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研究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研究

血脉相融共守望 情感相依谱华章——草原深处知青故事(四)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学研究专 作者:王春霞 甘宜汴 李沂恩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1-27
摘要:草原上的知青故事,似乎总也写不完,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仅是时代的缩影,更是一条条感情的纽带,一头连着塞北,一头连着江南,金陵与草原,相隔千里,情感的纽带却紧紧相连。一个个故事汇聚成一条长长的岁月之流,透过这岁月之流,我们看到一个个知青的人生故

        草原上的知青故事,似乎总也写不完,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仅是时代的缩影,更是一条条感情的纽带,一头连着塞北,一头连着江南,金陵与草原,相隔千里,情感的纽带却紧紧相连。一个个故事汇聚成一条长长的岁月之流,透过这岁月之流,我们看到一个个知青的人生故事,浓缩成特定历史背景下为国家建设贡献的画卷;透过这岁月之流,我们体悟到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了知青精神,并在新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内涵;透过这岁月之流,我们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就是血脉相融、情感相依的共同体纽带,连着你我,连着所有人。今天,我们走近吴豫翔一起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聆听那动人的故事。

        吴豫翔,认识他的人总说他“真诚、善良、厚道、好客”,重情重义、乐于助人,是大家对他的共识。但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与鄂尔多斯“深如海、坚如钢”的血脉情谊。
        20世纪60年代,鄂尔多斯人接纳了他,把他当成自家孩子,作为亲人家人。他完全融入鄂尔多斯人的生活、生命与情感之中,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线、不掉链、不舍情,铁打深厚的情谊与日俱增。内蒙古人培养了他、造就了他,他算得上是鄂尔多斯人民的好儿子,当我们在他插队落户的嘎查与牧人谈起他时,认识他的男女老少无不夸赞“玛内赛扎录”(意为我们的好青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着实令人钦佩。
带着革命热情来到草原
        1968年,吴豫翔从南京市第七中学毕业,主动申请加入南京知青的队伍,奔赴鄂托克旗珠和公社阿日勒大队(今属鄂托克前旗)插队落户。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苦寒的草原,从学生娃到农牧民,是吴豫翔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也是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和南京知青们胸怀改造和发展边疆的远大理想,不怕苦不怕累,满腔热忱地融入了草原的艰苦生活。在牧民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放牛放羊、挤奶熬茶、抓绒掏粪、骑马赶车、种地收割,打井盖房。很快,他们就成为生产队劳动的生力军、生活中充满激情的“南京娃”。由于吴豫翔的出色表现,他被任命为生产队长,成为知青和牧民的带头人。
        1971年,按照当时的政策,吴豫翔作为优秀知青被推荐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哈业胡同采石场工作,先后任采石工、记工员、团总支委员、团支部书记。1975年,他又被择优推荐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林场工作,先后任拖拉机驾驶员、总厂团总支委员、林场团支部书记。每到一处、每任一项工作,都能体现出草原历练的优秀品格,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不断进取,成为青年员工的佼佼者。
秉承蒙古马精神回到南京
        1979年,吴豫翔调入南京铁路运输学校(现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他凭着在草原磨炼的踏实肯干的品格与能力,很快就在学校入党提干,历任学校校办工厂采购员、业务室主任,并破格提拔为学校的总务科长,是学校当时最年轻的中层正职干部。在校办工厂工作期间,负责校办工厂各种材料的采购,他采购的材料物美价廉,为校办工厂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受到了学校的嘉奖。任学校总务科长期间,制定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破解了教室和学生宿舍管理的难题,管理成效显著。此外,还负责着总务科、肩负着学校其他后勤保障工作。