在东郡工委设有社会委员,分管统战工作;1949年,经中共西北局决定,伊东伊西工委合并,于同年7月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伊克昭盟委员会(简称伊盟盟委),设有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伊盟统战部)。1966年6月,盟委统战部、盟公署民族宗教处合署办公。1967年至1973年,因“文化大革命”运动,统战部停止工作,没有机构和工作人员。1974年,恢复伊盟统战部,直至2001年2月。2001年3月因撤盟设市,设立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市委统战部)。
        统战部职责、任务、工作范围和对象:统战部是党委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承担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等职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工作范围对象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统一战线工作对象为党外人士,重点是其中的代表人士。
        伊克昭盟政治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为了对全盟宗教职业人员、民族上层人士、民主人士、工商界人士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使上层人士经过思想改造,逐步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办了“伊克昭盟政治学校”。该校于1957年秋在东胜筹建,1959年正式建立,始称“伊克昭盟喇嘛学校”,于1960年改称“伊克昭盟政治学校”。该校隶属于中共伊盟盟委统战部。其学员对象:宗教人员,包括喇嘛、阿訇、神甫、修女等;民族上层人士;民主人士;工商界人士等等。该校以学习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是提高各族各界民主人士思想政治的教育阵地。为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教育各方面民主人士,促进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伊克昭盟政治学校停止活动,再没有设立。
        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1938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通知成立“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1955年7月,伊盟人民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宗教事务科;1956年10月,改称“伊克昭盟人民委员会民族宗教事务科”;1959年8月,宗教科合并于中共伊盟盟委统战部;1963年12月,成立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民族宗教处;1966年,伊盟民族宗教处与伊盟盟委统战部合署办公;“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8年5月,伊盟革命委员会恢复民族事务局;1980年8月,改称民族事务委员会,设立宗教处,两个牌子,一套人马;1984年4月,将民族事务委员会改称伊克昭盟民族宗教事务处,挂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牌子;1996年,改称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民族宗教事务局,后改称民族事务委员会,挂宗教事务局和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牌子。2001年撤盟设市更名为鄂尔多斯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设宗教事务局、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2019年,宗教事务局改设在市委统战部。
        主要职能职责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参与研究制定有关社会管理和地方工作事宜,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维护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打击非法行为,促进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社会和谐稳定。
        工商联:全国解放后,伊克昭盟除杭锦旗外,其他各旗县分别建立了工商业者联合会组织。从1957年至1965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组织被停止了活动。1985年5月,成立了“伊克昭盟工商联办事处”,为科级建制,设在盟委统战部;1986年10月,将办事处升为县级建制。1993年,更名为伊克昭盟工商业联合会;1996年增挂“伊盟民间商会”牌子。至此,伊盟各旗市分别恢复和组建了工商联组织。2001年,撤盟设市后,伊盟工商联(民间商会)更名为鄂尔多斯市工商联(总商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旗县工商联组织活动时间较短,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稳妥,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对私人工商业制定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原工商业者的爱国热情。在为恢复和发展伊盟经济,团结教育广大工商业者发挥生产技术、管理专长,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商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是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鄂尔多斯市工商联(总商会)的主要职能职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培养拥护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参加政治协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积极参政议政;推动经贸交流和协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反映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益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
        归国华侨联合会:1981年12月,组建“伊盟侨联委员会”;1982年2月,成立了“伊盟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伊盟侨联”,为科级建制,由盟民政处代管,具体业务与盟民政处侨务办公室合署办公;1987年2月,伊盟侨联升为处(县)级建制,隶属伊盟党委统战部。2001年,撤盟设市,伊盟侨联更名为“鄂尔多斯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市侨联。
        市侨联是市委领导下的由归侨、侨眷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维护侨务工作对象的合法权益,海外联谊和群众工作。
        对台办:1979年,伊盟党委决定成立了“伊盟对台(湾)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盟委宣传部。1980年7月,根据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将盟对台宣传办公室列入盟委统战部建制,伊盟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盟对台办)为盟委统战部一个常设科级建制机构。1993年后,对台办专职副主任由副县级人员担任。2001年撤盟设市,更名为鄂尔多斯市对台工作办公室。
        宣传、贯彻、执行党对台湾工作的方针、政策,强化对内外的宣传教育;落实党的台属政策,扶持台属发展生产,解决台属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不断加大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流、沟通,招商引资,为台资企业和台商排忧解难;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宣传、通报大陆的风土人情、家乡变化,寻找亲人,交流感情,开展海外联谊活动;积极宣传“一国两制”方针,不断完善对台工作制度。
