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简论成吉思汗文化与蒙古帝国和蒙元王朝的兴衰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1年第 作者:姚鸿起 人气: 发布时间:2012-05-16
摘要:【内容提要】成吉思汗文化就是大统一文化。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靠大统一文化的支撑,不仅统一了中国北方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国,而且占领了欧洲东部、中亚和中国的中原,形成了蒙古帝国。同时也保障了蒙元王朝初期的强大和繁荣。后来,由于成吉思汗的子孙背离

  【内容提要】 成吉思汗文化就是大统一文化。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靠大统一文化的支撑,不仅统一了中国北方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国,而且占领了欧洲东部、中亚和中国的中原,形成了蒙古帝国。同时也保障了蒙元王朝初期的强大和繁荣。后来,由于成吉思汗的子孙背离了以“协作奋进”为内容的成吉思汗文化,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便逐步走向灭亡。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弘扬好成吉思汗文化,而且要运用、发展好成吉思汗文化。

  【关键词】 成吉思汗文化 王朝 帝国 兴衰

 

  一、成吉思汗文化与蒙古部落及蒙古帝国的统一

  蒙古族发源于蒙古高原。最初以从事森林狩猎为主,后逐渐转向游牧。唐朝时,蒙古人被称为“蒙兀室韦”,宋、金、辽三朝对峙时,蒙古族进入奴隶制时代。蒙古人真正的祖先今已无法考证,但专家们的推测是:从语言上看,蒙古人应是匈奴人或突厥人的后裔,因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同属阿尔泰语系;从血统上看,蒙古人应是东胡人的后裔,因为蒙古人的血统与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人和后来的契丹人有着很大的联系。在突厥汗国称霸蒙古高原时,蒙古人居住在东北的嫩江流域,是突厥的臣民。突厥汗国灭亡后,蒙古人的先祖便迁徙到斡难河的源头,居住在不儿罕山附近。随后,蒙古人在与各族杂居过程中,由于相互影响,便逐渐形成了乞颜、塔塔儿、主儿勒、札答兰、翁吉剌、蔑儿乞、翰亦剌、合亦惕、忽里失列门、克列亦惕、豁里秃马惕、泰亦赤乌、汪古、乃蛮等众多部落。

  传说,蒙古人是苍狼和白鹿结合的后代,认为蒙古人身上流淌着狼的血液,蒙古族是狼性十足的民族。也有传说,蒙古人是青牛和白鹿结合的后代,认为蒙古人的血管里流淌着牛的血液,蒙古族是充满牛性的民族。传说虽不是科学,但在13世纪初,正是这个既具有狼疯狂、凶残又具有牛顽强、有力双重血性的民族各部落之间经常进行“弱肉强食”的混战,并经过“以大兼小”的争斗,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而完成这个统一事业的领导者就是成吉思汗(1162~1227年)。

  成吉思汗及其部落都源于乞颜人。而乞颜精神则是成吉思汗崛起,蒙古社会走向统一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因而也是大统一文化的核心。

  乞颜在蒙语中,意为从山上流下的狂暴湍急的洪流。乞颜人自称粗狂彪悍,并用“勇敢、大胆、刚强”规范人的思想,统一内部意志,凝聚氏族力量。在长期的狩猎和游牧生活实践中,乞颜人铸就了“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协作奋进”和“崇奉人民、敬重强者、远离奢侈”以及“团结和睦、贤能主政、吏治清明”等性格和品质。正是在这种乞颜精神鼓舞下,乞颜部落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随着乞颜民族的繁衍、发展,乞颜人的豪迈、勇武也一代代传下去,并积淀于民族意识之中。当乞颜人的后裔打着重整乞颜氏族先辈的雄风时,当乞颜人孛儿只斤家族成吉思汗继承祖业、威震草原时,乞颜精神就变成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正是在这种乞颜精神和力量鼓舞下,成吉思汗在经过“忍辱负重”的“韬光养晦”后,亲率部族奋起于斡难河畔,讨伐塔塔儿、消灭主儿勤、战败蔑儿乞、征服克列亦惕、大破乃蛮等诸部,于1206年实现了统一(小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的理想。蒙古汗国的建立,是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的开始。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便在以乞颜精神为核心的大统一文化指引、支撑下,以铁骑奔腾排山倒海、所向披靡和弓箭指向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气势,先后降服畏兀儿(1209年和平解决)和哈剌鲁(1211年没动兵力),兼并西辽(1218年),扫荡花剌子模(1220年),并吞西夏(1227年),灭亡金朝(1234年),击败保加尔(1235年),征服俄罗斯(1236年),袭击波兰和匈牙利(1240年),攻袭奥地利(1241年),招降吐蕃(1246年),平定大理(1253年),进军叙利亚攻占大马士革(1253年),挺进伊朗、占领伊拉克巴格达消灭阿拔斯王朝(1258年),击灭南宋(1279年),最终完成了东起朝鲜半岛,西抵波兰、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亚诸公国,南达爪洼中南半岛和“欧洲看海,中亚挥鞭,一统中原”蒙古帝国的大统一。

