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德风化雨润物生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4年第 作者:王璇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5-27
摘要:《道德经》能够让人们认识宇宙的规律,从而适应她利用她以便发展壮大自己。道(自然法则)不依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无形无相又无处不在的与天地万物浑然成一体的本体。只有悟彻道体而后自然生成的德,就如天地覆载万物一样滋润含养人类的一切言语造作

      《道德经》能够让人们认识宇宙的规律,从而适应她利用她以便发展壮大自己。“道”(自然法则)不依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无形无相又无处不在的与天地万物浑然成一体的本体。只有悟彻道体而后自然生成的德,就如天地覆载万物一样滋润含养人类的一切言语造作处世立身符合或顺应自然法则。《道德经》是中华文明最高哲学的本渊,是唯悟唯体味才可究竟的。它所涵盖的是自然法则和任运而成的不以任何主观臆造能违背的大道,也是天地大德含化万物自然生息的宇宙法则。正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以不去。”它用朴素的辩证法阐明道德的为人处世立本循化中应该遵守的法则。

      《道德经》首开宗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的形象绝非是“求神化仙”来体现“无物之象,是为恍惚”。它本无形无相又无处不在的正是德若空气若阳光无处不在。“道”是本原,“德”是由道所成的自然化用。它的理论体系非常严谨,包罗政治、思想、社会、军事、民本与一体周详的核心灵魂。宇宙观绝不是超自然的神秘莫测,也不是不可究竟的。其实,宇宙观就是自然界抽象化的概念,是人格放大了的境界空间,也是人类自然本德的升华,更是人类精神与心灵的终究情怀。既然是超越意识的抽象概念,那么不可能轻易以任何言语的表述就能明了化的,“唯证方知”确确实实适用于一切哲学本怀。“精神与心灵”的不断求索和感知,是人类智慧迸发创造各种物质文明的本原本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所呈现的自然法则即为“大道”,大道使然于无名无识又无处不在的就是性德自如。性德自如是不能以妄想、执著来揣测臆想获得的,它必须是彻底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境的妄想、执著后自然显现的,只能唯证方知,而后获得通达。性德自如是人人皆备的,也是一切众生都具有的本然。天地无私而含养万物;天地无言而万物自律;天地无响而万物自悦;天地无利而万物自富。人的本性也是如此,就是因为自私自利自言自响而生出许多妄想、执著,使自己本有的清静、平等、觉悟被感觉的功能所左右,感觉的功能就是执著、思索一切人事物境的是非功过。自私自利自言自响,说到底就是“自我中心论”而已,排斥了或者说放弃了与天地万物同体和合的秉赋。一切圣贤是在通达明了真实性德、真实智慧后,自然生出悲愿志向,演说教化,要让人人都能享受天赋所具备的万德万能(能力、能量)带给自己幸福美满的人生。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五千言的精华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就是自自然然的天性使然;“绝学无忧”就是本来非常自然的至朴、非常天然的至灵。因学的概念与意识而舍本(道)逐末(仁、义、礼、智、信),诚如“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的自然德的和合的究竟本源又是从何而生呢?“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的根本是清静无为;清静无为的根本是至朴;至朴的根本是自然;自然的本源就是恒常无极。那么,清静无为怎么才能修正?“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心性之彻体,实实在在缘于自我的修正克欲达观,方才能真正觉悟渗道,才能真正显现出“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中有根本”。学道是内修而非外显,重要的是我们只有通达了生命的起源,明彻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间真正合一的事理真相,我们才能非常自在地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境界,真诚和谐地相随相处。学道的真正目的是:用大爱大慈大智大德,来感动世间而不是以种种形式的做作来误导世间。学道的意趣更在于内学内省,才能受益,从而在任何境遇中都会有建树。科学与守陈,现代与传统,它们的实质是相统一的而非表象的对立。一个人,不管他身处何种时代何种境况何种事业,重要的是他能够主宰自我,并不断地反观和提升自我,从而成就大胸怀,才会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才能真正学修道德呢?那就是圣人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有人说我们不好或诽谤我们,或者说我们种种过失,这对我们反而是一次次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有益鞭策和提升,我们应该感恩感谢他们,因为我们还是学的不够好,做得不够好,激发我们永不停息的学习脉动。世出世间的真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真诚做人做事,内心不断地反观修德,不自欺不欺人。道本无源而处处显见映照出人事物境的千姿百态;道本无枝末而时时端倪映衬出俗不可耐的权术戟用。