        各旗区分别设立统一战线工作部门以及组织机构。
        人民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鄂尔多斯市委员会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委员会。
        1949年11月,召开了绥远省伊克昭盟自治区各族各界临时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伊克昭盟自治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1955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简称伊克昭盟政协),政协委员由13个界别组成。至1966年,伊克昭盟政协任期五届;1966年5月至1975年,因“文化大革命”伊克昭盟政协停止一切活动;1975年12月,恢复伊克昭盟政协委员会,由“文化大革命”前第五届委员会主持开展工作;1979年5月,伊克昭盟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至1999年6月,伊克昭盟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政协委员由18个界别组成。200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建立地级鄂尔多斯市,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鄂尔多斯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简称鄂尔多斯市政协);2018年1月,鄂尔多斯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政协委员由21个界别组成,中共委员、非中共委员、少数民族委员分别占委员总数的39%、61%、29.3%。各旗区分别设有人民政协组织机构。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人民政协事业也随之在不断创新、充实,政协队伍在不断壮大,功能作用在不断提升。历届政协的主要工作、有关活动、重大事项、界别设置、人事安排等事宜,在《伊克昭盟政协志》《风采回眸》(画册)、《政协这五年》《凝心聚力的五年》《鄂尔多斯政协》(机关季刊)等书刊资料中记载。
        政治协商,通过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会、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对国家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举措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的协商,举行有各党派、团体负责人、各族各界人士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通过政协委员对法律、法规的实施,方针政策、举措决策部署执行情况,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情况,提出意见、批评、建议。
        参政议政,通过政协委员、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利用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党政机关提出意见建议。
        根据本地区、各旗区的人口、社会组织结构,历届人民政协的委员产生、界别设置、民族成份、党内外配置、人事安排都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进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战工作
        鄂尔多斯这块神奇的宝地,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光荣的传统。19世纪中叶,伊克昭盟地区蒙汉各族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奋斗,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直此起彼伏,不断更迭,有力地冲击着封建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的影响。这里发起过震惊全国的“独贵龙”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这一地区蒙古民族的“独贵龙”运动,在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由自发的群众运动,发展成为自觉的群众革命斗争。蒙汉各民族兄弟亲如手足,团结一致、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利用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法宝,推动着伊克昭盟地区革命事业的不断胜利,经济社会建设逐步深入。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伊克昭盟地区尚未建立党组织,只有个别党员活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地区七旗(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札萨克旗、郡王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一县(东胜县)先后有了中共党员,个别地区有了党小组。接着乌审旗、鄂托克旗的部分地区先后成立中共党支部。1936年,乌审旗、鄂托克旗先后建立了工作委员会(县级党委)。到1937年,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的地下工作人员,几乎遍布伊克昭盟各地,党的工作大规模展开。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主要是通过党的地下工作,团结和争取民族上层、王公贵族、宗教上层人士,依靠各民族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古工作的指示信》中明确提出:“为了进行蒙古人民反日的民族解放斗争,必须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不但应当团结蒙古(族)广大群众,并且应当把王公、军人、喇嘛、知识分子也都团结在内。估计到蒙古民族的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估计到王公、喇嘛等在蒙人中原有的地位和信仰,应当欢迎他们中的进步分子,成为目前阶段民族运动的领导者……”根据中央的指示,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先后在伊克昭盟工作的同志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指示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地开展了伊克昭盟地区民族上层的统一战线工作。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伊克昭盟的统一战线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各民族群众和多方面人士,争取各地方军事力量,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坚持团结抗日方针,打击一小撮反动分子。抗日战争初期,在伊克昭盟工作的同志与各旗的王公上层取得联系。在1939年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部分地方中断了联系。在解放战争进入全国性胜利时又逐步恢复了联系,全面开展了民族上层的统战工作。在伊克昭盟的解放战争中,我党始终抓住和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特别是对民族上层、宗教上层的统一战线,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军事行动,以及其他不应有的损失。1948年,我党伊盟地区各组织,严格执行蒙汉联合,团结伊盟各阶层,不分奴隶、平民以及王公、台吉、喇嘛等组成广泛的反蒋介石统一战线,以便达到整个伊盟的解放和自治的总方针,以及“不分土地、不打倒王公制度,信教自由,保护召庙,停止开垦,限制移民”等项民族政策,促进了伊克昭盟解放事业的迅速发展。
        1949年11月,在原札萨克旗召开了伊克昭盟全盟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伊克昭盟自治政务委员会。政务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各旗县长、民族上层和宗教界(喇嘛)代表人士以及其他进步人士代表组成。
