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难忘党校一片情——孙国光

来源:《我与鄂尔多斯》【第五卷】 作者:孙国光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0-11
摘要:孙国光简介 孙国光,笔名成默,1948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自1968年10月起插队、支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年,多次被评为民族团结积极分子。现为江苏省南京市地方税务局退休干部,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方》杂志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40年来,在全
孙国光简介
       孙国光,笔名成默,1948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自1968年10月起插队、支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年,多次被评为“民族团结积极分子”。现为江苏省南京市地方税务局退休干部,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方》杂志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40年来,在全国40家媒体发稿500余篇。退休前后的8年时间中,一年出一本书,共出版了《水乳交融的大草原》《情系鄂尔多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举家省亲大草原》等8部著作150多万字,一往情深地讴歌民族团结。有24篇作品在全国优秀作品评比中36次获奖,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32个,二等奖、三等奖各2个。创作的50集影视文学剧本《白龙马》,被授予“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特别贡献奖”勋章,同时被评为第九届鄂尔多斯文学奖优秀奖,受到《中国作家》杂志社、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联合表彰。
 
 
 
                   挥之不去,欲罢不能;
                   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虽然我们举家离开鄂尔多斯已有26载,然而草原上的一切仍然那么历历在目,那么熟悉亲切。那一条条蓝色的哈达,总让我们热泪盈眶;那一个个盛装的骑手,总让我们心潮激荡;那一碗碗喷香的奶茶,总让我们难忘当年;那一首首酣畅的酒歌,总让我们流连忘返……以至于我多次梦见全家又回到鄂尔多斯大草原。
岁月易逝,真情难泯。
       2014年,我与玉春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医生脸色严峻地让我俩立即住院治疗。
       我与玉春则想的是,我俩在鄂尔多斯插队、支边整整20个寒暑。无论在牧区公社,还是在盟直机关;无论在鄂托克旗,还是在鄂托克前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有好心的人(有蒙古族,也有汉族)伸出热情的手,帮我们渡过难关,一辈子也不能忘记他们。趁我们现在身体还能动,一定要带领孪生子孙鲲、孙鹏,儿媳李甜、龙蕴,小孙子孙皓阳、小孙女孙皓玥,全家8人,一个也不能少,省亲鄂尔多斯大草原。去看望那里的人们,感恩那里的人们,传承蒙汉人民患难情,永续民族团结世纪缘。
好事多磨。8月3日。
        谢天谢地,在候机厅、在飞机上我们全家8人足足等候四个多小时,原定15:30起飞的天津航空公司GS6408飞机,终于17:35驶向跑道,继而一声轰鸣,昂首飞向蓝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终于举家飞向大草原,飞向萦怀牵梦的鄂尔多斯……
                   穿云破雾……
                   银燕翱翔……
        我们这次省亲大草原的第一站是鄂尔多斯市委党校。
即将重回30年魂牵梦萦的党校了,即将见到可亲可敬的师长了,即将见到朝夕相处的学员伙伴了,怎不令人心潮激荡?一次跨越30年的对话,为那些遥远的记忆,为那丝心底的牵挂……
        1984年4月,我和玉春已调往鄂托克前旗工作,一个在宣传部,一个在妇联。玉春身体不好,请假回南京、上海治疗4个月。
        玉春回南方治病期间,我一个人真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白天要忙部里工作,还要照料鲲、鹏的学习和生活,晚上待双子睡下后,我还要挑灯夜战温习中学课本,准备参加大专招生考试。1984年,内蒙古党校在伊克昭盟党校办起了首届大专班,全盟各地200多名科级干部纷纷脱产,汇集伊克昭盟党校集中补习一个月迎考。我是欲去不能,撂下十七八年的中学课本拿起再读,实属不易,我只好凭过去在南京第十三中学上学时的一点老本抵挡了。
        8月下旬,党校招生考试临近了,玉春日夜兼程从南京赶回。她在距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100多公里路的银川站一下火车就问我:“考试准备得怎样?”“唉!”我叹了口气,“怎么说呢,反正心中很不踏实。”当时我的情绪很低落,脱口就是一句:“我不想考了,考,也是活受罪。”
         “不,你一定要考!”玉春断然地纠正我的回答,“我从南京赶回,就是为了让你去考。拿出你平时的勇气来,闯一闯吧!”
