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鄂尔多斯——伊克赛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2年第 作者:潘照东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9-02
摘要:鄂尔多斯是 一首诗,发自肺腑,宣示精神; 一曲歌,悠扬激昂,感动天地; 一幅画,浓墨重彩,聚人眼目; 一个梦,奋斗成真,造福子孙 回望40多年来,我见证了鄂尔多斯(原伊克昭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而起,从内蒙古的西藏一跃而成为内蒙古的领头羊的历
 
        鄂尔多斯是——
        一首诗,发自肺腑,宣示精神;
        一曲歌,悠扬激昂,感动天地;
        一幅画,浓墨重彩,聚人眼目;
        一个梦,奋斗成真,造福子孙……
        回望40多年来,我见证了鄂尔多斯(原伊克昭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而起,从“内蒙古的西藏”一跃而成为“内蒙古的领头羊”的历史进程,也与鄂尔多斯结下了不解之缘。
        值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之际,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春雷
        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内蒙古工作的28号文件。文件发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呼和浩特市等地发生了大学生罢课、静坐、游行等问题。中共中央要求自治区党委将反响强烈的问题归纳起来,专题研究,上报党中央。
        我完成的《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三十年来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比较研究》得到党中央采纳。中央办公厅电告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提出表扬。
周惠书记约见了我,并指示在场的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研处处长田聪明、副处长刘云山:今后重大的调研任务吸收小潘参加。
不久,接到通知,让我参加赴伊克昭盟调研农村牧区改革。
        我与政研处的张百路同志先到包头,买了第二天开赴东胜的长途车票。一路上坎坷难行,到了东胜都成了土人。
        那时候的东胜,只是个几万人口的小县,人们形容是“一个城镇一座楼,一个公园一只猴,一段马路一盏灯,一个警察看两头……”
        在伊克昭盟,我们先去探访了达拉特旗耳字壕人民公社康家湾生产大队的赵丑女。1978年春天,50来岁的赵丑女因为住所远离生产队,上工、收工路远,很不方便,便向生产队承包了14亩地,一眼井,一头驴子,自主生产经营。秋收后,赵丑女的承包地亩产在600斤以上,大白菜、大蒜的收获满足了整个生产队的需要。赵丑女家的人均收入比生产队高出几倍。但是分配时,害“红眼病”的人说她成了“暴发户”,主张还是要平均分配。
        针对这一争论,伊克昭盟的一位老领导写了一封《赵丑女这样的包产到户何罪之有》的信,请周惠书记带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人们争论不休的关键时刻,周惠书记来到伊克昭盟,明确表态:我不习惯用“文革”的语言,今天也用一句,叫做“革命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周惠书记的表态使伊克昭盟坚持推行包产到户的干部、群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这是内蒙古党委给我们吃的‘定心丸’啊!”
        1979年秋季,伊克昭盟盟委、行政公署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召开盟委扩大会议,谈历史、讲体会;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第一个明确地将包产到户以盟委文件下发、传达,并且在《鄂尔多斯报》上公开发表,使包产到户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后来,我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看到了伊克昭盟盟委的文件和《鄂尔多斯报》。也看到了1979年11月29日安徽小岗村的18位村民按指印的材料。但是我认为,小岗村的是“瞒产私分”,而不是“包产到户”。因为,首先,“包产到户”必须有主体:甲方与乙方,乙方向甲方承包;但是小岗村只有乙方(即18户农民),而没有甲方(生产队)。其次,如是“包产到户”,承包的应是生产资料(土地、水源、生产农具,等等);但是小岗村没有,只是把收获的粮食不上交,不卖余粮,而是私分了。第三,如是“包产到户”,那就应该有农民分户与队里签协议,18户一起做的什么文章呢?因此,小岗村的根本不是“包产到户”,而是“瞒产私分”。
        可是,后来听说小岗村的这份材料换了时间,改成了1978年12月的一个晚上,人数从18人改成了21人,内容从“瞒产私分”改成了“承包土地”。“小岗村伪造事件”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一大谜案,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春雷,是在鄂尔多斯高原炸响的。
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
        2001年国庆节后,鄂托克旗委的两位领导找到我,介绍了阿尔寨石窟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否掉了的情况,希望我关注一下。
        11月下旬,在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圣灯》时,完成了在成吉思汗陵的工作,我即来到鄂托克旗。旗里安排阿尔寨石窟文物保护所所长巴图吉日嘎拉同志带我实地考察了阿尔寨石窟。看后,不禁大吃一惊——这是当时全世界发现的唯一一所在草原地区、由草原民族凿建的大型石窟;这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各个流派荟萃一处、和平共处的大型石窟;这是历经千年,内涵极为丰富的大型石窟,敦煌有一眼号称“国宝”的石窟,有4幅藏传佛教密宗的“喜乐金刚图”(男女双修图),需要国家文物局特批才能参观,而阿尔寨石窟的第28号窟中有16幅“喜乐金刚图”,保存较为完好的还有13幅。仅这一项就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这里保存有世界上时间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回鹘蒙古文榜题;这里保存有成吉思汗晚年征西夏时骑马打猎受伤的养伤住所……
因此,阿尔寨石窟完全有条件成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基于这一认识,我邀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考古建筑研究所、山西省古建筑研究保护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历史、宗教、蒙古文字、文物保护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在2002年9月18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之后,立即赴鄂托克旗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连夜召开研讨会,形成了专题研讨会纪要。纪要对阿尔寨石窟的历史文化价值,阿尔寨石窟在中国乃至世界石窟文化中的地位,及时保护阿尔寨石窟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深入的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一、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鄂托克旗的阿尔寨石窟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是藏传佛教笨波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交相表现的重要场地,对于研究草原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的流传和演变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阿尔寨石窟虽经“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佛像雕塑全部被毁,但目前仍保存有近千幅壁画,既有宗教内容的,也有大量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草原地区和草原民族的鲜明特点,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是研究蒙古草原地区自北魏至北元历史、宗教、文化、艺术、民族等弥足珍贵的形象史料。
