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新时代地方学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全国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作者:学言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2-08
摘要:9月16日下午,全国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大家围绕新时期地方学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和鄂尔多斯学20年回顾与展望主题在线上线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主席方负责人、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在线上致辞,线上线下11
 

        9月16日下午,全国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大家围绕“新时期地方学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和“鄂尔多斯学20年回顾与展望”主题在线上线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主席方负责人、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在线上致辞,线上线下11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会议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共同主办。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奇海林教授主持。 

     
        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荣誉主任陈育宁在现场作题为《鄂尔多斯学的认知观〈学术观〉——纪念鄂尔多斯学创建20周年》的学术发言,他讲道:“因为地方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确的学科界限,我们都是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形成自己地方学的一些内涵。未来鄂尔多斯学研究要继续围绕:第一,中华民族历史观。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开发是鄂尔多斯历史的基本脉络,鄂尔多斯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鄂尔多斯地区的 各族人民是建立在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认同的基础上。这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基本内涵,是研究和认识鄂尔多斯历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结论。第二,多元一体民族观。从十四、五世纪蒙古部落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此后有着特殊使命的鄂尔多斯部长驻于此,一直到现在,他们经历了从古代民族到现代民族的演进,成了在鄂尔多斯时间久、人数多、保留继承传统文化多、对鄂尔多斯贡献大的少数民族。因此,鄂尔多斯学理所应当地将鄂尔多斯蒙古历史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成为鄂尔多斯学的一个主要特征。第三,区域协调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特别强调,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上,到建国100周年,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可能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中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是地区性的共性问题。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兼顾地区因素与民族因素,同时要逐步向更多地域因素转变,努力做到该地域各民族群众共同受益、共同富裕。”
        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在线上作题为《新文科背景下北京学微专业建设的思考》的学术发言,她讲道:“1980年以来中国地方学方兴未艾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北京学作为特殊的地方学,是中国地方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一,北京学:从学问到专业。1998年1月,经北京市政府编制办批准,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是实体性科研机构。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和首都图书馆签约共建北京学研究所。2004年9月,经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北京市教委联合批准,以北京学研究所为基础和核心,设立北京学研究基地,是首批18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2008年11月,北京学研究所接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轮值主席执行方,2016年12月,北京学研究基地入选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单位。2019年5月,“北京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成为以地理学、中国史、考古学和设计学为骨干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群。从“学问”到“学科”的变化对北京学的影响:一是合法性的进一步提升(不证自明),北京学认同感提升。二是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向学科建设的变化。第二,关于北京学微专业的思考。(一)微专业命名:北京学。(二)北京学微专业的性质。(三)北京学微专业的培养目标。(四)北京学微专业的课程设置。(五)北京学微专业的学制要求和结业方式。(六)北京学微专业的特色北京学微专业申报如果成功,是在本科教育上的突破,将对北京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从学问到高精尖学科到微专业,是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在姜成坛教授、张妙弟教授、张宝秀教授等带领下北京学同仁不断努力的结果,也是北京学阶段性发展的表征。在“四新”建设背景中,具有新文科属性的地方学抓住机遇,推动地方学的升级,争取更好的生存机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原一级巡视员,内蒙古学研究会会长胡益华教授在现场作题为:《地方学研究如何谋求“突围”——以“内蒙古学”的创建为例》的学术发言,他讲道:地方学研究为什么要谋求“突围”?一是面对社科类社会组织学科上的“蚕食”,地方学研究需要突围;二是面对自身发展中的内向性封闭式循环,地方学研究需要突围;三是面对党政部门提出的现实需求,地方学研究需要突围。地方学研究存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互相隔绝,时常缺钱缺人缺政策扶持的孤立无援状态。内蒙古学研究创立五年来迈出“四大步”:搞论坛、建基地、办学会、出成果:一是将“内蒙古学论坛”纳入宣传部、社科联工作日程。二是使内蒙古学研究基地成功获批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8年11月12日)三是筹建、成立了内蒙古学研究会( 2020年8月27日举行成立大会 );四是组织开展了内蒙古学基本问题研究,编写出版了《内蒙古学概论》。
        如何谋求地方学研究的“突围”?一是在“ 顶天立地”上下功夫,谋求让地方学研究走出“小圈子”,成为“智囊团”。二是在“ 融会贯通 ”上下功夫,谋求让地方学研究拓宽“新视野”,体现“综合性”。三是在“ 借 势 发 力 ”上下功夫,谋求让地方学研究形成“聚力场”,产生“大影响”。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研究员在线上作《关于中国地方学科体系探索的思考——以厦门学研究为例》的学术发言,他讲道:中国地方学的概念、范畴、标准与方法,学科体系的框架等等,都在大家的探索当中。三年来,我们在完成中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课题,厦门学保护的过程中,也努力以厦门学作为切入点,在进入中国特色地方学,有所探索,在探索当中我们对中国地方学的建构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现在就地方学研究的构建的问题和大家分享,第一是对概念和范畴的理清。第二,就是学术研究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三,学术研究要回到学科构建的起点,独具特色的概念研究。第四,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第五,需要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来重新认识中国地方文化,才可能有中国的研究方法。   

