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鄂尔多斯实践研究

来源:《鄂尔多斯学拾集》2023年第2期 作者:王春霞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2-1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鄂尔多斯市现有46个民族成员居住工作生活在此,201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党的二十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鄂尔多斯市现有46个民族成员居住工作生活在此,201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党的二十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市域示范创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复创为主要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在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144610”工作体系。
本课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鄂尔多斯的实践”展开调查研究。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整理提升、田野调查归纳凝练等方式,最终形成现在的文章。欠妥之处,敬请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一、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思想认识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市委常委会和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政治考察、巡察等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各部门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和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鄂尔多斯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区工作主线的现实问题方面,鄂尔多斯市的具体做法是集中力量培训各级党政干部,通过党政干部率先学习吸收消化,再向各族群众宣讲,最终让各族人民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入脑,形成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
        (一)强化目标导向,切实抓好各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培训布局,各级党校和城川干部学院等干部培训机构确保每个班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时占总课时10%以上。在政协系统、组工系统、统战系统、民委系统、纪检系统等一系列主体班次以及青年干部班、党外干部班等长期班次、重点班次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必修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把各级干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现实表现和群众评价作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担当作为好干部”等干部评选推荐的前提条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牢政治方向、扛起政治责任,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做好民族地区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本领,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护者和捍卫者,争做新时代“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和“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好干部。
        (二)精心谋划编排,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课程。市旗(区)两级党校、城川干部学院构建起“1+8+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色课程体系。“1”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开发综述性的理论课程;“8”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民族工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党的统战工作八个具体方面开发相关理论课程;“2”是围绕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两个方面开发符合地方实际情况、具有区域特色的理论课程,为民族理论宣讲、优化培训班课程设置奠定良好的基础。涌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团结进步大讲堂”“爱我中华音乐舞蹈史诗”“聆听时代的声音”“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大会”“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形式多样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市委党校等自主开发的专题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等6部课程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好课程。