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团结同志,以其出色的管理才能为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2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吴豫翔勇敢地闯入了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先后担任南京怡达实业有限公司贸易部经理、江苏国际海运物资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和南京诚佳物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吴豫翔始终发扬在草原中历练出的优秀的意志品格,真诚待人,把做个好人当作座右铭。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锤炼,他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他经营的公司发展目标明确、管理规范,员工队伍素质高,讲诚信、守合同、法律合规,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在业内有较好的口碑。
手足情深 记挂一生
        半个多世纪以来,吴豫翔虽然早已离开了曾经战斗过的草原牧区,却深深地眷恋着这个曾经培养和温暖过他的大草原,他与牧民们在同甘共苦的岁月中形成的深厚友谊,随着时间推移而与日俱增,他要尽其所能回报自己的第二故乡。他长期与牧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帮助牧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他知道牧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就积极帮助牧民来南京看病,并且在经济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资助。特别是当牧民生活有了困难,或是婚丧嫁娶,或是牧民的孩子上大学等,他都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他十分关心嘎查集体经济发展,经常为嘎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这些年来,他几乎年年都回草原,有时候一年回去好几趟。还经常邀请牧民们到南京做客,已先后邀请五个批次三十多人到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旅游,进一步加深了与牧民之间的感情。
        南京知青在草原是一个能吃苦耐劳、有才干、有活力和影响力的优秀集体。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陆续被推荐到工厂、机关、学校等单位工作。仍然有少部分优秀知青留在了鄂尔多斯,继续为草原牧区的发展作贡献。吴豫翔一直以这个优秀集体为荣,长期热心充当这些知青与南京来往的联络人。经常为他们提供接送机场、车站的服务,陪同他们在南京办事、旅游。还为知青到南京检查身体、看病等提供帮助,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联系医院和主治医生,安排他们住院,使他们的疾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恢复。吴豫翔用他的真诚、善良与热情赢得了南京知青们的拥戴。
牵线企业交流共促发展
        长期以来,植根于吴豫翔心底的草原情结,使他成为促进南京与鄂尔多斯交流的使者。2012年,吴豫翔所在的单位作为发起方之一,成立了“南京内蒙古商会”,并担任了副会长。经常接待来自内蒙古各级政府或企业的考察团,陪同他们到南京的相关企业参观学习。也组织南京的相关企业到鄂尔多斯考察,积极促进南京的企业在鄂尔多斯投资,目前,商会中已有多家企业在鄂尔多斯投资和发展。积极帮助南京某企业到鄂尔多斯考察,协助解决南京天然气用气紧张的难题,使南京的老百姓冬季用气不再困难。
        吴豫翔还是南京与鄂尔多斯两地民间交流的使者。从2006年开始,他几乎每年都陪同朋友们到鄂尔多斯旅游。鄂尔多斯美丽的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善良、真诚、豪爽、好客,都给他的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更加理解了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的深情厚谊,促进了两地的民族的交流交往与民心相通。特别是近几年,代表内蒙古发展水平的鄂尔多斯的快速崛起,更是令世人瞩目,让许多南京的朋友惊叹不已。
        今年八月初,经吴豫翔牵线联络,南京企业家方国才、王虹来鄂尔多斯体验考察,他们所到之处,总被一种浓浓的友人、亲人、家人的深厚情谊所包围、所笼罩。他们感慨道:十年前,只要提起鄂尔多斯,总被渲染成“鬼城”,经济萧条、房地产严重泡沫化,似乎是一座年轻衰落的典型城市。当我们真正走进鄂尔多斯不免大吃一惊,深深为这里的经济发展现象和美丽的城市建设所震撼。单是一条中轴大道、一抹宏大喷泉、新颖别致的博物馆、精致秀美的大剧院、雕塑林立的文化广场……足以显现今日鄂尔多斯的繁荣、壮美与大气。笔直宽广的大道,绿树成荫的街面,与昔日流传的“鬼城”有着天壤之别,让每位来访来游者惊讶与震撼!我们要为今日的鄂尔多斯点赞,高唱赞歌,这确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现代草原名城!
