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报纸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大辞典 《概论》 《成吉思汗文化丛 学术著作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 报纸 最新成果pdf格式

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宗教艺术美

来源:第二届阿尔寨文化论坛文集 作者:路永照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内容提要】阿尔寨石窟壁画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也是宗教传播与民族融合的重要见证。阿尔寨石窟的佛教题材绘画展现了显明的宗教艺术之美,它把崇高美、庄严美、理性美、和谐美、生生之美集于一身,既是艺术欣赏的对象,又有

        【内容提要】 阿尔寨石窟壁画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也是宗教传播与民族融合的重要见证。阿尔寨石窟的佛教题材绘画展现了显明的宗教艺术之美,它把崇高美、庄严美、理性美、和谐美、生生之美集于一身,既是艺术欣赏的对象,又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阿尔寨石窟 壁画 宗教艺术

 

        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西北的阿尔巴斯苏木境内一座桌形小山上,又称“百眼窑”。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山体周围岩壁上石窟约60余座,现存较完整的43座。山周有以佛塔为主的浮雕22处,山顶上有寺庙建筑遗址6座,石窟内保存有近千平方的壁画以及回鹘式蒙古文、梵文榜题。2003年,阿尔寨石窟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尔寨石窟的壁画主要是佛教题材,是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深处草原的藏传佛教石窟。阿尔寨石窟中的壁画除宗教题材外,还涉及成吉思汗及其家族及臣属平民、宫殿帐房、起居歌舞、服饰梳妆、山川草原、飞禽走兽等等,是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对于草原地区文物匮乏的现状来说,是难得的无价之宝。

        现在一般研究认为,阿尔寨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明末佛寺毁于林丹汗西征鄂尔多斯之役。从这一地区的佛教传播过程看,藏传佛教进入这一地区的应该是在西夏时期。所以,藏传题材的壁画应在西夏后绘制。随着各教派的逐渐进入,阿尔寨石窟的壁画也融合了多种藏密教派的理念,并结合了草原生活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艺术美。

        1.崇高美

        阿尔寨石窟所包含的供养菩萨、度母救难、佛陀本生等内容的壁画,展现了佛教艺术的崇高美。崇高不是源于可视的效果,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各种宗教中都有所体现。

        阿尔寨石窟第31窟是一个约215平方米中型方窟。平棋顶,正中雕莲花。正壁左右侧画释迦降魔成道相和释迦说法相侍二弟子。左右壁画十一面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及明王和马头明王。前壁画毗沙门天王和大黑天。壁画布局基本完整,是阿尔寨石窟的精华所在。

        在第31窟的十一面观音立像的上、左、右列有二十一格,每格内绘有一个观音救难的故事。观音救难图来自《法华经·普门品》,是在佛教绘画中观音救难图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佛教有“八难”的说法,但何为“八难”说法不一,依《四分律卷》卷三十四、卷三十八为:“指行受戒,自恣等之时,若有八难事来,则听许略说自恣。八难即: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毒蛇难。”阿尔寨石窟第31窟观音救难图,白色的观音菩萨舒坐,一面二臂,裸上身,下穿裙,手结施愿印,一领飘带绕项臂间,左腿坐于莲座,右腿稍伸。下侧绘八难,有火光、龙、牢狱、刀、蛇、狮等和乞求解救的人们。与阿尔寨石窟的草原文化相适应,乞求解救的人群中体现了浓厚的蒙古风情。他们身穿蒙古袍,有的从马上下来参拜观音,有的是挽弓骑射,更多的则是举着参拜观音。人物神态显得十分虔诚,也有的作抱头恐惧状,乞求观音菩萨施救。

        供养菩萨图是石窟壁画中配合本尊的菩萨,可以说是一种奉献精神的菩萨。供养菩萨是为宣传佛陀本怀及为佛法作供养的菩萨。佛教里把供养分为三种:一是利供养,即灯明、资财、鲜花、香火、饮食的供养。二是敬供养,即朝拜、礼敬、赞美、歌颂的供养。三是行供养,即敬奉三宝、受持戒律、修持善法的供养。阿尔寨石窟的供养菩萨衣裙飘飘,姿态优雅,形象崇高肃穆。

