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创举 特色 优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探秘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2年第 作者:潘 洁 人气: 发布时间:2012-06-08
摘要:在筹备纪念建会十周年活动的过程中,研究会的领导总结出近十年来研究会创造的十个第一。其中之一便是:作为民办学术团体,第一个建立了专家委员会。那么,这个委员会是何时出现的?它的组织形态,工作方式,实际功效如何?外界可能至今不甚了然。本文试图作

  在筹备纪念建会十周年活动的过程中,研究会的领导总结出近十年来研究会创造的十个“第一”。其中之一便是:作为民办学术团体,第一个建立了专家委员会。那么,这个委员会是何时出现的?它的组织形态,工作方式,实际功效如何?外界可能至今不甚了然。本文试图作一全景式的介绍。说是“探秘”,其实是“公开的秘密”。

与研究会同生共长

  今年9月16日,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日。这个时段,大体同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市撤盟设市相重合,有人称之为“黄金十年”。鄂尔多斯从“快车道”上强劲崛起,用不到十年的时间,成为全国18个改革发展典型地市之一,而且名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5个先进地区名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发挥的作用、做出的贡献是公认的,研究会成为鄂尔多斯文化(即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鄂尔多斯模式”的构成元素。之所以如此,与研究会同时建立、同时起步运转的专家委员会举足轻重,功不可没。没有专家委员会,便没有研究会的今天。组建专家委员会,把它置于核心地段,视为“主力部队”,并充分发挥专家们研究攻关,著书立说,创造成果的潜能,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事业成功的秘笈之一。

        早在2002年春天,研究会还处于创意、策划阶段,筹备小组就指出:“近年来,一批热爱鄂尔多斯经济社会研究工作的人们开始深入地思考,辛勤地耕耘,引经据史,著书立说,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创办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把国内外有志于鄂尔多斯学研究的各界人士广泛联络起来,纳百家之言,汇百家之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让鄂尔多斯学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扬光大。”①2002年9月16日研究会成立当天,研究会的专家委员会同时面世。当时专委会由31位专家组成,主任委员陈育宁、副主任委员有潘照东、汤晓芳、郝诚之、安源、杨道尔吉。委员阵容严整,虽不能说个个是精英,但都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有的还出版过多部著作。主任委员陈育宁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史学家,时任宁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宁夏大学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他曾长期在鄂尔多斯工作,对鄂尔多斯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他的加盟和作为学科带头人,不仅仅是提高了研究会的声誉和档次,而且实实在在地充实了研究会的内涵与能力。其后不久,他推出了《鄂尔多斯史论集》,他与研究会领导一起,首创“成吉思汗文化”概念,并在学术定位,内涵方面予以论述,帮助编辑出版相应的成吉思汗文化丛书。2010年10月,他代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出席北京学研究基地主办的“人文北京”与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人文北京”中的民族元素》的演讲,可谓振聋发聩,语惊四座,为研究会赢得极大的学术声誉。几位副主任委员中,郝诚之曾在鄂尔多斯工作、生活二十多年,潘照东作为内蒙古社科院首席研究员,长期关注鄂尔多斯的历史和改革发展,这两位是“西部学”的得力干将。也是“鄂尔多斯学”的领军人物,自治区著名的学者。安源与杨道尔吉的学术造诣,我市领导与公众都不陌生,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都堪称顶尖人物。看一看专家委员会名单就会感到,研究会起步不凡,起点颇高。果然,与研究会成立大会同时举办的“鑫通建安杯”文化塑市研讨会上,围绕文化这一切入点和主题词,先后有十位专家宣读论文,不仅得到领导的重视,而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邀集市内外高层专家研讨阿尔寨石窟等保护问题,引起高层领导重视,列为国家文保单位。大家说,研究会的“第一炮”打响了。这个承诺对鄂尔多斯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广角度、多学科、高水平研究的民办学术团体,这门综合性的学问(暂时还没有公认为一个学科)立起来了。