        三、阿尔寨石窟保存着迄今为止已知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佛教回鹘蒙古文榜题,是研究中国蒙古语言文字发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四、阿尔寨石窟及其周边地区是成吉思汗晚年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成吉思汗逝世之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重要祭祀活动场所,对成吉思汗研究及蒙古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历史研究价值。
        五、阿尔寨石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自然损毁、人为破坏十分严重,壁画的起甲、褪色、脱皮、裂隙、剥落、霉变等病害的治理迫在眉睫,部分石窟坍塌,为数不少的石窟已被砂石掩埋。阿尔寨石窟如果毁于一旦,其损失将是无可挽回的。
        六、阿尔寨石窟于1996年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文化厅及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阿尔寨石窟的保护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是,阿尔寨石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特别是对现有石窟的清理、保护和砂石掩埋石窟的发掘和研究,非地方所能承担。应努力争取及时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取得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支持。
同时,还应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请各级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和有关政策,划定文物遗址保护范围和遗址周围生态保护范围,责成有关单位及时制定阿尔寨石窟保护规划;
        二是要聘请有资质的文博研究保护院所对阿尔寨石窟的保护、维修提出咨询论证的具体方案;
        三是建议充实阿尔寨石窟文化保护所专业人才,由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责成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和鄂托克旗方面协商,成立阿尔寨研究的有关机构,加强阿尔寨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四是呼吁社会各界重视阿尔寨石窟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议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
        五是纪要成文后建议呈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考古研究所和鄂尔多斯市文化局等文物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并请文物主管部门予以批示。
        随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王欲鸣、贾立君、李泽兵在10月4日新华通讯社的《国内动态清样》(第2724期)发表了《专家建议拯救“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文章指出,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的“阿尔寨石窟专题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被誉为“草原敦煌”的阿尔寨石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亟须得到有效保护。
        据专家考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鄂托克旗的阿尔寨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期,是集寺庙、石窟、岩刻为一体的佛教建筑群,距今1600多年,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也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阿尔寨石窟处于一座高约80米、东西长约300米的平顶桌形山上,四周为陡壁,分为上中下三层,环山凿有65座石窟,石窟内丰富的壁画及珍贵的回鹘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题,被专家们称为“佛教艺术宝库”“壁画和岩刻的展台”。
        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照东等专家、学者考证,阿尔寨石窟是历史上密宗各大派别的集中地,石窟中藏传佛教黑教、白教、花教、红教、黄教的壁画内容,构成了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流传的历史画卷,对于研究草原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的流传和演变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石窟及其周边地区是成吉思汗晚年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其逝世后的祭祀场所,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研究价值;石窟中的回鹘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题,比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回鹘蒙古文榜题还要古老,是研究蒙古语文发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石窟虽经“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但目前仍有1000余幅壁画残存,是石窟中最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其中多幅密宗法王画像、28号窟中13幅较完整的男女双修图和元代礼佛图、31号窟内的西夏释迦牟尼及供养菩萨像等,堪称存世精品。反映蒙古民族特色的大量世俗壁画更是包罗万象,是研究近千年蒙古草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地理以及民风民俗弥足珍贵的形象史料。
        鄂托克旗文物管理所所长、阿尔寨石窟文化保护所所长巴图吉日嘎拉说,这样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至今还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座石窟中,数百年来已有不少石窟毁于砂岩坍塌。现存的43座石窟中,残存的约2000平方米壁画大多出现了脱色、掉皮、裂隙、剥落、霉变等“病害”。阿尔寨石窟于1996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当地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保护。但是,阿尔寨石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特别是砂石掩埋石窟的发掘和研究,非地方财力所能承担。
