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我的学术活动回顾——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未知 作者:陈育宁 人气: 发布时间:2014-12-23
摘要:我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是历史专业,1967年毕业,1968年离校到部队农场劳动,1970年初正式分配工作。当时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不能正常从事专业工作。但在鄂托克旗基层工作的十年中,我并未完全放弃专业的爱好,特别是在鄂尔多斯这样一个极具民族和地域特

        我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是历史专业,1967年毕业,1968年离校到部队农场劳动,1970年初正式分配工作。当时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不能正常从事专业工作。但在鄂托克旗基层工作的十年中,我并未完全放弃专业的爱好,特别是在鄂尔多斯这样一个极具民族和地域特点的地方,有许多历史文化现象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并注意收集和积累。1980年我的工作调至刚刚恢复重建的社科院,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此开始,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一直和民族历史、地方文化的学习、考察、研究没有脱离,从而形成了我学术活动的中心内容。其中和学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工作有两段:在内蒙古社科院和宁夏社科院工作共13年(1980—1993年),在宁夏大学工作至今(包括退休后)共13年,两个13年。即使在其他岗位工作期间,相关的专业调查、课题研究也未中断。虽然一直担负着领导职务,但从思想上和自己的时间安排上,给学术研究保留一定的位置,这一点从未动摇过。

        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和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一样,有两句话可以表达我的体验:“步步前行平常心,时时努力天酬勤。”这几十年来,大体上出版了十余种学术著作(其中有与汤晓芳合作的),发表了近200篇学术文章,主持并完成了六、七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获得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我是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较早步入学术领域,也是较早评上高级职称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知识分子。现虽退休多年,但仍然带博士生,承担科研项目,参加学术活动。

        回顾几十年来的学术活动,我主要是在三个领域作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第一,    鄂尔多斯学研究。

        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上世纪70年代,我在鄂托克旗工作期间,还在文化仍然封闭的情况下,向蒙古族朋友曹纳木、热喜等调查鄂尔多斯蒙古族风俗、鄂尔多斯婚礼,并写成书稿,拍成电视片。在我面前,一下子打开了鄂尔多斯神秘的历史大门。原来在当时贫困、干旱的荒漠背后,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宝藏,她从此牢牢地把我牵住了。从那时起,至90年代末,从对鄂尔多斯亲身经历的感性认识到收集积累资料、了解历史进而进入专题研究,特别是在我接触了蒙古史这个大背景后,更深刻认识到鄂尔多斯所具有的历史典型性,增强了深入研究的信心。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一是梳理这个地区的历史线索,首先把历史演进变迁的脉络搞清楚,这是地区史、民族史研究的基础,编写了《史话》等;二是抓住几个重点问题深入探讨,如民族关系、沙漠化演变、成吉思汗葬地、田清波、鄂尔多斯蒙古风俗、近代抗垦反洋教等,对这几个重点问题的深入了解,也就对鄂尔多斯地区历史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围绕这几个问题,先后发表了若干篇论文。

        第二阶段从2002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至今。我因工作关系,对鄂尔多斯的关注与研究逐渐减少。此时,在奇朝鲁同志和鄂尔多斯市领导的重视和倡导下,为深入开发利用鄂尔多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邀我参与,提出创立鄂尔多斯学,建立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就给了我研究鄂尔多斯“梅开二度”的机会。但这次研究,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鄂尔多斯学的研究更为全面,更为系统,包括从古到今的纵向内容,也包括文化、经济、政治、民族、生态等横向内容,以及从纵、横两方面提炼归纳出的鄂尔多斯学的几个核心问题,从而使对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区研究,上升为地方学的一个品种。创建鄂尔多斯学,奇朝鲁会长功不可没,他的文化意识、执着追求、倾力奉献和团结精神,以及紧紧依靠专家委员会的办会思路,是鄂尔多斯学及研究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吸引我、激励我的力量所在。这期间,我参与了《鄂尔多斯大辞典》《鄂尔多斯学概论》的设计、编写、审定,参与了多次地方文化的研讨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在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对地方文化作了一些考察,也对地方文化及地方学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发表了一些文章。

可以说,对鄂尔多斯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我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起步之地,是基础。是鄂尔多斯的蒙汉族领导和朋友们给我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条件,使我走上学术道路,而且是不同于经院式研究的道路,是紧密结合实际、面对实际需要而去研究的道路。这一点,对我以后的研究工作、教学工作甚至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自己也认为,我的学术活动有一点较突出的地方,就是鄂尔多斯使我学会了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这也是我能坚持参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活动、支持和配合朝鲁会长的工作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对鄂尔多斯及鄂尔多斯的蒙汉族朋友们充满感激之情,今天是带着感恩之情来向鄂尔多斯的朋友们汇报的。