        (三)创新方式方法,优化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坚持将优化民族工作体制机制、配足配强工作力量作为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决条件,建立旗区、苏木乡镇(街道)两级民族工作专项协调机制,明确苏木乡镇(街道)的党委委员、统战委员负责民族工作,嘎查村(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队伍扩大至9235人,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人干、有人管、能做好。在此基础上,注重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一是创新一批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运用全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典型,打造沉浸融入、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情景模拟、学员论坛、互动交流、情景体验为主的“多元一体”特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有效性。二是打造一批特色教育阵地。发挥好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和干部学院的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在市委党校、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3天以上主体班次中均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课程内容,同时,整合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和各旗区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在全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11处。三是组建一支宣教团队。组建全市统一战线“同心宣讲团”和“专家服务团”,开展“培训+延伸服务”活动85场,受益2万余人。通过“六进”宣讲为抓手,组织了宣教团队开展常态化宣讲活动,通过专题辅导、座谈交流、现场讲授等方式,积极把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宣传到户,提高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认同。四是构建一套多维宣传体系。将新兴媒体和传统渠道有机结合,通过市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打造民族政策解读、民族理论阐释、民族知识科普等主题宣传介绍,积极发挥媒体的正向引导作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工作线上、线下协同推进。
        (四)坚持分类施教,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覆盖度。以共同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向纵深发展。一是广泛开展党政干部教育培训。2017年以来,各旗区、各部门按照分级分类施训原则,共举办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专题培训班297期,培训干部7万余人次。2022年以来,市本级已举办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班、全市党外干部培训班和第26期中青班等13期相关主体班次,覆盖学员2096人,铸牢相关课程占总课时20.66%。带动各旗区举办铸牢相关培训50余期,培训领导干部1万余人。实现党政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企业领导人员、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基层干部、年轻干部等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培训全覆盖。在鄂尔多斯干部培训网络学院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栏,实现网络学习动态更新、同步跟进,实现干部“随时学、随地学、掌上学”。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每年至少进行1次专题学习和1次交流研讨。二是突出抓好教师队伍教育培训。印发《全市教体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教育方案》《全市教体系统“石榴籽”育人工程实施方案》,创新推出“早读半小时”“学习夜校”“读书角”等形式,充分利用课前、课间、下班后时间,组织市、旗区两级教体部门和全市583所学校幼儿园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教育教体系统全覆盖。并要求全市教体系统548个基层党组织按期召开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三是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在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建设“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研究——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等7个课题;市委正在积极筹办“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以致力于为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提供决策咨询,为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创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论坛,携手合作、同步共赢、共享成果。促进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与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达成合作协议,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水平。
        (五)持续巩固提升,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础。全市各级党校、城川干部学院现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兼职师资134人,外聘客座教授、兼职教师140余人。全面做好讲授统一战线和民族理论政策的教师骨干的培育工作,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和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等专题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内容,不断提升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先后组织编印《习近平关于民族宗教工作论述摘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本》《民族团结进步事例选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史料摘编》《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应知应会读本》等9本系列学习教材,从根本上辅助、规范和升华教学双向活动。