        据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每年拨给阿尔寨石窟的经费只有1万元。旗财政除保证2名职工的工资外,每年拨给石窟的经费只有3000元,其中1000元还要支付阿尔寨石窟看护人员的工资。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有关方面正在对阿尔寨石窟采取抢救性措施,经过拍摄、录像、临摹等方法为将来修复保留原始资料。
出席阿尔寨石窟专题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呼吁,国家和地方文物部门应尽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制定阿尔寨石窟保护规划,并对阿尔寨石窟的保护、维修提出具体方案;同时,尽快争取将阿尔寨石窟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保护力度。
        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批示:“请储波、乌云其其格并霁翔同志予以关注”。
        随后,国家文物局常务副局长张柏同志率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有关专家考察团于10月18日到鄂托克旗考察,接受了我们的观点。2003年3月2日,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下发了国函〔2003〕29号文件,正式批复将阿尔寨石窟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件指出,“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石窟年代为西夏至明代。经国务院核定,增补该石窟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先予公布。”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否掉的项目又重新申报成功的。
鄂尔多斯模式开新篇
        2007年夏天,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请我做了一次学术报告,题目是《西部大开发与鄂尔多斯模式》。
        做完之后,鄂尔多斯的老朋友找我,说:潘教授,鄂尔多斯也就是个“现象”吧,也能成个“模式”了?我笑着说:怎么不能?“现象”是个中性词,可以是学雷锋做好事,也可以是随地吐痰、吵架骂人。“模式”就不一样了,是褒义的,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普遍推广意义的。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从“三来一补”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从发展社队企业到以乡镇企业带动经济成长的“苏南模式”,从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发展为以股份制经济带动经济跨越式成长的“温州模式”。但是,在新世纪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然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才、技术、管理、资金匮乏的西部广大地区,怎样乘势而起、奋起直追,是现在突出的问题。鄂尔多斯正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成功回答了这些问题。所以,“鄂尔多斯模式”提出来,恰当其时,恰合其势,恰应人心,为什么不可以呢?
        2007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我按照自治区党委和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确定的任务,在庆祝大会召开时,到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与鲁健同志点评,国内外直播。鲁健也是内蒙古人,出生在阿拉善盟,在包头一中高中毕业后上的大学。那天的同步点评激情洋溢、酣畅淋漓,很顺利。晚上几位北京的朋友请我吃饭,我敬酒时情不自禁地说:“现在是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看内蒙古,内蒙古经济看鄂尔多斯。”有位朋友说:“潘教授,网上说你是一个月去一趟鄂尔多斯,是吗?”我算了算,2006年我去了16趟鄂尔多斯。又有一位朋友问我:“潘教授,你说世界经济看中国,好理解。你说中国经济看内蒙古,内蒙古经济看鄂尔多斯,这个怎么理解?”我说;“从2002年到2006年,内蒙古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内蒙古经济发展,最好的代表就是鄂尔多斯,从‘内蒙古的西藏’到成为内蒙古的领头羊,也是西部大开发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创造了‘鄂尔多斯模式’,值不值得我们喝彩?”大家异口同声“值得”!
        此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到内蒙古视察,对鄂尔多斯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8年,党中央确定改革开放18个典型前,派遣了两个调查组到鄂尔多斯进行调查研究。但是回京之后,调查研究报告改了53稿也没通过。中央要求鄂尔多斯市委上报一份汇报材料。时任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的云峰同志2月份给我打电话,请我去完成这一任务。
        经过紧张的工作,我完成了报告。经过3次修改,得到了党中央认可。报告总结“鄂尔多斯模式”的成功经验是——
        走出了一条贫困落后地区反梯度推移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走出了一条资源富集地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出了一条生态脆弱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道路;
        走出了一条地广人稀地区收缩转移的集中发展道路;
        走出了一条西部边远地区自主增长的内生性发展道路;
        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地区统筹协调的和谐发展道路。
        报告还指出,鄂尔多斯的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必须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必须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战胜自我;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必须抢抓机遇,在服务大局中发展自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扎扎实实地创造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绩。
        时光飞逝,2021年,鄂尔多斯GDP超过4000亿元,增量超过1000亿元,人均GDP达到21万元,均位居内蒙古12盟市之首。在2022年1月份全国地级市财政收入排位中,鄂尔多斯以145亿元位列第三。
        在全党、全国人民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时候,我们应该满怀深情地道一声——
        鄂尔多斯——伊克赛!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原首席研究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2022年第2期
 
责任编辑:潘照东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