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在“地方学应用与创新”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来源:未知 作者:张宝秀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4-21
摘要:(2015年9月16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下午好! 今天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十三周年、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成立十周年的日子,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天的研讨快到尾声了,相信大家都是收获满满,受益多多。受奇朝鲁会长的委托,下面我对今天
(2015年9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下午好!
        今天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十三周年、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成立十周年的日子,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天的研讨快到尾声了,相信大家都是收获满满,受益多多。受奇朝鲁会长的委托,下面我对今天的会议做一下总结。
        一、关于这次会议
会议开得非常好,参加会议的有7+1个地方学、地方文化研究单位的代表。虽然广州学现在还没有成为联席会的会员,但是最近一直在积极地参加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活动。为什么加一呢?潘照东先生既代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又代表敕勒川研究会,所以共8个单位。当然主体力量来自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次座谈会有六个好。
        一是日子好。9月16日,这是一个体现历史传承的日子,既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生日,也是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生日。今年二者分别成立十周年和十三周年。关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工作,杨勇副会长做了一个非常有高度和有深度的总结,非常好。有关联席会的工作,我稍后也做一下总结。9月16日开会,这个日子选得非常好。
        二是主题好。“地方学的应用与发展”这个会议主题,直接把地方学的宗旨、目的概括进去了,地方学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学术应用、服务发展以及地方学本身的发展,这样的主会议题非常简洁,很明确。
        三是形式好。最近这些年,联席会成立以来,基本上每年都举办全国性地方学的研讨会,这次是一个座谈会的形式,非常简洁、简朴,直接、高效,形式上简化,但内容上丰富、深厚,这样的会议形式非常好。
        四是内容好。在座谈会上发言的专家上午9位、下午9位,一共18位。这18位专家来自7+1个单位,各个单位都有代表作了发言,覆盖面挺全的。稍后还将有老领导讲话。这些发言人既有来自政府部门的领导,有来自学术团体、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企业的人士,有方方面面的代表,机构类型很多样,所以,视角、观点、立场也很丰富。从发言内容看,关于鄂尔多斯学的有7篇,关于地方学总体和我国地方学发展的有6篇,各地地方学的有5篇,也非常丰富。既有系统性的工作回顾、发展状况介绍,也有理论、学术、学科体系的思考,还有实践应用的进展、经验分享。较之以往,大家能感觉到,这次的研讨,对地方学的思考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相当有深度、有高度,而且各位发言的专家有热情、有水平。大家都是远道而来,愿意来参加这样的研讨会,我觉得非常有收获,受到很多的启示和启发。特别是鄂尔多斯学取得的巨大成就,走过的路线图,还有下一步的路径设计,我相信对各个会员单位都是有启发的。
        五是效果好。座谈会确实起到了学术交流、经验借鉴、智慧分享和感情联络的作用。几位老领导一整天都坚持参会,给我们以极大的支持和鼓舞。我觉得地方学有这样一个平台很幸福、很好,大家有什么困难、困惑,有什么成就都到这里来切磋一下、分享一下。
        六是服务好。会议形式非常简单,但是从接机到会议的全过程,会议服务做得好。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杨勇会长的发言、陈育宁校长的发言都非常好,各位的发言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付出了辛苦。我代表联席会各会员单位,感谢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也感谢各会员单位,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倾情奉献。
        二、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十年工作概要总结
        今年是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成立十周年,联席会的接力棒目前在北京学手里,我们的老大哥学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负责了3年多,北京学研究所负责了将近7年,经历了两个阶段,我在这里简单地回顾一下。整整十年前,2005年的今天,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倡议下,鄂尔多斯学、温州学、泉州学、潮州学、扬州学、徽学六家地方学研究机构联合发起创立了这样一个地方学研究的学术联盟。当时北京学还没有加入,北京学是后来者。成立联席会,为地方学、地方文化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个大家庭,大家可以在这里进行信息交流,感情联络,学术提升。
