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经济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创新创智的可爱鄂托克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1年第 作者:课题组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1-17
摘要:巴拉尔草原鄂托克,在牧人心中可谓天堂草原;草原上崛起的工业园区,在青年人眼中就是创业天堂;每当劳动之余,牧歌琴声与民俗礼仪乃日便会荡起人们的心扉。这就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 在中共鄂托克旗第十六次党代会上,旗委响亮提出,守望相助,同襄共举,
        巴拉尔草原鄂托克,在牧人心中可谓“天堂草原”;草原上崛起的工业园区,在青年人眼中就是创业天堂;每当劳动之余,牧歌琴声与民俗礼仪“乃日”便会荡起人们的心扉。这就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
在中共鄂托克旗第十六次党代会上,旗委响亮提出,守望相助,同襄共举,为建设可爱鄂托克而努力奋斗。各族儿女为之欢欣鼓舞,干部群众汇聚起磅礴之力,按照“生态优先”的方针,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有力的“三大步”。
       
        一、大草原增添绿富意蕴
        2.1万平方公里大地、2962万亩大草原,始终是鄂托克人民安身立命之本。固本方可培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分别提高到27%和57%左右。抓特色、强优势,高度重视牧户、合作社和企业在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构筑生态空间新格局,建设绿色经济新体系,大草原绘就绿富同兴新蓝图。
        (一)特色为主、专业发展
        大力发展以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为主的精品草原畜牧业、苏米图“草原牧养+高效育肥”的肉牛肉羊养殖业、木凯淖尔生态散养的土鸡养殖业,同时推动“牛羊鸡肉蛋奶”复合型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散养型传统养殖向规模化现代畜牧业发展。未来15年,争取新建500个绒山羊家庭牧场(年饲养量600只),24个绒山羊专业合作社和12个公司化绒山羊养殖场(年饲养量5000只),全旗牧业年度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存栏量稳定在200万只以上;新建100个肉牛生态家庭牧场(年饲养量200头以上),12个肉牛专业合作社,建成1个年出栏肉牛10000头以上的公司化肉牛养殖厂和2个年出栏肉牛2000头以上的公司化肉牛养殖厂,争取全旗每年肉牛饲养量达7万头以上。
        (二)企业主导、融合发展
        鼓励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充分发挥在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绿色化和数字化等方面的优势,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等主体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一是推动赛乌素、蒙西沿河四村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发展规模化、合作化种植,建设大中型现代化饲草料基地,高效利用畜牧业资源,合理规划生产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饲料饲草资源,切实保障饲草自给率,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避免超载放牧和草场退化,促进非粮饲料资源高效利用,积极申请国家现代种业(牧草)提升建设工程项目和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创建项目,建设优良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并建立健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全面推广饲料精准配方和精细加工技术。二是促进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向二、三产业拓展,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通过龙头企业与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依据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养殖和加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链条。三是发展畜牧业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农牧业旅游园区,把观光与休养、体验和游乐等结合在一起,体验动物喂养,参观奶制品加工制作等活动;大力推广阿尔巴斯羊肉美食节、种羊大赛、农牧民丰收节、那达慕大会、草原文化音乐节等文娱活动;加快马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牧区建设集赛马、观马、驯马及马产品生产、加工、体验为一体的马文化产业区域,促进马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医疗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畜牧业生态旅游,提高畜产品供给质量、促进畜牧业养殖环境改善、提高收入,促进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品牌引领、创新发展
        强化以动物防疫为主的社会化服务,全面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探索开发数字农牧业云平台,加快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包括生产、加工、运输、贮存等全部环节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对饲料、养殖、屠宰、包装、运输等涉及畜产品安全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以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进一步减轻农牧民劳动负担,切实提高装备能力和作业质量;强化科技助力,依托阿尔巴斯种羊场、苏米图肉牛博士工作站、木凯淖尔土鸡种源基地和赛乌素牧草种子基地等科研力量,保护优质品种属性,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扩大优质种源核心种群规模,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深入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积极申报名优特优新农畜产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全国知名农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