        在此期间,由于各级党组织重视了团结民族上层,成功地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这一革命武器,忠实地执行党在各个时期的各项民族政策,使统战政策和各项民族政策逐步深入人心,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衷心支持。因此,在伊克昭盟革命斗争中,在全国解放以后的建政、剿匪肃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各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取得了伟大成就。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1966年)的统战工作
        中共伊克昭盟盟委统战部于1949年7月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主要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进行了盟、旗县统战工作机构的组建和完善。筹备并召开了“伊克昭盟自治区各族各界临时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伊克昭盟自治区各族各界临时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伊克昭盟自治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伊克昭盟自治区政务委员会”(过渡性自治政府),制定了《伊克昭盟施政方针》。组织召开了伊克昭盟自治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两次全体会议;组织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第一届至第五届委员会及其各次全体会议。筹办了伊克昭盟政治学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赎买、改造工作。根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每年都要召开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和有关座谈会、现场会、各界人士学习会。进行统战人士、各界上层人物生产、思想动态以及召庙的调查,总结经验,纠正和弥补不足。各级人代会、政协人事安排及自身建设。这一时期,以党的中心工作为主要内容,积极参加土改、社会主义改造、三反、整风反右、社会主义教育、“四清”等运动。进行各阶层、各界别人士的思想教育,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反右和改右、社会主义改造等政策、条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为这一时期伊克昭盟地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伊克昭盟地区统战系统停止了活动。
 
        四、拨乱反正及改革开放后的统战工作
        1974年,恢复伊盟党委统战部,直到2001年撤盟设市更名为鄂尔多斯市委统战部,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改正错划右派,摘掉右派帽子。根据中共中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有关文件精神,1978年5月,伊盟盟委决定:成立伊盟摘右派分子帽子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具体工作由盟委统战部负责。伊盟改正错划右派和摘右派帽子工作,于1980年结束。为全盟在(1957年-1959年)反右派斗争时期错划右派,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对原划338名右派进行复查、改正、做了妥善安置。
        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1981)28号文件精神,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建立互相友爱、紧密团结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有关文件通知,全区自下而上分别召开“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中共伊克昭盟盟委于1983年4月发出通知,伊克昭盟在各旗县分别召开表彰大会之后,于1983年8月25日至8月27日在东胜召开了“全盟首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参加表彰大会的代表316人,其中,集体代表55人,蒙古族代表183人,其他少数民族代表28人,特邀代表35人,女代表42人。
        在这次表彰大会上,推选了出席自治区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代表40人,其中,集体代表10人,个人代表30人。全区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于1983年9月15日至9月19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的通知》,决定从1984年起,每年的9月份为全区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伊盟党委于1984年8月决定成立“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每年的民族团结表彰活动的有关事宜。1991年后称此项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月活动”。
        全面落实党的统战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落实党的各项统战政策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共中央(1979)6号文件精神,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的要求,结合伊盟的实际情况,中共伊盟盟委于1980年3月成立了“伊盟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1982年改称为“伊盟落实台属同胞、起义接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于1985年11月改称为“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统战部办理具体业务。全盟8个旗市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主要做法:一是成立由党委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办事机构;二是各部门同力协作,互相配合,开展工作;三是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底子;四是深入宣传有关政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五是集中力量和时间打“歼灭战”,重点突破;六是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具体工作。
        根据中央、中办、自治区党委、党办、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伊盟党委有关文件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为全盟5273人需要落实政策的统战对象落实了相关政策。这些人员包括非党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知名人士;非党知识分子;起义投诚人员;原工商业者(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在内);民族上层人士;宗教职业者;台属台胞;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及海外侨胞;特赦人员等。对这些人员根据不同情况,按政策规定给予清退财产、退还私房、纠正错案、复工复职、按退休退职安置、享受社会救济、给予生活困难补贴、恢复城镇户口、安排子女就业、享受定期补助等进行处置。同时,按照中办、中央统战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落实政策领导小组有关文件精神,为起义投诚人员颁发了证书。
        全盟落实统战政策工作于1989年结束。