        第一,联席会履行了当时章程提出的联络、联合、联谊的职能,初步实现了联席会宗旨里提出的工作目标。当时,工作目标是通过联席会的方式,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地方学研究机构、海内外从事地方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和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形成合力,有组织地开展学术交流、互通信息、共享成果,把地方学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使地方学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现在看来,基本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应该说联席会有力推动了我国地方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实践发展。
        第二,会员单位在逐步增加。正式的会员单位当时是6家,现在写了申请正式入会的有30家。还有相当一部分非会员的朋友单位,比如广州学,每次都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但还不是会员单位。现在会员单位南部已涵盖到了广州,珠江文化研究会已成为正式会员单位。会员单位覆盖面从地理范围和研究单位类型上都有了更大的扩展。
        第三,十年来,两任执行主席单位负责值编《地方学研究信息》内刊,到2015年9月一共编印了40期。其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编了12期,北京学研究所编了28期。《地方学研究信息》主要是最新成果、最新观点的展示,学术动态和工作动态的通报、交流,还有一些会议通知等。这个内刊是个很好的交流载体,有时我们从会员单位的官网收集一些资料,希望各会员单位积极地给我们提供信息。
        第四,经常性举办中国地方学学术研讨会。从2009年以来,算上今天的座谈会,联席会一共参与举办了8次全国性地方学学术研讨会。其中,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合作办了3次,与北京学研究所合作办了3次,与泉州学研究所合作办了1次,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合作办了1次。只有北京学2012年举办的那次研讨会因为是国际会议,在国际上真正叫地方学的不普遍,所以主题就定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是与加拿大和香港的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合办的,实际上联席会会员单位都参加了,其余7次研讨会全都打出了地方学的名号,2014年以前的会议已经出版了6本论文集。以前研讨会主要是由鄂尔多斯学和北京学为主举办,现在会员兄弟单位也都在积极举办,希望其他会员单位也积极与联席会合作举办2016年和以后的研讨会。联席会章程上约定,执行主席单位两年举行一次研讨会,但是大家积极性都很高,都愿意进行学术交流,所以,现在是一年至少举办一次 。
        第五,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比较多。各地地方学的学术研讨活动非常活跃,各类研讨会都邀请兄弟单位参加。会员单位互相访问、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毫无保留地向兄弟单位介绍经验,大家共同进步。
        第六,出版各种研究成果很多。关于地方学学科理论体系的书已经出版了好几本,如《徽学概论》《三峡学概论》《鄂尔多学概论》,泉州学、广州学也都有概论性质的成果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还有《大冶学文化研究》等文集,涵盖了大家对地方学学科的认识,研究和认识越来越深入了。
        第七,会员单位对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比较和联系的认识在加深。每次研讨会结束后,都会组织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考察和调研,这就增加了我们对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拓展了比较研究的视角。其实,各个地方的地方学,从海外视角看来,都是“中国学”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研究自己所在的地方,也需要了解中国各个地方单元的地方文化,认识彼此之间的关系。
        第八,国际联系和交流在加强。地方学研究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如北京学研究所经常参加首尔学研究所的学术研讨会,我2012年还参加了韩国济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还有更多的人员参加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和我们交流比较多的,首先是韩国学者,韩国地方学研究机构很多,基本上各个地方都有,他们学习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经验,首尔学研究所牵头建立了韩国地方学论坛,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形成了信息共享的研究合作网络系统。以首尔学研究所为龙头带动韩国的地方学与我们交流,他们派研究人员来参加我们的研讨会,介绍经验和研究进展。其次是日本学者,今年北京学已经两次和日本地方学的学者进行了交流。其中,一次是京都学,我们和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负责京都学项目的荒木有恒教授进行了座谈,还把他请到了扬州学的 “城市变迁——2015年中国地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在会上介绍了京都学的做法和经验。另一次是与日本山口大学荒木一视教授交流山口学。
        在地方学学科定位上,我觉得不要过多地受教育部学科目录的约束。我们来看看日本的经验。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的京都学,设在人文科学学院里,先是开设了一组课程,后来做成了专业。他们开设京都学课程,综合性的,其实地方学的内容就是综合性的,一年级加三门课,二年级又加三门课。然后,理论联系实际,他们搞了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就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在京都学学习两年时间,三年级以后在专业上略分一下方向,学生有的偏重历史、有的偏重地理,很受社会欢迎。该校京都学专业现在一年招生60人。我觉得鄂尔多斯学院可以让学生辅修鄂尔多斯学,不管是工科、理科还是文科,综合性地了解这个地方、这个城市,就会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于地方学的学科理论问题,经常在我脑子里转,一旦有出国出境访问的机会,我就会尽力去做了解,联系起来思考这些问题。