富于创造潜能

  鄂尔多斯学究竟是研究些什么?一句话,有关鄂尔多斯的方方面面。陈育宁2002年3月22日《关于建立鄂尔多斯学的初步建议》说到“鄂尔多斯学的内涵”时指出:是以鄂尔多斯地区为对象,进行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民俗学、生态学、宗教学以及文学艺术的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与生态演变、民族关系及其特征、生产方式的演进及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政治制度与军事、考古与文献、文化艺术、语言、宗教、祭祀、民俗、人物。他同时建议:“可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研究会名誉职务、兼职研究人员、会员,在此基础上,经过积极准备和创造条件,成立鄂尔多斯学研究中心。”②后来正式成立的专家委员会,就是当初拟议中的“研究中心”。这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首创。我们九年多来接触、探访了全国许多家地方学、地域学的研究单位,没有一家是这样做的。这充分体现了研究会是要做学问,要为鄂尔多斯做贡献,也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事业的吸引,成就的感召,让更多的人乐于加入这个团队。到2011年年底,专委会成员已扩到127名。在人员分布上,以本市为主,自治区直属单位次之,还有少量的是首都以及其他省市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就占主体的本市专家队伍而言,为了不挤占行政资源,聘任的专家大部分是已经退下来的专业工作者。基本条件是了解鄂尔多斯,热爱鄂尔多斯,有一定研究创新能力与写作能力。近几年有少量中青年知识分子,科学技术专家加入进来,使专家队伍在技术上成龙配套,在年龄上后继有人。绝大部分专家并不在会部办公,而是召之即来,根据研究项目、研讨活动分配任务。实践证明,这些老专家完成得又快又好。汇聚他们的“剩余价值”不仅投入少,产出多,而且使得好多老年朋友老有所为,延长事业生命,平添几分成就感。作为没有公权力的民间学术团体、非政府组织,研究会已经逐步明确了自己的办会目标和工作方式。大约在建会五周年前后,提出了“立足学术,服务建设,创新机制,着眼发展”的理念,培育并形成了“向心,奉献,节俭,高效,低调,务实”的会风。研究会从上到下,都自觉地把各项工作纳入市党政的总体部署,置于广大读者、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努力治学,立言、资政、惠民。研究会在本市学界,树立了一种新风。多数专家既有纵观全局、建言献策的眼光和胸怀,又不避实际活动、工作的琐细与繁杂,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表现了极高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会的工作基地当然在鄂尔多斯,始终站在历史与未来,经济与文化,领导与群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部”开展攻关研究。说起来还有一个“结合”,那就是本市与外部世界的结合部。2005年,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发起,联络已经成立的温州学、潮州学、徽学、北京学等地方学团体,成立了全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并担任了两届四年的主席方。通过参加研讨,参观考察,互访等活动,一方面,频繁地介绍、宣传鄂尔多斯,把鄂尔多斯的人文精神与建设成就推向全国各地;另一方面,努力吸收别地别人的发展思路,创新理念和管理经验,实行“拿来主义”。不但在很大范围内提高了鄂尔多斯的知名度、美誉度,而且为本市领导、相关部门提供了参照与借鉴。研究会这个平台,成为了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广大群众走向富裕幸福的一个智力支撑点。

做出巨大贡献

  迄今为止,研究会举办的十几次论坛与专家研讨,都是专家们担任主角。出版的56部专著,在报刊上发表的千余万字的论文、文章,包括即将面世的纪念建会十周年丛书、画册、概论等十多部出版物,绝大部分出自专家之手。就是说,是专家们心血的结晶,无私的奉献。前面说到,研究会站在历史与未来的结合部,但又是厚今薄古,面向未来的。她没有、也不应该去搞基础理论研究,而是立足现实,归纳现象、寻找规律,提出思路与办法。她把诠释党政的战略、规划、施政方针与举措;了解、反映公众的诉求与呼声同样视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她从学术活动入手,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和谐和社风净化。研究会领导、专家从前是改革发展的亲历者、执行者,如今也决不做局外人、旁观者。专家委员会从个体到整体,时刻关注着社会热点,转型难点,矛盾焦点,愿意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或优化殚精竭虑。

  研究会举办的十几次学术论坛与研讨会,一多半是从文化入手或与文化有密切关联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成吉思汗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不一而足。有力地驳斥了外界盛传的“鄂尔多斯发展、致富,全是靠的自然资源”的误解或曲解,指出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积淀,当今的改革开放文化同样是厚重而活跃的。研究会同时关注企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主营文化旅游的鄂尔多斯东联控股集团及好多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相互扶持、密切交往的会企关系。这不仅完全符合鄂尔多斯的改革发展历程与社会现状,③而且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衡量,研究会的文化自觉和研究重点显示着相当的预见性、前瞻性。也更坚定了她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文化产业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民办的社团日益增多。据说全国已达四十多万个。我们鄂尔多斯也不下一百户。可是它们中的大多数,特别是专业类、学术类的团体,徒有虚名空架,极少开展活动。有的一年开一次年会,写一份总结;有的弄到点经费,组织几个人旅游考察一番,就算交了一年的“差”。鄂尔多斯学研究从她面世那天起,就一扫这种沉闷冷寂的气氛和无所作为的状态,频繁出手,每年都有大型学术活动。由于专家们的参与、主导,这些活动都高度务实,注重实际效果。不仅在本市的众多社团中独领风骚,而且在全国地方学领域里也称得上佼佼者。在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功能上,都远远走在前面,并且一直在发挥着带头、引领、示范的作用。当然,这同鄂尔多斯市在全区、全国科学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有关,就是说,研究会分享了全市知名度的光和热;但另一方面,研究会的精神产品和治学业绩在为自身赢得声名的同时,也为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人争得了荣誉。一位专家在一次研讨上指出,研究会对“鄂尔多斯模式”的形成起了强劲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说研究会本身就是这一模式的组成部分。她扎根于高原的沃土之上,得到了二百万蒙汉各族人民的认可。厚重的历史烟云、火热的现实生活为她提供了层出不穷的研究课题。适宜的创造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期,研究会必将与时俱进,做出新的、无愧于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的贡献!

 

 

注 释

①《关于建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创意》,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筹备小组,《鄂尔多斯学研究》2002年第一期。

②陈育宁:《关于建立鄂尔多斯学的初步建议》,《鄂尔多斯学研究》2002年第一期,第5页。

③同上。

          作者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潘 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