         “闯!”我攥紧了拳,暗下决心,“我也不缺胳膊少腿的,豁出去了!”
         主意打定,我简单地打点行装,立即启程赶赴伊克昭盟党校。那时鄂托克前旗是全盟8个旗市中最远、最偏僻的一个旗,从鄂托克前旗到伊克昭盟所在地东胜市整整400公里路程,坐班车得两天;若遇下雨,养路道班不放行,在路上一耽搁准要误事的。
         于是,我舍近求远,准备沿着黄河河套,绕个大“几”字形,从银川乘火车到包头,再搭班车奔东胜市。
         那天,部里用车把我送过黄河大桥,赶到贺兰山下的银川市。傍晚,我拼死拼活挤上44次快车,站了一夜到包头。凌晨,我搭乘头趟班车,一路上再次过黄河、穿草滩、翻沙山、爬大梁,“到了!到了!”终于来到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之巅、海拔1460米的东胜市。
         阳光下,高原新城东胜萌发出勃勃生机,高楼鳞次栉比、马路纵横交错、汽车川流不息、绿树相掩成荫。那满山满坡的柠条、沙打旺铺青叠翠,绿满原野,笑迎远方来客。那天空瓦蓝瓦蓝,如同泉水洗过一般深邃而透明。那白云悠然自得,如同棉絮轻柔地浮在头顶上空,仿佛伸手就可摘到。那空气更是清新得出奇,徐风拂面,不时飘来阵阵柠条、沙打旺的清香,沁人心脾。我贪婪地饱吸了一口空气,“好舒畅呀!”顿时来了精神,一路上的倦容、睡意全消。
         我兴冲冲地赶到伊克昭盟党校,这时伊克昭盟党校一个月的集中补习已近尾声,我有幸参加了最后3天的补习,便投入了入学考试。
不想歪打正着,两天紧张的考试下来,我居然以176.5分(总分200分)的成绩名列榜首,成为全盟考生中的“状元郎”。我收到了伊克昭盟党校发出的第1号录取通知书,入学后,被选为一班(7旗学员班)班长、校党总支宣传委员。那时我已36周岁,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愤苦学、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的知识。
        1986年毕业后,我留在党校工作,并任办公室主任。1987年8月1日,我被评为1987年度民族团结积极分子,受到中共伊克昭盟直属机关委员会的表彰。1988年3月,我和玉春调回南京。
        1988年5月3日,我和玉春收到了伊克昭盟党校各位领导、全体教职工寄来的信:
 
孙主任、李主任:你们好!
        从你们走以后,党校的许多同志经常向各位领导、办公室和学员部的同志了解你们的情况,问你们是否来信,近况如何,担心你们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工作、生活,一下子能否适应。每当同志们坐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不约而同地谈到你们,谈论着你们在与大家相融的几年里的工作、生活……大家都纷纷称赞你们在党校工作以来所做的突出贡献,你们是党校难得的好同志。你们对待工作是那样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自始至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你们对待同志又是那样的以诚相待、肝胆相照,自始至终保持着火一样的热情;很多同志被你们的行为和精神所感动、所鼓舞。特别是办公室工作的这批年轻人,在孙主任的培养和领导下,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他们团结和睦、工作出色。即使在你们走后,年轻人们还在那里井然有序地工作着、学习着,好像他们的孙主任仍然在那里亲临指挥着……
王校长收到你们来信后,立即交给大家传阅,并亲自给大伙介绍你们的情况,表达你们对大家诚挚的问候。
        祝你们全家身体康健、生活愉快!