我9月10日刚刚从莫斯科大学访学回来,了解到俄罗斯目前没有明确提出地方学,但是他们注重地方研究,比如俄罗斯科学院设有一个文化遗产研究所,我专门前去做了拜访。该研究所是人文、自然遗产一起研究,研究人员来自多个学科,牵头学科是地理学,主要通过研究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遗产的形成、保护与传承利用。艺术、历史、宗教、传播、制图等各个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在一起,研究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他们称为物质遗产加上信息层,一层一层地研究景观的形成,其实采用的就是历史地理学的层累方法。通过文化景观这个抓手,让所有学科的研究人员都学会文化景观这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地方的形成和发展,我特别受启发。我拿了一些相关的英文资料回来。
        前些年就有人提到英国伦敦学,据介绍主要是在一些大学开设介绍伦敦、研究伦敦的课程,像中国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地方学、地方文化研究,成立很多用地方学命名的研究机构,还没有。相对于国际上来说,中国开展地方学研究还是比较多、比较深入的。国内外的合作,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国外好多地方在研究中国学,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中国学”是很丰富的,其中应该包括各地的地方学。
我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3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我国地方学发展概况及对北京学的再认识》,当时我们的团队明确能找到报道的或有成果的以某某地方学命名的研究机构就有50多家。后来又发现还有元上都介绍的锡林郭勒学等,当时没计算在内。台湾有台北学、台南学、金门学等。2015年第17次北京学学术年会,我们邀请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台湾成功大学陈益源教授前来参会,搭建与台湾金门学进行交流的桥梁。台湾还有地方学的电子杂志。香港学、澳门学也都有相关成果。中国的地方学、地方文化研究是很活跃的,有的地方学如敦煌学全国有好几个机构在研究,各个地方在县里、地级市几乎全都有文化研究机构,这类机构最起码也是学术团体,由一些有识之士,热爱家乡、关注地方文化研究的干部、退休的知识分子、高层次的人士组成的学术团体,关注和研究地方文化,这是非常好的。地方文化研究是地方学的根,是地方学的基础,地方学实际上是从地方文化走出来的,地方学除了地方文化研究,还有其更全面、更系统的全方位、多要素、立体化的地方研究内涵。
        三、现代地方学的使命
        从国际上来说,不管是一个机构,还是一门学问,都要有自己的使命(英文是mission)。在今天的座谈会上,大家谈了很多关于地方学的目标、目的、途径等,各个地方学研究机构汇集到一起,在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这个平台上,作为一个共同的地方学研究团体,我想我们应该有自己的mission。我考虑了一段时间,2015年6月在扬州学的会上,我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地方学的使命,后来又略作修改。现代地方学不完全等同于楚学、齐学等传统地方学,我认为现代地方学的使命应该是:研究地方、挖掘文化、传承文脉、服务发展,我提出来供大家批评、研讨,我们一块往前推动。我找时间写成文章,进行系统阐述。传承文脉就是让我们民族的这种文化、这种传统、这种自信彰显出来、传承下去。我觉得蒙元文化特别让人有这种民族文化自信。重要的还有文化自觉。
        这次我访问莫斯科,深受触动,俄罗斯拥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2亿人,那他们怎样去增强民族凝聚力呢?在二战时,俄罗斯民族是苦战下来的。我在莫斯科大学地理系访问一个月,发现地理系的楼道里把本系70年前参战师生老照片挂在墙上,牺牲者的姓名都刻在铜牌上,总有鲜花摆在那里。俄罗斯各个城市、各个较大单位都有永不熄灭的“长明火”,有的还有高高的纪念碑,都是纪念抗战胜利的。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境,最后战败而退,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附近建了一个大博物馆,纪念他们的民族胜利,弘扬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用很多有形的东西,就是文化遗产,来表达无形的民族文化、民族自信,所以俄罗斯特别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圣彼得堡城市的中心区,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保护、传承得非常好。莫斯科是从建克里姆林宫小城堡开始的,到现在才868年。北京今年是建城3060年,似乎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莫斯科人大都知道自己所在城市拥有868年的历史,因为他们年年组织莫斯科城市日活动,给城市过生日,就像我们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年年过生日。每年9月的第一个周末,是莫斯科的城市日,做一些小标识,在地铁、商店等很多公共场所窗户、门上都贴着,让大家知道城市的历史之悠久,还有就是组织各种活动,也不是特别轰轰烈烈,发布一些地图,告知人们在哪些地点有哪些音乐会、商品售卖、城市旅游观光等活动,市民积极参与。
        俄罗斯很多大学的教学楼、实验楼等楼宇的外墙上和居民住宅楼的外墙上很多都挂有铜牌,说明从这里毕业、在这里工作过或者居住过的名人及其主要成就,铜牌介绍的名人中有很早的,也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去世的人。俄罗斯崇拜英雄、崇拜伟人,这是一种正能量,非常有底气,而且不浮躁,这样的民族非常有发展前途,未来潜力是巨大的。研究地方名人,也是地方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俄罗斯非常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大小小、不同层次,世界级、国家级、城市级、地方级,各种建筑墙上挂的牌子多极了。莫斯科地铁也是文化遗产,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地铁,每个地铁站都不一样,很有艺术性,俄罗斯民族艺术修养非常深厚,地铁站有遗产标志牌、二维码,做得非常好。
