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我和插友吴大同、黄德生在内蒙古的乌海市、鄂托克前旗转了一圈。
期间,拜会了鄂托克旗原阿尔巴斯公社巴音温都尔大队嘎查的党、政干部;参与了大同当年曾在队办学校千里山小学任教时的学生、现在已是工作和生活中的“顶梁柱”们既红火热闹,又饱含情谊的宴请;参观了“鄂尔多斯南京知青纪念馆”,了却了一段魂牵梦萦的念想;接受了专程从鄂尔多斯市赶到鄂托克前旗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研究组奇海林组长、专家杨勇副组长对我们的专访……
没想到,此次在奇海林组长的提议下,由鄂托克前旗档案史志馆原副馆长、“鄂尔多斯南京知青纪念馆”创建人之一、南京知青的好朋友李玉奇,千方百计地联系上了迄今仍扎根在鄂前旗的南京知青方秀兰、薛之平以及方秀兰的女儿额尔德尼其其格(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和南京知青张萱芸的女儿阿嘎如(鄂托克前旗农牧局),奇海林和杨勇兴致勃勃地同他们交谈(采访),我们这些南京老乡、插友相隔几十年异地相会,自然“两眼泪汪汪”……
更没想到,“南京知青通”李玉奇提供了一个信息——南京知青李鹏、张殿蒲夫妇近十年盛夏,都会从南京到鄂托克前旗的“家”来度夏,不知今年是否来了……有着高度新闻敏锐嗅觉的奇海林立刻捕捉到了这个信息的价值,请李玉奇马上联系李鹏夫妇。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或者说冥冥中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李鹏、张殿蒲夫妇竟然是当天凌晨才从南京到达鄂托克前旗……奇海林组长请我们陪同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布拉格社区会见李鹏、张殿蒲夫妇;并特意通报给鄂托克前旗旗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莫日更吉雅,莫部长立刻代表当地政府部门,带着礼物,前往“探望”“慰问”南京老知青……
《南京知青在草原》这个课题,是鄂尔多斯市今年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也是在“上山下乡”大潮中,1087名南京知青在鄂尔多斯草原牧区插队落户至今五十五年,谱写的一首民族团结、和谐的颂歌;南京知青与广大农、牧民,蒙、汉干部结下深厚情谊而腾跃起的一朵七彩浪花。
我们说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方、特殊的人、经历的特殊的事,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地淡化,直至被“掩埋”“忘却”。但作为一段“历史”,是有被真实地记录、留存的必要和意义。更何况,在阳光的折射下,南京知青在草原这朵七彩的小浪花,虽然在“上山下乡”大潮中或许只是个“个例”“奇葩”,但就是这朵小浪花,却真实地反映了特殊年代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地区,广大蒙古族牧民、蒙古族各级干部对身为汉族的南京知青的接纳、关心和爱护。这是我党少数民族政策的成果,是“马背民族”敦厚、豪爽、宽容性情的使然,是蒙古族有识之士与时俱进、慧眼识珠的明智之举。
当然,南京知青在草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通过生活、劳动、情感的交流,与广大的牧民融合在了一起;将相对先进的科技、文化、生活理念,带进了相对落后的草原牧区;将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传授给了牧区的孩子,使之偏远、落后牧区的适龄孩子,如春雨浇淋,很快就生长起来,成为日后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
南京知青在草原的故事,真的很多、很感人。发掘、研究这个课题,既是鄂尔多斯蒙、汉人民与当年的南京知青感情交融、升华的需要,也是对那阶段历史的尊重和现阶段交流的扩展。五十五年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变的是人的容颜,不变的是水乳交融的情谊。鄂尔多斯草原在发展,蒸蒸日上;而我们这些当年的小伙子、大姑娘如今都到了夕阳红的晚年。曾经的“故事”,不会忘记,不该忘记,有着留存、研究、传扬的必要。
《南京知青在草原》奇海林、杨勇等课题研究组成员,以睿智的头脑,明晰的思路、周密的计划和极大地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对鄂尔多斯史、志,对我们这些曾在这片草原留有足迹、与这片草原有着深厚情谊的南京知青来说,无疑是个慰藉心灵的“福音”和值得传颂的赞歌……
来源:《鄂尔多斯学拾集》2023年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