      《道德经》的精髓是道本无源而源自浩,道本无名而名自立,道本无极而极自显;《道德经》的精要是德之修正是为了化合天地万物世事人心如道之自然。所以说,道之行化无声无息却无所不成,德之行布有声有形却万象丛生。于是乎,此世间非大恕不足以劝民德;非大礼不足以化民风;非大智不足以导民朴;非大容不足以促民和,大恕者是究竟极本的归源者;大礼者是恒顺万物的无私者;大智者是慧达通变的行道者;大容者是仁爱慈悲的践证者。孟子曰:“为学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我补充曰:“为政之道无它求其治心而已;为乐之道无它求其悦心而已;为民之道无它求其安心而已”,若能达此四心者,可以和融好全天下。当我们把心放大到含包宇宙虚极若化时,就真正获得究竟安寂了,当我们行修到敬万物虚卑若道时,就真正获得究竟平常了。由此得知,圣人皆以放下尘屑洗心照性归源为究竟本怀,以善尽人伦谦恭事事为究竟谨守。诚如古德所言:“德广而守恭者荣;地裕而守简者安;禄尊而守卑者贵;众强而守畏者胜;聪睿而守愚者益;博记而守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引自《周公戒伯禽语》)。

        一个人只有不间断的自我修正自我省观自我放大心境心怀才是唯一的,任何人事物境都是帮助成就我们的。其实,我们每个人所有的障碍(工作、家庭、事业、情感、思想)都是自己设置产生的,和任何人事物境没有关系。一个想成就大业(造福天下)的人,必定是一个成就其大胸怀的人,一个成就其大容大辱大爱大德的人。因为,能忍大者,才可成就大业;能屈大辱,才可砺就大韧;能隐大志,才可韬养大智;能沉大寂,才可汇聚大德。一个只能严求于别人而放纵于自我的人,是不堪委以大任的。大智者若愚成其大;大德者傲骨济天下;大容者忠义怀万物;大爱者悲悯慰苍生,唯其以大爱润泽虚空法界;唯其以大德惠泽世间万物;唯其以大智照泽众生群萌;唯其以大容广彻十方尘刹。

        大爱大德大容大智何以蓄积何以化用呢?现在把我多年来修习的心偈供养如下:“德本自性显,需君念念滋。时时念他急,不以自为重。处处思他取,不以自为负。在在无我私,不以自为主。分分无我求,不以自为强。待人接物处,行行自观照。存心积厚德,何须事事躬。”真的,人生最富非雄财而有实仁,实仁者怀众德而化之若清风。人世最贵非望名而有真爱,真爱者无欲求而润之若细雨。恰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只要是一个爱民如己且严以律己的人,只要是一个朴实无华且积极进取的人,只要是一个乐民所乐且忧民所忧的人,只要是一个以德育民且以爱惠民的人,只要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尤以对所有劳苦大众鞠躬尽瘁且充满真爱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就是一个天地齐佑的人,就是一个通达大道的人。

        最后,以我的心作《学道箴言》供人们鉴勉:“含君之德如光若化润我性;怀君之仁如水若流沁我心;广君之义如山若固壮我骨;齐君之礼如林若秀靓我容;谦君之智如谷若深慎我言;守君之信如声若响诫我行,此君者,谓之道。道者,若空气含容万物;若清风温慰万物;若甘露滋润万物;若醇酒香飘万物;若磁场吸着万物;若日月辉映万物;若母亲养育万物。道者,柔至而善;谦至而明;大至而仁;易至而达;简至而和;圆至而容;智至而含焉。”

        作者:《使命与责任》大讲堂创办者,主要从事传统文化讲学

责任编辑:王璇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