        愿你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取得可喜成绩,前程似锦!
   
        情深深,意切切。
        一朵又一朵白云从舷窗外向后缓缓离去……
        飞机越接近鄂尔多斯,我的心越发跳得急促了……
         透过越来越稀薄的云雾,机身下的鄂尔多斯轮廓依稀可见……
         哦,鄂尔多斯,你犹如一块强力磁石,令多少游子心驰神往;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引无数英雄竞相折腰!
         哦,草原——母亲,只因母亲的爱在我血管里流动,蹉跎岁月里我才没有蹉跎!
         哦,母亲,我回来看您了!我们将举家扑向您的怀抱……
        飞机飞入鄂尔多斯上空时,突然机身急剧颠簸起来……
        我们赶快向舷窗外望去,但见乌云涌起,电闪雷鸣,久旱的鄂尔多斯高原下起了喜雨……
        真是一场及时雨!这场雨,对草场、对畜群、对广大农牧民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
        真是一个好兆头!它预示着我们这次举家草原行,必将吉星高照、祥云相伴、喜事连连、好事多多。
        可不,当我们刚取完行包,准备走出机场时,一眼就看见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曦在瑟瑟寒风中亲自来机场迎接我们。
        这次陈曦来机场接我们带来了两辆轿车,一辆是他自己的私家车,另一辆是同好友借的别克车。他这辆私家车的司机是蒙古族小伙子包岩松,开别克车的司机是小白。赴康巴什途中,陈曦这位北方汉子以北方人特有的爽朗和热情向我们、特别是向孪生子及儿媳介绍起鄂尔多斯这块神奇的土地。
       在驱车前往康巴什区的党校途中,陈曦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鄂尔多斯的近况,并引领我们观看了美轮美奂、五彩缤纷的康巴什夜景,令我们大饱眼福、齐声叫绝,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在我们一家人惊讶、惊奇、惊喜的目光中,我们的车欢快地驶进鄂尔多斯市委党校。
        哦,党校!
        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娘家”!
        当我们的车驶进党校的一刹那,南京知青省亲大草原的一幕又立即浮现在眼前——
        2008年中秋节第二天中午。鄂尔多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在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容千人的天下第一包“天骄大营”隆重举行欢迎宴会,以蒙古族传统菜肴摆下60桌,盛情款待把青春献给鄂尔多斯的南京知青。鄂尔多斯市同南京知青省亲团互相赠送了礼物。鄂尔多斯市赠送的礼物是铜质“成吉思汗两匹骏马”的雕塑,南京知青则回赠大幅云锦画“万紫千红”。而在这前几天,南京市特派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宁生率领的政府代表团飞赴鄂尔多斯祝贺两市结为友好城市10周年,并向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南京希望小学图书馆捐赠60万元。宴会在历史剧《永远的成吉思汗》精彩的演出中愉快进行。当天,南京知青省亲团还到成吉思汗陵、康巴什区进行了参观。
        就在宴会和节目表演进入高潮时,远在准格尔旗工作的党校同班学员麻永锋与妻子李秀兰,一早开着自家的“红旗”牌轿车,奔波数百公里一路追来,悄悄将我与玉春接出“天骄大营”,直奔东胜,直奔市委党校,直奔我们的“根据地”!
        我和玉春在东胜仅有可自由支配的数个小时,我们全给了党校。我们与党校师长李文艺、姚鸿起、李秉权、白枫、袁桂珍、高志洁等紧紧握手,与学友高志宏、高虎社、郭俊卿、刘利君、温欣慧、李建忠、邬建平、杨慧玲等频频举杯。校长李文艺欣喜地告诉我们,他们将在康巴什区,投资3个亿,兴建党校一个新校区。
        “3个亿?”我直咋舌,“记得当年建南京长江大桥也不过才14个亿呀。”李文艺自豪地说:“再过3年,新校区建成,请你们务必再来!”