        党外人士工作: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非党人士合作,不断增进党与非党人士的长期共事关系,全面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开展党外人士和非党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中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地区实际广泛团结、教育、支持党外人士和非党知识分子的工作,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鄂尔多斯地区共有三个民主党派组织,即中国民主同盟鄂尔多斯市委员会简称民盟市委会、中国农工民主党鄂尔多斯市委员会简称农工党市委会、九三学社鄂尔多斯市委员会简称九三学社市委会。
        民盟市委会:于1985年10月,组建自治区盟区委直属伊盟学习小组;1987年9月,成立“中国民主同盟内蒙古区委直属伊盟支部”;1993年,组建“民盟伊盟总支”;2002年8月,成立了“民盟市委会”。
        农工党市委会:1987年4月,成立了农工党东胜小组,直属农工党内蒙古区委;1988年6月,成立了“中国农工民主党伊克昭盟支部委员会”,属农工党内蒙古区委领导;2002年8月,成立了“中国农工民主党鄂尔多斯市委员会”。
        九三学社市委会:2000年成立了“九三学社伊盟支社”;2002年8月,成立了“九三学社市委会筹委会”;2007年,成立了“九三学社鄂尔多斯市委员会”。
        鄂尔多斯地区的党外人士的主要结构是三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非党知识分子和各族各界党外代表人士。
        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党在各个时期党外人士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订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包括后备干部在内的)规划,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发展纲要及其他决定、意见等。在政治安排方面,市(盟)旗区两级和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党外人士一定比例;在实职安排方面,市(盟)旗区人大、政府、政协、政法部门、直属单位安排党外人士任职,2018年,全市科级以上党外干部达830多人。为党外人士提供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条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充分激发其积极性。为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履行职能搭建平台,健全和完善联系制度、学习制度,发挥党外人士的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
        坚持以协商的方式开展工作,积极拓展知情领域,畅通参与渠道,完善监督机制。召开各种形式的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学习会、研讨会、协商会、谈心会、建言献策会、征求意见会,完善知情明政、考察调研、联系交友、意见反馈制度,通报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共商全市(盟)的发展大计。
        民族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它对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伊克昭盟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土地政策,这些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党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扩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各民族人民团结战斗,奋起反抗;推翻了“三座大山”和封建王公的压榨,走上了民主自治、当家作主的大道。各民族亲如兄弟,百折不挠,建设家园,使工农牧业生产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健康、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鄂尔多斯地区,现有少数民族42个,少数民族人口大幅度增加,其中,蒙古族占多数。为做好这一地区的民族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努力,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不断有效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实际,制定《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等文件,适时召开民族工作会议,研究、讨论、部署有关民族工作事宜,解决相关问题。
        二是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培养、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各部门和乡苏木镇少数民族干部占一定比例,到2018年,全市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有1480多人。各行业都有少数民族人才、精英和从业人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代表人士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
        四是不断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树立“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每年进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促进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五是积极推进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民族地区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扶贫工作中,优先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问题,扶持他们全面脱贫致富。
        六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医药、卫生事业。设立各级蒙古族学校、少数民族幼儿园,创办蒙医蒙药研究机构、发展蒙医蒙药事业。建立各种文化艺术组织。发行少数民族书籍、影视资料。传承少数民族的祭祀文化、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等。全面应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创办设立民族教育机构。支持协助创办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其人才,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医药卫生事业。
        宗教工作:鄂尔多斯地区现有5种宗教即藏传佛教(喇嘛教、黄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全市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71处,其中,喇嘛教46处。
        喇嘛教。据资料记载,喇嘛教传入鄂尔多斯(伊克昭盟)地区约是16世纪中叶。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在现达拉特旗境内修建了第一座大召即乌哈格尼巴达古拉圪齐庙,汉称伊克昭,汉语意为大庙(俗称王爱召)。后来在鄂尔多斯地区七旗先后建有旗级召庙和有影响的召庙300余处,后因行政区划等多种原因,原伊克昭盟地区的召庙有249处。1952年以新的行政区划伊盟有召庙231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有召庙201处;“文化大革命”后,残存的召庙只有9处。
        天主教。1830年,法国传教士进入内蒙古察哈尔盟西湾子村。1960年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1864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确立“以蒙民归奉圣教为目的”的传教宗旨。1873年,天主教传教士进入原伊克昭盟地区。1874年,修建了现鄂托克前旗城川教堂;1875年筹建了准格尔旗尔架麻梁教堂;1887年,始建达拉特旗小淖教堂。从此,在原伊克昭盟地区建立了多处教堂和活动点。后因多种原因,鄂尔多斯地区天主教教堂有6所。