        佛教本生画是描绘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中无数次修行转世的故事。释迦牟尼在修道成佛之前,经过无数次的善行转世,最后才能修行成佛。佛教的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大多是以古代印度、东南亚诸国的童话、民间故事为底本演绎而成。在本生故事中释迦牟尼的前生曾是普救众生,忍辱苦修的国王、太子、贤者、善神、天人或者是动物中的鹿王、猴王、象王、狮王等种种不同的化身。本生故事画是早期佛教壁画中绘制最多的题材之一,主要依据《六度集经》、《大智度论》、《贤愚经》、《菩萨本缘经》、《菩萨本行经》等佛经绘制,内容有: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尸毗王割肉贸鸽、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九色鹿拯救溺人、善事太子入海求珠、鹿母夫人生莲花、须达拿太子本生等。阿尔寨石窟的本生画也应是石窟开凿初期的作品。

        2.庄严美

        石窟壁画有大成就者图、说法图都展现了佛教艺术中庄严的一面。庄严不是漂亮,是离欲断爱的成就美。佛教画像的庄严美不是点燃人的各种情绪,而是要起到使人反观思考、产生澄心离苦之信心的作用。壁画艺术的庄严美既包括了形象美,又包括了环境美。整齐、肃穆,在佛教称之为“严饰”。

        修行成就者,庄严肃穆,形态威仪,是信仰者学习的榜样形象。说法图惟妙惟肖,说者往往结手印,配饰物,有项光、祥云环绕。听者有各色人等,恭敬安静,认真倾听。

        31号窟的十一面千手观音立像,身白色,穿衣裙,站在莲花台上。后披桃形头光、圆形身光。由上而下十一面分五层,由上而下分别有一面、二面、二面、三面、三面。第一层一面是黄色佛面,第二层二面为绿色忿怒相,第三层二面黄色、有三只慧眼,第四层三面灰白色,第五层重三面白色,文静相。一般观音多面像每层颜色交替变化,这里的十一面立像每层是纯一色的白色、灰白色或黄色,而不用不显和红色和绿色。正二手胸前合十,余结各种手印或持金莲枝、净瓶、弓箭等,每手一眼。整个形象富丽多彩而不失庄重严整。

        33号窟西壁壁画是“蒙古皇室佛道辩论图”,这是对一次佛道辩论事件的写实。1258年春天,蒙哥汗命忽必烈在开平府大安阁举行一场的佛道大辩论。道教以全真道掌教张志敬为首周志立等200余人、佛教以那摩国师为首300余人参加辩论。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场宗教辩论会。这次辩论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年仅23岁的萨迦派教主八思巴参与了辩论。最后以道教辩方失败,17名道士要剃发为僧而告终。壁画以写实的描绘了八思巴大展锋芒正在与外道雄辩的生动姿态。在华丽的宫殿前,八思巴背后有头光、身光,戴萨迦派法王帽,穿无袖僧装,披长袈裟,一手上举至头部,一手下垂作问答状,以威武姿势站立,神情稳重庄严。在严肃的佛道辩论会场面中,凸显了八思巴的大成就形象。另外此幅壁画色彩对比鲜明,它也大面积绿色为底,表现着特有的游牧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以暖色调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醒目突出。藏传佛教艺术与蒙古民族的本土绘画格调融合一起创造了独特的美。