        “一定再来!”党校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正是鄂尔多斯建设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吗?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这一天终于迎来了。
        寒风瑟瑟,雨水哗哗……
        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副校长奇海林,原教育长姚鸿起,办公室原主任、副调研员王丽君,副调研员李萍,党校教工袁桂珍、高志洁,姚鸿起的爱人彭兰英正打着伞在餐饮部楼前迎候我们。
        这时时针已指向晚9时整。
        餐饮部大楼一楼大餐厅正在收拾、清理,兄弟城市一个暑期干部培训班的学员已用完晚餐。党校的师长欢天喜地地将我们一家、副部长陈曦拥上3楼一间颇具蒙古族特色的餐厅,大家欢聚一堂。
        奇海林首先代表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湛清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告诉我们,王湛清校长因外出赴会不能到场,希望我们常回家看看,祝我们举家草原行旅途愉快!
        我说回家的感觉真好,看见过去朝夕相处的领导、老师和教工,大老远从东胜赶来相聚,于寒风冷雨中苦等,至夜幕降临时方才用餐,令人好不感动。我们的心中一直对鄂尔多斯有种特殊的感情。自1968年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插队以来,我受到“马背上的民族”整整20个寒暑的真情熏陶。是草原人民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是蒙古族牧民两次从死神手中夺回我的生命;是鄂尔多斯父老乡亲,在我的孪生子面临夭折的危难时刻,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这使我明白,自己的命运已与草原紧紧相连,鄂尔多斯已成为生命中的永恒。希望这次草原行,成为一个省亲之旅、一个感恩之旅、一个传承之旅、一个圆梦之旅。
        欢迎宴会开始了。彭兰英激情唱起《请喝一碗马奶酒》,她诚挚地说道:“国光,你是个正直正派的好同志,我们欢迎你!”席间,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频频举杯,共祝友谊地久天长、共话党校发展壮大,气氛十分热烈……
        陈曦说,常有人问起鄂尔多斯为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取得如此巨变,这里的人们自豪地说:“开阔人视野的是大江大河,坚定人信念的是革命理论。”一语中的。鄂尔多斯人把革命理论视作认识高原、改造高原的强大思想武器,视作鄂尔多斯振兴的希望,视作鄂尔多斯人与时俱进的灵魂。
        鄂尔多斯人对马列主义一直怀有深深的感情。以鄂托克前旗为例,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更好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革命斗争,金汉文、康金国、吴占东、田继林等20多名青年就奔赴延安,攻读马列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伊克昭盟委党校在伊克昭盟委、行政公署领导下,始终把宣传和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己任,共轮训、培训了3万人次党员干部,为鄂尔多斯的振兴培养了大批各级优秀领导人才。
        奇海林介绍,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党校工作,投资3亿多元资金,在康巴什区建设占地200多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集教学、科研、办公、餐饮、公寓、健身于一体的现代化新校区。校园环境优雅整洁,教学设施配套齐全。教学主楼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有大、中、小教室48个,能容纳2880人同时上课,大小会议室20个,讨论室12个,报告厅3个,书库3个;学员宿舍楼2栋,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可供350名学员同时住宿;餐饮中心1栋,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000人就餐;文娱活动中心1栋,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学校前身为伊克昭盟干部学校,1959年7月正式更名为伊克昭盟党校。2001年鄂尔多斯撤盟设市,伊克昭盟党校更名为鄂尔多斯市委党校。1995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批准党校兼办伊克昭盟行政学院,2005年7月鄂尔多斯社会主义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学校现为“一校两院”体制格局,即鄂尔多斯市委党校、鄂尔多斯市行政学院、鄂尔多斯市社会主义学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实行校委负责制,第一校长由市委副书记兼任。
