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对地方学建设之我见 ——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实践的启示

来源:区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温州 作者:奇朝鲁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2-26
摘要:我们从祖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来到祖国南疆浙江省的温州市,参加由温州市社科联、社科院、温州学研究中心举办的2007年区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研讨会感到十分亲切,非常高兴。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一直是令我们鄂尔多斯人敬佩、羡慕的地方和学习

        我们从祖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来到祖国南疆浙江省的温州市,参加由温州市社科联、社科院、温州学研究中心举办的“2007年区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研讨会”感到十分亲切,非常高兴。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一直是令我们鄂尔多斯人敬佩、羡慕的地方和学习的榜样,我市地县乡一级都曾多次派员来考察学习温州市改革发展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鄂尔多斯市有温州人办的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建有鄂尔多斯市温州商会。2004年4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曾派几位同志专程来温州考察学习温州学研究中心的经验并写了考察报告,市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作出批示,对我们的地方学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这次研讨会的举办,对我们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同仁来说是一次期盼已久的重要活动,是一次全国地方学和区域文化研究者聚集的学术盛会,又为我们提供了亲临温州学习取经的一次良好机会。首先我代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全体同仁向“2007年区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研讨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会议主办方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谢意!同时请与会各兄弟省市地方学同仁接受草原儿女的亲情问候和祝福!

        从鄂尔多斯学正式提出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至今刚满5周年。虽说在内蒙古乃至中国西部我们是第一家地方学研究团体,但与泉州学、扬州学、徽州学、温州学及其研究事业相比,无论是鄂尔多斯学还是研究会顶多是个“学前班”。尽管这样或正因为这样,我还是想借此讲坛,从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5年实践的启示中谈谈对地方学建设有关问题的拙见,为的是抛砖引玉、互相交流,就教于大家。下面我就鄂尔多斯与鄂尔多斯学、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和地方学建设问题谈点想法。

        一、关于鄂尔多斯与鄂尔多斯学

        许多人知道鄂尔多斯这个名字,是从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央电视台频繁出现的一句广告词 “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再往前就是电影“鄂尔多斯风暴”了。学术界知道得早一点是在上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张相文和著名蒙古史学家屠寄关于成吉思汗葬地的争论。争论了两年多也没有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唯有一点是让世人知道了中国有与成吉思汗有关的鄂尔多斯这个地方。“鄂尔多斯”这个名词确实是与成吉思汗联系十分紧密的蒙古文名词。最早文字记载于《蒙古秘史》,写作“斡儿朵思”。(巴雅尔 标音本《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P1467)“鄂尔多斯”原意指蒙古成吉思汗合罕及其大将们下榻的“宫帐”。汉意为“众多宫帐”或“宫帐群”。成吉思汗时代借指成吉思汗的禁卫军,其后逐渐演变为泛指守卫“四大斡儿朵”及“宫帐群”的人们,以后又成为由成吉思汗后裔和守护“八白宫帐”的“达尔哈特”以及敬仰成吉思汗而聚集在一起且随着祭祀成吉思汗英灵的“白八宫”游荡在漠北漠南草原上而形成的鄂尔多斯蒙古部落名称。

        15世纪中叶,蒙古鄂尔多斯部落进驻河套地区(蒙名包日陶亥,黄河几字形弯两岸地区),逐渐称这一地区为鄂尔多斯。约在1635年鄂尔多斯部归附清王朝后,清王朝开始推行盟旗制,于1649年将鄂尔多斯部划分为七旗组成一个盟,因会盟地点在伊克昭(大庙 王爱召),该地区始称伊克昭盟。伊克昭盟这个行政区名称历经清王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沿用到2001年撤盟设鄂尔多斯市。现在的鄂尔多斯市,行政区域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黄河中上游三面环绕的几字型曲弯内。西邻宁东,南邻陕北,东邻晋西,北邻自治区呼包巴三市。市域面积8.7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一个地级市,下辖7旗1区,150万人口,蒙古族等19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4%。现在是走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中国西部前列的经济社会发展颇具实力、魅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鄂尔多斯学的创立,是鄂尔多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持续协调发展的产物。据民族史学家陈育宁教授考证:鄂尔多斯是“河套文化”(萨拉乌苏晚期智人)的发源地,从旧石器晚期开始,鄂尔多斯地区是我国北方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是民族汇聚、交往最集中的地区,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最早开发和组成部分。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这块较为封闭且相对独立的地区以后500多年,一直较完整较稳定地聚居在这一地区。因此,也就较完整地保留下来蒙古族最基本的传统文化,成为蒙古传统文化标本,草原文化的集大成;保留下来了最完整最丰富最有特征的成吉思汗祭祀、苏勒德祭祀等祭祀文化;鄂尔多斯又有研究和传承地区文化的深厚传统。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又持续出现了引起世人注目并加以研究的被各路专家学者称之为“鄂尔多斯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生态现象”等等。