        二、大工业厚植高端底色
        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鄂托克旗应以绿色为导向,以创新为路径,在理念、模式、产业上进行探索创新,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率、抓升级,大工业谱写绿色高端新篇章。
        (一)转型升级、激活潜能
        一是深耕传统优势产业,筑牢实力底盘。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夕阳产业。只要质量搞上去、品牌立起来、环保做到位,传统产业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鄂托克旗作为以畜牧业为基础、工业占主导的多元产业集中区,按照“升级存量、做优增量、严控总量”的原则,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控制传统化工产业产能总规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平台,设立转型升级基金,通过融资、合股、奖励、联通等方法引导传统产业积极主动实现转型升级新突破。鼓励企业开发、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重点扶持煤炭、冶金、化工、建材、螺旋藻、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继续加大对节能降耗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潜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遴选与培育,引导和推动科技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联合发展,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
        二是延伸煤基产业链条,增强竞争实力。纵向延伸要进一步夯实和协同上中下游产业增长极,形成煤炭资源加工业聚集区,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转化,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稳步发展。在上游领域,一方面应控制总量,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整顿违规矿井,提升现代化开采水平和废弃物等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煤炭产业标准体系,促进煤炭精细化分类、多渠道销售,提高精品煤炭的附加值。在中游领域,应加强相应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呼吁在煤化工方面的税费政策改革,做到以煤为基、多元转化,通过一系列煤炭资源加工环节将煤炭“吃干榨尽”,实现煤炭产业的深度发展。在下游领域,积极引进和培育煤基终端产品开发企业,增加产品种类和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地区综合实力。
横向融合要推动煤炭产业横向与关联产业协调发展、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煤化工产业基础协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不同领域相互补位,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栋梁;建立信息互通机制,重塑企业信用体系,因地制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因势利导规范民间资本,形成金融服务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建立智能物流网络打造现代物流集散中心;进一步利用现有沙棘治理采煤沉陷区的成效,开发采煤沉陷区和枯竭矿坑的生态文化旅游等关联产业。
        三是加速新兴产业崛起,壮大发展动能。不仅要“羊煤土气”,更要“风光氢储”。通过打造风光氢储一体化先进示范项目,积极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各类能源互补协调能力。紧盯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内育和外引相结合,因地制宜构建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结构合理的新材料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在工程塑料及特种树脂领域,重点发展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聚乳酸、PBS、二氧化碳降解塑料、PBAT。在高性能纤维领域,重点发展芳纶1414等特种纤维和PTT等传统纤维升级产品。在功能性膜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用PVDF背板膜和EVA封装胶膜、薄膜型太阳能电池用柔性聚合物膜;光学显微镜用偏光膜、特种光学聚酯膜;为电动汽车配套的动力锂电池隔膜、燃料电池用含氟磺酸膜等。在硅基新材料领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能源优势,发展特色冶金产业工业硅产品下游延伸光伏级多晶硅、电子级硅材料、有机硅等项目。
        (二)创新驱动、迸发智能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突出优势产业,扶持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重点扶持煤炭、冶金、化工、建材、螺旋藻、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继续加大对节能降耗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校地科技合作,借助“科技兴蒙”的有利时机,加强同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集聚科技资源,帮助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推广、转化先进科技成果,集聚科技资源,引进转化一批适合鄂托克旗产业发展的先进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单位成本、规模效益及竞争力发展持久性等方面在同行业处于顶尖水平的工业企业。
