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敖楞补拉格牧场与“四大牧主”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6年1 作者:彤格乐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7-28
摘要:敖楞补拉格位于杭锦旗锡尼镇西北,锡磴公路38公里处。20世纪50年代在此成立了公私合营的牧场,人们习惯称之为敖楞补拉格牧

        敖楞补拉格位于杭锦旗锡尼镇西北,锡磴公路38公里处。20世纪50年代在此成立了公私合营的牧场,人们习惯称之为敖楞补拉格牧场。
       1956年6月19日上午,杭锦旗政府会议室召开了关于牧场公私合营的有关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党中央一系列决议,以三大改造(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背景,落实地方具体工作。
        当天参加会议的领导有:奇治民、高忠山、刘淑新、官其格、黄维帮、李廷祯、哈斯楚鲁、王瑛,记录员:乔启昌。
        会议决定召开:(一)牧民(牧主)座谈会;(二)研究敖楞补拉格牧场的公私合营问题。制定的办法:1.作价定息;2.合作化的办法。会议决定抽调额尔宾达赖、武振华两位干部配合开展具体工作。
        敖楞补拉格公私合营牧场从1956年开始筹建,1958年建立至1965年,近十年中全旗经历了人民公社化的历史过程,在这阶段杭锦旗依据上级政策,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三大改造:即牧工、牧主两利(在对牧区的民主改革中,提出了符合牧区特点的“三不两利”即“对蒙古族一般大牧主的牲畜及其财产一律不斗不分,中农财产坚决不动;牧区实行保护牧民群众、保护牧场,放牧自由,在牧民与牧主两利的情况下,有步骤地改善牧民生活,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撤区划(人民公社)乡;建立水利社的工作方案。全旗原148个农牧业合作社合并,建成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社合一的14个人民公社,全旗农牧户全部入社。
        1958年,敖楞补拉格牧场建立的经济基础和财富来源分两个部分,据敖楞补拉格〔1972〕革发8号文件记载:一部分是原杭锦旗国营牛奶场的财产及国家投资款计55286.49元,这部分资金为公共基金;另一部分是杭锦旗四大牧主及喇嘛召庙财产,这部分财产为股份基金计101420.23元。当时四大牧主成为牧场的私方代表,每年核定利息四千余元,这样就构成了公私合营牧场这一体系。
        杭锦旗的四大牧主,即以王公代表人物的萨仁图娜拉(江景美);以马最多的仁庆,人们号称巴音仁庆;以牛最多的占毕,人们号称巴音占毕,以羊最多的沙拉巴音。当时人们有一句顺口溜:“仁庆的马,占毕的牛,量沙卜子,没数”(据说仁庆的马曾达到过1200多匹,牧场范围在乌、鄂、杭三旗之间)!这四位牧主是当时很有影响的牧业大户人家,还有八个召庙(浩绕召、豪庆召、敖楞补拉格庙、巴格庙、希和日乌素庙、阿日善庙、夭斯图庙、乌拉吉尔庙)的牲畜,1961年贝勒召与牧场合营。这些都为建立敖楞补拉格公私合营牧场,即敖楞补拉格牧场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贡献。
        据记载,1958年牲畜以作价定息的办法入场,入场牲畜总数为2231头(只),其中巴音占毕牲畜总数为470(绵羊98,山羊125,牛106,马130,骆驼9,骡子1,毛驴1)头(只),入场总值为31776.85元;沙拉巴音牲畜总数为1058(绵羊464,山羊540,牛28,马18,骆驼7,骡子1)头(只),入场总值为14951.79元;巴音仁庆牲畜总数为290(绵羊67,山羊46,马102,骆驼11,骡子1,毛驴3)头(只),入场总值为,23490.00元;萨仁图娜拉牲畜总数为175(绵羊42,山羊49,牛47,马37)头(只),入场总值为8689.40元;各庙入场牲畜为238头(只),总值为10299.65元。四大牧主与各庙入股合计总值为89207.69元。
