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鄂尔多斯 团结花盛开的地方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0年第 作者:甘宜汴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2-2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70余年,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光辉成就。70余年,在鄂尔多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守
        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70余年,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光辉成就。70余年,在鄂尔多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浪潮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信念的光辉,彰显着奉献的魅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最可爱的人”。
        70余年,正是因为我们身边有着无数像他们一样弘扬伟大团结精神、自觉践行民族团结的人,鄂尔多斯的改革开放才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正是因为有着无数工作在各行各业团结一心的各族人民,鄂尔多斯一定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继续保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崇高荣誉。
        自1988年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鄂尔多斯市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的共计14人,他们分别是吴宁川、段宇平(1988年);张振英、奇兆祥(1994年);张贵、达布希拉图(1999年);刘文山(2005年);杜梓(2009年);丁新民、阿文色林、查嘎岱(2014年);王金才、敖特更花、斯仁塔日娃(2019年)。本文选编这些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旨在以民族团结的精神鼓舞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烛光照亮团结 平凡彰显伟大
——杭锦旗蒙古族实验小学教师张振英
 
        内蒙古杭锦旗蒙古族实验小学教师张振英同志二十多年如一日,凭着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都倾注在她所热爱的事业上;凭着一腔热情和矢志不渝的信念,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热心,全部默默熔铸于自己的事业中。张振英用自身一点一滴的言行诠释了人民教师“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蜡烛精神,谱写了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绚丽篇章。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二十多年里,张振英多次获得“先进教育工作者”“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学习使用蒙文、蒙语先进个人”等荣誉;并在1994年全国第二次民族团结表彰会上获得“民族团结模范荣誉称号”。
       张振英,女,汉族,中师学历,1952年5月出生在内蒙古杭锦旗巴音布拉格苏木,父亲是从山西“走西口”来到内蒙古的。1970年,张振英被敖楞乌素嘎查民办小学录用为一名民办教师,因她会些蒙语,学校让她负责蒙文班所有年级的汉语文课教学,从此走上了辛勤耕耘数十年的教育生涯,并立志将自己满腔的热情奉献给人民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二十多年里,张振英作为一名汉族女教师,一直在民族学校任教,从刚开始的敖楞乌素民校、阿日斯楞图蒙古族小学等基层学校,到杭锦旗民族中学、蒙古族实验小学,张振英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将自己对蒙古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融入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天。初登讲台时她深知语言储备和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任教初期她虚心请教蒙语教师和蒙古族学生自学蒙语,逐渐变成人们口中的“老蒙古”。1979年9月,她购买了收音机,并购买了广播教材,每天准时收听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蒙语会话节目直至深夜,蒙语会话水平进一步提高。1981年,组织上推荐张振英在杭锦旗进修学校蒙文班学习一年,主要学习蒙古语文、几何、代数等初中课程。仅有高小水平的张振英,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不仅掌握了这些从未接触过课程,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结业。1986年,旗教育局破格将张振英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同年,她通过参加中考,被杭锦旗教师进修学校蒙三班录取。1988年,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和老师、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张振英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参加了用蒙语答卷的统考,并成为全旗自学蒙语顺利获取蒙文中师毕业证书的汉族第一人。而她也和蒙古族老师、同学们建立起了历时二十几年的深厚民族情感。
        二十多年里,张振英始终致力于探索教学方法创新,力求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方面,她认真钻研教改,精心备课、讲课,另一方面她还自己制作教具,抄写卡片,并结合合体字编成顺口溜,提倡和推行兴趣教学。随着自己蒙语听说读写能力的逐步提高,张振英经常利用班内征订的画报和各类蒙汉语期刊杂志,有选择地推荐给学生们阅读学习,在她的指导下,班里的读书活动、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她所教授班级的汉语也多次取得单科成绩全旗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二十多年里,面对一些需要帮助的蒙古族同事和学生,张振英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心血。在民校期间,面对牧民巴图的儿子等数名辍学学生,她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多次徒步上门补课辅导、苦心劝说家长,并最终使他们重返校园。民校年轻教师门肯琪琪格卧病2个月,张振英亲自端汤送药、精心照顾,直至病愈康复。1989年,五年级学生阿云嘎、赛西雅图姐弟因父亲精神失常、母亲改嫁而辍学,张振英在争取到组织上的支持后,亲自帮助这对姐弟重返校园。当她看到姐弟俩临近冬日还身穿单薄衣服,鞋底、鞋帮用绳子拥绑时,她毅然将自己儿子的鞋和棉袄送给小寨西雅图,又把大儿子的绒裤送给阿云嘎,她还为姐弟俩准备了所需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等。在她母亲般细致无微的关怀下,1990年,姐弟俩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学。
        张振英的学生已经遍布自治区、盟市、旗县的行政、教育、工商业等各个领域,很多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每当他们被问及为何汉语水平很高时,学生们都会自豪的说:“教我们的是优秀教师、汉族‘额吉’——张振英老师,我们能差得了吗?”每次听到这些带着敬意和感激的话语时,张振英深感无比的欣慰。
        作为一名特殊的“少数民族”教师,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张振英都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蒙古族同事、学生、邻居和老乡当中,生活上与他们用共同的语言交流、分享各种民族美食、学习了解蒙古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不忘把汉族的优良传统和悠久文化介绍给身边的蒙古族同胞。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蒙语,家里也经常有蒙古族同胞登门拜访,以至于他家刚搬到镇里时,邻居们都以为他们全家是地地道道的“老蒙古”。工作上,张振英与蒙古族同事彼此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赢得了老师、学生和家长们的尊重。她的事迹也在蒙古族同行和老乡当中广为流传。
 
