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专刊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历史和文化的寻踪——迎阿尔寨文化节 点鄂托克文化资源

来源:第二届阿尔寨文化高层论坛文集 作者:仁钦道尔吉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0-15
摘要:【内容提要】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鄂托克人民传承并发展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蒙古族文化,使这一文化成为鄂托克草原的地域代表性主题文化。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将成为鄂托克人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价值,创造民族文化奇迹的沃土。 【关键词

       【内容提要】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鄂托克人民传承并发展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蒙古族文化,使这一文化成为鄂托克草原的地域代表性主题文化。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将成为鄂托克人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价值,创造民族文化奇迹的沃土。

        【关键词】 历史寻踪 文化传承 民俗风情

 

        鄂托克草原是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一片神奇土地。横亘于旗境内西北部的阿尔巴斯山连绵起伏,峰峦叠嶂;奔腾的黄河,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沿大山西麓流过,形成西面拒河,南面当关,腹地为一望无际的草原。这片广袤的土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名胜古迹,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里曾经是地球上最早、最原始的古陆地。在阿尔巴斯山区,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套珍稀的深变质片麻岩系,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使用铷—锶同位素测定,确认它的绝对年代为距今36.7亿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已知地质时代最早的古大陆地壳岩层之一。由此可知,在太古代初期,阿尔巴斯山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

        这里还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在阿尔巴斯山区和都斯图河两岸的丘陵地区,发现三叶虫、笔石、角石、海百合等门类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化石遗骸,竞相述说着生物进化史的历程和鄂尔多斯古海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里是爬行动物的世界,恐龙家族的王国。在阿尔巴斯苏木阿如布拉格嘎查和陶利嘎查境内发现7000万年以前的三趾、四趾、五趾恐龙足印痕化石;兽脚类洛克雷查布龙化石、查布鱼类化石;棋盘井镇发现萨如拉鄂托克蜥脚类恐龙化石以及鄂托克鸟化石。这些满山遍野的、形态各异的恐龙化石、恐龙足迹印痕化石,显示了“恐龙王国”时代的热闹非凡。这里还是哺乳动物的乐园。在阿尔巴斯苏木、棋盘井镇、苏木图苏木,发现以察干鼠、褶齿塔塔鼠为代表的啮齿动物化石组合;以戈壁链兔、巨犀、两栖犀为代表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组合;以蒙古黄鼠、中华鼢鼠、古菱齿象类、马鹿、野牛为代表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展示了这一特殊地理区域内不同时期冷、暖、干、湿的更迭变换,对研究鄂尔多斯古远环境变迁、生物进化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约在七万年前,鄂尔多斯人(河套人)拉开了这片古老土地上人类历史的帷幕。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鄂尔多斯大地上的古人类在鄂托克草原繁衍生息。伴随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人类开始精琢细磨石器、骨器,逐步学会了烧造陶质生活器皿,并从事制骨、纺织、木作等手工业生产。在乌兰镇的樱桃山、阿尔寨石窟、木凯淖尔的大克泊尔、苏米图的伊克乌素等地都发现了磨制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刀、石刻、石纺轮等石器和村落遗址。

        距今三千多年前,随着气候的演变,这里出现了游牧部族。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抽象的艺术手法在乌仁都希山的岩石上用石器或青铜器凿敲锤打,绘制和凿刻人物、狩猎、骑马、放牧、舞者、穹庐等造型,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人类社会最早的档案。它是先人们的智慧、文化和艺术创造力的见证。

        自古以来,有狄、林胡、楼烦、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先后驻牧。木凯淖尔镇凤凰山汉代壁画墓、乌兰镇米兰壕汉代壁画墓内的车马出行图、飞骑围猎图、群山放牧图等都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世俗图,是研究鄂托克历史沿革、社会、经济、文化、服饰、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等极为珍贵的形象化史料。

        成吉思汗时期,这里成为蒙古军攻打西夏和金国的后方营地。从此,蒙古族在鄂托克草原长期定居游牧,使成吉思汗文化扎下了根。据专家学者考证,阿尔寨石窟是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经扎营养伤、指挥战役的地方。历史伟人成吉思汗一生的最后阶段就在古老的鄂托克草原度过,为鄂托克留下了他神奇的最后足迹,同时也留下了他神圣的、永不灭亡的灵魂。1227年夏,成吉思汗在灭西夏的战场上逝世,将遗体运往蒙古高原的途中,在阿尔巴斯山区宝日陶勒盖车轮沉陷,役马拽不动。圣主成吉思汗起初走过这里时赞赏过此地,曾晓谕说:“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无翁享乐之邦。真是景色秀美的风水宝地,将来我死以后,把我葬在此地为好。”于是大臣们便奉诵祭文,把圣上穿的袍子、居住的毡房葬于此地。因此,在鄂托克旗境内有了祭奉成吉思汗灵魂的最早的白宫。把圣主的遗体运至蒙古故地后,在蒙古汗国首都附近设四大鄂尔多(即后来的八白宫),祭奉成吉思汗,成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祇。守护成吉思汗白宫和祭祀成吉思汗灵魂的部落便称之为鄂尔多斯部。1380年,明军焚毁北之都城哈剌和林时,鄂尔多斯部将蒙古高原上的成吉思汗诸白宫多次迁动,躲过明军的践踏,开始了跨世纪的大迁徙,至15世纪中叶来到阿尔巴斯群山峻岭中,与最早祭奉成吉思汗袍子、毡包的白宫汇合在一起,形成了全体蒙古祀奉的八白宫。