       以上这些具有鄂尔多斯地域和民族特色、由鄂尔多斯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现象构成的大文化体系、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相适应的生存生产生活规律等等,必然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研究的热门课题,也就构成了鄂尔多斯学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立学基础。只有“鄂尔多斯学”可以涵盖包容鄂尔多斯极为厚重的文化内涵,体现鄂尔多斯区域品牌的真正价值,能将鄂尔多斯区域有价值的信息高度浓缩化。更为现实的是它可以将“鄂尔多斯现象”或“鄂尔多斯模式”等深化为对各客体间互动发展规律、历史与现实间嬗变规律的研究,为主体所知所用。

        2002年初,陈育宁教授在“关于建立鄂尔多斯学的初步建议”中说道,对建立鄂尔多斯学“闻之十分兴奋,似乎将心中久久蕴藏的模糊想法一下子挑明了”,并提出了“鄂尔多斯学是以鄂尔多斯地区为对象,进行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民俗学、生态学、宗教学以及文学艺术的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的框架性定位。我们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把握住不急于陷于概念定义争论中的原则,于当年9月16日成立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开始了探索性实践。经过两年的实践于2004年9月16日举办了“鄂尔多斯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市内外26位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各学科角度,对鄂尔多斯学概念定义、内涵特征、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在一些主要方面有了共同的认识:

        1.鄂尔多斯学是地方学。地方学,就是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有自己独特特征、自成体系、有自身规律的专门学问;是把国内某一地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除了涉及该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民族等之外,揭示该地区在现阶段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方式等诸多方面所呈现出的特点;地方学是一门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综合科学。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2.鄂尔多斯学是以地区历史、文化、经济、民族、生态环境及其互促联动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研究“鄂尔多斯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具有强烈的为区域发展服务的意识,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面对鄂尔多斯历史与现实去探索规律,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发展规律、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和谐发展规律等,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3.鄂尔多斯学有独具特色的基本内涵。如具有独特的资源秉赋(地质矿产、生态环境、文化积淀),特殊的经济社会变革追求,易于凝聚的团队精神、地区性格和开放意识等。

        4.鄂尔多斯学以人为本,研究鄂尔多斯人及其人文精神,注重鄂尔多斯亲和力、向心力、创造力的传承和弘扬,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具有宣扬知识、揭示规律、凝聚精神的功能,发挥引导决策、服务经济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5.鄂尔多斯学是以鄂尔多斯为品牌标志,注重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代对接,打造地域大文化国际品牌,是在独有传统智慧基础上构建新区域新文化的诸多学科的集大成者。

        6.要以世界的全国的科学的眼光去看去研究鄂尔多斯学。确立地方学要有世界的眼光和大中华的胸怀。正如有专家所言,用战略眼光看鄂尔多斯学研究,要采取跨学科、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调查与分析、形式逻辑分析与辩证逻辑分析、分期与分类研究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二、关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于2002年9月16日。是经鄂尔多斯市委政府批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社团登记管理有关法规注册的民间学术团体。其成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按照本会章程,在鄂尔多斯市行政区域内的各族各界各行各业的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工人农牧民志愿申请,理事会审核批准入会的会员,现有217人。二是专家委员会委员,按照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章程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工作规程,面向全国将志愿参与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聘任为专家委员会委员,现有82人。三是从曾经在鄂尔多斯担任领导职务后调离或离退休后关心并愿意参与者中聘任顾问21人,从现任鄂尔多斯市领导职务者中聘任荣誉会长20人。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把握“立足学术、服务建设、创新机制、着眼发展”理念,举社会之力,办大众之事,开展各项活动。

        立足学术。专家委员会体现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学术团体特色,是鄂尔多斯学研究骨干力量和主力军。申报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基础研究为主开展有特色和区域优势的研究。

        1.举办各类学术研究和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如已举办了纪念《蒙古源流》作者萨冈彻辰400周年学术研讨会、鄂尔多斯学学术研讨会、两届鄂尔多斯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在区内外颇有影响且探讨回答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大型活动。

        2.出版《鄂尔多斯学研究》季刊已出21期,出版《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58期。为专家学者发表学术论文、开展学术交流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 

        3.编辑出版《鄂尔多斯学研究丛书》和《成吉思汗文化丛书》等两套大型学术丛书,以会员和专家委员优先原则,已出版著作35部,650万字。既解决了一些作者出书难的问题,又为鄂尔多斯学研究积累了学术成果。

        服务建设。以服务于鄂尔多斯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己任,以研究建设和谐文化为首要课题,服务于构建和谐鄂尔多斯为第一要务。

        1.配合市委政府提出的“文化大市”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任务,举办了“文化塑市研讨会”和“鄂尔多斯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研讨会”,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文化内涵和智力支撑。

        2.配合市委政府发展大旅游战略,参与策划研讨成吉思汗陵旅游区、阿尔寨石窟、准格尔召、察汗苏勒德等旅游文化项目的文化内涵,把握正确导向,提供学术依据,为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3.受市委政府委托,与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合作拍摄大型外宣片《走遍中国·鄂尔多斯》。是内蒙古第一家地级市在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黄金时段滚动播出一周,让海内外全面了解鄂尔多斯深入认识鄂尔多斯的电视节目。