        按照政策,入场股份基金每年按3%分红利。从1958年至1965年分红利情况为:色登(巴音占毕之子)6514.19元;旺庆(沙拉巴音之子)3285.64元;旺庆米德格(巴音仁庆妻子)8887.72元;萨仁图娜拉2558.08元;各庙共630.41元。共分红利21876.04元。
        为了经营牧场,政府指定了由浩绕柴达木公社与伊和乌素公社划出的部分草场,成为敖楞补拉格一级牧场。并提供经营场所等设施设备,配备了敖楞补拉格公私合营牧场的管理人员。当过场部书记的有劳胡、巴布、巴拉登、贡布色登、陈三、官其格、吴振凡等。当过场长的有沙格亚、万金山、杨登等。为了经营管理发展的牲畜,1964年从临乡苏木迁来一批牧户放牛羊、牧驼马。从阿日色楞图迁来的达楞太、敖其日巴图、脑日布森、图布登扎木苏、扎拉生、达木仁扎布、巴音道尔计、巴音都仁、扎木苏、仁庆十个牧户。每户分配320只羊,工钱为一年360元。
        四大牧主也相随迁来自己的户子,萨仁图娜拉的户子有嘎如布、边怀子、嘎日迪。沙拉巴音的户子有鲁都格、那木吉拉色仁、旺庆、敖特更巴特尔、旺吉拉。巴音占毕的户子有其养子色登还有其他牧户吉仁太、乌云其木格。沙木塔是代表八大庙的私方场主,他带来的户子有沙仁巴扎尔、劳瑞力格登、热日匹勒、丹增淖日布。
        1965年,杭锦旗经历大旱灾后,敖楞补拉格牧场牲畜损失严重,有些牧户的牲畜死完,出现圈里无羊的悲惨情景。1966年牧户达楞太一家将剩下的71只羊交了场部,该户当时还算牧场经营牧畜好的户子之一。
        敖楞补拉格(蒙古语意为有好多的泉)区域属于阿日善水系,水位埋藏浅,水量丰富,为了有效利用当地优势水资源,建立了水利社。为发展水利从夭斯图招来一批务农人员,有徐外信、徐良喜、白金贵、赵生发、孙发则等户子,徐外信是农业队的队长。在初期建设水利地时,他们首先挖井,当年发展水浇地30亩,用连环井积水和挖库备水的方式,逐步发展水浇地,并配备了拖拉机、柴油机、胶车等农业机械和运输工具,主要种植了小麦、糜子、蔬菜、土豆等作物。
        1972年,敖楞补拉格牧场就关于由公私合营牧场转为国营牧场的请示报告上报了旗生建部(未批准),当年记载全场总资金为406720.01元,比建场时增加了两倍多。场部有国家干部7人,集体干部3人,下设生产队4个,其中牧业队3个,农业队1个,总户数69户,其中蒙古族51户(包括牧主3户),汉族18户。总人口292人,其中蒙古族207人,汉族85人。有劳动力102人(男55个、女47个)。拖拉机一台、柴油机三台、米面加工机各一台。饲草料基地2500亩,其中水利地300亩。有大畜骆驼78峰、马645匹、牛530头,骡子18头、驴51头;小畜2502只。
        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全场人们在鼓足干劲,大干快上的精神鼓舞下,到1975年农牧业生产得到了双丰收,牲畜总数达到5397头(只),其中大畜796头,小畜4601只。耕地面积达到505亩,其中水地400亩,粮食大豆产量达104299市斤,保障了全场人员的粮食供给。当年发展林地50亩,实有林地面积达到500亩。1977年,牲畜总数达到5852头只,其中大畜948头,小畜4904只。1978年,牲畜总数达到8004头(只),其中大畜1155头,小畜6849只。
        1983年7月27至29日,杭锦旗旗委政府召开了就关于敖楞补拉格牧场体制改革的工作会议,参加人员为旗委副书记巴拉登,旗长巴音生卜尔,旗政协副主席官其格、萨仁图娜拉,统战部副部长杨文华,民委主任贾成维,畜牧局局长朝鲁门,浩绕柴达木公社书记贡布色登,敖楞补拉格牧场党支部书记吴振凡,公私合营代表旺庆、色登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会期为三天,决定了公私合营牧场转为集体管理的改制办法,由浩绕柴达木公社管理,即牧场归于浩绕柴达木五大队,并退还遗留利率等问题。结算了从1966年至1983年红利情况,具体为:色登21608.20元;沙拉巴音10387.66元;旺庆米德格20045.47元;萨仁图娜拉6685.47元;各庙总额2284.41元。合计61011.21元。这里面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各庙的红利按1%计算;各牧主的红利1966年-1978年按2.5%计算;1979年-1983年按3%计算。并制定了还利计划,将1966年-1978年的红利争取一次性还清,包括1979年以后剩下的逐年清还,如想要牲畜的可少量作价退还。且庙的股金每年按10%上缴财政。
