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苏泊罕旅游与博物馆活态化结合打造旅游新概念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2016年第 作者:王春霞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2-07
摘要:鄂尔多斯苏泊罕游牧大草原,至今仍然保存有较为完整而鲜活的成吉思汗时代游牧文化和原住民族的原生态生活,如13世纪的文化礼俗、蒙古汗国古老的宫廷歌舞、与成吉思汗陵相呼应的祭祀现象,明清两代鄂尔多斯部落文化的核心区域等。该景区用创造性思维实现政企
        鄂尔多斯苏泊罕游牧大草原,至今仍然保存有较为完整而鲜活的成吉思汗时代游牧文化和原住民族的原生态生活,如13世纪的文化礼俗、蒙古汗国古老的宫廷歌舞、与成吉思汗陵相呼应的祭祀现象,明清两代鄂尔多斯部落文化的核心区域等。该景区用创造性思维实现政企联合,打造苏泊罕活态游牧文化博物馆,深度挖掘草原文化内涵,建设草原文化旅游特色景区,贯穿草原文化主题、打造独具特色的草原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从而激发出我们对苏泊罕近四百年历史的憧憬和记忆。
        一、苏泊罕的历史和现状
        苏泊罕历史上承载了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无数故事,更为重要的是承载了伊克昭盟很长一段历史故事,在近四百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见证了蒙古族独立政权存在时期的济农式管理,见证了满清统治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的盟旗制管理,及至2001年撤盟设市,苏泊罕又见证了伊克昭盟华丽转身为鄂尔多斯市后至今的历史。苏泊罕成为伊克昭盟历史最重要的见证地,苏泊罕也将成为伊克昭盟历史最重要的保留地,更为重要的是苏泊罕将以成吉思汗文化和伊克昭盟历史为依托,以游牧草原文化为主题,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实现历史的跨越,实现传统产业经济向现代产业文化的方向性转型,构建苏泊罕新农村新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打造承载伊克昭盟历史文化的苏泊罕游牧草原文化品牌。这种打破常规旅游的新模式必将为苏泊罕的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在2014年初,鄂尔多斯博物馆与东联旅游集团联合在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设立的鄂尔多斯博物馆分馆——活态博物馆,以苏泊罕大草原保存完整的游牧草原文化为主题、伊克昭盟352年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游牧休闲文化与草原度假旅游完美演绎为亮点,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实地考察当地风土人情的形式,以文字、镜头真实记录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内容,重现传统的蒙古游牧民族日出而牧、日落而归的生活状态。
       在153平方公里的景区内,活态博物馆成了一条流淌在草原上的游牧原乡文化风景线,它将旅游娱乐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结合,使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整体的合理、长远原真的保护。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草原放牧、学习蒙古族歌舞等。专家认为,这种把草原当做一个“大景观”来处理的手法,突破了旅游景区活动项目单一化、低水平重复的格局,增强了草原文化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活态博物馆的概念源于“Eco-museum”是以客观主义原真性保护、社会居民参与以及社区文化认同等方面为基本理念。从现象看,游牧民族的确不像定居民族那样,经济文化事业的保持与继续,并不因为改朝换代而中断。那么,游牧民族是否因此兴彼灭,其原有文化因之完全泯灭而没有历史的继续性了呢?情况并非如此。苏泊罕大草原景区活态的形式展示,结合旅游的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让人们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再现游牧文化的体验,引导旅游新时尚。
       二、苏泊罕活态博物馆民俗文化传承的优势
      (一)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展览展示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界定,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所有的传统大众和民间文化,其形式包括口传的习俗、习惯、语言、音乐舞蹈、礼仪、节日、传统医药、药典、文学、烹饪技术、神话、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所有与物质文化相关联系的特殊技能。
      “挤牛奶、剪羊毛、擀大毡这些蒙古族传统民俗活动都能在活态博物馆中见到。”鄂尔多斯博物馆分馆、苏泊罕活态博物馆馆长杨勇研究员说,“这是一个没有墙的博物馆,主要展览空间是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都是活态展品。活态博物馆就是要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统一起来,将旅游方式和文博收藏统一起来,全方位直观地搜集整理、转换展示、保护历史文化和游牧草原文化。”
      (二)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陈列手段
        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是博物馆的两种陈列方式,静态保护常见于社会历史类或艺术类博物馆,动态保护一般多用于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或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它们有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苏泊罕活态博物馆内“既有静态的保护方式,如鄂尔多斯原住蒙古民族民居等;也有动态的保护方式,如鄂尔多斯婚礼实景演绎、七旗会盟、歌舞表演、民间艺人的技艺演示等,观众可以在动静结合中去体会鄂尔多斯游牧文化韵味”。不仅如此,在展览表现手段上,将电脑、动漫等多媒体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展示中,如游客可以听到原生态的鄂尔多斯民歌、看到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以动漫形式演绎的伊克昭盟352年的历史等等。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体验。