        伊斯兰教。1904年,陕西、宁夏的汉、回民陆续进入原鄂托克旗西部靠黄河的陶乐地区。1910年,在回民较集中的上八顷地庄建清真寺1座。1948年,河北沧州、邢台的10余户回民在东胜定居,1956年,东胜县城关回民筹建清真寺,1958年启用。
        基督教。清代鸦片战争后,欧洲的一些传教士来到鄂尔多斯地区传教,使鄂尔多斯地区的部分居民信仰了基督教。并先后在达拉特旗等地修建了堂点即教徒活动场所。现全市有基督教活动场所11处。
        道教。清代中、后期,晋、陕汉民“走西口”,陆续移居鄂尔多斯地区。这些移居的汉族民众多数分别有着祖传的“三教”即儒教、道教、佛教信仰,并将其带入鄂尔多斯地区。随着历史的变迁,鄂尔多斯地区的“三教”,只留存道教,儒教和汉传佛教基本消失。
        宗教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1949年-1965年,伊克昭盟各级党委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天主教中开展了反帝爱国运动,实现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在藏传佛教中进行爱国守法教育,废除宗教特权,改革了宗教的剥削压迫制度。对宗教界人士进行团结、教育和改造工作,使其能够接受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制定“爱国公约”,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巩固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停止了宗教工作的一切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政部门认真开展宗教工作方面拨乱反正,恢复宗教工作机构,开放宗教活动点,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宗教人士生活困难。对宗教界人士进行党的宗教政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多措并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是不断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提高各级党委处理宗教问题的能力,完善宗教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各级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做好对宗教工作的引领、规划、指导和督查,建立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视做好农村牧区基层宗教工作,把宗教工作纳入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应对和解决宗教领域突发事件,正确引导做好信教群众工作。二是全力保障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制定和修订《宗教事务条例》、编印《宗教政策法规汇编》,出台印发有关“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使宗教事务有法可依,并形成比较全面的宗教事务法律体系。在各级领导干部、统战干部、宗教干部、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中开展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意见要求的宣传教育、制订宗教工作专项治理方案,切实维护本地区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的局面。三是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对宗教界的政治引领,做到知党爱党、与党同心同德,增强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传教群众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支持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帮助解决办公场所、活动经费和有关工作的必要条件。深入开展宗教活动场所管理,鼓励宗教界人士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四是建立健全宗教管理制度,出台《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对本地区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宗教干部等情况的动态化调度管理,提升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五是增强处置问题的能力,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舆情信息联席会商暨意识形态工作高度会议制度》,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宗教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坚决抵制各种错误言论,依法查处非法违法活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有力促进各宗教活动规范有序,保持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经济统战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党提出对资本主义私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结合伊克昭盟地区实际,从1956年开始,盟、旗县分别成立了“三改办公室”,负责私改中的具体工作。根据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主义改造、赎买等具体政策、规定和条件,对伊盟的私营工商业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到1959年基本结束。于1960年9月,召开了“全盟工商界服务与改造经验交流现场会”。同时,除杭锦旗外,其他各旗县根据工作要求,分别成立了“工商业联合会”,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章程》(草案)开展工作。
        “文化大革命”运动,停止了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央、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伊克昭盟党委决定成立“伊盟把原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区别出来领导小组”。这次区别工作基本分三步进行,即第一步分别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第二步调查研究、摸清工作对象;第三步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工作,教育工商业者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生产和工作。1979年至1986年,全面落实了原工商业者政策。
        根据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范围、内容和性质,各项工作都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爱国民主人士、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积极性,搞好经济咨询,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于1984年成立了“伊盟咨询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确定咨询项目、联系挂钩、铺路搭桥、协商洽谈和完成有关咨询事宜。先后邀请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地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分别对伊盟地区有关副食品加工、皮革、陶瓷、烹调、造纸、毛纺、粮油加工、铅丝加工、装潢、教育、商业等行业进行了咨询、培训和技术改造。