        (六)坚持结果导向,建立健全干部教育评估考核机制。坚持过程考核为主、年终实地检查为辅,不断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面从严治党、全市绩效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中的考核权重,从全面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落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研究、全面贯彻民族政策、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围绕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对各旗区和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验收。通报表扬工作落实快、措施得力的部门或单位,限期督办履职不力、推进滞后的部门和单位。
        (七)坚持示范引领,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档升级。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探索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模式。制定《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规划(2021-2025)》,修订《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办法》和测评指标体系,对标对表昆明、南宁等地区,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寺院、进军营+),构建“10+6+N”工作模式(将机关、社区、嘎查村、学校、企业、连队、宗教活动场所、网络、园区、家庭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10个主阵地;以搜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史料、组织一次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讲好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唱响一批时代主旋律歌曲、演绎一批主题文艺节目、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互观互学活动等6项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向服务窗口、文化景区、公园广场、商业大街、交通枢纽等N个重点行业和服务领域拓展延伸)和三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带(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核心区;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核心区;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核心区)。目前,全市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个,自治区级32个,市级248个,9个旗区均进入自治区及以上示范地区行列。
        二、实践行动有声有色,“三交”内涵更加拓宽
        鄂尔多斯市9个旗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工作,从总体上看,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具体来说,有这样几家更为突出。
        (一)准格尔旗以“五大文化”构建“五大体系”
        准格尔旗立足当地实际,以“五大文化”,即红色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民歌文化和饮食文化为根基;“五大体系”,即理念信念、共同富裕、团结互助、传承保护和交流融合为支撑。走进新时代以来,准格尔旗循古人足迹,听岁月积淀,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努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挑大梁”、先行先试走在前。
        一是红色文化支撑理想信念。1938年冬,绥蒙工委和伊盟工委派郝文卿到准格尔旗头道柳一带做建党和建立根据地的准备工作。次年3月,王光先和郝文卿、郝文广在头道柳秘密开会,成立中共准格尔旗工作团,王光先为负责人,同年9月,伊盟工委将准格尔旗工作团改为准格尔旗工委,负责人为王光先,工委成员增加了李怀勤。1940年春夏,伊盟工委派曹布诚、李占胜、温玉山、景从德、许光录等以骑兵排为名到准旗驻防。准格尔旗工委从1939年3月建立至1941年底,存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准旗工委的建立,使准格尔旗成为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工作较早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准格尔旗的蒙汉民众在准旗工委领导下点燃的革命烽火,在鄂尔多斯各族人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准格尔旗上上下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精心推出的百年红色旅游线路成了游客和广大党员干部浸润红色精神、重温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打卡地”,这股红色热潮,为准格尔旗经济社会发展“挑大梁”走在前,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富裕增添了新的气象。
        二是产业文化助推共同富裕。准格尔旗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以新型村集体经济为抓手,精心谋划、高位推动,形成由“旗级领导挂帅、苏木乡镇牵头、民营企业参与”的帮扶体系,构建常态化帮扶助力机制,引导企业找准切入口和结合点,以“项目帮扶”“一企帮多村”“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产业帮扶,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准格尔召镇准格尔召村,满世集团以农业休闲、文化体验、度假养生为切入,整村推进综合性旅游示范项目,为实现乡村“五大振兴”积聚能量。据不完全统计,旅游区的开发带动当地产业间接收入1500余元。在准格尔召镇四道柳村,“万牛”养殖项目采取“村集体经济公司+养殖企业+矿山企业+农户”链接模式,通过高标准养殖场,将镇村、农户、企业养殖的肉牛集中进行培育。并与19家驻地煤矿企业合作,签订“肉煤置换”协议,四道柳村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在沙圪堵镇,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杏核、杏干定购协议,把原料基地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发展一个产业,绿化一片大地,富裕一方百姓,创造一个品牌。福路村还利用当地丰富的杏树资源,发展杏福茶项目,建立小作坊加工厂,在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解决了农民就业。