        4.2004年9月,我会发出关于成立全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创议,得到徽州学、泉州学、扬州学、潮州学、温州学等地方学团体的响应,于2005年9月成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按照“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章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任首届轮值主席方并值编《地方学研究信息》,在各成员方积极配合下已出刊7期。互通信息,扩大相互联络和交流合作。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现有成员12家。通过这种非实体性联络组织,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使其成为全国地方学研究团体之间互相学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创新机制。鄂尔多斯学研究要创新,作为民间学术团体在体制机制上也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是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体现生存价值和发展的动力。

        1.服从政府调控配置资源,探索市场化操作运行机制,自愿组合,民主理事,自主决策,和谐办会,自筹经费,自求平衡,保持生存发展活力。

        2.政府、企业购买服务,研究会提供服务产品。承办政府部门项目由财政投入,为企业提供有偿咨询服务,注重社会效益又开辟创收途径。

        3.以学术团体的适当方式向政府有关方面反映、转呈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和民间诉求,拓宽话语权表达渠道,以便妥善解决一些敏感热点问题。

        4.改革用人和分配机制。研究会和专委会工作人员编辑、编写著作论文,参照社会劳务及稿酬标准支付费用,避免重蹈“官办”学会协会老路。

        着眼发展。着眼于鄂尔多斯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着眼于鄂尔多斯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鄂尔多斯学研究持续健康发展,着眼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自身和谐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实践中探索鄂尔多斯学研究事业和民间学术团体发展的新路子。

        1.在市委、政府领导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着手编纂具有存史、资政、外宣、育人等服务功能的《鄂尔多斯大辞典》的前期可研、组织领导及专家队伍、大纲拟定、征集词条目录等工作。该项浩繁工程进展顺利,即将完成辞条目录汇总,进入辞条释文编辑阶段,预计2008年全面完成。努力将这项大文化工程办成鄂尔多斯文化大市建设的精品工程。

        2.通过向社会广泛征集、派专人到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档案馆、图书馆等办法,搜集、整理有关鄂尔多斯的著作、论文目录,现已收集到3000多条目录,拟编辑出版“鄂尔多斯学研究书目索引”,为社会各界研究鄂尔多斯提供方便,也为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网站(http:/www.ordosxue.cn)发布最新动态、研究成果,拓宽信息交流面和发展空间。

        总之,是紧紧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紧紧依靠地方党政领导和社会大众力量,依靠各级各类专家学者广泛参与,整合资源,聚集人财智,多生产精神食粮,充实精神财富,举社会之力,办大众之事。连续五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学会”,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民间组织”和“先进学会”。

        三、关于地方学建设

        1.对地方学应有一个基本估价。“地方”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成为或称为“学”要看内外部环境诸多条件。地方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地方的大文化学。中国960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因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差异而形成不同“地方”。一个地名,一个人名就是一串文化符号。成为或称为地方学,就成为中华大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就通常所说的“全球化”概念而言,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我看文化不可能全球化。即使“全球化”那也是很遥远的事情。更何况当今世界究竟谁化谁怎样化还是个全球性尖锐问题,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多样化还在强化。我们坚守中华大文化底蕴的意志理应更加坚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理应更加强烈。因此,地方学方兴未艾应该说是好事。有学者说,建国几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现正走向“文化中国”不无道理。我看我们正在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一体的现代化中国。地方学研究和国学研究同样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为基本目标,而最高目标是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地方学建设要把握住传统。能统一传承下去的东西,即能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叫传统。大中华大传统是根基,地方小传统是特色。传统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制度等等是历史的积淀,是地方学立学之基础。这种传统对文明的进步积蓄着力量。只要我们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把握住传统去搞好地方学建设,以传统承载时尚,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必将对现代和未来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3.地方学建设要把握住核心。核心是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工程,地方学建设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始终要把握住这个核心,把握住以共同理想和道德情操、指导思想和共同精神为主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地方学建设的全过程,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地方学建设要把握住创新。地方学立学要把握住传统中的先进性、和谐性内容去创新。地方学研究要突显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核,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体现现代性中的传统性、传统性中的时代多彩性。地方学研究团体要顺应深化改革潮流,创新体制和机制,增强持续发展活力。作为民办非企业学术团体,要想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除加强自身建设外,更需要各级党政不断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的政策法规并加以落实。

        5.地方学建设要把握住资源。人力资源是地方学建设最关键最稀缺的资源。要想搞好地方学建设就要下大力气搞好人力资源整合,使众多专业性人力资源聚合为综合性人力资源形成团队。这也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在实践操作中的难点之一。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显得尤为突出。我相信,只要我们遵照党和国家驾驭转轨转型的大政方针,从地区实际和地方学建设实践出发,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创造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人力资源乃至其他资源问题总是会解决的越来越有利于地方学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孔之见,不妥不当之处切望指正。

 

        谢谢!

责任编辑:奇朝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