 
 
不忘初心服务人民 甘愿俯首团结共进
——乌审旗旗委原书记达布希拉图
 
         达布希拉图与共和国同龄,是土生土长的乌审旗蒙古人,出生地是现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呼和芒和嘎查。父亲布音德力格尔,母亲布日乐吉是典型的蒙古族牧民。
         1995年9月,伊克昭盟盟委任命达布希拉图为乌审旗委副书记、旗长。当过知青的他深知农村牧区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牧区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情愫;而曾经在内蒙古农牧学院深造学习和担任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副秘书长的经历,又让他掌握了丰富农牧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和党的农牧业政策。回家乡担任“父母官”,不仅是一种考验、一种历练,更是发挥才干、奉献家乡的重大机遇。走马上任的新官没有急于涉及官场琐事,而是逐乡逐村深入家家户户,同老乡聊贫困原因,问乡村干部致富出路,请专业部门拿发展规划,座谈会上畅所欲言,交流场合不拘一格,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乌审旗的家底,根据当时国家政策、自治区要求、盟里部署,向旗委提出了关于乌审旗发展的有关思路建议。
        1997年6月,盟委任命达布希拉图担任乌审旗旗委书记职务。两年多旗长工作岗位上的历练,达布希拉图同志在书记工作岗位
上得心应手、如履平地。在任期间,他首先全力解决道路交通不畅问题。两年内实现了旗政府到各乡苏木镇的道路交通通畅,80%多村嘎查实现了砂石道路通畅。道路通畅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便捷,为搞活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其次,全力解决电力供应不够问题。不到两年时间,全旗农网改造完成,基本实现村嘎查通动力电的要求,不仅基本解决生活用电,更重要的是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牧区生产用电问题,为农牧业经济发展发挥了助推作用。
        第三,全力解决“三北防护林”工程问题。毛乌素沙地里长大的达布希拉图,深知治沙种草种树对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伟大意义,在他亲自带领下,乌审旗各级干部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沙里沙外腿都跑成“罗瘸腿”了,旗里旗外嘴都磨退几层皮了,只会说“梁外话”的乌审旗人,也学会讲一口北京普通话了。这确实印证了那句古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四,全力解决工业化问题。农牧民致富得到基本解决的同时,达布希拉图书记立足乌审旗实际情况,率领旗委、政府一班人在天然气上做起大文章,跑北京、跑西安,找部委、找长庆,搞规划、立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将长庆油田引到乌审旗,从勘探到开钻,从试产到投产,不到3年时间,乌审旗作为我国旗县级单位第一个全面进入生活使用天然气时代,达布希拉图书记提出的“蓝天白云绵手”工程得以实现。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从此开启了鄂尔多斯天然气供应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北京市、天津市的“西气东输”工程。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全力发扬民族团结的好传统。乌审旗地处内蒙古与陕西省毗连地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交往多年,蒙古族与汉族交流交融已达到相当程度,相互间通婚现象也成为家常便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深入人心,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凝聚起民族团结的磅礴之力,达布希拉图书记要求旗委、政府一班人要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团结政策,讲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带头践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挥民族团结模范示范作用;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各族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工作方面多从民族团结进步着力,生活中间时刻铭记“三个谁也离不开谁”的理念,争做民族团结模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他担任书记那届旗委开始,要求各机关干部每周学习一句蒙古族语言,各族干部群众之间要经常学习交流各自的风俗习惯。这些要求看起来很平常很一般的事情,但在不经意之间起到了促进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进一步融洽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达布希拉图同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带领家乡各族人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农牧民发家致富的故事远近闻名,天然气造福老百姓的事例时常成为新闻,道路四通八达带来货物东西南北交往,沙漠变绿洲成为毛乌素治沙奇迹,辛勤的努力,平凡的工作,换来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称赞,也得到上级党组织的褒奖。199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达布希拉图同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历史是人民造就的,历史是人民写成的。我们深信,古老神奇的乌审草原上,正是有过许许多多达布希拉图一样的同志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一茬又一茬地进行着忘我的接力赛,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不经意间就写在了历史丰碑之上。
 