      (三)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在于保护传承濒临失传的技术技艺,这就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不是物,而是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形式,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保护,也有通过保护非遗传承人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间接保护,让一批非遗传承人留在馆中,以他们为主体,使技术技艺得到活态保护,给予他们宽松舒适的环境,使他们能安心创作更多更好,并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理念的作品。苏泊罕活态博物馆正在这样做。
    (四)作为“媒介”,发挥独特的保护作用
      民俗专题类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者,同时也应成为倡导者和宣传者,甚至可以充当媒介。目前,社会上一些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纷纷通过博物馆这个特殊的媒介,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苏泊罕博物馆在充当媒介的保护过程中不断地创新,适应了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需要。比如,针对前往馆区学习民间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分别和各小学乃至高校签订了协议,将民俗博物馆作为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基地,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了解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将文化遗产引进企业单位,实行文化工程“走出去”的战略,这不仅丰富了企业单位职工的精神生活,也是苏泊罕活态博物馆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新的思路和探索。
        三、活态化与旅游结合的原真性
        活态博物馆型主体要素强调“以人为主”,即当地居民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活态博物馆的本质是社区更新,这种社区思想给予地段内居民高度的尊重与自主权,使居民保有自己的生活,并不断提高和改善,而不是去刻意迎合旅游者的猎奇心理,来承担“职业表演者”的角色。当地的居民以原有正常的方式和节奏生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访的游客,对外展示和信息传递只是附带的生活内容。对于活态博物馆而言,旅游业并不是其经济发展的唯一模式,各种与地段历史文化氛围、空间要素不相抵触的金融商业、文化创意等都可被接纳与欢迎,实现社区经济来源的多元化,更加适合现代城市功能与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以活态博物馆理念为指导,来分析苏泊罕大草原景区,能够体现出客观主义原真性。
        苏泊罕大草原并不是一个旅游的复制品,是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叫活态博物馆,在那儿展示了伊克昭盟清代成立以后到现在整整352年牧区情况、牧业生产、牧民生活,让游客们亲自参与去感受酸奶是这样捣出来,炒米是这样炒出来,女子是这样娶过来,牧民是这样的放牧,蒙古帝王是以这样的方式商议大事等等。这就把文化的展示变为了文化的享受,把眼看耳听变成了感同身受。这都是场地上生活场景最淳朴真实的展现,这种将蒙古族游牧文化开发设计成为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突破了旅游景区活动项目单一、低水平的格局,让游客体验真实性的文化旅游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人们的记忆。
        旅游与博物馆活态结合一方面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一方面重视旅游文化活动策划和设计的参与性,如今的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摆脱了以资源导向为主的开发思维,利用草原特色化的资源做休闲体验文章,带动了内蒙古乃至鄂尔多斯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杨勇研究员说,“这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并能在保护中注意自身完善,使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今后,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还将不定期举办休闲体验季活动,每一季都将以不同的主题丰富旅游产品种类,以新颖的主题、丰富多彩的度假内容开发独具特色的游牧草原文化和休闲度假体验相结合的旅游形式。未来,活态博物馆与旅游结合必将是新的旅游模式,将引领着新的旅游市场。我们期待并相信苏泊罕旅游与博物馆活态化结合的模式必将走的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杨勇.挖掘游牧草原文化 打造苏泊罕旅游品牌[J].鄂尔多斯文化,2014(3).
  [2]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参见孙家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5
/Jul/907978.htm.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王春霞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