        成吉思汗八白宫祭奠是崇拜成吉思汗英灵的祭奠,是蒙古族祭天神、祭祖先的最高形式。500年前的北元时期,成吉思汗八白宫就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山中秘密祭奉,从巴图蒙克达延汗开始,北元诸汗都来到成吉思汗八白宫前宣誓登基。今棋盘井镇乌仁都西嘎查境内8公里长的查干霍洛沟中发现了8处查干霍洛遗存。查干的汉意是白颜色。蒙古族非常尊尚白色,将祭祀成吉思汗灵魂的宫包称“查干鄂尔多”(白宫、白室)。霍洛是府邸、营盘的尊称,就是宫殿的别称。如成吉思汗陵园称之为“伊金霍洛”,官府衙门也称霍洛。于是“查干霍洛”与“八白宫”、“伊金霍洛”等传统称呼相吻合,应该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在阿尔巴斯山中祭奉过的遗址。还有哈日苏勒德山、阿拉格苏勒德山、苏勒德因乌兰、伊金敖瑞、大查干霍洛、霍洛图、敖楞霍洛等与成吉思汗祭祀相关的地名和“其伦拜”(石头靶)、“沙巴尔拜”(土靶)等众多以“靶”命名的军事地名,都是成吉思汗文化遗存。因此,鄂托克旗成为成吉思汗文化遗存、蒙古宫廷文化遗存聚集地区,其文化具有历史性、奇特性、多元性、唯一性特点。

        清朝初期,鄂尔多斯部被划分为六个旗。时住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札萨克兼伊克昭盟盟长的额璘臣济农,把成吉思汗八白宫从阿尔巴斯山中移至达拉特旗王爱召附近祭奉时,从前随同成吉思汗八白宫一起来的拖雷伊金白宫、布和别力古台白宫、阿勒格苏勒德白宫、布日耶沁白宫、阿勒坦嘎达苏白宫、石布青部落苏勒德等有关成吉思汗家族宫帐、神物仍留在鄂托克旗境内祭奉,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拖雷伊金祭奠。

        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季子,是继承成吉思汗家业,传承成吉思汗圣火(香火)的人。成吉思汗逝世之后,拖雷监国两年,为巩固蒙古汗国统治以及后来的灭金、灭宋,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拖雷之子、元世祖忽必烈追缢其父为“睿宗景襄皇帝”,因而鄂尔多斯人称拖雷为“拖雷伊金”(拖雷君主)。拖雷去世后,跟随拖雷伊金家族后裔的鄂尔多斯部中的鄂托克人,世代守护拖雷灵帐,世代传承了由拖雷继承的成吉思汗圣火。从清朝开始,作为拖雷伊金后裔的鄂托克旗历代札萨克一直承担了成吉思汗圣火的传承与祭祀。这一深刻的文化内涵,世界其它任何地方所没有的。

        除此之外,还传承着以乌仁都希敖包为代表的诸多敖包祭祀、成吉思汗两匹骏马祭祀、长生天祭祀、黄河祭祀、泉水祭祀、骆驼祭祀以及有阿尔寨石窟寺、鄂托克召、苏里格庙等数十个藏传佛教圣地。各类祭祀活动,历史悠久,都有专门祭祀的群体,都有一个整套祭奠祭文和祭祀规程,可谓鄂托克旗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发祥之地。

        鄂托克旗蒙古族歌舞是鄂尔多斯歌舞的典范。这里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具有元朝宫廷文化的独特色彩,也具有祭祀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文化等鲜明的特点。这里鲜明的地域特点,养成了鄂托克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古老的蒙古族宫廷礼仪,华丽的服饰,蒙古族独特的宫廷祭祀,丰富多彩的民俗,魅力无穷的民谣,在鄂托克歌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这里传承的鄂托克婚礼,是蒙古族宫廷文化的集中表现,展示了鄂尔多斯蒙古族婚庆礼仪的无穷魅力。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鄂托克人民传承并发展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蒙古族文化,使这一文化成为鄂托克草原的地域代表性主题文化。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将成为鄂托克人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价值,创造民族文化奇迹的沃土。

 

       作者单位:鄂托克旗地方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仁钦道尔吉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