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秉持初心 创新发展 成就非凡——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建会20年的回顾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2年第 作者:潘 洁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9-20
摘要:一、二十年,铸就一座丰碑 一提起鄂尔多斯学,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条修长而陡峭的路径,通向一座草木葱茏、欣欣向荣的绿色园圃;一群志同道合、抱负高远的男女老少在那里辛勤劳作,默默耕耘,时不时地以甜美而丰硕的果实奉献于社会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以国
        一、二十年,铸就一座丰碑
        一提起鄂尔多斯学,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条修长而陡峭的路径,通向一座草木葱茏、欣欣向荣的绿色园圃;一群志同道合、抱负高远的男女老少在那里辛勤劳作,默默耕耘,时不时地以甜美而丰硕的果实奉献于社会……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以国家改革开放为背景,以青春焕发的鄂尔多斯为底色,在撤盟设市的时代节点上宣告面世,迄今整整二十个年头。在这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它以鄂尔多斯学存史、立论、资政、惠民为己任,置身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理论与实践,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部,围绕鄂尔多斯的古今内外,方方面面,开展了一系列发掘、调查、整理、汇聚、研讨、编纂、预测工作,形成了在本地枝繁叶茂,在全国独树一帜的民办社科研究团体。每年出版数量可观、水平上乘的书刊,举办一两次富于学术性、针对性、前瞻性的研讨会,并以自己的学术影响力,联络交流了全国各地数十家地方学研究单位。打造了一张浓墨重彩的鄂尔多斯学术名片,把鄂尔多斯的自然、人文资源禀赋,改革发展业绩以及内涵丰富的鄂尔多斯精神推向了全国。同时将与我市相同、相近或不同地区的文化、理念、经验、智慧吸收进来,作为参照和借鉴,丰富我们的知识集存,启迪我们的治市思路。总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以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投入,培育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民间社会团体,铸就了一座光芒四射的学术丰碑。它的成就与贡献,将载入鄂尔多斯市的改革与建设史册,长久流传。
          二、人才集聚 知识凝练 成果荟萃
        知识财富与学术成果,都是人创造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一创立,就召集起许多在全市各级党政、部门、团体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管理人才,还揽了一群各系统、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其中多数是已经退休的,部分是即将退休的;不分民族、籍贯、学历、职位,不拘一格,只要对鄂尔多斯的某个方面有所研究,有所积累的,都网罗旗下,委以重任。学科创立者,研究会发起人、主持人奇·朝鲁的作用、地位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没有奇·朝鲁,便不会有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的创立和发展。早在2001年,他由副盟长改任巡视员,鄂尔多斯市即将面世的时候,他就着手调研、策划、构思、筹组这个前无古人的学科和研究团体。他首先联络了同样是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当时仍在全国政协担任领导职务的夏日以及曾长期在鄂尔多斯及内蒙古自治区工作过的我国民族史学家,时任宁夏大学书记、校长的陈育宁。几经商讨,决定共同开创的这门学问就叫“鄂尔多斯学”,确立了这个团体的结构、工作方式及研究方向。2002年9月16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隆重建立,奇·朝鲁任会长,陈育宁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夏日任顾问。这三位领导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开会元勋,分别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杨·道尔吉作为奇·朝鲁的助手,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筹建阶段及建会初期的几年里,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夙夜匪懈,献智出力,是应该永远记忆的。奇会长为了学科发展,学术兴旺,以少有的广阔胸怀,使命担当和献身精神,很快完成了角色切换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放下身段,主动向从前的部属、现任的官员汇报工作,谋求扶持;另一方面礼贤下士,把联系、圈定的首批研讨论文作者奉为专家,逐一邀请,待为上宾。