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女英雄打造的大漠绿色奇迹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于 妍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17
摘要:女英雄名叫殷玉珍,汉族,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市妇联不驻会名誉副主席。殷玉珍从1985年嫁到婆家那年开始,她和丈夫倾其所有在荒沙梁里植树造林,种树治沙、绿化家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3
        女英雄名叫殷玉珍,汉族,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市妇联不驻会名誉副主席。殷玉珍从1985年嫁到婆家那年开始,她和丈夫倾其所有在荒沙梁里植树造林,种树治沙、绿化家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34年治理沙漠7万亩,杨树、柳树等700万株,樟子松、油松,大约60万株,沙柳、杨柴、花棒、柠条等灌木不计其数。
        因为治沙造林成绩显著,殷玉珍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全国绿化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联合国2005年全球千名妇女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奖、国际水环境“盖娅”(GAIA)奖一等奖、荣获瑞士索马齐和平及人权突出贡献奖……殷玉珍身上承载着许许多多的荣誉。2008年,她还曾光荣担当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她先后荣获国内国外奖项100多项,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韩国国家电视台将她的事迹制作成多语电视专题片在全球播出。
        一、风沙逼人,发誓要舍命治沙
        殷玉珍,1966年出生于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伊当湾村,1985年,19岁的殷玉珍从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嫁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井背塘这个荒无人烟的居住地方,一个半掩在沙漠里的地窖就成了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他们的新房,方圆几十公里除了他们的家,就剩下茫茫无际的沙漠了,风一起,小屋随时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风一停,一家人便赶快用铁锨把门口的沙一点一点挪开,这样的情景几乎天天可以遇到。沙漠中的沙棉蓬、沙蓬籽、沙米就是他们的主要下炊之物。对19岁的殷玉珍来说,最难以忍受的不是生活上的贫困和艰难,而是沙海中无边无尽的寂寞才是最可怕的。
        殷玉珍面对茫茫无际的沙海、随时可能被沙魔吞噬的小屋、方圆几十里人迹罕至的孤独,她不甘于命运的摆布,暗下决心:这辈子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可是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沙漠上种树谈何容易,最初给殷玉珍希望的是水井边唯一的一棵泛了绿的杨树,一棵树能活,不就证明沙窝里也能种树吗?殷玉珍好不容易说服了丈夫和叔父,开始挖渠改造沙地,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一条4000米长的水渠展现在眼前。谁知,一场大风过后,那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修起来的水渠消失了。当年冬天,殷玉珍带领家人硬是用葵花秆扎起了一条4000米长的防风屏障,第二年春天又开渠6750米,栽下5000多棵柳树,结果又被一场大风吹了个干净。看着近一年的辛劳毁于一旦,殷玉珍欲哭无泪。她发誓:舍上命也要把风沙治得服服帖帖!在这种坚定的信念下,殷玉珍开始了她的植树治沙。
        大自然给人打击和挫折,也教给人经验与启示,不断的失败使殷玉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渐渐认识到:蛮干不成。为了保证树苗不被大风吹走,她先种上了一片又一片的沙蒿,将流沙固定下来后,再种上沙柳、杨柴等沙生植物,然后才开始栽树。1986年春,殷玉珍用自家的一只羊从治沙模范牛玉琴那里换回第一批600株苗条,用毛驴分六次驮回家。她把来之不易的600棵树苗种在房子周围,每天细心的照料着,那时殷玉珍每天除了给树浇水,其余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呆呆地瞅着这些小树中度过的。冬去春来,经历了风霜和干旱之后,栽下的600棵小树只活了100多棵。这时的殷玉珍,并没有感到失望,反而看到了希望。“就是10棵里活一棵我也要栽下去”,看到这些在沙漠里生长的并不茁壮,在风沙中飘摇的小树,殷玉珍和丈夫感受到的却是希望。从此一场持久的人沙博弈就拉开了帷幕。
        没有钱买树苗,殷玉珍就从娘家借钱买了几头猪仔,养大换钱买树苗。丈夫也到外面给人打工、干农活。殷玉珍和丈夫共同怀揣了一条原则:打工不要钱只要树苗。他们帮人家干完活,人家树上修理下来的树枝他们就背回家,赶紧栽上。靠打工挣的树苗还实在太少了,殷玉珍一家的收入除了勉强填饱肚子之外全投入到治沙上了。可是投入却又像一个无底洞,经常刚栽下的树苗很快就被风沙吞噬了,再栽,再吞,再栽……沙漠中的绿色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艰难的扩张着。