 
 
春风化雨润心田 思想引领聚共识
——记乌审旗第三实验小学校长王金才
 
        乌审旗第三实验小学校长王金才,土生土长的乌审旗人,不仅熟悉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也熟悉他们的生产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有文化的“蒙古通”。在他看来,每一个生活在蒙古民族地区的汉族同胞都应该或多或少学习掌握一些蒙古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这样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又有利于生产生活,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在他的带动下,乌审旗第三实验小学校校领导一班人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将民族团结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民族团结工作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加贴近师生、贴近学校生活,让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用语言温暖人心、用交流消弭隔阂。王金才曾说“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要重视语言,语言通了,是民族团结融合的基础。”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王金才校长,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校领导班子和家长代表会议,决定开设蒙古语口语交际及歌曲特色课,并将其纳入了本校课程,在一、二年级开设蒙古语口语交际及歌曲特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中开展蒙古语口语交际兴趣课,为了使该课程更加系统、实用,并配备蒙汉兼通的专任教师乌云娜老师组织编写了蒙古语口语交际及歌曲校本教材。一二年级教材中共有200个单词、160个句子和8首歌曲,蒙语教材现已经出到第三版。经过几年的教学,教学效果显著,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17年2月,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李仁虎一行到三小调研时深入蒙古语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
        将团结挺在前面,让教育深入人心。王校长结合三小的实际,利用国旗下讲话、少先队活动,宣传板报、知识竞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座谈会、组织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深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王金才校长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需要学校努力,但也绝对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大环境。只有把这些有机因素都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氛围,才能使民族团结在坚持中深入,在巩固中提高。因此,他还做了大量的延伸、继续的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共建活动和实践交流,学生们的蒙古语口语交际能力显著提高,对蒙古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环境氛围,有力推动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向纵深开展。
        用真情关心他人、以制度调动活力。在对教师“人性化”管理中,王金才校长从不以权压人,而是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他的“情感+制度+特色”的管理模式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好评。他把教职工的情绪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教职工的成就和荣誉作为工作的第一动力,把教职工的满意程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于教职工中年轻人较多,作为青年人的领头人,王金才校长时时处处事事爱护、关心他们,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锻炼。如今,在他的精心培养和指导下,学校青年教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各级各类赛课中也获得了各类殊荣。培养的教师曾获旗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教学能手8人。
        王金才从教28年,由普通教师到校长岗位的变换,可谓历尽艰辛,不辞劳苦,称得上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担任校长期间,他还主动兼任了学校的书法教学,每学年最少听课110节,亲自指导数学教师18名,获旗级、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不同等次的奖励。所任职过的学校每年督导评估普检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年终督导评估取得年年第一的好成绩,学校先后荣获“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级先进集体”“自治区绿色学校”“全国少先大队”、国家语言文字示范校等称号。
        高尚的思想政治之花,必将结出丰硕的教育成果。王金才校长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鄂尔多斯首届十佳校长”“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小学校长”等荣誉称号,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全旗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市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绿色沙漠 铿锵玫瑰
——记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敖特更花
 