几年后,人们总结研究会成败得失,认为是功在“四力”:党政领导的公权力,本土企业家的财力,专家学者的智力,还有一个,奇·朝鲁会长的人格魅力。奇·朝鲁主持下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从始至终,都诚心诚意倚重领导和专家。不仅把时任市委、市政府、政协的领导悉数聘为顾问,还对曾在鄂尔多斯担任过领导职务、已经离退休、包括定居外地(主要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的老同志赋予荣誉职务,时常登门或致函征求他们的意见或建议。每年春节之前,到呼和浩特市,邀请在呼和浩特市的老领导、老专家举行一次茶话会,就研究会的工作请益、集智,已形成惯例,十数年坚持不辍。奇会长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退居二线之前,还特意立项,指定专人,遍访担任过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党政领导的老同志,请他们撰文或口述发展历程、治理经验以及执政感悟,汇编成数十万字的《见证》一书广为传播。二十年里,坚持始终,时常眷顾这个研究会的领导同志还有雷·额尔德尼、云照光等。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初起时的31人,扩展到近200名。其中较为活跃,著述较多的有齐凤元、包海山、乔布英、旺楚格、潘照东、姚鸿起、弓生淖尔布、甄自明等。在同外地地方学交往中,北京学(北京联合大学)的张妙弟、张宝秀,包头西口文化研究会的郑少如,山西改革研究会的吕日周,湖北三峡学的刘开美等地方学团体的负责人,都曾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有过频繁的互动,饶有成果的交流,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鄂尔多斯不仅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储量极为丰富,而且从古至今,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蕴藏。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一成立,就慨然担负起发掘、整理、传播这些文化精品的使命。认为以蒙古族文化为主体,经过上千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鄂尔多斯文化,是中华国学的一个有机的分支。它不仅是几十年鄂尔多斯飞速发展、由偏僻闭塞,贫穷落后一跃而步入改革发展快车道的文化支撑,而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鄂尔多斯目标规划增添了底气,输送了精神能量。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并没有为此登高展臂高呼,矜夸炫耀,而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论坛结论,润物无声,默默奉献。这么多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汇集、编纂、发行的汗牛充栋的书籍、刊物、画册,发出的报告、建议、咨询材料,有的为各级领导、各专业部门直接采纳,被广大群众欣然接受,更多的则将在现在与未来的岁月里逐步发挥其教化、规范、引导作用,成为主流理论、舆论、理念、社风民俗的不可或缺的补充。鄂尔多斯学的视野逐渐地从“古”向“今”挪动,由“远”向“近”靠拢。一方面,以自己的人才优势、人脉网络,参与古迹申遗,旅游规划,另一方面,着眼宏观,面向未来,邀请知名学者教授厉以宁、陈育宁、吕日周、王国平等人来鄂尔多斯讲学,引入一股股知识的活水,开拓了我市从上到下各类人群的眼界。此外,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诠释地方党政的施政纲领、发展规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等方面,研究会也都积极介入,有所作为。现代社会政府、企业、社团为“三大支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积极主动地担负了作为学术性社会团体的使命和责任,并因此受到上级领导的赞誉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三、我与鄂尔多斯学的渊源
        我来鄂尔多斯,迄今66年有余。从1956到2004,前48年的经历遭际,因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齐凤元兄的邀约,写出《泣血含笑忆当年》,辑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04年编辑出版的《我与鄂尔多斯(卷二)》。那只是个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关于我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出入进退,2017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出资出版的我的《鄂尔多斯学论丛》展示无遗。二十年,我全程参与了,而且两头冒尖。其中2009-2016年驻会,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干的却都是编辑书刊、联络专家、策划研讨、审评论文这些琐细的事务性、技术性工作。我坦承,在奇·朝鲁会长领导和陈育宁主任委员指导下,做起事来是愉快而有成就感的。