薛家湾镇大塔村实施“驻地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利益联结共同体和“土地复垦+林果种植+劳务服务”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3+3”结对帮扶新模式,实现企业盈利、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为全市“万企兴万村”行动贡献了“大塔样板”。此外,大塔村与伊泰集团京粤酸刺沟矿业合作,承接煤矿的土地复垦项目,实现村集体年创收400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大路镇小滩子村推出“稻渔空间”,通过流转土地1260亩,实现年收入52万元,惠及258户646人。暖水乡依托“暖水山地”苹果这一品牌优势,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000万元以上,成为内蒙古第一个由“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运营管理主体的区域公用品牌。
        三是民俗文化唱红团结互助。通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由准格尔旗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地区民俗文化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骡驮轿娶亲的习俗,这种古老唯美的娶亲方式,驮着的是一代代农牧人的希望和期盼,承载的是黄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一般农村人典礼办喜事时,提前几个月就得择好办喜事的日子,然后开始订鼓匠班子,定骡驮轿,每个娶嫁日办喜事的人家都不少,鼓匠和骡驮轿都得提前预订。骡驮轿的制作与装饰工艺,成为当地民间传承久远的工艺绝活。准格尔旗人记忆里的“灯游会”是一个十分热闹且亮眼的节日。传统的九曲黄河阵用木桩布阵,彩绸彩灯装饰,场中央栽一老杆,巨龙盘延,气势非凡。准格尔旗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草原民族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近年来,准格尔旗那达慕大会、农民丰收节、乡村旅游节是全旗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活动,通过文艺节目演出、传统赛马竞技、风味美食品尝、农副产品展销等多种形式,突出“乡土、乡俗、乡情”特色。各类主题旅游节庆活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展示了准格尔旗各民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地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时代新风貌。
        四是民歌文化固守传承保护。准格尔旗位于蒙晋陕三省(区)交界,清朝初期,清政府实行“借地养民”政策,经历了三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晋陕移民背井离乡不畏艰辛从事农耕以及商贸实践活动,进一步促成各族人民在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交融。至此,饱含蒙汉两个民族文化特色的准格尔旗漫瀚调便应时而生。漫瀚调高亢质朴,抒发着准格尔人对山对水对人对情的胸怀,如饮草原烈酒般如醉如痴,如食黄米油糕一样又软又香。1996年,准格尔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作为民间文学和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漫瀚调历来被视作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每一首漫瀚调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着力表现普通民众初到准格尔旗谋生的艰辛与坚韧,细腻刻画普通民众的婚姻与生活,极致展现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更好地推进漫瀚调创作和研究的持续性发展,准格尔旗还专门设立漫瀚调艺术研究所,通过举办漫瀚调艺术节、召开漫瀚调艺术研讨会以及其他关于漫瀚调的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打造现代表现方式,将准格尔旗漫翰调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塑造新时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多举措助推漫瀚调文化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交融中的积极作用,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准格尔旗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五是饮食文化筑牢交流融合。在过去粮食困乏的年代,准格尔地靠天吃饭的自然农耕条件下,春天播种的主粮如遇上天灾歉收的年景,生长期较短,对土壤条件要求低的荞麦就是农家的救荒作物。农民会不失时机地抢种荞麦,从而才能度过饥荒的窘境。而如今的荞麦面,及以其为原料的诸多美食,随着准格尔旗日渐月异的发展,也已成为准格尔小杂粮名品之一,走出准格尔旗。准格尔旗在几千年的文化中沉淀出一种味道,能养育一个地方生存的味道。准格尔旗饮食习惯与周边地区交融,吃食种类多元化,有特色小吃米凉粉、碗托等,还有颇具地方特色的杀猪烩菜、炖羊肉以及“六六八八”宴席。饮食文化的融合与流变,蕴藏着更具穿透性的生活魅力,强化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
        (二)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从厚重历史、英雄故事、致富模范到团结家园的构建特色鲜明
        一是札萨克镇有厚重的历史。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廷为了奖赏乌审旗协理台吉定咱热西的卓越战功从乌审旗分出东哈然12个苏木新建立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清廷赠与定咱热西并封札萨克印。因定咱热西为头等台吉爵位获封蒙旗札萨克印在当时清廷封赏札萨克历史中纯属罕见。所以故称札萨克台吉之旗,札萨克旗由此得名。
