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动态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对北京学理论体系的再思考

来源: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 作者:张宝秀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4-13
摘要:【内容提要】1990年代初学界提出北京学概念,北京联合大学于1998年1月成立北京学研究所,2004年以北京学研究所为核心的北京学研究基地成为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从学科属性看,北京学是历史学、地理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之间

     【内容提要】1990年代初学界提出“北京学”概念,北京联合大学于1998年1月成立北京学研究所,2004年以北京学研究所为核心的北京学研究基地成为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从学科属性看,北京学是历史学、地理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与韩国首尔学相似,北京学既是城市地方学,又是首都学。北京学研究北京城市各个要素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综合体的形成、演化、发展的基础、规律和特点,为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提供应用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成果。北京学研究以中观到微观层次的城市要素调查研究为重点,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科学方法并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经过16年的发展,北京学的平台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关键词】 北京学     理论体系     学科属性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地方学,是因地名学,以地名学,用地方名称命名学问,是研究地方的综合性学科,以某一地区为研究范围,是根据区域划分学科,或者说把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区域、地方甚至国家作为某学科专门的研究对象。世界上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出现了关于本地的地方学研究,如首尔学、东京学、伦敦学、罗马学等。我国的近邻韩国国内各地有很多地方学研究机构,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地方学研究方兴未艾,地方学研究机构也越来越多,北京学是其中之一。

  一、北京学的发展历程

  关于北京的研究古已有之,“北京学”概念的出现是在十几年前。据北京历史地理民俗学会会员郭保国先生介绍,1991年10月北京历史地理民俗学会召开年会,时任会长的英若诚先生说:在伦敦和巴黎,有一批当地的市民和文化学者,研究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祖居地,形成了伦敦学和巴黎学。咱们学会集聚了大家这样一批热爱北京、研究北京的各学科人才,北京应有自己的“北京学”。1994年9月16日,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北京日报》以“北京学”为题著文,提出了“北京学”的概念,认为作为千年古都和现代化国际都市“北京”和“北京学”都是个绝好的研究题目。①

  此后不久,1994年至1995年间,北京联合大学在与韩国首尔市立大学进行校际学术交流时,受到该校建立“首尔学研究所”的启发,有了建立“北京学研究所”的意向。这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同志,市政协副主席、市委教工委书记陈大白同志,市教委副主任林浦生同志先后接见过首尔市立大学两任校长,都对首尔市立大学建立“首尔学研究所”很感兴趣,并建议北京联合大学也筹建“北京学研究所”。②经过几年的筹备和专家论证,1998年1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Beijing Studies)正式成立,这是一个设在北京联合大学的专门研究北京学的机构。

  英若诚先生和陈平原先生先后提出“北京学”概念和北京联合大学受“首尔学研究所”启发成立北京学研究所时间相距不久,说明当时人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对北京进行综合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学的诞生具有其必然性。

  北京学研究所是一个研究实体,特聘时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资深教育专家陶西平任名誉所长,知名学者侯仁之教授、舒乙教授、单霁翔先生任顾问,下设城市、历史文化、经济与管理、旅游、北京学基础理论、地方文献研究室,有几位专职研究人员和一位专职办公室主任,聘有北京联合大学校内数十位教师作为兼职研究人员,还从北京地区有关教育科研机构、行政部门和少量文化企业聘请了一批专家作为特邀研究员参加研究工作。

  2004年,以北京学研究所为核心的北京学研究基地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北京市教委联合设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北京学研究得到了政府部门更大力度的支持。至2013年年底,北京学研究基地已完成一至三期建设任务,将于2014年春季迎接第三期建设的验收,基地已初步建成为研究北京的综合性、开放性学术平台,侧重调查研究和应用研究,既注重学术研究,又努力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同时面向学生和社会各界进行信息交流与文化科普。

  二、北京学的学科属性

  在科学研究领域,“学科”的含义是学术的分类,即知识的类别或科学分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学术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门类划分相一致。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依据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11年联合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学科门类,下设110个一级学科,未再细分二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种二级学科。我国先后颁布的上述两个目录中各个层次的学科都没有“地方学”,地方学属于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根据研究的地域类型不同,地方学又可以分为城市地方学和区域地方学,北京学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城市综合体,属于城市地方学。北京学是多学科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是一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主要学科有历史学、地理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北京学是一门研究北京城市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综合体的形成、演化、发展规律的应用理论学科。北京学既不是史,也不是志,更不是专门的政策研究或部门学科,她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应用理论研究学科,是为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提供应用理论基础的学科。北京学既是学科性的,又具有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功能。