我从2002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筹建时就参加进来了。先是撰写论文,接着参加创立大会。之后,时常为会刊供稿。我看到,我感到,这个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同我之前参加的一些学会、协会不一样。它新,研究内容,运行方式,管理方法,都不用别人用过的套路;它高,学术水平,人员素质,起步姿态,都抱负高远,不同凡响;它近,说的,做的,探讨的,都是我们身边,我们十分熟悉,紧贴鄂尔多斯的事。伊克昭盟,鄂尔多斯,这块土地,这群人,我们身处其中;耳濡目染,朝朝暮暮,一下子同“学”字联系到一起,顿时使人兴奋,使人心头生热。搞鄂尔多斯学研究,哪有科班呀,哪有“专业对口”的地方学专业大学生呀。于是,如我之类的长期工作、生活、思考于斯的专业工作者入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领导人的法眼。起初根本没想到全身心地投入。后来受事业感召,薰风吸引,会长邀请,才于2009年初同蒙古族青年才俊包海山一起到会部办公。直到2017年,经“八年抗战”后欣然离开。说自己八年之中,二十年内,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事业做了大量工作,怕是有夸功耀绩之嫌;但平心而论,也的确付出了不少的辛劳和汗水。经手编审的,自己写作的文字不下二百万字,而且不完全是翻来覆去的“文字匠”生涯,其间也不乏创新思维与独到见解。奇·朝鲁会长在为我的“论丛”撰写的“序”中说:“他对鄂尔多斯学这门新兴学科所持有的独到的见解,既有深刻的理论思考、科学思维,又有可付诸实践的理论阐述。这些是他对鄂尔多斯学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他从鄂尔多斯学研究引申到地方学研究的论述文章,也引起了全国地方学研究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仔细掂量,老会长的评价有些过誉了,倒是他同一篇文字里的另一段表述写出了我的真实感受:“就这样,许多像老潘一样的志同道合者‘人以群分’地聚集在鄂尔多斯学研究这个群体中,一起为创立鄂尔多斯学这个学术文化品牌奉献智慧,一起为创办好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个社会组织贡献精力,一起享受生活,施展才华,体现价值。”顺便补白一句,我在研究会上班,虽然待遇不高,却每月有工资,编辑稿件、发表文章、审评论文,另有编辑费、稿酬和审评费;而奇·朝鲁会长起初同大家一样,拿低微的工资(作为汽车燃料费用),后几年则分文不取,是高等级的老年“志愿者”。同他比起来,在风节上,我自愧弗如。
        建会初期,作为局内的旁观者,我归纳了鄂尔多斯学几个“结合部”的特点。认为这是鄂尔多斯学的优势,曾以《结合部,风光无限》为题加以赞誉。建会五周年时,我发表了“新剩余价值”观点,认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不与党政机关及专业部门争人才,充分调动老专业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将他们的“余热”汇聚起来,转化成学术成果,这一做法是一个很大的创举,十分明智,效验明显。直至今日,还在延续。2004年,基于在伊克昭盟科技情报所编辑《伊克昭科技》、在《鄂尔多斯报》从事编辑、采访、评论、调查的体会,写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应当列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引起一定的共鸣。环保工作者、研究会的专家之一李树信说要在他们办的刊物上转载。后来转载了没有,不得而知。而从伊克昭盟到鄂尔多斯市,“三种五小”,治沙造林,保护生态一直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以至本世纪初,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步入快车道的同时,出现了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生活提高的现象,我将之称为“三生有幸”,参加研讨,撰做文章,总不忘为之鼓与呼。如今,治理生态、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市我区的首要任务,核心使命。这说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从一开始就注重环境生态建设,极力促进上下各方生态意识的提高,是很有前瞻性的。同个人经历爱好有关,我喜欢琢磨文化现象,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在鄂尔多斯这么久了,总会有些感受,得出一些结论。我参加鄂尔多斯学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论说文化的。接下来,在《围绕“鄂尔多斯经济现象”说文化》一文里,归纳了八个方面的鄂尔多斯蒙汉人民的集体性格和精神特质。深入研究、细致提炼后,写成《鄂尔多斯崛起中的人文要素》,参加自治区宣传部主办的“鄂尔多斯模式”研讨会,被评为优秀论文。