        这次来到鄂尔多斯,他们又去了吴豫翔插队落户的嘎查,参观了“南京知青之家”和“南京知青纪念馆”,耳闻目睹了南京知青很多人、很多事,尤其是从每次接待聚会中,亲眼所见南京知青与当地蒙古族老乡结亲成家、共同奋斗的鲜活故事,大批回城知青至今与鄂尔多斯常来常往、相伴相随的动人篇章。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他们娓娓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
        感悟一: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毛泽东说过,每个人来到人世间,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吴豫翔也是这样,他也是那个轰轰烈烈时代的中学生,他积极向上,走在了那个时代的最前沿,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由此可见,他从青年时代始就是一个守信用、有抱负、有理想的好青年。
        感悟二:每个人的作为有大有小。人类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的能力亦如此,大小之分高低不就,吴豫翔在一千多名插队落户到鄂尔多斯的南京知青里,贡献不是数一数二的,也不是赫赫有名的,始终如一是他的特点,默默无闻是他的表现,他面对草原牧人提出的要求,从未有过畏难情绪,总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去解决,结果总是出人意料的好,他被牧人夸赞为“玛内赛札录”,就是最好的说明。
        感悟三:每个人总有魂牵梦萦的东西。吴豫翔已经七十开外了,我们之间相处也已经几十年了,他经常和我们说起魂牵梦绕的地方就是他插队落户的阿日勒嘎查。为什么是那里呢,他也说不太清楚,这次我们随他回到那个地方,见到那里的牧人,看到他们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听到那些朴实无华的话语,融入那种亲如家人般的草原宴会,让我们真正弄懂了中华一家亲
 

黄似培:顺应时代为祖国 守望相助共繁荣


        黄似培,南京市三十三中68届初三毕业生,曾经插队落户在鄂托克旗额尔和图公社伊连陶勒盖大队,退休前是南京扬子石化公司热电厂党办高级政工师。
2023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民委重点课题《南京知青在草原》启动以来,黄似培始终关注课题,从各方面支持课题的开展工作,今年4月6日,黄似培给课题组发来《关于南京知青精神的浅见》一文。他讲道:“南京知青在鄂尔多斯草原”的精神,可概括为“顺应时代、激情报国、守望相助、昂扬草原”。
        顺应时代,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党和政府为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鼓励并有组织地安排知青到农村、农场、边疆地区“插队落户”,去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1968年,党和政府号召并大规模地组织“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到鄂托克旗、乌审旗农牧区插队落户的。与全国一千多万“上山下乡”知青略有不同的是,这批人主动联系边疆地区,并得到鄂托克旗欢迎、接纳;南京市各界热烈欢送首批千人以上“自觉自愿”到边疆民族地区插队落户的知青。这是这批知青顺应时代之举,也是伊克昭盟各族干部、群众顺应时代之举。这为南京知青在草原,蒙汉守望相助、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昂扬草原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激情报国,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这批南京知青到草原,既有“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理想和抱负;也有牧区的劳动、生活,有别于农村、农场、生产建设兵团,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浪漫”色彩。这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国度,城市中见惯了农耕劳动、农村生活的青年学生们来说,是有着一定的“新奇”感和吸引力;也有对塞外广袤草原“蓝天、白云、珍珠般羊群”美丽的遐想,对草原牧民别样的生活,也充满了新奇……在草原牧区的时光,让南京知青体验到当初恶劣的气候、多样的自然环境,以及边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城市在经济、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同时,通过草原牧区与当地蒙、汉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们博大的胸怀和敦厚、善良的品质,以及对南京知青的接纳、包容和关怀、帮助……这些,激发了南京知青感恩草原,用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牧人一道,克服重重困难、建设美好家园,用我们的热情、知识、能力报效草原,从而实现当初“大有作为”的雄心壮志,达到报效祖国的理想和抱负。
        守望相助,各族儿女团结一家亲