  二、蒙古帝国与蒙元王朝的区别及强盛

  在蒙古帝国形成过程中,1260年忽必烈称汗后,建年号“中统”,并没有立国号。1271年忽必烈觉得汗位已巩固,才采纳儒臣刘秉忠、王鹗等人的建议,取《易经》乾元之义,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史称“元朝”,也叫“蒙元王朝”。

  《元史·地理志》说:“元朝幅员之广,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据此,有人说:蒙元王朝疆域“横跨欧亚”。笔者认为,上述记述和看法都是把蒙古帝国同蒙元王朝两个概念混淆起来的不确切的记载和认识。

  蒙古帝国同蒙元王朝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蒙古帝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蒙古汗国的延续,它包括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伊利汗国)、大汗汗国(中央汗国、蒙元王朝)。蒙古帝国稳定时期版图的总面积约3500万平方公里,版图最大时期的面积约4500万平方公里,超过当时整个文明世界的五分之四,含有当时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720多个民族、6亿多人口。而蒙元王朝只是蒙古帝国五个汗中的一个汗国(大汗汗国、中央汗国),按着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它只是宋朝与明朝之间的一个朝代。虽然蒙元王朝的皇帝名义上既是大汗汗国(中央汗国)的大汗,也是蒙古帝国的大汗,是其他汗国之主,对于蒙古各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蒙古各汗国只是附属于中央汗国(大汗汗国、蒙元王朝)的“诸侯”,但蒙元王朝皇帝(大汗汗国、中央汗国的大汗)实际上都管不到其他汗国的领地,其权力只限于中书省和岭北、辽阳等十行省,以及宣政院管辖的吐蕃三道宣慰司。特别是到蒙元王朝中后期,中央汗国(大汗汗国、蒙元王朝)与其他汗国之间已不是政治经济上的统属关系,只成了军事上的松散联盟。尽管如此,蒙元王朝之强大仍然是古今罕有,正如魏源在《元史新编》中所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廊,过于汉唐”。

  蒙古帝国的形成,蒙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强盛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从政治上看,一方面,中国在更大范围内了解了世界,世界也在更大程度上了解了中国,这就密切了中西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中国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华民族大家庭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为中国在此后至今的700多年中没有出现过大规模、长时间的分裂割据,一直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不仅大批汉族向边疆地区的迁徙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而且少数民族进驻中原也使内地的畜牧业得到发展,同时中国“四大发明”与西方珠宝的贸易也推动中国经济更加繁荣。

  从文化上看,由于蒙汉文化互相渗透,从而共同提高了中华民族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后来产生并流传至今的“漫瀚调”就是一个证明。

  有专家说:蒙古帝国和蒙元王朝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夸张之语。

  三、蒙古族的北归与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的灭亡

  许多历史学家都说:蒙元王朝虽称雄强盛一时,但经过1325年“弥勒佛当有天下”口号感召下爆发的赵丑厮、郭菩萨起义和1350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谣点燃导火线的红巾军起义的打击,到1368年,国运只有89年的蒙元王朝,便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建立了明王朝。至此,蒙古帝国也灭亡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

  第一,蒙元王朝的灭亡,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灭亡不同,在蒙元王朝被推翻时,其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既没战死,也没被俘,更没自杀,而是率领王室贵族和残余军队退回到漠北,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一次少数民族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第二,从1368年明王朝建立,到1402年鬼力赤杀死元愍宗顺天皇帝,去元国号称可汗,蒙元王朝又历经六帝延续了34年,这个时期被称为“北元”。

  第三,北元灭亡后,蒙古可汗又领导其军队和臣民同明王朝抗衡了200多年,直到1635年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向后金交出可汗印信,蒙古帝国的汗位才断绝,蒙古帝国才瓦解、消亡。

   那么,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如同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的灭亡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样,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灭亡的原因,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是:

   1.疆域的广大、民族的众多,给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造成了不利的统治条件

  如前所述,在中国历史上,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疆域之广大、民族之众多都是空前绝后的。广大的疆域,在地理和气候上对其统治造成了不利:如是,丛林热带区,灼热难当;海上岛屿区,波涛阻隔;……众多的民族,经济水平相差甚远,语言文化各不相同,由此,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一样一开始就缺乏共同的经济文化基础。