  北京学研究所与韩国的首尔学研究所都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有相同的产生背景和相似的学科属性。首尔市立大学首尔学研究所金雄镐教授认为“地方化的进展”和“世界化的倾向”是首尔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和根本原因,1994年的朝鲜王朝定都首尔600周年纪念活动,则是首尔学研究所创立的直接契机。首尔学的特性在于全体性志向即综合学问,学际间研究即跨学科研究。首尔学的研究方法有历史脉络接近方法和比较都市史的方法。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而言,首尔学既是地域学又是首都学。③与韩国首尔学相似,北京学既是城市地方学,又是首都学。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陶西平同志曾高屋建瓴地指出:需要研究的“课题不胜枚举,这正说明北京学是一门非常值得研究的科学。它要给过去以科学的说明,给现实以科学的分析,给未来以科学的预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将伴随着北京的发展而发展,并将给全中国和世界提供宝贵的借鉴。”④

  三、北京学的研究对象

  地方学研究,不同于地方志,不仅对地方情况进行记述,更重要的是将某一地域作为一个有机综合体进行研究,研究其各种组成要素的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探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北京学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城市综合体。北京学不仅仅研究北京的某个方面,也不是将各个方面简单地进行罗列,而是研究北京城市各个要素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要素在城市这个地域单元上的综合,它包括各个要素,但又不同于各个要素的简单组合,具有不同于各个方面的一种整体特性,其效益要远远大于每个要素的力量。首先,城市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综合体,它是不完整和非独立的。城市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维持城市的运转。城市在一定环境中形成和成长,反过来,城市又极大地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其次,城市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体。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在空间上都烙有深刻的印记,并成为下一个时期发生作用的基础。北京城市只有作为一个城市综合体协调统筹发展,综合系统地经营管理,才能取得更大进步。研究北京,首先就应研究北京城市综合体的时空演变规律。

  北京学研究有三条主轴线:一是时间轴,即研究北京城市在时间上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是空间轴,即研究北京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分异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三是结构轴,即研究北京城市各个要素的内部结构和城区、郊区及外围区域的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⑤

  四、北京学的研究内容

  从理论上讲,某个地方学学科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该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等各个方面以及这些因素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实际上,各地的地方学研究领域都有所侧重,不是包罗万象,大多数侧重研究历史文化,有的重点研究某一方面,所以,很多地方学研究机构并不以“某某学”命名,而是以“某某文化研究”命名。

  北京学研究北京城市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综合体的形成、演化、发展的基础、规律和特点,为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提供应用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成果。北京学研究的时空范畴应该是有史以来发生在北京现有市域范围内各领域的人文事象及其规律。北京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北京区位与环境、人口、政治、文化、经济、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综合体的特点及发生、发展规律。

  “随着环渤海湾经济圈、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北京学关注和研究的范围,将突破北京市域,有可能扩大到正在规划中的‘大北京’范围。北京学研究重要的不在于泛泛地描述北京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或事实,而在于深刻地揭示这些现象和事实形成的原因、发展变化的机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问题实质,以及对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产生的影响等。”⑥北京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既有宏观的综合研究,又有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专题研究。

  近些年来,北京学一直明确将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为以时间为主线的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和以空间为主线的北京城乡发展与建设研究,两个方向时空交叉,关系密切,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北京城市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综合体发展规律的认识。

  2011年10月,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文化包括地方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后,北京学进一步明确将北京文化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于是我们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向进行细分,明确将北京文化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将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仍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这样北京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就调整成为三个:(1)北京文化研究与城市精神内涵挖掘;(2)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3)北京城乡发展与建设研究。其中,北京文化研究既包括专题研究,也包括综合研究,更重要的是综合研究,主要任务包括深入研究北京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深入挖掘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继续开展专题性文化研究、做好人才培养和文化科普教育工作等方面。⑦

  北京联合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的学科专业门类较多,作为学校的一个北京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在主攻主要研究方向的同时,也组织开展北京旅游发展、首都经济与管理、地方文献等其他方面的研究,但注意引导各个领域的研究都要有北京学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特色,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应注意从首都北京地域文化角度和地域综合性角度去寻找发展的渊源、规律、动力机制和特点。

  五、北京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都应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疑是北京学研究应采用的方法论。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说,既然北京学是一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北京学研究就应该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科学方法并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北京学研究可以采用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归纳法、时空结合法等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手段有:区域考察、社会调查、文献检索、考古分析、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在北京学研究中,应注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利用。⑧

  北京学在开展北京城市及区域发展综合研究和应用研究过程中,以中观到微观层次的调查研究为重点,重视开展国际、国内和纵向、横向等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努力为推进首都北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为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六、北京学研究遵循的原则

  北京学研究,以侯仁之先生为我们题写的“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宗旨,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既包括应用理论研究,也包括应用实践研究,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为北京城市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服务。“开展北京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制定北京这一特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说得确切一些,是要通过我们的研究对北京的‘未来’做出判断,这应是我们这门学问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职责。”⑨

  在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北京学研究应遵循区域性原则、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原则、加强基础的原则、大北京的原则以及逐步发展的原则,在研究力量上必须实行开放,即专职研究工作者与兼职研究工作者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⑩