        姚鸿起插话道,学校在优质完成市委、市政府主体班次和计划内班次教学培训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党校的资源优势,正在走一条“党校教育、行政教育和函授教育相结合”“对内培训和对外培训相结合”的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路子。学校常年开设县处级领导干部班、中青年干部班、公务员班、乡镇(街道)党委书记班以及各种短期培训班等主体班次,平均每年举办各级各类主体班次30余期,培训各级各类领导干部3000余人次。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培训,每年培训市外学员1000余人次。学校还认真组织函授教学活动,20多年来,共培训本、专科函授学员1.4万余人,目前在校内蒙古党校研究生580余人、本专科学员1300余人。2010年9月,内蒙古财经学院MBA鄂尔多斯实践教学中心在鄂尔多斯市委党校设立,共录取MBA学员57人,这是MBA教育首次落户鄂尔多斯,标志着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开启了我们兴学育才的又一个新篇章。这为鄂尔多斯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持。
        奇海林告诉我们,党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推进现场式、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突出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为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科研为经济建设中心及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具有党校特色的科研活动。2008年以来,党校在国家级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2篇,其中获奖12篇;在地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92篇,其中获奖19篇。出版著作6部,其中获奖2部。连续4届(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获得全区党校系统优秀科研工作组织奖,科研工作已进入全区盟市党校的前列。
        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将以迁入康巴什新校区为契机,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委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党校工作,积极开展和谐校园建设,认真打造精品课程,努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不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努力开创鄂尔多斯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那一面面锦旗、一幅幅奖状、一张张聘书可以做证,鄂尔多斯市委党校的文明先进是当之无愧的。
        信念,从这里升起!
        理想,从这里得到了升华!
        如果说,党校是座大熔炉,那么,来这里学习的人就是“回炉”的钢材,一经短暂的“回炉”,就会变成好钢硬铁的特殊材料。
        走出党校的大门,重返各自的工作岗位,在改革这个伟大实践的真正考场面前,他们——
               有的成为企业管理的大梁;
               有的成为绿化沙漠的闯将;
               有的成为思想战线的尖兵;
               有的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
        他们来自各条战线,又奔向四面八方,奔向沸腾的生活。与其说,党校是一座大熔炉,还不如说,党校是一个加油站,是一眼清泉水。她为“四化建设”加油鼓劲,她为改革的浪潮推波助澜。
        我们祝愿伊克昭盟党校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像这巍巍的吊车,把这有用的材料,用信念的臂膀举向蓝天,交付到祖国最需要、最理想的地方!
        …………
 

        入住党校后,把客人们一一送走,已近夜里12时了。我和玉春简单漱洗一下,躺下却夜不能寐、心潮激荡、难以平静,往事如泉喷涌。
        1984年我到东胜读党校后,玉春一人拉扯双子在鄂托克前旗,因过度劳累,病情又加重了。这顿时加剧了我的后顾之忧。于是第一学期下来,我找到鄂托克前旗委书记穆向阳,谈了自己的苦恼。我说如果既要读书,又要照顾家庭的话,只好平时回来自学,考试时再赴党校应考。穆书记听了连声说,好,好,就这样定了,并让旗委办公室给我开了一个证明。
          我拿着旗委的证明来到伊克昭盟党校,找到校长王兆林,说明来意。王校长面露难色,他告诉我,我们这批学员学籍受内蒙古党校直接管理,学员请事假超过三分之一学时,则按退学处理。“若准假,制度就要破坏;若不准假,家中的实际困难如何解决?”真是进退两难!