        1900年,清朝政府在札萨克旗强行放垦时,该旗喇嘛庙活佛旺丹尼玛(1872-1926年),领导发动了“独贵龙”运动,多次击退护垦队和地主武装的进攻,成为著名的“独贵龙”运动领袖。1912年,联合杭锦旗的厂汉卜罗领导后套地区“独贵龙”武装。1913年,被宁夏总兵马福祥诱捕,押解至山西太原,在煤矿服役。后由北京政府释放,并委以陆军司令部高级参议头衔,予以软禁。20世纪20年代初,旺丹尼玛与一批蒙古族革命者酝酿民族解放问题。1925年10月,在张家口参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秋,任内蒙古人民革命军总司令。年底遇害,终年54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西部逐渐加快侵略步伐,在蒙古王公上层中大肆进行诱降活动,积极策划建立傀儡政权。“七七事变”后,归绥、包头相继失陷,日本陈兵黄河北岸,国民党溃军涌入伊克昭盟,局势紧张,社会动荡。1939年3月,国民政府根据沙王(“沙王”全名“沙克都尔扎布”,1876-1945年)“迁陵签请书”,决定将成吉思汗陵迁移青海。同年6月11日,用骡马轿车将灵柩请起南运。护灵人员由鄂尔多斯部伊克昭盟七旗护灵代表贡布扎布及几名各旗来的随行工作人员和巴音扎布、巴雅尔达赉等36名守护灵柩并负责祭祀的达尔扈特人组成。护送部队为邓宝珊军长的部下,由200多名全副武装的卫兵宪兵组成。“成陵”西迁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场“黄粱美梦”,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伟大斗争凝聚起了无法替代的历史作用。1943年2月21日,不堪忍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伊克昭盟札萨克旗保安队官兵,杀死了追随警备总司令陈长捷的“党务特派员”白音仓(蒙古族)。得知此事后,陈长捷不顾多方劝阻,向札萨克旗王府派兵进行镇压。见敌人已经动手,保安队司令鄂其尔巴图决定提前起义,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伊盟事变”。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国民党反人民集团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而把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称之为“宗族”。他们对于各少数民族,完全继承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政策,压迫剥削,无所不至。1943年对于伊克昭盟蒙古族人民的屠杀事件,就是明证。1949年7月7日,中国共产党伊克昭盟委员会在札萨克镇宣告正式成立;7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伊克昭军区司令部在札萨克镇宣告正式成立;同年11月26日,伊克昭盟首届各族人民代表大会在札萨克镇胜利召开,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务委员会宣告成立,统治伊克昭盟各族人的封建王公制度被宣告彻底废除。
        综上可见,札萨克旗,札萨克镇,虽然历史不长,地方不大,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演绎过伊克昭盟近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二是札萨克镇有英雄故事。札萨克镇地处毛乌素沙漠北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伊克昭盟推行“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建设方针;20世纪60年代,伊克昭盟实行“种草种树基本田”政策,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这里也出现过度开垦种地现象,导致部分地区沙化情况严重。“植树造林、治理沙漠”,伊金霍洛旗各族人民群众走在全盟各旗前面,新街(今札萨克)各族人民群众更是一马当先,当仁不让,尤为突出的是时任新街人民公社社长的王玉珊同志接到组织调令,担任新街治沙站党支部书记兼治沙站站长。为了改变“小风黄沙起,大风沙漫天”的现状,王玉珊下定决心要和风沙做一场殊死的斗争。他提出“零打碎敲不行,要干就要大干,进行大面积的封沙育林,把现有的点连成片,把片连成洲”。同时制定出“治沙站啃大骨头做示范,科学技术加土办法,动员群众走自己植树治沙的路子”的治沙方案。王玉珊和全站职工一干就是20年,黄陶勒盖作业区、新街作业区、阿鲁图作业区……一个个变绿了,一座座沙丘固定了。大片的黄变成了大片的绿。20年间,王玉珊站长和治沙站职工与沙化严重的11个村联合治沙造林,培养农牧民技术员267人,造林面积达到20万亩,控制流沙30多万亩。在治沙过程中,王玉珊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扩大治沙造林的成果。1978年初,他主动提出在新街地区搞飞播试验项目。首次飞播试验,飞播优良牧草1万多亩,当年成活率达45%以上。10年,共完成飞播治沙73630多亩。1982年,中国林学会沙漠考察团组织的飞播鉴定会在新街治沙站召开,鉴定委员会认为:“播区5年之后,植物保存率为63.2%,播区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5%-15%,增加到35%,由于成效显著,新街治沙站荣获了内蒙古自治区飞播种树种草科研成果二等奖”。1978年,王玉珊站长代表伊克昭盟新街治沙站出席了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科学治沙会议,治沙站获得国家“毛乌素沙区治沙造林技术科研奖”“科研成果奖。”国家林业局授予新街治沙站“全国治沙造林先进集体”。王玉珊同志获得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89年8月,时任国务院国务委员的陈俊生同志在伊克昭盟视察工作期间,为王玉珊同志题词。同年10月5日,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伊克昭盟行政公署作出了《关于向王玉珊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盟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学习王玉珊。1992年,王玉珊同志纪念碑所在地被伊金霍洛旗旗委、旗政府命名为“伊金霍洛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镌刻着“功在社会,利在子孙,造福人类”碑文的纪念碑在层层叠叠的绿树中矗立着,记载着原新街治沙站党支部书记、站长王玉珊率领各族人民群众治沙造林的英雄业绩。如今,王玉珊站长已经长眠于这片染绿的土地。他用大写的人生在茫茫风沙线上,为后人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拼搏精神,深深地镶嵌进后人的灵魂。
        三是札萨克镇有致富模范。在札萨克镇有这样一个人,他带领嘎查农牧民,将荒漠变成了绿洲,“原始部落”变成了先进集体,贫困牧区变成了富裕嘎查,他用优异成绩谱写出了一首动人的基层共产党员奉献之歌。他就是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门克庆嘎查阿文色林。阿文色林,出生于1955年,1986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2006年连续四年获得“全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2011年获得“全旗十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7月获得“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7月获得鄂尔多斯市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人称号。现为札萨克镇门克庆嘎查党支部书记,中央、自治区、市、旗、镇党员代表。1986年,阿文色林开始了嘎查村干部的工作之路,一干就是27年,从社长到嘎查主任,再到嘎查党支部书记,他的每一步都是饱含艰辛,但每一步都深得群众支持和拥护。面对漫漫黄沙,面对贫穷落后,他下定决心要带领嘎查农牧民走出黄沙,走出贫穷。