        全面宣传贯彻党的经济统战政策,伊盟党委分别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工商联工作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决定》,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组建了“光彩事业”领导小组,成立了“伊盟光彩事业促进会”,同时,开展了相关工作。组建了“鄂尔多斯市民营企业党委”,加强了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充分调动了非公制经济界人士的积极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大力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创新发展,倡导民营企业家遵纪守法办企业,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吸纳就业和诚信纳税的先进非公企业及个人的表彰力度。有效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人士的激情与活力。加大非公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有关政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意见、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强化金融服务、加大财政支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市、旗区两级党委都成立了非公有制发展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方向、着力重点,定期研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养教育工作,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活动,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社会组织安排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创办了《鄂尔多斯非公经济报》。截至2018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近19万户,非公有制经济GDP、税收和就业比重都超过了70%。
        人民政协工作: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人民政协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以及地方中心任务,坚持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积极服务、参与、推动改革开放,广泛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建言资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统战组织的功能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部署,着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为他们在政协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积极邀请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社会阶层人士参加政协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工作方针、加强宗教事务社会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港、澳、台的相关方针、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民众的交流,扩大对外友好交往,讲好我们的故事。坚持大团结,大联合,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协委员面向基层和界别群多做解疑释惑、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专长,为国家、地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统战工作部门配合人民政协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加强学习,着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加强对委员的学习培训和服务管理,完善委员联络制度,落实委员履职工作规则,教育引导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切实担负起人民政协事业参与者,实践者、推进者的政治责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在各个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做坚持不懈地努力。
        港澳台侨及海外统战工作:做好港澳台侨和海外统战工作,是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港澳人心回归、台湾民心认同、海外侨心凝聚,广泛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多年来,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以争取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充分发挥台办、侨联、侨商联合会、海外联谊会等部门和平台重要作用,进一步筑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情感认同,不断增进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鄂尔多斯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鄂尔多斯地区(伊克昭盟)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工作。
        一是根据工作需要,先后成立了“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侨务委员会”“归国华侨联合会”“三胞抗美援朝服务处”“侨商联合会”“海外联谊会”“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能、任务开展工作。
        二是在全面落实党的统战政策中,落实了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台属侨属侨眷的政策,纠正冤假错案,解决相关问题。
        三是在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出台相关意见、规定、办法、决定和措施文件,规范相关工作。
        四是深入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及各项政策,编发宣传材料,介绍本地区风土人情、人文文化,为港澳台同胞、侨属侨胞的相互往来、探亲访友、欢光旅游、学术交流、信件联络和对外交流交往,牵线搭桥等事宜提供服务。
        五是关心、调研、解决台胞台属、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适时协调有关部门为他们排忧解难。
        六是充分调动港澳台侨胞、眷属及华侨侨眷的积极性,为鄂尔多斯地区乃至全区全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在招商引资、项目实施中提供应有的服务。举办台湾诗人席慕蓉“心系原乡、重回故土”鄂尔多斯文化交流活动;协助完成海峡两岸慢投垒球公开赛;完成有关境外华人团体联合会、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参访团、海外侨胞故乡行考察团、港区省级政协委员参访团、台湾华侨协会总会、国民党中央政策委员会参访团等团体人员的接待工作。将成吉思汗陵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进一步加强鄂尔多斯与港澳台海外交流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础。
        纵观历史,统一战线工作为鄂尔多斯、全区、全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而对新时代,采取新措施,实现新目标,进一步开创鄂尔多斯统一战线事业新局面,继续团结奋斗,继续拼搏进取,共圆伟大中国梦!
 
  作者:市委统战部原调研员
 
 
责任编辑:孙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