        探索建立能源产业学院,围绕产业链构筑育才链,对接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煤炭、煤化工、天然气等产业人才培育计划;探索成立人才科技投资开发公司,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式加大创业扶持、创新激励;依托现有高校开设地方特色专业,开展地方特色产业技术技能鉴定和培训,实施“订单式”培养,推行现代“师带徒”培养模式,培育一批产业技能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校企合作及联合办班等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按照区域内(包括自治区境内、陕西、山西、河北等能源产业集中地区)最高标准给予政策支持,并通过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方式,采取面试加考核的特殊招聘方式,培养储备一批基层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
        (三)绿色布局、优化动能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让绿色发展从基础设施绿色化,到资源利用绿色化、能源利用绿色化、运行管理绿色化,努力以最低的能源消耗产出最高的经济效益,全力打造循环经济品牌,培育绿色产业集群,打造“绿色智慧园区”。
        坚持绿色招商,严把环保门槛,坚持产业链招商,在发挥原有工业优势的基础上,引入培育关联度高的配套项目,以龙头带配套、以配套促龙头,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以智慧能源服务项目为先行、以电力能源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实现新能源友好并网和充分消纳,推动融合储能设施、用能设施等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形成新型能源消费生态与产业体系。
        按照“严控总量、稳步增长、延链补链、精深加工、创新驱动、需求拉动”理念适度发展冶金产业,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发挥本地电力、焦炭、硅石等资源优势,根据市场、资源、指标等条件适度发展黑色和冶金产业,以钢铁、铁合金为龙头,重点发展以钢材等高端专用化金属制品,提高产业层级,建设绿色冶金建材生产基地。
        发展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新型建材产业,推动建材与能源化工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及冶金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的建筑材料,生产发泡墙体、透水砖、保温材料等新型节能环保建材产品。发挥煤系高岭土、石英砂等原料优势,发展高端特种玻璃,高档耐火材料等制品。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以及在行业和市场拥有较高美誉度的产品。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契机,建立碳排放交易和互补机制。真正要在全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把化石能源和其他一些碳排放完全降到零,将是非常困难的,未来可能需要依靠碳吸收、碳沉降的技术实现“碳中和”。鼓励工业企业在扩大规模或新上项目的过程中,积极建立“碳中和”基金,引导企业和居民投身“碳中和”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当中,增强碳吸收能力,从而加强工业企业扩大规模的可能性。
        (四)系统谋划、增加效能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崛起的契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多主体齐上阵,从统筹谋划、产需对接、金融支持等多角度优化工业发展模式,实现共建共享,工业富民。
统筹谋划,完善机制,加强规划指导牵引作用。必须发挥地方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方面的积极作用。系统梳理工业基础的现状和问题、明确工业基础再造的方向和重点,尽快出台有关指导性和奖励性政策。
产需对接,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弹性。从符合未来技术和产业变革方向的一批整机产品入手,引导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代表性的行业龙头企业,以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以统一的标准体系为支撑,构建上下游“企业群”,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以链群方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提升。
        金融支持,拓宽渠道,优化产业基础发展环境。金融层面应加快研究探索制定面向工业基础领域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可以针对企业特点,联合政府部门、园区、企业等,建立信息合作平台,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无还本续贷等新产品,深化产融合作。

        三、大文化高扬“乃日”古韵
        鄂托克旗“乃日”文化具有唯一性和品牌性,以“乃日”文化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带动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文化绽放“乃日”古韵新光芒。
        实施“乃日”文化工程三年计划,在对“乃日”文化进行充分研究挖掘的基础上,发布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创办以“乃日”文化为底色的艺术实景剧,创新“乃日”文化歌曲,举办“乃日”文化大赛,举行艺术演出,推动“乃日”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厂矿、进部队等;创办“鄂托克旗乃日文化博物馆”“鄂托克旗乃日文化非遗示范体验基地”,提高“乃日”文化的普及度;成立鄂托克旗“乃日”文化产业协会,加强对农牧民培训、产品制作和线上线下销售;打造以腾格尔、玲花、乌云嘎等鄂托克旗走出去、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明星为代表的“乃日文化乡音体验基地”,并面向全国征集鄂托克旗“乃日”之歌、“乃日”之舞、“乃日”之诗、“乃日”之画等优秀文化艺术创作作品,通过鄂托克旗走出去的名人,把“乃日”文化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一)唱响交往交流交融协奏曲
        以“乃日”文化为基础,深入挖掘鄂托克旗文化资源禀赋,以文化产业为载体,促进文化创新交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力量,优化鄂托克旗旅游业资本、产品、市场结构,推进文化创新交融。