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先从改变生态环境入手,带领着嘎查的农牧民植树种草,先后7次在嘎查进行大面积飞播造林,终于使19万亩荒漠变成了连片成块的绿洲!生态环境好了,阿文色林又开始琢磨着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事儿了。“要致富,先修路”,从2001开始,他领着两委成员积极争取资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先后投入200多万元为嘎查通电、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外界的文明气息吹进了门克庆,这里原来的封闭被彻底打破。与此同时,当年的植树造林也得到了经济回报,现在来自林沙产业的收入年人均达700余元。2008年3月份,在阿文色林和嘎查支部一班人的组织引领下,门克庆嘎查以“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注册成立了门克庆嘎查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嘎查委员会牵头入股19万元,吸收200户村民入股,每户入股3000元,股本金累计79万元。公司成立当年就承揽了中石化5公里三级油路、中石化储气站的建设工程,获得纯利润48万元,农牧民户均增收1995元,集体经济增收11万元。五年多来,公司股本金已累计达580万元,到2012年农牧民户均分红4600元,2013年完成1300万元工程量,实现纯利润420万元,农牧民户均分红8000元。分享着喜悦生活的老百姓们,无不感恩致富领路人的艰辛,无不感谢党的好政策,无不赞叹新时代民族团结和睦相亲。
        四是札萨克镇更是团结家园。距离札萨克镇政府所在地四五公里的一片草原,名字叫“查干柴达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个“村史馆”。村史馆是村史历史沿革、村史文化、民族风情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乡村记忆、村民德育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一部村史,几多乡愁,反映着村庄历史特征,凝聚着事件人物方面等内容。乡村历史展览馆的建设不仅仅反映的是辗转岁月沧桑的变化,也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近些年村民的改革步伐,也体现了札萨克镇人民政府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村史馆内目前共收藏涉及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生产农具等共540件藏品。这些琳琅满目的“老物件”浓缩了查干柴达木村过去的生产生活记忆。寻找曾经的旧物,探寻过去的故事,追寻文化之本、民族之根,村史馆的行程,总是让人感想不断,回味无穷。五百多件农牧民生产、生活的老物件,认真看一圈下来,至少一个半时钟,从春耕夏除到秋储冬藏用具,从农业生产到牧业生产,从农耕生活到游牧生活,可谓应有尽有。老物件中流淌着数不尽的春夏秋冬,老物件向参观的人们述说着昔日的三长两短,使用老物件的主人们早已不知去向,但老物件却依旧留给人们遐想无限。从老物件中,让我们看到了“茶马互市”“绢马互市”的旧场景,昔日的新街,曾经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交往的“大通道”,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更是汉民族与北方民族交融的“大熔炉”,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们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
        (三)市一中伊金霍洛校区突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线,诠释出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交融典故
        自2019年以来,市一中伊金霍洛校区每年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委培40名高中生,通过“民汉合校、统编教学”的方式,诠释了各民族之间守望相助、手足相亲,以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型事迹被人民网、中央统战部官网转载报道。2021年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被评为“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市一中伊金霍洛校区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依法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等政策,极大促进了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高,通过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充分利用课堂等学习载体,不断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不断发展和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文化基础,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三、实践过程用力不同,“铸牢意识”参差不齐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鄂尔多斯市各旗区、各部门单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过程中,速度有“快中慢”,评价结果有“上中下”。
        一是对照市委提出的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搭建“四大平台”方面,各旗区在“中心”“基地”“所”“平台”建设方面就表现出进度快慢不平衡,质量高低不均匀,开展工作更是参差不齐。如,准格尔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已经接待成千上万名参观者接受教育,可有的旗区同类型教育实践基地才刚刚通过“展陈大纲”等。
        二是对照市委提出的“六大工程”的实施情况看,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讲活动,实现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100%全覆盖。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更是千差万别,有的计划明确、实施有力,达到了宣讲和教育的目的,实现了“宣讲教育”与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有的“临阵抱佛脚”,也有几个单位拼凑起来听课凑数字的,甚至还有借口工作忙不过来往后推推再说的地区和单位。
        三是对照市委提出的组建“七支队伍”来看,大部分旗区宣讲队伍建立起来了,有的还把宣讲员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得心应手,深受各族群众欢迎,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有的选派的宣讲员既没有专业素养,也没有专业培训,只能拿着材料给听众照本宣科,效果就难以评说了。