        第二,    民族史学理论研究。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以来,经常遇到并引起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民族史研究的许多问题,需要理论观点的概括,也需要理论观点的指导。由于中国民族史是一个有着自己鲜明特色、且庞大复杂的学科体系,一般性的史学理论难以全面准确地解释民族史上众多宏观和微观、共性和个性、规律和具体的问题,民族史学需要有自己的理论概括和理论指导,需要从一个个专题的讨论,推进到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于是,我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先后主持并完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概论》课题的研究。但进入这个领域后才深深感到,建立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体系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是需要达成共识、多学科配合、多力量合作、长时间坚持的一项工作。    

        2003年,我在宁夏大学工作时,积极推进建立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点,这个博士点设立了民族史学理论专业方向,这是目前高校民族史博士点极少设置的一个专业方向。我作为该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和这个专业方向陆续毕业的博士共同感到,为了推进民族史学理论专业的深化,需要进一步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总结,对新的认识和观点进行归纳,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来承担。2009年,我和6位博士生组建了课题组,由我负责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内容。2012年以《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为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民族史学理论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争取把近年来学界新的观点看法、认识、见解归纳进来,真正成为“新探索”;第二,以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为基础和主线,如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凝聚力、统一问题等,将诸多问题的内在联系阐述清楚,把民族史中带有规律性、特征性的东西凝炼出来,并以此构成体系;第三,这个课题的研究以新培养的博士为主力。现已结题。

        这个领域的研究,一直是我学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对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大体是从两个方面深入----

        宏观理论:解决基本认识问题,即理论指导思想。

(1)     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     中国历史的基本动力---中华民族凝聚力;

(3)     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原因---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微观理论:解决基本观点问题,即正确阐释历史。

(1)     历史上的民族观与民族关系;

(2)     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流动;

(3)     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

(4)     统一与分裂;

(5)     少数民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历史人物;

(6)      中华民族中的汉族;

(7)     民族与宗教;

(8)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以上的思路和观点也贯穿在我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第三,    宁夏地区史及西夏学、回族史研究。

        宁夏历史悠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初的最早组成部分,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水洞沟河套人遗址、贺兰山岩画、丝绸之路、唐太宗灵州会盟、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等,特别是作为西夏立国之地和回族聚居之地,构成了宁夏地区历史的最大特征。我1987年调至宁夏工作后,对于宁夏地区的历史研究,自然成为我学术活动的一个重点。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主编完成了宁夏第一部《宁夏通史》,宁夏从此有了以科学观点为指导完整描述自己地区历史的著作;接着,又以《中国百科全书》的体例为规范,组织力量,主编完成了宁夏第一部全面反映区情的工具书《宁夏百科全书》。

         作为宁夏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专业西夏学及回族历史文化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有不少空白的地方,需要进行原创性的研究。经过多年的了解及准备,我和汤晓芳共同选择了西夏艺术、西夏建筑、回族文物作为突破的重点,前后经历了十余年淮备、考察和编写,分别于2002年出版了《西夏艺术》,2008年出版了《中国回族文物》,2010年出版了《西夏艺术史》,今年结题完成了《西夏建筑研究》。其中《西夏艺术史》《西夏建筑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夏艺术史》出版后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中国回族文物》是教育部资助项目,出版后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向中央代表团赠送的文化礼品,并获中国回族学会特别荣誉奖。这几项成果都是填补空白的原创性成果。需要说明的是,这几项成果虽然是我和汤晓芳合作完成的,但主要是由汤晓芳承担的,她做了大量基础性资料工作、编写工作。我俩在长期的共同学术研究中,形成了非常默契的合作关系。她长于资料收集考证、微观论证和描述等大量细致的基础工作,我则在宏观思路、结构设计、理论概括和文字审定方面多一些承担。

        最后,谈一点探学的体会。

         (一)、应用实践

        1、要重视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更要重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善于吸收、条理、上升、归纳,唯如此,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

        2、要注意知识要点的掌握,更要开发独立思考和评判的思维能力。

        3、知识的核心是实践和创造,不是重复和记忆。

        4、文章是想出来的,是讲出来的,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

        5、“拾到篮里都是菜”。知识就在脚下,就在身边。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有收获。

        (二)、悟出多思

        1、学习是一个链条:读书是重要的基础,更重要的环节是在读后的观察、思考、联想、扩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鲁迅说,读书是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2、多思是深化读书理解、巩固读书成果、消化读书思想的有效途径;多思又是训练观察、分析、判断、表达能力的重要过程;多思是形成理论概括和理论观点的必然程序。

       3、多思的结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4、善于表达不仅仅是口才好,首先是思路清晰,逻辑合理,心中有数,否则会越说越糊涂。

      (三)、时不我待

       1、“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不仅仅是浪漫的诗句。

       2、信息太多,想法太多,必须选择;做起来就是一种必要的选择。现实的选择是最真实的。选择做什么往往是被动的,选择如何去做却是可以主动的。可贵的是要有定力。

       3、要善于支配自己,支配自己的秘诀:勤。勤能补拙,勤能形成习惯,勤能利用时间。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4、经历就是机遇,不要放过;经历就是财富,不要慢待。

 

 

 

 

责任编辑:陈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