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动态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对北京胡同和四合院价值的认识

来源:地方学研究信息 作者:谭烈飞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6-04
摘要:北京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从60-70万年前的北京人开始在这块土地上揭开发展史的序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市、近1000年的建都史、700余年的全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特别是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清晰可见,都在提

        北京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从60-70万年前的“北京人”开始在这块土地上揭开发展史的序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市、近1000年的建都史、700余年的全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特别是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清晰可见,都在提升着北京的地位和影响。历史是以各种形式来体现的,留存至今的胡同和四合院以实物的形式昭示着北京的前行轨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都得以在有形的状态下体现出来。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世界建筑史的杰作,见证了古城历史的演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财富。如果没有大面积的四合院和胡同,北京城的古都风貌、北京的历史文化血脉将被割断。古老的北京离不了四合院,四合院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细胞;古老的北京离不开胡同,胡同是这座城市的肌理。

        如果分析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价值所在,有以下几方面尤为突出。

        其一,烘托出北京不同凡响的特殊地位。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城市的中心是从明初保存至今的皇城、宫城,金碧辉煌的宫殿,高低错落的红墙,这些建筑既威严肃穆,又气势恢宏,而排列在皇城外的条条胡同和胡同中以灰色为主的四合院,以其特有的形状、色调、高度起到了特有的衬托作用。从明代就可以从有关的资料中获得,胡同中的四合院所有的建筑形式、建筑高度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即便是清代的王府,也不能有任何的僭越。从整个城市的布局来看,宫城、皇城、内城、外城都是一个相互配套的整体,中心的壮观和四周的平缓、中心的强烈色彩和四周的灰墙灰瓦,都形成巨大的反差,内城和外城中的胡同与四合院都是这个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胡同和四合院就无法烘托出城市中心帝王之都的地位。

         其二,承载北京灿烂的历史演绎。

        北京的历史是通过有形的建筑来反映的,北京的胡同有准确的文字记载是从元代开始,元大都始建于至元四年(1267年),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这是一座经过认真周密规划的城市。当时大规模的战争,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需要重新建设一个几乎是全新的城市。当时的建设者所规划的依据是《周礼•考工记》所设想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对新大都城街道有过描述:“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还描写到:“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从文献和实地踏勘来看,元大都城的街道布局除由于城市南部中央有皇城,城的北城墙有两座门,再加上海子(积水潭)在城市的西部占有一块地方外,整个城市的街道基本是直的或丁字型的。按照都城的设计,分为大街、小街、胡同。两条胡同的距离50步 (约合77米)。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与元大都的规划仅仅地联系在了一起。全城的大街主要以南北向为主,胡同则沿着南北大街的东西两侧平行排列。这样大都城的居民住宅就分布于胡同的南北两侧,而胡同是由院落组合而成,由官僚、权贵及富商用分得的土地建造房屋,《元史•世祖本纪》有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二月壬戌,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为先,仍定制以八亩为一份,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昌据,听民作室。”由此可见,“八亩为一份”是原蒙古建房的旧制,而新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也保持了原来的习惯:按份授地,所以新大都城的房子留下了足够的建房空间,这也是与马可波罗所记述的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每份足以建筑大房子的记述是吻合的。

        曹尔泗所作《“胡同”小考》,记载“(胡同)最早见于元曲,如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句。还有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按砖塔元胡同一带是元代妓女聚居的地区,……砖塔儿胡同至今犹存, ……由此可见,胡同之名始于元代,至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1 胡同和四合院在北京的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社会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紧紧地与北京历史行进的步伐联系在一起,一些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胡同和四合院相关联,就像火烧赵家楼与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小杨家胡同与老舍联系在一起一样,承载着北京历史前进脚步的印记。

        其三,体现了北京厚重的文化底蕴。

        有文字记载,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究竟有多少胡同,莫衷一是,有言道“有名的胡同三千五,无名的胡同赛牛毛”。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城内外胡同有1200多条,胡同两侧四合院已大量建造,鳞次栉比。2 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北京有1170条街巷,明确标出胡同的有459条。清代《京师街巷志稿》中,列街巷胡同大约是2077条,其中直称胡同的978条。民国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市都市计划设计资料第一集—北京市之概略》载,北京城区共有胡同3065条。1949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有3250条,1990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有2257条;2003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有1928条;在第一、第二、第三批(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有胡同660多条,保护区范围之外尚有900多条胡同。2007年由段柄仁主编的《北京胡同志》收集的街巷胡同达6000余条,当然这些胡同包括了北京郊区的胡同,有些胡同是早已消失了。

        在胡同和四合院中,保存有不同时代的多种文化内涵,包括了内容丰富的京城传统民俗文化,城市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各种习俗都在胡同和四合院中得以体现和传承;有历代名人故居文化系列,北京是一个历史名人荟萃的地方,古往今来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都与胡同与四合院联系在一起,留有他们的故居,有的就是在这些院落中留下不朽著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不朽篇章;有鲜明的街区胡同文化,如城南以天桥为代表的平民文化娱乐场所,以传统会馆为代表的宣南文化区,以四合院民居为代表的南北池子、南北锣鼓巷等,其中著名的什刹海地区,是元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包括有王府庙宇、四合院街巷、商业老字号及历史河湖、传统园林等多种文化的遗存区;有民族融合文化,在元代的大都城内就已汇集了全国各少数民族在此居住和生活的文化,其中居住人口较多的有满族、回族、蒙族、维族、苗族等,多分布于全市各处的四合院、胡同区域内,有的形成了本民族的聚集区,其中牛街是北京回民最大和最古老的聚居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及岁时节日等,在生活上,各有其遵循的习俗。历史上各民族所信仰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正一道教、伊斯兰教的各种寺、院、观、庙、堂、宫等在京城比比皆是,并和睦相处。北京还有众多的与胡同和四合院联系在一起的近现代革命文化及遗迹。