  2.成吉思汗将君主专制的汗位与财产分割,为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的灭亡留下了隐患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帝国和蒙元王朝,是封建的君主专制体制,这种君主专制体制,不仅规定了帝国的大汗和王朝的皇帝具有至高无尚的权力,而且规定了其政治、经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但成吉思汗在逝世前却把其最高的政治、经济权分割开,在指定三子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的同时,又指定幼子拖雷继承他的经济财产。这样,拖雷及其子就在获得了日后与窝阔台及其子争夺大汗权位经济资本的同时,走向了背离成吉思汗文化的道路。事实正是这样,窝阔台之子贵由继承汗位时间不长,1251年大汗权位就被有术赤之子拔都鼎力支持的拖雷之子蒙哥夺得;蒙哥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即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又因争夺汗位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战争无疑给各汗国(包括中央汗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就为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的灭亡埋下了无法医治的隐患。

  3.发展方向不同的争执,是帝国和王朝不巩固的重要因素

  前面提到的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帝位之争,实际上也是帝国和王朝发展方向上的争执。阿里不哥认为,草原是蒙古人生存、发展的基地,蒙古人不能离开草原,不能放弃游牧生活,因此,帝国和王朝应该仍然以草原地区为核心,惟有如此,各汗国的蒙古人才可保持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帝国和王朝的巩固才能维持于不坠。而忽必烈则为定居的农耕生活及由此带来的丰厚税赋所诱惑,因此主张移居农耕地区、改变游牧制度。双方争执的结果则是,1269年窝阔台之孙海都更联合察合台系及术赤系后王,在中亚塔剌河畔会盟,相约保持游牧生活与蒙古习俗,从而向立国定居的忽必烈与伊儿汗阿八哈宣战,这一场持续了30多年的内战,无疑成了帝国和王朝走向四分五裂不巩固的重要因素。

  4.蒙古人在治国过程中,对待汉人的矛盾政策及由此埋下的民族矛盾,敲响了帝国和王朝的丧钟

  在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蒙古人已统治中原地区后,为了加强中原集权,巩固统治地位,帝国和王朝最高统治者忽必烈的治国政策,包含着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采用汉法,加强统治,大量使用有一技之长的汉人。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汉人反抗,大肆奴役、歧视、居杀平民汉人。如是,把天下人分成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西域人,三等是金朝统治下的各民族人,四等是南宋统治下的汉人;不准汉人养马,不准汉人持有兵器,不准汉人任省、台、院、部、宣慰司、廉访司及部府幕官之长,1352年7月、9月分别屠杀杭州和徐州的居民。这样,由此埋下的民族矛盾,便敲响了帝国和王朝的丧钟。

  5.帝王的昏庸、腐败,使帝国和王朝的覆灭进入倒计时

  在蒙元王朝的历史上,从第三个帝王武宗开始,皇帝们就变得穷奢极欲、昏庸无能。到顺帝时,腐败现象则达到极点,不仅蒙古贵族和喇嘛飞扬跋扈,而且官吏贪污、豪强专横。由于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弄得国库空虚、财政困难。为了弥补财政亏空,蒙元王朝在加重赋税的同时,大量发行新纸币“至正金钞”,于是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由于蒙元王朝不关心生产,1344年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由此,1351年蒙元王朝下令征调大量农民和士兵治理黄河。于是黄河两岸的百姓便在饱受水患之苦、承担繁重劳役、横遭监工鞭打下无比愤怒。这样,“变钞”和“开河”就点燃了农民起义的导火线,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的灭亡也进入了倒计时。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元,奸倭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正是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覆灭的预兆。

  6.战争的频繁和过长的时间,蒙古军在丧失了当年锐气的情况下,又遭受到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这样,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的灭亡就成为必然

  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军,虽然在建立蒙古汗国及征西、灭金等战争过程中,曾一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由于建立蒙古汗国后不久就踏上了征服世界的征程,在征服世界过程中,战争的频繁和时间之长都是历史上罕见的。仅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远征欧洲和中亚各国就用39年,灭西夏用22年,灭金国用23年,“啃”南宋这块硬骨头则用了近50年。如此频繁长时间的战争,自然大大消减了蒙古军当年的锐气,这样,再经过前面提到的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蒙元王朝、蒙古帝国的灭亡就是必然的了。

  总之,成吉思汗文化不仅支撑了蒙古各部落的统一和蒙古汗国的建立,而且支撑了蒙古人西征欧洲、中亚的胜利和蒙古帝国的形成,同时也支撑了蒙元王朝初期的强大和繁荣。后来,由于成吉思汗子孙背离或丢掉了成吉思汗文化,蒙元王朝和蒙古帝国便走向灭亡。所以,我们重温蒙古帝国和蒙元王朝的兴衰历史,不仅要继承、弘扬好成吉思汗文化,而且更要运用、发展好成吉思汗文化。

 

参考书目

  1.《千年风云第一人》:巴拉吉尼玛、额尔敦扎布、张继霞编,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2.《远逝的王朝》:孔鲱编著,外文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作者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姚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