  为了使北京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多位专家强调北京学研究应注意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如原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王晓沙研究员认为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1)上下关系。上下关系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左右关系。左右关系是指北京与左邻右舍的关系,即区位关系。(3)前后关系。前后关系指传统及习俗等历史的因素对北京城市特性的影响及作用。(4)内外关系。内外关系指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趋势对北京城市特性的影响和作用。{11}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赵晋先生认为北京学研究应注意几个结合:(1)重点与一般结合,突出重点,重薄弱环节;(2)古今结合,重为现实服务;(3)史论结合,重理论研究;(4)点面结合;(5)新老结合;(6)内外结合。{12}

  七、北京学研究的主要实践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之后,自1999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出版一部文集,汇集校内外、京内外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北京学、地方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1999年至2003年,北京学研究所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合作,每次年会后都将会议论文择优选编出版一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京学研究专辑”,连续出版了五期专辑。自2004年年会开始,北京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定名为《北京学研究文集》,先后出版了《北京学研究文集2004》至《北京学研究文集2010》,共七期文集。2011年《北京学研究文集》更名为《北京学研究》,以每年的北京学学术年会论文为主体,同时收录当年北京学研究的其他代表性论文,每年结集出版一部《北京学研究》集刊。近三年,先后出版了《北京学研究2011:北京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北京学研究2012:北京文化与北京学研究》和《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产业·空间》三部集刊。

  近几年,北京学研究基地还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汇聚北京地区一批研究北京城市历史文化、北京城市建设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地30多家地方学及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和首尔学研究所、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等国内外专家、同行,共同探讨北京及其他城市、地区的史地研究和文化建设问题。此外,还与北京市社科联、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北京地理学会等兄弟单位合作举办“北京文化论坛”等其他学术会议,出版论文集。

  北京学研究基地每年出版一部《北京学研究报告》,总结、分析一年的研究项目,著作、论文、报告等研究成果和学术活动,并负责《北京社科年鉴》“北京学”栏目的编写。北京学研究基地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建设《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学专栏”,2011年12月该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二批栏目名单。“北京学研究”专栏主要发表北京文化、北京历史、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论文,每期发表2~4篇。

  北京学研究基地组织专兼职研究人员积极申报国家、北京市、市教委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而且每年开展一次基地课题立项和基地资助出版学术著作等工作。2004年以来,已承担国家级项目十多项,省部级项目数十项,基地自立课题200多项,有些项目进一步深化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北京市、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在北京文化史、北京宗教文化、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等领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出版了几十部著作。

  北京学依据基地经常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配合完成一些调研课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如先后配合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进行了北京名人故居保护、北京文物周边环境保护、北京地下文物保护、北京历史文化传承、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掘文物内涵展示首都北京历史文化影响力等调研任务。基地参与调研配合完成的提案均被作为市政协当年的常委建议案或主席建议案提交给了市委、市政府,有力推动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和立法实践。

  北京学研究基地自2012年开始承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负责出版的蓝皮书系列《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北京卷》编写任务,已出版《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北京卷(2011~2012)》和《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北京卷(2012~2013)》2部。我们每年都积极承担北京市社科组织编写的《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北京研究”栏目的北京经济、北京历史与文化、北京城市建设与管理等专题内容。

  北京学研究基地自2008年10月以来担任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温州学研究所、泉州学研究所、河洛文化研究会等多家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机构自发组成的机构联盟——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新一届执行主席单位,每年负责编印四期《地方学研究信息》,定期寄送给30多家会员单位和非会员合作单位,其中的许多学术信息和学术观点来自会员单位。北京学研究基地与这些会员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彼此交流研究信息,切磋研究经验和管理体会,邀请会员单位代表参加基地举办的学术会议,基地也经常派人参加其他会员单位的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

  经过16年的发展,北京学研究所已经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北京城乡发展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学术力量,北京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困难,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今后,北京学研究基地将在北京市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抓住国家和北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机遇,依托北京联合大学,继续坚持“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的宗旨,坚持“地域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的研究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学研究基地的科研平台作用,整合校内外资源,联合各方面力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创新思路,扩大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水平,提升基地的科研能力、咨询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古都、首都、世界城市的合作研究和比较研究,借鉴研究和发展经验,积极承担对北京城乡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研究项目,取得更多数量、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将基地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北京市优秀社科研究基地,在首都北京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建设、文化传播、文化经济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不辜负各会员单位的期望,和各兄弟研究机构一起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①陈平原.北京学:《北京日报》1994年9月16日,第五版

  ②姜成坛.北京学与北京学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3期

  ③金雄镐.汉城学研究方法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1期:32~34

  ④陶西平.在北京学研究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1期

  ⑤张妙弟、张景秋、张宝秀、卢培元.北京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1期

  ⑥尹钧科.有关北京学的几点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1期:145~146

  ⑦张宝秀.北京学与北京文化研究.《北京学研究2012:北京文化与北京学研究》.同心出版社,2012:4~6

  ⑧张宝秀.北京学理论研究的历程与展望.《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⑨王晓沙.对开展北京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1期

  ⑩姜成坛.北京学与北京学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3期:3~4

  {11}王晓沙.对开展北京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1期

  {12}赵晋.关于北京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1期:148~149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张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