        四是在一些业务相对专业的部门里,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认识,比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统战部、民委的工作,我们这里“标语”已经上墙了,工作人员知道就可以了,没必要非得“三番五次”那么细致吧。
        五是个别单位的组织人事干部还不知道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干部有“四个特别”(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要求,以致培养、考评、使用干部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从以上这种种现象不难看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宣讲任务在我们这个地区还非常艰巨,扎扎实实地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宏大工程。
        四、新格局应全力推进,党员干部当好标兵
        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同时提出民族地区干部要坚持新时代“四个特别”(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好干部标准。
        鄂尔多斯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市域示范创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复创为主要载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中,应着力构建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新格局,大力培养好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好干部,从而推动整个地区各行各业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
        首先,应推出有形有效有感的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挖掘整理历史典故和文献,如“秦直道”“昭君出塞”等等,用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三交”故事来教育今天的人们,增强历史厚重感;二是梳理提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事迹,如“南京知青在草原”“全国援建大煤田”等等,用身边的感人故事来引导人们,增强休戚与共之情。
        其次,扎扎实实地开展好“石榴籽+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民族团结的家庭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细胞。南京知青王强与草原牧民巴图那顺喜结伉俪50年,扎根草原一辈子的故事在宁蒙两地广为传颂、影响颇深。由此可见,“石榴籽嘎查村(社区)”范围更大、内容更广、意义更深。由此推出,“石榴籽学校”“石榴籽企业”“石榴籽窗口单位”“石榴籽模范个人”“石榴籽”品牌等等意义更浓更重。
        第三,加快成立“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研究资源,加强研究力量,集中优势兵力,高质量编撰《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读本》《鄂尔多斯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读本》,更好地服务读者,使全市各族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历史,更好地对比他人,取长补短,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第四,建议康巴什区“民族团结公园”建设过程中,应该增加一棵特色鲜明且标新立异能够网红打卡的“石榴树”,体现鄂尔多斯市各族人民群众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生动形象和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繁荣文化与培育精神的真实写照。
        第五,建议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在鄂托克前旗《石榴红了》剧本基础之上,提升站位,增加内容,打造一部史诗般雄浑厚重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鄂尔多斯篇章的现代歌舞剧《石榴红了 相约草原》。
        总而言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项历史性课题,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属于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笔者真心希望鄂尔多斯市的实践不仅有助于220万鄂尔多斯市各族人民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我们增进“四个与共”理念和“五个认同”思想的不断升华,更有助于推而广之。
 
参考文献
      1.陈育宁:《鄂尔多斯史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
      3.奇海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由来及其意义》,鄂尔多斯日报,2021年1月28日
      4.奇海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路径》,鄂尔多斯日报,2021年2月25日
      5.王春霞、牧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札萨克实践》,鄂尔多斯日报,2023年3月30日
      6.奇海林、唐达来、杨福林、侯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札萨克实践》,鄂尔多斯日报,2023年5月11日
      7.王玉琢:《伊金霍洛旗创先争优有声有色》《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7月2日 
      8.张镇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增进“五个认同”路径探索》《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月20日  
      9.郝时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章程与中华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月15日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