        敖特更花,蒙古族,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政协委员,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治沙民工连队队长,神湖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内蒙古花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2018年,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个人称号”,以及鄂尔多斯市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全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9年荣获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我那时候恨透这个家乡,真的是恨这个地方,咋能长在这个地方呢,羡慕人家的家乡有路有电,放假就有不想回来的感觉,这个家乡不好。”这是敖特更花对沙漠最初的感情。现在敖特更花的家乡依靠沙漠发展了一系列产业,植树、种草、养殖、旅游等等,可以这样说,是沙漠成就了花姐的事业。
        20世纪90年代末,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开始参与治沙。当时,包括敖特更花在内的许多农牧民对企业的加入产生疑问,“它们过来是不是要占用我们的草场……”几年以后,沙漠里的树一年比一年多,怀疑才渐渐变为信任。2007年,敖特更花成为治沙民工连队队长。“当时我老公反对过,说一个女人成天在外面跑太辛苦。可是当2009年我把树种活的时候,他再也没说过这样的话。”敖特更花也知道在沙漠里种树苦,“但对于生长在沙漠的我们来说,种树是必须要做的事,树是给自己给子孙后代种的。我们自己的家乡自己不治理谁来治理?”
        2013年,她在库布其沙漠最大的沙丘里种树。“每天早上看不到太阳的时候,起床就走。一旦赶上特别大的风,上坡的时候眼睛根本睁不开,只能闭着眼睛用手脚往上爬。爬上去以后,再看看往什么方向走。”那一年,他们种的树成活率也很高。到今年,敖特更花带着她连队的工人在库布其沙漠已经绿化了3万亩荒漠化土地。
        带着干,帮着富。看着家乡的生态好转了,敖特更花的心态也变了。“刚开始只顾着自己多挣点钱。后来看到一起干活的工人生活慢慢变好了,觉得应该多带带那些生活困难的乡亲。”敖特更花不仅带领十几个贫困户在库布其沙漠承包企业沙障,成功帮助贫困户脱贫,还帮助孟克吉日格乐到通辽打工还清债务;知道生活困难的阿拉达日图临近结婚,“花姐”亲自忙前忙后、做新被褥、筹备婚礼;了解到残障家庭的男孩生活困难,“花姐”立即打款,并决定每年资助5000元直至高中毕业。多年来,敖特更花帮扶贫困群众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杭锦旗政协常务副主席呼格吉乐图就十分敬佩她,“政协委员不是扶贫的主体,敖特更花委员却一直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她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也是一个有情怀、有格局的人。这就是守望相助的精神。”
        2014年她和她的民工联队也随着企业的绿化事业,逐渐走出了内蒙古,去了新疆。2017年发展到了青藏高原。在西藏,“花姐”还有曲水的育苗基地项目和多吉的甘草项目,而走到哪里,工人队伍中除了自己带的村民,有的则是直接聘用当地的藏民,聘用藏民实行日工资结算,在她的脑海里藏民、汉民、蒙民都是我们的民族,民族团结一家人,都要平等对待,甚至要好于队友,施工后到手的钱一算,工友们年收入为几万元不等。
        敖特更花,性格如沙柳般坚韧。她爱笑又敢闯,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288个治沙民工连队中唯一的女队长,已经在库布其沙漠里绿化了3万亩荒漠化土地。未来,她还想带着更多沙漠里生活困难的农牧民一起干,“把家乡变好,把日子过好。”一朵小花不起眼,但千千万万朵小花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为“铺就”多彩的沙漠贡献力量。
 
 
诚信助力扶贫路 守望相助一家亲
——记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图嘎查牧民斯仁塔日娃
 