        南京知青在草原,虽然只是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就是这朵小浪花,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华。这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也许只是个例,但从1968年开始至今,南京赴内蒙古插队落户的知青,难忘鄂尔多斯、情系鄂尔多斯,大量真实、鲜活、生动的经历事例,都在诠释什么是守望相助、真情相待,怎样才叫水乳相融、情义相加。56年来,从主流意识中看,南京知青对草原人民有着浓厚的感恩之心和感念之情,这在知青自己编撰的文集《难忘鄂尔多斯》《水乳交融的大草原》及他人编撰的《魂牵梦绕的草原》《烙印——南京知青与鄂尔多斯》以及报刊、书籍、电视记录中大量的活生生的事例,均表达了这种感恩之心和感念之情。而且,南京知青们的“草原情结”很浓。这些年中,知青们基本上每隔十年都要在南京和鄂尔多斯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平日里,知青探访牧区,牧民来南京看望知青、观光游览,更是络绎不绝。特别是借纪念下乡40周年之际,600多名南京老知青“情系鄂尔多斯省亲之旅”,使南京知青与草原人民的情谊之火更加旺盛。纪念下乡50周年之际,又一大批年纪大都在70岁以上的南京老知青,怀着对草原深深的眷念,再次回到草原“省亲”。这是南京知青难忘鄂尔多斯浓厚的草原情结,也是民族和睦相处最好的写照。几十年时光流逝,全国有哪一处因知青的因素使相隔千里之遥的两座城市(南京市和鄂尔多斯市)结为“友好城市”;又有哪儿像鄂尔多斯草原牧区的人们和赴内蒙古的南京知青这样,五十多年来,念念不忘,频繁往来;更有哪儿能像鄂尔多斯市将“南京知青在草原”的经历、感人故事及深刻内涵,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发掘、探讨、研究,并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典故事大力宣扬。我们自信地认为,知青上山下乡虽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有着很多的说法,但南京知青在草原,蒙汉守望相助的美丽篇章,是难能可贵的历史史实,是值得赞颂的。
        昂扬草原,合众之力建设现代化
        南京知青在草原,短的只有二年多,多数在三至五年,少数的十三四年,个别的到现在仍在牧区。在牧区期间,南京知青有的到大队当了“赤脚医生”,有的到大队的小学校当了老师,有的在水利队开上了柴油机,有的当上了水利队的队长……之后,有人被旗(县)供销、商业、教育部门抽调去工作,当地的煤矿、小工厂来招工,呼和浩特铁路局来招工,各大、专院校来招生……知青们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知青们在草原,给当时还相对落后、保守的牧区带来了“清新的风”,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讲,交通、信息的落后,导致牧区的人们固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些生活方式和习惯,在现代社会中是比较落后的。从思想观念上讲,牧区的人们受世代传承的劳动、生活方式、交通信息闭塞的影响,是相对保守的。知青们并不是有意识地来“改造”环境中的落后,而是在落后的环境中,有意无意地代入了“现代的文明”。这对偏僻、落后的边疆地区人们来说,是有很大触动的,尤其在知识、文化、科技的传播、教育方面,知青们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对年轻的牧人们来说,作用则更大。
        当地党委、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在与南京知青的实际接触中,意识到了“知青”这份“优质资产”,以及偏远地区教育落后的现实,旗委组织部门在这批知青中,选择了相当一批人,安排到旗、苏木的中、小学校中任教,并很快就成为学校各学科的带头人。从而使这一影响“地区发展进程”的思想意识,有了跨越式的提升;进而使落后地区的发展过程,产生了“裂变、巨变、腾飞”。如今的草原牧区,牧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庶的自然资源,超前的开放意识,科学的开发利用,富裕的经济、生活条件等等,让我们感叹,由衷地高兴。
        鄂尔多斯的“裂变、巨变、腾飞”,基于鄂尔多斯人的思想解放、观念改变和意识提升;基于对市情的再认识、对目标的再审视、对优势的再把握和其他工作的再衡量;基于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各级各族干部在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引领下的团结奋斗。合力昂扬草原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让草原更加美丽、更加灿烂,是我们南京知青的心声,也是我们南京知青和第二故乡人们共同的夙愿。
        “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也是人的精力活力,通过“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主要意义和实质。作为亲历者,每个人都有自己切身的感受和感想。南京知青在鄂尔多斯草原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是每一个南京知青和那片草原上广大的蒙汉人民共同铸就的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颂歌。
 

责任编辑:王春霞 甘宜汴 李沂恩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