        我们做地方学研究,就是要传承地方的、民族的历史文脉。城市、区域、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是文化,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括经济文化、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文化。地方学研究一定要有文化的视角、地域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还应总结、追寻、研究地方发展的阶段特征、发展规律、发展动力与特点,进行理论提升。
        四、地方学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从今天会上的报告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未来的发展路径非常清晰,其他各个研究机构也各有认识和规划。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自成立至今已满十年,下一步如何发展,重点工作是什么,需要深入思考和谋划。
最近我和我们学校的英语教授和国外有关学者在讨论地方学的英文术语。目前大家主要使用地方研究Local Studies这个词组,与中国学Sinology相对应,我感觉学科化名词可以用Localogy这个词表示,这个词可能需要中国学者提出来,因为中国地方学研究很活跃,现在国际上还没有地方学这个专门词汇。英语就是一个交流工具,是一种国际语言,将地方学这个词翻译成英文,就是要向外宣传、要让中国地方学走出去。概念和术语的定义,肯定是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的人、不同背景提出来的不尽一致,但是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应当一起来探讨。
        地方学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深入研究和建构地方学学科理论体系。这的确很有必要,实践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那么理论如果进一步的提升,会反过来指导研究实践。
        二是深化地方学学术研究。同时要遵循学术研究的规范,我们虽然是综合的、多学科的,但是要基于每一个学科的基本理论指导,遵循其学术规范、学术范式,这样才能够真正深入下去。上次在扬州会上我记得张有智老师提出是不是有必要办个地方学研究讲习班。我们北京联合大学有个《旅游学刊》,就是在每次学术年会之前搞一个两至三天的培训班,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讲课、讲座,培训年轻学人,我们地方学也可以考虑这样做,比如请陈育宁教授这样高水平的专家来讲一讲,各相关学科也都介绍一下,每个学科在地方学研究中怎样做贡献,我想未来学术研讨会前应该努力增加一至两天这样的活动,培养后继的年轻人才。我们不仅要有热情,还要有科学的方法,要综合研究地方综合体,它的发生、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它的规律、动力、机制等,以及国内外的比较研究。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地方学研究机构的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了解进展,借鉴经验,交流促进,也增加境外研究资料,我们各个地方学在国外都有一些资料,有必要进行了解,国外的专家资源我们也应该充分用好。
         四是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结合起来。在这次会上了解到,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又前进了一大步,将工作延伸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职责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地方学研究也有必要明确这样的任务,才能更有利于我们这个事业向下传承。现在,虽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都没有综合性的地方学,但是也不要受这个影响,我们照样可以培养地方学人才,这方面故宫学就在创新。故宫博物院有个故宫学研究所,他们在招博士研究生。怎么招呢?故宫学自己也没有博士点,就和全国十几个大学的博物馆学、历史学等学科博士点合作,在学科专业后面加括号将“故宫学”括入其中。没有专门的学科专业名录,我们可以加括号,加括号可以自主,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专业都可以加括号明确培养方向,故宫学已经加括号好几年了,招了很多故宫学的研究生,然后请故宫的专家去授课,各高校都都愿意与故宫合作,所以招了不少博士生。另外,故宫学研究所每年暑假都办讲习班,叫故宫学高级研修班,学员可以带着胸牌儿随便在故宫里转,到处参观,研修班都是故宫的大专家讲课,这个做得就很好,这个经验也特别值得我们交流、学习。
        五是做好联席会的平台建设工作。我因兼职担任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学研究所所长,精力有限,联席会的平台工作很多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下一步,联席会不仅应继续进行交流互动、互帮互助,我觉得信息化、国际化需要加强,包括内刊需要做得更好。联席会秘书成志芬正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人文地理学博士,明年毕业,她负责这个《地方学研究信息》内刊,她以后会花更多的精力来做微信、微博等。也希望会员单位提供更多的学术信息、论文、观点。现在《地方学研究信息》虽然是内刊,但是也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正式出版物发表论文都要与作者签知识产权授权书。北京学、鄂尔多斯学都已经把论文集纳入到中国知网的平台上了。以后会议发表论文越来越严格了,国际上是会议发表的论文既然在会议文集上,就不能再向其他的书刊投稿,不能一稿两投。给内刊投文章,就靠尽学术责任,这也是大家的义务,大家共同来建设这个平台,才能建得更好。因为时间有限,我就总结这些。不到之处,请朝鲁会长补充。
谢谢大家!
 
        作者:张宝秀,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所(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所长。
责任编辑:张宝秀

上一篇:咱们的2015

下一篇:地方学研究+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