        据20世纪50年代的做法,牲畜入股一般按羊7元,羊羔子3.5元,牛20-30元,马50-80元,骡子80-140元,毛驴20-30元。80年代的牲畜价格为羊30-40元,牛100元,马300元。在牧场改制后的80年代,萨仁图娜拉分来18只羊;巴音占毕分来9匹马,牛6头,骆驼2峰,羊66只;沙拉巴音分来羊100只。
        此次会议纪要:杭政发〔1983〕60号文件(蒙文)总结了敖楞补拉格牧场从1958年建场到1983年二十五年的经营情况:
       (1)1958年至1965年,是牧场经营的黄金时期,实行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牧畜由1958年的2500头(只)增至1965年的8200头(只),平均每年增长857头(只),增长率为38.96%,场部公积金余额27000元。
       (2)1966年以后,由于天灾频发、干旱连续,畜牧业遭受重创,生产经营不稳定,经营管理不完善,再加上十年动乱以及人员增加等因素(原场有33人,后增至402人),场部负担加重,影响了牧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3)1958年至1983年,牧场发展牧畜162333头(只),其中大畜29432头,小畜132901只。累计贡献给国家的绒毛448244斤,价值879700元,提供的食品畜13575只(头),价值894400元,两项合计总值为1774100元,是全旗富裕的嘎查村之一。
        1983年7月,牧场有81户,人口402人,其中蒙古族57户,278人。集体牲畜4539头(只),场部经营耕地331亩,其中水浇地314亩,种树250亩。且有汽车2辆,拖拉机1台,柴油机7台以及米面加工机等。
        四大牧主的命名是当地百姓依据其家资丰厚、牧产丰盈而命名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大都勤劳、智慧,经营有方,是杭锦旗牧业生产中的佼佼者。不同的是沙拉巴音居住在原巴音补拉格地区,喜欢投资建筑,据说其家族鼎盛时期的房屋是仿四合院砖瓦结构的建筑,且院中有院,房屋几十间,豪华气派,主人还喜欢收藏珠宝、瓷器等物件。巴音仁庆居住在浩绕柴达木地区,他有一点嗜好就是抽洋烟爱享受。巴音占毕喜欢储备金银,住的房子简单,因遭受过土匪几次抢劫,后来为了防备将一罐一罐的银元宝埋在地下,据说在一次动员会后,他家主动用骡子驮回了银元宝。
        四大牧主不仅在公有化进程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而且在杭锦旗学校建设以及抗美援朝等工作中,都做出了积极贡献。1953年,萨仁图娜拉一次拿出3000块大洋以及其他牧主和富有户子共同捐助的4000块大洋建立起了杭锦旗一完小,在抗美援朝工作中萨仁图娜拉一个人捐助了黄金十两,牛马各十头(匹)。沙拉巴音的后代捐助牛马共七头(匹),每个牧主尽能量捐助了牲畜和银两,还有全旗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捐资捐物,使杭锦旗抗美援朝的捐献工作走到了全盟前列。但“文革”时期,他们也未能躲过劫难,当时划地主、斗牧主,不仅取消了定息,其财产收归了牧场所有,而且四大牧主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无产阶级专政,如沙拉巴音、萨仁图娜拉等还涉及其子孙后代,有的致残、有的致死。沙拉巴音被斗死;巴音仁庆的长子阿木古郎文革惨死;巴音占毕的养子色登,巴音仁庆孙子苏雅拉图等不同程度受到迫害。

        作者:杭锦旗文史委主任

责任编辑:彤格乐

上一篇:百眼井探秘

下一篇:东胜六记(一)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