        张家口文化研究会会长陈韶旭在线上作《民国察哈尔省首批庚款留学生选派及制度出台——以〈察哈尔省教育公报〉公文为研究中心》的学术发言,他讲道: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开创了鄂尔多斯学,研究拓展深化,成果丰富深刻,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生态效果显著。我们认为,鄂尔多斯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已经形成了中国北方地方学建设中的鄂尔多斯学模式,为其他地市级地方学建设探索了路径,开拓了思路,提升了层次,树立了标杆。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结缘有年,声气相通,有弟兄之义,有敬佩之情。我们祝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新时代继续高歌猛进,越办越好, 祝愿新时代的鄂尔多斯学建设,学用融通、蔚然大成,更要祝愿中国地方学蒸蒸日上。因为张家口曾经是察哈尔省的首府,民国时期,察哈尔省、热河、绥远三个省可以说是并驾齐驱,同时建特别区域,同时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又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撤销省级建制,三省长城以北的主要区域,划入内蒙古自治区,所以, 这三个地方有联系,也有共性,民国时期三省,经济文化都属于不够发达的地区,留学生教育起步晚,规模小,主要围绕察哈尔省留学生教育曲折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研究。 
   
        泉州学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黄小玲在现场作《前进中的泉州学研究——〈泉州学概论〉概述》的学术发言:她讲道:泉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海疆边陲。从公元260年在泉州设立东安县起始,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建置历史。泉州的历史文化犹如满地的珍珠,是一个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1988年12月18日,在泉州历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学术成果展览活动中,副会长王连茂在《泉州历史研究会十年回顾》的总结报告中,首次公开提出“泉州学”;1991年4月,中共泉州市委决定成立“中国泉州学研究所”。同年11月8日,“中国泉州学研究所”在泉州海交馆挂牌成立;2004年12月,停滞多年的“中国泉州学研究所”获得重新启动。林少川和林丽珍先后接任所长,推开了“泉州学”研究的新局面。十余年来,研究所编辑出版了“泉州学丛书”十余本,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入解读了泉州的深邃内涵。经过多年酝酿,2022年泉州学研究所正式出版《泉州学概论》,通过对泉州学的总体论述,重点厘清“泉州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在回顾泉州学缘起、阐释相关概念及理据、确定研究对象与方法、论述泉州学与闽南文化的关系及学科意义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泉州鲜明的文化性格、独特的方言文化、耀眼的海丝文化、兴盛的家族文化、多元的宗教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泉州特色的文学艺术、泉州学者的思想开拓和政治舞台的泉州风骨。文化多元,千年海丝,让世界了解泉州,让泉州走向世界,希望有更多学者加盟泉州学研究!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勇研究员在现场作题为:《强功能 起作用  鄂尔多斯学研究助力地方建设与发展》的学术发言,他讲道:“2002年9月16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因时代而立,因作为而兴,因交流而跃,因个性而美,因文化而久”。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有:一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功能。(一)研究功能。(二)服务功能(三)交流功能。二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作用。(一)研究与服务的两大要素,确立了研究会核心理念。(二)地方学研究体系的探索,迈出了学科建设新步伐。(三)全时空与全方位的研究,促进了经济与文化发展。(四)构建凝心聚力文化平台,影响了民间办会新风尚。(五)建立专家委员会的机制,创新了学术研究新方式。(六)倡导地方学的横向联合,带动了全国地方学发展。(七)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咨询,贡献了研究会智库作用。(八)以会聚人以项目带新人,培育了一支专业化队伍。(九)二十载学术研究结硕果,奠定了地方学研究品牌。 20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立足鄂尔多斯,研究鄂尔多斯,服务鄂尔多斯,坚持举社会之力,办大众之事的理念,有力地助推了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将走好新路子,迈向新征程,以更加昂扬的激情和百倍努力,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奇海林教授在现场作《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建设模式与经验总结》的学术发言,他讲道:2002年9月16日“鄂尔多斯学”问世。“鄂尔多斯学”为何诞生。是因为,时代催生、社会有用、贤士作为、学术争鸣、学界繁荣。鄂尔多斯学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探索发展期。这个阶段,鄂尔多斯学侧重于探寻鄂尔多斯具有自身特色、自成体系、自我发展规律,以梳理历史文化脉络为主,以现实问题研究为辅。第二阶段,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鄂尔多斯学的研究更注重全国一盘棋中鄂尔多斯这颗棋子在各族人民共同开拓辽阔疆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和共同培育伟大精神过程中的鄂尔多斯作用。更多侧重于研究鄂尔多斯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乃至未来发展。  
        现场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泉州学、内蒙古学研究会、内蒙古西口文化研究会、察哈尔文化研究会、巴彦淖尔市社科联的代表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部分荣誉会长、专家委员会委员50多人。线上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学、温州学、安徽省徽学等30多家全国地方学以及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李建平研究员、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永杰、内蒙古学研究会会长胡益华教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高海胜教授在线上线下进行点评。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公众平台第508期】

       

责任编辑:学言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