        在业态中交流交融。实施“文化+”“旅游+”战略,依托桌子山岩画、阿尔寨石窟、古墓壁画、古井群遗址等独特资源,策划完善“鄂托克秘境”旅游品牌;加快各类博物馆集群互补、串点成线,建设西部“博物馆之乡”;策划打造草原观光旅游大小环线,做精“快乐牧场”,叫响“草原天路”品牌;挖掘鄂尔多斯婚礼、“乃日”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促进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推动形成原生态展示、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格局;不断挖掘桃力民地区的历史素材,实施桃力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期建设工程,培育一批“三同”教育实践点。推动红色文化与草原文化、民俗民间“乃日”文化相融合,建立集红色、生态、民俗为一体的区域联合体,开发一批体验式、度假式、互动式文旅套餐,全力创建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产品中交流交融。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盘活用好各类文化资源、文物资源,引入现代审美,定位不同消费群体,创造一批承载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的、符合现代审美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日用品、工艺品、食品等旅游产品。
        在服务中交流交融。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进酒店、进公园、进街区,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彰显红色元素、草原元素和“乃日”元素,并寻求与新媒体技术“结亲”,运用沉浸式还原、3D全景展示、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等现代科技手段,立体地展现地区文化,使观众对地区文化特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交流交往中交融。发挥旗文化团体、文学艺术爱好者在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利用好各地旅游路线、旅游博览会,本地文化旅游节、乡村旅游月等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地区文化特点和旅游特色,促进文化对外的交流传播。同时,把握游客旅游需求和文化习惯,匹配针对性的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提高文化亲切感和融入感,提高游客情感、心理体验,促进鄂托克旗文化的更新、创造和多样性发展,展示开放、包容、可爱的鄂托克,促进文化交融。
        在宣传传播中交融。运用电视媒体、报纸、音像视频等传统媒体,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挥直播平台作用,对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进行个性化包装设计,在宣传中融入桃力民革命故事、鄂托克草原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将山川秀美的鄂托克旗的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红色与绿色文化、历史与民俗文化交融、城市与乡村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交融。
        (二)唱好民族团结进步合唱曲
        以文化人,培根铸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要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导向,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
        第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文化资源的创新创造和发展交融中,以弘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前提,加强对文化项目、文化活动、景区、以及传播媒介的监管,加强对旅行社和导游的规范管理,加强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建立健康文明的文化市场体系,避免文化资源被过度商业化、庸俗化,避免文化变质、扭曲,确保文化在创新交融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第二,构建共同的文化信仰。红色文化、草原文化、“乃日”文化等多元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在各类各种文化的交融发展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对各类文化进行提炼升华,促进价值整合,为鄂托克旗文化定向铸魂。
        第三,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深入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智慧广电”网络建设以及草原书屋、“电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提高文化资源的普及性、可获得性和获得的便利性。同时,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在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满足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增强人民群众对各类文化的认同,最终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既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实现不同文化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转化,打造文化交融发展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鄂托克案例。
             “奔腾的黄河慢悠悠从这里流过,
              那是因为留恋美丽富饶的鄂托克。
              奔腾的黄河慢悠悠从这里流过,
              那是因为留恋古老神奇的鄂托克。
              奔腾的黄河慢悠悠从这里流过,
              那是因为留恋民族和睦的鄂托克……”
        一首《可爱的鄂托克》唱出了草原儿女的豪迈和深情,也唱出了草原儿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已经吹响,鄂托克旗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征程千帆竞发,奋楫者勇立潮头。16万草原儿女意气奋发,勠力同心,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协调推动县域提升和乡村振兴,融合促进文化振兴和旅游构建,在更深层次上优化环境,促进大草原走向绿富同兴,大工业迈向绿色高端、大文化走向交融辉映,让可爱的鄂托克更加山川秀美、富裕富强、安居乐业、文明和谐、开放包容、幸福安康!

        课题组负责人:尚二平、奇海林、杨勇;撰稿人:侯战科、韩云鹏、钱格祥;工作人员:张禹、王春霞
 
 
 
责任编辑:课题组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