        79岁的斯仁塔日娃,虽然是一名普通牧民,却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他守信重诺,在耄耋之年依然引路前方;他不忘党员初心,以诚信凝聚起脱贫致富的最强力量;他带头奔赴小康,先富带动后富的感人故事被广泛传唱。斯仁塔日娃先后入选内蒙古文明办的“内蒙古好人榜”、第六届全区道德模范提名奖。201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2012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斯仁塔日娃家将自家的100多只羊和10多头牛,全部变卖还了账,73岁的斯仁塔日娃从安享晚年变为一无所有,成了嘎查里的贫困户。
        2013年7月,包扶单位鄂托克前旗审计局将5000元帮扶资金送到了他手中,还出资3万元帮他盖起了羊棚,帮扶他重新发展养殖业。雪中送炭,让斯仁塔日娃感动至极,一辈子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的他感动地当场许诺:“我争取在3年内脱贫,到时要偿还这5000元,让这些钱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了这个承诺,斯仁塔日娃拿出了年轻人的干劲儿,吃苦受累却志比金坚。强烈的自主脱贫意识,给了斯仁塔日娃莫大的动力:“我有手有脚还有大片草场,干几年肯定能翻身!”草原牧民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邻居们也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在斯仁塔日娃用5000元买了23只羊羔后,孟克无偿借给他35只母羊,苏亚拉图又给他送来11只母羊,等3年后老人的畜群扩大了再归还。这69只羊成为他发展生产的基础,让他有了翻身的本钱。
        经过3年辛勤耕作,斯仁塔日娃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收入持续增加。2015年,斯仁塔日娃归还了别人帮助的所有牲畜,2016年他自己的羊群也壮大到280多只,他家种植、养殖收入达到20多万元,稳稳脱了贫。2016年,斯仁塔日娃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把5000元现金还给了旗审计局,旗审计局又将这笔钱给了嘎查,继续支持当地扶贫工作,而围绕在斯仁塔日娃身边守望相助的故事正徐徐展开……
        成功脱贫后的斯仁塔日娃从没有忘记乡邻的帮助,更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2017年7月,斯仁塔日娃精心挑选了50只膘肥体壮的母羊,交给嘎查党支部用于无偿借给贫困户。
        嘎查牧民黄文祥4年前在外地做生意失败,欠下上百万元债务,卖掉家里所有羊、流转了大部分草场,生活陷入困境。为了让黄文祥振作起来,斯仁塔日娃不仅将自家的拖拉机等农机具免费出借,还无息借给他2.7万元购买拖拉机和农机具。为了让黄文祥实现精准脱贫,斯仁塔日娃还精心制定了帮扶黄文祥三年脱贫的详细路线图:第一,借给黄文祥50只母羊作为起步资产,饲养三年滚动发展养殖业。第二,通过多种办法帮助黄文祥的水浇地亩产达到1500斤,增加收入。第三,利用原有的大土坑建设温棚,种植蔬菜增加收入。第四,利用黄文祥儿子的修车技术,办一个流动修理部增加收入。四项脱贫举措立马给黄文祥挂起了一盏明灯,有效激发了其脱贫的内生动力。过年时,黄文祥拎着两瓶老酒,登门道谢,他紧握着老人的双手,流下两行热泪:“您给了我致富的信心,等养殖规模大了,我也要像您一样用自己的羊帮助别人。”“政府已经给咱们那么多支持了,咱们尽量不给政府添麻烦,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那才叫真本事。”这样的话,斯仁塔日娃不止和黄文祥一个人说过。一位八旬老人,用一颗金子般的心,诠释着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崇高情操。
        在斯仁塔日娃的带领下,一股崇德向善、“先富带动后富”的新风正在千里牧野成风化人,2017年,牧民图门敖其尔家因为一场事故遇到了经济困难,斯仁塔日娃号召嘎查的农牧民雪中送炭;2017年9月入党的牧民耐日木塔拉,在春节前拿出2000元钱,捐给嘎查2个困难户;当地农牧民充分激发自身的能力,一个“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大脱贫格局正在形成。
        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让脱贫路上风景无限、前景壮美。年近八旬的斯仁塔日娃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从“我要脱贫”到“我要扶贫”,从助人再到影响带动他人,他用自己的踏实行动和拳拳爱心,让民族团结、助人为乐的爱心传递不断的延伸,为广大农牧民树立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到的“榜样”,“向他看齐”的理念在当地蔚然成风,芳香的何止是他脚下的这片草原。(未完待续)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市委党校信息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甘宜汴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