        1989年春,殷玉珍一家的好运来了,乌审旗政府号召农牧民植树造林,无偿提供树苗,当时村里没有多少人响应,于是殷玉珍就高兴地把这些苗条全部要下,那可是5万株啊,凌晨3点夫妇俩就从家里出发,赶上3头牛到10多公里外的河南苗圃去运苗,东方才泛出鱼肚白,她们就把苗条给牛驮上,丈夫背上3捆,她再背上两捆,就急着往同赶。就这样,连续干了快一个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夫妻俩就是这样坚持着,在失败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在她们的坚持下,沙漠终于有了绿色。
        长年与沙漠的周旋与较量,为了有效科学地治理沙漠,殷玉珍跑遍陕西、内蒙古附近的治沙大户、林业科研部门,她向专家们虚心请教,学到了一项项先进的治沙办法,并结合实践探索出治理荒沙的成功做法:在沙漠中造林必须先设沙障;造林树种选择也比较科学,沙丘上中部以杨柴、花棒等为主,中下部以沙柳为主,平缓覆沙地、背风坡则以杨树、紫穗槐为主。她还根据沙丘的移动规律,总结出“撵沙腾地”“一步到位”等科学治理经验并发现在沙篙地造林,先整地后造林,第一年种植杂粮,次年造林成活率会很高。这是殷玉珍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科学治沙好办法:层层设防,步步为营,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据林业部门的统计显示,1985年至1999年,在没有国家任何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殷玉珍和丈夫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毛乌素沙漠腹地植树造林,治沙总控制面积达到3万多亩。15年,没有国家投资,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一丁点的实惠,有的,只是不解的目光,无尽的操劳,数不清的辛酸。面对大漠,面对滚滚的黄沙,殷玉珍一步一步走来;面对挫折,面对一次又一次失败,殷玉珍硬是坚持了下来。这是怎样博大无私的奉献,又需要怎样旷日持久的一份意志和耐力。殷玉珍在治沙实践中,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二、生态致富和沙里淘金
        十五年沙海植树的磨炼,殷玉珍成熟了。尤其是2000年,殷玉珍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让殷玉珍心里更加坚定了信心,她要在治沙的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科学。
从2000年以来,殷玉珍每年种树的控制面积都在3000亩以上。此外,2002开始,殷玉珍自己打井,还种了桃树、杏树和葡萄,在林带呵护的土地上种西瓜、哈密瓜,在林间草地上养起了肉牛、奶羊。2003年殷玉珍通过争取乌审旗委、政府的支持,乌审旗水电局投资40余万元将电通到了井背塘,不仅使殷玉珍用上了电,更使周围1300多名村民获得了光明。2005年,殷玉珍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同年,殷玉珍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又开发了100多亩水浇地,准备大量种植西瓜、土豆等经济作物。“不能光种树,还得喂牲口。”殷玉珍又有了新的打算。她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牛、羊棚,发展科学养殖,饲养起300只羊和30多头牛。2006年,殷玉珍治沙面积已达到60000多亩,它绿色的根脉禁锢住了座座滚动的沙丘,它的枝叶抑制了飞扬的沙尘,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殷玉珍的不懈努力实现的。近些年来,殷玉珍不断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并为自己种植的绿色有机食品—小米、西瓜、玉米等注册了“漠海”商标。殷玉珍认为,沙漠虽然荒凉,但是只要人类善待它,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和财富。
        2014年,殷玉珍把现代农牧业与观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自筹和向上级争取,投资4000多万元启动建设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治沙教育为一体的沙漠生态示范园。主要由主题生态园、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配套功能区和运动休闲区四个功能区组成,主要建设内容概况为“一廊”“一院”“一营”“一居”“一园”“一厅”“两基地”。“一廊”:即建设一条从生态示范园大门口到园区中心公路两旁的绿色长廊,长廊两旁主要以栽植樟子松和柳树为主,地面种植花草,打造立体生态绿色长廊。“一院”:即建设1处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农家大院,主要体现陕北餐饮文化。“一营”:即建设1处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蒙古大营,主要体现蒙古族餐饮文化。“一居”:即建设1处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农家乡土居,展示塞外居住风情。“一园”:即建设1处占地500亩的生态园。“一厅”:即建设一处以全国劳模殷玉珍治沙造林过程中的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劳模事迹展厅。“两基地”,即分别建设以西瓜、葡萄、苹果、山药、小米等为主的绿色基地和以樟子松、云杉等园林树种为主的经济林基地。殷玉珍说,最初植树治沙只是为了改变个人境遇,而现在启动建设沙漠生态示范园则是为了带动当地老百姓一起致富,这成为自己新的使命。
        三、老劳模的新转型