        其四,显示着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四合院的装饰、彩绘、雕刻乃至于院落种植的花草树木中,处处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对多子多福的兴旺企盼,如通过种植石榴、葫芦、瓜、葡萄这些多福象征的水果,这些是老北京四合院里最为常见的植物。在植物中, 莲荷多子, 又洁身自好, 出淤泥而不染。梅兰竹菊清雅而不畏寒,象征文人的气节和高洁。牡丹象征高贵富丽。有对长寿康宁的吉祥追求,寿为“五福之首”。在北京四合院中寿也是最为常见的主题,影壁、砖墙上常常刻画有松鹤延年图。有对富裕生活的向往,直观地体现在四合院的吉祥文字或图案之中。如裕、足、丰、盈、满、殷等祝词,通常这些字会被雕刻或贴挂在房屋的门框、窗户、门簪、墙面等处,表现出对生活富足、仓廪殷实的渴求。还常用仙鹤、鹿、蝙蝠、牡丹、莲荷、石榴、寿纹、万字纹等来表达长命百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等祈福内容。谐音是最常用手法, 如莲与年、荷与和、鱼与余、瓶与平等。梅与眉谐音, 喜鹊与梅花组合喻意喜上眉梢; 莲与鱼组合为年年有余; 瓶中插月季花为岁岁平安。有对封侯拜相的梦想,这一主题体现在马上蜂猴(猴子骑马立于树下、树枝上挂一个蜂窝)、蜂猴挂印(松树上挂有蜂窝和一方印,猴子在摘印)、梅花鹿(鹿谐音禄)、牡丹(寓意富贵)、玉兰海棠(寓意玉堂富贵)等等吉祥图案中。

        其五,昭示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北京四合院宽敞明亮, 阳光充足, 视野开阔。有居房, 有甬道, 有天井, 生活、休息、娱乐皆可。四面房屋各自独立, 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 院落宽绰疏朗, 便于起居和休息。四合院对外是封闭式的住宅, 只有一个街门, 关起门来自成天地, 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 一家人在里面休养生息, 和睦相处, 其乐融融。庭院是户外活动场所, 植有葡萄、紫藤, 养有小鹦鹉。天棚、鱼缸、石榴树, 也是四合院里常有的。在院子中种夹竹桃, 尤其石榴树是老北京的四合院所种的植物, 无论开花还是结果都是火红火红, 莲籽都带有红色,是吉祥的象征。在院落中有水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水景受到限制,不可能院院都有活水,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一是

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有的院落宽敞, 可在院内植树栽花, 饲鸟养鱼, 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 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其六,在中国城市史、建筑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北京四合院属于典型的木构架建筑, 是砖木结构建筑的结合体, 房架子檩、柱、梁( 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 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 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 但也是独具匠心。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 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 正反互扣, 檐前装滴水, 或者不铺瓦, 全用青灰抹顶, 习惯称“灰棚”。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 青砖灰瓦, 玉阶丹楹, 墙体磨砖对缝, 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中国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著称世界,通过北京的四合院也可以领略到。由于北京的特殊地位在建筑艺术上吸纳了全国各地之长,又在多方面有所创新,形成北京独有的建筑特色。另外,在传统的理念上、道德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对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研究上,普遍认为四合院建造深受儒家哲学思想影响,体现着礼与乐的统一,等级性、规范性,造就了严整、凝重、和谐的建筑品格。其文化价值必须保存,这构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城市艺术的真实写照、古代社会培育“修身”“齐家”人生观的生活环境,它们是我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其装饰、装修中体现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处处反映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对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保护与利用上,有学者建议从类型学角度分析研究北京胡同的演变过程,从根本上认识其价值层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出一套综合研究、评判四合院的指标体系,将四合院保护与利用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应开展四合院、胡同的普查工作、价值评估并形成工作档案,开展对四合院、胡同文化内涵的研究、发掘工作。四合院出路在于保得好、用得通、改得对、拆得值。除居住之外,还应在实践中自发形成四合院多功能、有活力、开放性的复合社区。

        北京城的建筑形态是以胡同街巷系统为骨干,开阔平缓的平房四合院为主体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由于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的原因,其中许多平房已经成为危旧房屋。再加上近些年建设性的破坏,北京旧城的历史风貌正在逐渐消失。北京旧城最有价值、最值得保护的部分就是胡同和四合院,然而胡同和四合院一直是北京旧城保护的难点之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颁布,对如何保护奠定了基础。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用发展眼光分析旧城保护与改造,体现文化战略的要求、城市竞争的需要、循序渐进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理念。要正确处理好房地产开发与危旧房改造的关系,北京的老城区62.5平方公里,每条胡同、每座四合院都要以文物的观点予以审视。严格控制旧城人口发展规模、建设规模,特别是住宅建设规模。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吸引和发挥各种投资的软、硬件环境条件。

        目前提整体保护北京古城、保护胡同、四合院并不太晚,北京古城并不因为它已遭到多少破坏而贬值。北京古城是一件完整的文物,具有严谨性与不可分割性。北京古城应该像生长的树叶一样成片保护,“推平头”的结果是故宫成了没有头的龙,天坛成了没有毛的凤。北京古城的胡同、四合院依然是中国的惟一、世界的惟一。北京古城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物属性与文化魅力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参考文献

1 《北京胡同丛谈》, 载《北京史大事经年•北京胡同丛谈》45页, 北京史研究通讯增刊本, 1981 年8 月版。

2 《北京志•市政卷•房地产志》31页,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 谭烈飞(1956-),北京人,编审,现任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谭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