        困难时刻,我想到了伊克昭盟委。那时,盟委领导正参加盟委委员整党文件学习班,为了保证集中精力学习整党文件,盟委委员整党文件学习班设在军分区招待所,参加学习的盟委领导吃、住全在招待所,并谢绝会客。怎么办?我风风火火地找到好友盟委组织部干部巴音朝鲁,热心肠的朝鲁顾不上吃中午饭,就大步流星引我进了军分区大院。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直奔招待所,正好遇见盟委副书记夏日出来。我一把拽住夏书记的胳膊,将他拉出招待所,一口气将前事诉说一遍。只见夏书记十分同情地点点头,若有所思。我满怀热望紧紧攥住夏书记的手说:“我们从南京来到边疆,全靠组织做主了。”夏书记接过我递上的证明和介绍,拍拍我的肩,冲我亲切一笑说:“你先回去吧。”
        回到党校后,这一晚我思绪万千,彻夜难眠……
        我的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夏日的身影……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论我们是在支边草原的20个寒暑,还是在返回金陵的20个春秋,有一位蒙古族同志在我们人生旅途上始终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他就是蒙古族领导干部、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我们南京知青的挚友——夏日。
        夏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蒙古族,他在担任伊克昭盟委副书记、行政公署盟长时,处处把党的温暖送到我们支边青年的心坎上,帮助不少知青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在知青中威望极高,口碑甚好。
        夏日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体贴人,更在事业上关爱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时,国家民委、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征文。机会难得,我立即将牧羊女米德格玛把她的仅比孪生子大4个月的女婴斯琴图娅改喂小米糊糊,却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鲲、鹏的事一气呵成,写出稿件,投寄《人民日报》。很快,10月9日《人民日报》便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还在全国各地2000多件来稿中,被国家民委、人民日报社评为5个二等奖之一。该稿后经我精心修改,刊载在2007年2-3期《大方》杂志上,同年7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精短文学作品大赛颁奖大会上获一等奖,并荣获中国文坛经典作品奖,入选《中国文坛之星代表作》丛书。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1990年冬,我将自己准备创作《奔腾的纳林河》(即现在完稿的50集电视连续剧《白龙马》前身)的意图和框架设计,写信给已调任乌海市委书记的夏日,恳请得到他的指教。很快,1991年过年时我即收到夏日在百忙中用毛笔写来的亲笔信,“国光同志安好:新年伊始收到你的来信并得知你获得极好的荣誉,我作为鄂尔多斯人感到很欣慰,在此表示对你的祝贺。二十年来的生活,你同千千万万的知青一样吃了不少苦,但你的收获也是丰富的,也可以说是可观的,所以你回南京后仍然眷念着鄂尔多斯,这使我们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鄂尔多斯的人倍感自豪。《奔腾》一剧从结构和出发点看是很好的。我期待着这个新的生命的诞生,同时也乐意为你的成功助一臂之力。具体资料等我收集好后即可寄去。代问大人及其他同志们好,并欢迎来乌海市,欢迎建立联系。祝你成功!夏日元月五日。”
        …………
        难眠之夜终于逝去。
        第二天上午课间休息时,组教科的同志请我去校长室。党校的三位校长王兆林、鲁布桑、王培公全在场。
王校长让我坐在沙发上,告诉我说,早上他同鲁校长去盟委组织部汇报工作。盟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格日勒图顺便问起了我,两位校长连说表现好。格部长听到此,以商量的口吻说,既然表现好,他爱人在鄂托克前旗表现也不错,现在遇到这样的困难能否把李玉春调入党校呢……王校长还没把格部长的话全讲完,我只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睛一下湿润了。这时,王校长又对我说:“格部长一再强调,作为组织就要排忧解难,为支边同志送温暖。为不使学业半途而废,又能照顾家中的实际困难,经党校研究决定,同意接收李玉春来党校工作,并由组织出面找间房子住下安心治疗,同时联系两个孩子的转学。”
        刹那间,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热泪夺眶而出,心中如沸水翻腾久久不能平静:组织的答复多么迅速,安排多么周到。若按我原先想法,即使准假回去自学,鄂托克前旗医疗条件又差,我究竟是陪玉春外出看病呢,还是留在家中照看两个孩子?一个人总不能劈成两半吧。可如今我忧虑的事,组织给解决了;我未想到的问题,组织给考虑了,怎不令人激动不已!