        31号窟门右侧壁上所回执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为忽必烈灌顶受戒图”也是一幅写实性的壁画。八思巴(1239-1280),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本名罗古罗思监藏,八思巴是尊称,意为“圣者”。蒙哥汗三年,忽必烈从其受佛戒。元世祖即位后尊为国师,使统天下佛教徒。中统六年,制成蒙古新字,赐号大宝法王。中统十三年回到萨斯迦。壁画描绘的是一位身穿僧服的高僧正在给二十多位蒙古贵族受戒。人群中间讲经的僧人应该就是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他结跏趺坐于软垫之上,内穿坎肩衣,外披红袈裟,左手结印置于胸前,右臂露出,伸手向前做说法状,面容祥和慈悲。八思巴两侧侍立着僧装的弟子,地上放有灌顶用的法器。画中一男一女中合坐于一条软垫之上,其气度威仪十分不凡,应是忽必烈及其王妃察必。忽必烈身穿蒙古贵族官服,一手上举,另一手置腹前,神态庄重。察必身穿着蒙古女性盛装,梳两束发辫,两腿盘踞而坐,两手合十,神情虔诚柔静。左边也有一结跏单独坐于软垫之上的女性,也应为身份高贵蒙古王族中贵人。其余人则都为站立姿势,双手胸前合十,虔诚地注视着正在讲灌顶法的萨迦大师八思巴。后面山坡上还有一匹身驮宝贝的白马,更渲染静谧神秘的气氛。整个壁画人物形象逼真生动,主体突出,组合有序,线条自由洒脱,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融入其中,会切实感受到壁画传达出的宗教人物的庄严伟大,场景的肃静齐整。

        3.理性美

        佛教艺术的理性美是指超越一般感性认识或直觉的理性思维升华带来的感受,这建立在对佛教义理理解、共鸣的基础上,如佛教绘画中常见的六道轮回、六字真言变相图即属于此类。

        31号窟有佛教壁画常作为题材的六道轮回图。依佛教观念,六道为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众生因自己身、语、意业所造作,行善则得生善道,行恶则得生恶道,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其中循环往复。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六道轮回图五马分尸、乌鸦啄尸、火烧尸骨、油锅炸尸、刀山火海、毒蛇猛兽、牛头马面、恶魔鬼怪等宗教刑罚图及骑马驾云、三头六臂、人兽相搏的造型十分生动逼真的画面。六道轮回图中把穿戴蒙古族服饰的人以及蒙古包画入人间范围,为该画赋予了蒙古族社会生活的氛围。

        六字真言变相图是密教的重要图示之一。六字大明咒为唵嘛呢叭咪吽,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源于梵文,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大宝法王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对于石窟中的壁画何为“六字真言变相图”还有不同意见。但石窟内发现了印有回鹘式蒙古文的土坯,从土坯凸出的文字来分析,内容为蒙文玛尼六字真言。

        4.和谐美

        宗教艺术的和谐美是整齐、统一之美,整齐之中,又凸显个性特征,两者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家天才创作的结果。

        阿尔寨石窟的佛教壁画是现实生活与宗教信仰二者的结合体,法王、本尊及救度母手都手持法器,形象威猛、庄严、慈悲,装饰有头光及各种佩戴物品,而与此相配,多有帝王、后妃、贵族、平民的形象及山川草原等的生活场景。宗教教义与现实生活同时出现,宗教理想不离现实生存,展现了二者和合的关系。

        阿尔寨石窟壁画是多教派、多历史时期的集合。壁画中有汉传的显教内容,也有藏传白、黑、花、黄、红五派的内容。有学者认为石窟壁画起码可以看出比较明显的带有宁玛派、嘎举派和格鲁派的内容。有学者认为其中有“迎三世达赖图”。各教派、各民族的“融合”是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典型特征。

        28号窟主龛左侧有一幅“各民族僧俗人等礼佛图”。画面中描绘有52人,呈四排列在山谷间礼佛。第一排5人,穿黄色、红色袈裟,头戴平顶、尖顶及方形僧帽,他们的身份应该是藏族来的密宗僧人。第二排17人,光头,披黄色、红色袈裟,是蒙、藏两族高僧。第三排9人,前3人为僧侣,披黄色、红色袈裟,戴尖形帽或方帽;在僧侣之后,有一穿绯色官服汉族官吏;官吏身后的6人,都是汉族人。第四排肃立21人,是蒙古年轻僧侣的形象。这幅壁画人物众多,服饰穿戴各不相同的不同民族人团聚一起,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相互交融的例证,也再现了元代社会各族崇佛的实际场景。

        阿尔寨石窟壁画融合各民族特征的同时凸显了蒙古族特色。如马是蒙古族的最爱,蒙古人也善于画马。第33号窟山水画有蒙古骑士骑马的形象,骑士所骑之马膘肥体壮、神采奕奕。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场景也多浓郁的蒙古地域格调,描绘世俗生活的画面多草绿、天蓝色调。