        从过去的“汗珠子摔八瓣”靠辛苦种树,到如今成立治沙造林公司,实现农牧林一体化的绿色经济循环,殷玉珍开始探索先辈们没有做过的沙里淘金的治沙模式。殷玉珍说:“这些年,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没得说,种了三十多年树,恶劣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我们治沙人的生活质量也该提高了,这个钱要从沙漠里挣。我不仅要做治沙状元,更要当致富能手。”
        流沙固定了,环境改善了,殷玉珍的家园变成了一个绿色的小王国。可以说,殷玉珍已经“功成名就”,完全可以过几天轻闲的日子。然而恰恰相反,走出沙漠的殷玉珍与时俱进,不但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而且很快付诸行动。
        2005年,公司成立以来,殷玉珍更加注重治沙产业的发展。“现在井背塘的畜牧业和种植业都在快速发展,咱得学会挣钱。过去治沙都要靠自己贴钱干,辛苦挣来的钱都投入到沙漠里去了。人家说我们这些植树劳模光挣到绿了,没挣上钱。”殷玉珍无奈地笑着说。面对这样的尴尬,殷玉珍算了一笔账:“我不仅要治沙,还要用沙。树木固定了沙漠,种出的庄稼不但能卖钱,还能用于饲养牛羊,经济林也初具规模,我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治沙是个无底洞,像我当年那样地傻干,成不了大事。我思谋着怎么能从沙漠里刨出金疙瘩,再把钱投到种树上来。”殷玉珍其实走的是林沙产业之路。殷玉珍在生态园里种上了小米、玉米、西瓜、桃、杏、李子……全程有机种植。每到夏秋,桃果满枝、牛羊肥壮、农家饭喷香,玉珍生态园渐渐成了周边地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据了解,她的绿色有机小米卖到了45元钱一斤,而且常常供不应求。
       从以前沙里种树到如今沙里淘金,殷玉珍已经初步实现了治沙、管沙、用沙的沙产业雏形,并且正在从劳模悄然转型为企业家,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造林治沙事业中。
        四、治沙经验的人生升华
        三十多年一路走来,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殷玉珍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及病魔困扰的种种困难,誓将一生献给治沙造林事业。栽植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等近1000万株,种植沙柳、草不计其数,筑防风沙屏障50000多亩,打机井12眼,开发水浇地500多亩,在沙漠里种植樟子松2万多亩、60万株,还建了120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养殖400多只羊、30多头牛……就这样,7万多亩荒凉的沙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殷玉珍的治沙奇迹震惊了华夏大地,媒体纷至沓来,中央1台、4台、7台、9台、13台以及各省市等众多主流媒体,美国、英国、美国、法国、韩国、日本、蒙古国等国外电视台报道殷玉珍治沙事迹,这个沙窝子深处的农家女成为治沙英雄的故事广为传颂,她的执着、坚韧、不畏艰难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美国自由民主基金会的赛考斯基来到殷玉珍的林地上种树,并资助给殷玉珍5000美元,法国的两位作家,韩国KBS、SBS电视台主要负责人,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世界语言学会会长Lilly教授,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加大拿探险家jerry教授,英国BBC记者、蒙古国的知名学者来到殷玉珍的林地种树,新疆小伙子何新强来到内蒙古,给殷玉珍送来了哈密瓜种子,并跟着殷玉珍夫妇造林育苗,一住就是两个月。北京退休专家陈淑琴先后四次来到殷玉珍的住地,带来树籽,表示要搞航天育种,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大学生纷纷来到她的林地参观学习,每次有人来都总要给殷玉珍种几棵树……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握住殷玉珍的手说你在没有得到国家任何资助情况下,十几年如一日……政协主席汪洋见她时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你真不愧是中国治沙英雄”。中组部部长张全景来到她家参观完以后感慨到我们应该“学习殷玉珍艰苦创业战风沙”的精神,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来到她家问道:“如果要用一棵树来形容您,您认为您是什么样的一棵树”时,她回答说:“我认为我是一棵花香槐树,我也希望我能成为一棵花香槐树,因为它既可以为我们遮阳又能让我们闻到香味,而它的香味能散发到世界各地,大家都能闻香相聚。”
        殷玉珍的“绿色抱负”不仅于满足于自己富起来,还要带领几十里外的乡亲们共同植树造林,治理荒漠,走上致富之路。沙海里的绿色致富梦想正在从殷玉珍的绿色家园扩散在四面八方。在殷玉珍的带动下,周边农牧民掀起了造林治沙的热潮,涌现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户,全旗森林覆盖率达32.3%,近10万亩荒沙披上了绿装。殷玉珍的造林治沙事迹,为有效改善人居环境、防治沙漠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几年来,殷玉珍以中国治沙英雄的身份,足迹踏过了世界10多个国家。无论是去开会领奖还是讲课介绍,她都十分珍惜,因为她知道自己还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使命。
 
       作者:鄂尔多斯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