        更令人感动的是,1988年1月,也是在王兆林校长的那间办公室,当王校长得知我们一家四人要调回南京时,十分惋惜地向我透露一个信息:“盟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格日勒图对你很器重,准备把你调到盟委组织部,任办公室主任。”我当即对领导的关怀和信任表示感谢,决心“不管人在哪里,一定要把草原放在心上!为了蒙汉人民的友谊,有一分光,就发一份热!”王校长十分善解人意,他紧握我的手说:“国光,你和玉春插队、支边鄂尔多斯20年,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大草原,我们实在舍不得你们走,但江苏省人事局的调令已来,我们也只好成人之美了!”
        回到南京后,1988年8月上旬,我收到伊克昭盟委副书记、行政公署盟长夏日与盟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格日勒图联名写给我的信:

国光同志你好!
        非常感谢你回到南京仍挂念着我们,并给我们寄来相关书刊。在此我们祝你在新的岗位上不断进取,取得新的成绩。此次去信,还有一事向你了解,就是关于南京知青在伊克昭盟插队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情况。我们在这里掌握的情况是:你们南京知青想搞一个组织,为第二故乡的经济振兴进行经济、技术上协作和咨询,这很好,我们代表家乡人民支持你们也希望你们取得成功!但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个组织是怎样一个团体,是否得到南京市政府的支持,负责人是谁,今年的成立活动定在什么时间,需要家乡的人民为这个组织做些什么等。如果这个组织能通过伊克昭盟公署和南京市政府的支持成为伊克昭盟与南京横向联合的桥梁与窗口,这是我们共同的希望。所以请你在南京了解一下有关情况,并来信告知,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当全力支持你们。
        国光同志,刚回南京,工作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困难吧!如有什么需要,也来信一并告知。请你代我们向你全家及其他知青问好!
                                                                                                                                                                                                                 夏日    格日勒图
                                                                                                                                                                                                                    1988年8月2日
        我将夏日与格日勒图联名写给我的信立即交给吴家铎等知青看,并迅速回信,后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即派出以副盟长张文斌为团长、公署顾问武力吉仓、盟委宣传部老部长李政等为副团长的伊克昭盟行政公署代表团,出席南京知青在伊克昭盟插队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并拜会了南京市政府领导,增进了两地人民的情谊。
        情满鄂尔多斯。
哦,鄂尔多斯,可爱的鄂尔多斯!九曲黄河把你三面紧紧环绕,神州大地那偌大的“几”字,不正像母亲的怀抱吗?我们就在母亲的怀抱中,鄂尔多斯儿女将心中最圣洁的感激之情,永远献给母亲——祖国!
        一首歌在我心中如泉涌出,那是有名的《蓝色的蒙古高原》——
         
             望不尽连绵的山川
             蒙古包像飞落的大雁
             勒勒车赶着太阳游荡在天边
             敖包美丽的神话守护着草原
             啊!我蓝色的蒙古高原
             你给了我希望
             从远古走到今天
             你就是不灭的信念
             把我的爱献给你
             把我的祝福留给你
              …………
        这首歌,这首朴实无华的歌不知唱落了多少颗星星,唱来了多少个黎明,而今仍是那样的一往情深、令人心醉——这是草原上的人们发自肺腑的歌哪。
喝一口山泉水吧,泉水淙淙寄深情;吻一把高原土吧,黄土巍巍慈母恩。草原,这摄人心魄的大草原哪!
        这一天,在漫漫人生路上,几经磨难的我再次切身感受到草原的博大、草原的浑厚、草原的深沉、草原的炽热……

        作者:孙国光
        文章来源:奇海林 杨勇主编《我与鄂尔多斯》【第五卷】,学苑出版社,2021年12月
 
责任编辑:孙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