        驻会那八年,承蒙会领导信任,本人除了编辑书刊,还负责策划、设计、组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和专题论坛。每次研讨,主题、论题、关注内容、研究倾向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有所创新和提高。以连续三届的成吉思汗文化论坛为例,一届比一届深化和贴近现实。最后在专家建议下,引申出成吉思汗箴言,成吉思汗廉政思想,从而做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013年,在我市苏泊罕景点举办的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我提出了民办公助体制是社会团体成功的基础和活力的源泉,获广泛认可。我代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草拟的《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鄂尔多斯九月共识》几乎一字不改地获得会议通过并在全国地方学界传播发布。我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总结、提炼的“向心,奉献;低调,务实;节俭,高效”的12字会风得到会长和研究会各位专家、同仁的认同,至今仍是研究会宗旨、理念的组成部分。
        我原先学的、从事的都是经济。后来取得高级经济师职称,还任过伊克昭盟经济学会的理事。进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后仍不忘“本行”,论述过鄂尔多斯市的五年规划,资源节约,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扭转“一煤独大”等课题。听了厉以宁教授在我市的讲学,觉得那为数不多的为鄂尔多斯发展所提供的指导建议很有可操作性,价值很高,于是写了《“资源资本化”很适合鄂尔多斯市情》一文,发表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鄂尔多斯日报》辟设的专版上。可惜没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08年后半年,我从多年的实践、观察及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感悟出发,结合本市发展态势,写出《平衡较快 健康均衡科学发展之道也》一文,联系20世纪中期大跃进、大煤钢铁、放高产卫星的教训,提醒一味追求速度,有造成失衡的危险性。谁知转年期望更高了,口号更响了,投资急剧增长,基建规模大幅膨胀,个别领导提出过于超前的“建设百万人口城市”“把鄂尔多斯建成(我国)西部金融中心”的口号。此时,我以企业经营者的务实目光和经营敏感,认为过热现象已经出现了,而某些领导,个别部门还在推波助澜,于是我写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控制房价》,希望地方政府用“看得见的手”从房地产入手调控市场,让“车”跑得稍慢一点,让经济、金融的热度稍降一点。这一呼吁、建议较之后来的金融危机、资金链断裂提早二年时间。倘被重视和采纳,或者部分采纳,可能减少、挽回的换失将是十分巨大的。遗憾,痛惜,无奈,因人微言轻,文章虽然发表了,但声音很快熄灭了,基本上没起到警示作用。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部五年前迁至康巴什市委党校,其时本人已年近八旬,再一次“告老还乡”。然而仍偶尔参加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活动,关注社会上对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臧否毁誉。我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渊源,远不止上述流水账上的记载,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永远没有终点站”。
        四、高台再出发 勇担新使命
        奇·朝鲁会长在其第三个任期未满之时即萌生了退意。好在在他的主持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已经大业底定、功成名就、著述等身,赢得了各界广泛地称道,获得了所有可能获得的荣誉;而且,具有扛旗、掌门能力的接班人已经选定。第四届班子,奇海林、杨勇脱颖而出,构成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双峰。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以这两个人为首的新的领导集体完全称职,胜任有余,必能把鄂尔多斯学研究事业引向更加辉煌的天地。相信他们一定会继承奇·朝鲁会长主持下形成的美好传统和优良作风,不忘初心、服从、服务于市党政的战略部署,永远胸怀百姓,关注各族人民的安危冷暖。坚持从改革建设、民愿民需中寻找课题,依靠专家学者,严谨治学,开放办会,潜心学术,耐住寂寞,不断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说到意见、建议,我唯一的希望是保持地方学的本色和鄂尔多斯学研究二十年中形成的特色与优势,与时俱进,力争创新。创新是学术研究团体的灵魂。处理好继承和发展,保持与创新的关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就一定能建成品牌地方学,在鄂尔多斯再创辉煌,蒙汉人民走向更加富裕幸福的大业中找准自己的坐标点,做出超越前人的非凡贡献。
        吟了几行歪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鄂市立,鄂学兴
              一众赤子献大忠
              莫谓书生空议论
              廿载躬耕业绩丰
 
              人才链,老中青
               群英奋发万枝红
               资政惠民勤奉献
               鄂尔多斯再飞腾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潘 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