        和谐之美还体现在阿尔寨石窟壁画的用颜色上,藏传佛教偏爱的绿、黑、白、红,西夏党项族喜欢的石绿色,以及蒙古族惯用的蓝、绿色彩在画中有机结合,生机盎然。

        5.生生之美

        生生之美是对生命力的赞美。28号窟有男女双身壁画多幅。双身像传承于印度无上瑜伽密教,是被藏密非常重要的形象,被视作本尊神。密宗在八世纪左右由印度传入西藏,双身佛像也在藏区寺院中出现。男女双身形式的佛像,男的称为明王,女的称为明妃。双身像一般姿态为明王手臂怀抱明妃,明妃则以腿钩住明王腰际,并以手搂明王颈项。双身像以两性结合的姿态表示极大快乐的寓意,同时明王代表慈悲、方便,明妃代表智慧、安静,两者的结合融通便是趋向涅槃境界的无上法门。明王明妃双身图像是密教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原始宗教对两性生育能力崇拜的观念而形成的,《圆觉经》上讲:“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双身法表示了对宇宙生命的生生之美的崇尚。阿尔寨石窟第28窟的男女双身像人物形象丰富饱满,姿态各异,是壁画中最鲜活的部分。阿尔寨石窟的双身像造型各不相同,男女形象所配饰物及所持法器十分繁杂。明王身蓝色,有四面十二臂的胜乐金刚及其变相一面二臂、一面六臂等,每面三眼,上二臂举象皮,顶部饰珠宝法轮,项挂有人头串环,腰间围虎皮,双足各踏仰卧之魔。明王显示的形象多面目忿怒、威而不恶。明妃红色,也是一面三眼,裸体披发,戴五骷髅饰冠,以肢体拥抱男尊。明妃细腰、丰臀,姿势婀娜如同舞姿。男女结合统一了粗犷与轻柔之美,有很强的宗教艺术震撼力。

        28号窟有男女双身壁画展现了两性的生生之美,33号窟中的山水画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生之美。有美术家称该作品为北方草原所见到的第一幅古代山水画。这幅作品既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手法又兼有源自印度的水陆道场画风格,是西域与江南绘画风格相互交融的产物。这幅山水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蒙古骑士,有慈祥安然的居士,也有优美的江南山水风景,还有花鸟、野鹿、猴子等野生动植物和谐相处在一起,是社会安定团结的象征且意境幽远。

        阿尔寨石窟的壁画非一时之产物,壁画的大量绘制应与历史上三次蒙古高层人物接受佛教相关。第一次是成吉思汗之孙阔端汗于1247年与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萨班会晤以西藏归顺蒙古作为条件,接受灌顶,皈依佛教;第二次是忽必烈建元不久,尊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立佛教为国教;第三次是土默特阿拉坦汗于1578年与西藏格鲁派首领琐南嘉措会晤,并授予达赖称号。二世迪鲁瓦丹巴道尔吉的在世年代为北元时期的1569-1649年间,也就是明代晚期,可能是壁画大量绘制的时期。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有关阿尔寨寺庙的唯一一份文字资料是清咸丰十一年的一份蒙文奏章《上奏额尔克·绰尔吉转世本源之抄本》中记:“二世(迪鲁瓦活佛)丹巴道尔吉转生于藏地,来到鄂尔多斯阿尔寨石窟建造寺庙,并用金粉抄写甘珠尔,塑造完成三身佛,为众生诵经。”这说明阿尔寨石窟部分壁画的绘制与二世(迪鲁瓦活佛)丹巴道尔吉在此大兴宗教活动密切相关。

        对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具体内容学界还有些争议,如有学者提出画作中关于人物定为成吉思汗、忽必烈、八思巴等证据不足的问题。由于资料的缺乏,靠资料严格定性恐怕不易解决。笔者以为,既然能耗费时力绘制为壁画,显然必应绘制重大历史事件或宗教重要题材。欣赏阿尔寨石窟壁画获得美的感受同时,将穿越时空,置身广阔的草原上那些重大事件钩织的神奇场景之中。从这一点上,石窟壁画的艺术旅游意义不言而喻。

 

        作者:南京市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

责任编辑:路永照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