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地方学与国学的比较研究

来源:未知 作者:张冷习 人气: 发布时间:2014-11-05
摘要:内容摘要:国学和地方学,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宝库。我们应该更多建立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推动地方学的兴盛与繁荣。 关键词:国学 地方学 比较研究 从八十年代至今出现过的两次大的文化热中,文化的兴盛与经济的发展与思想的解放是密切相关的

        内容摘要:国学和地方学,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宝库。我们应该更多建立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推动地方学的兴盛与繁荣。

        关键词:国学   地方学  比较研究

        从八十年代至今出现过的两次大的文化热中,文化的兴盛与经济的发展与思想的解放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在经济的发展中,还掀起了地方学的研究热潮。地方学的兴起和研究,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以及地方人文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兴盛,国学近几年也热了起来,先是有关国学方面的书热了起来,接着是有人把企业管理与国学联系在了一起(包括大学办国学班、企业开展国学讲座、一些企业让员工背诵国学书籍等),以致到了国家层面建设道德需要的倡导。国学的兴盛,表面的原因是经济的繁荣,因为经济与文化是互动的,强有力的经济必然要求强劲的文化作为支撑;背后的原因是道德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属于“旧道德已经坍塌,新道德尚未建立”阶段,迫切需要道德体系来对法制建设进行补充,所以说国学的兴起是综合互动的结果,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从资料上看,国学之名,兴起于民国初年,即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内涵涉及了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它最早称为“中学”,如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章太炎也说,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可以说国学概括的多,体系也庞杂,里面既有像唐诗宋词、孔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等这些好的东西,也有一些糟粕,我们要结合需要,进行区分与鉴别,适合人们心灵品味的,就让人们心灵品味;适合人们管理提炼的,就让人们管理提炼;适合人们开发智力的,就让人们智力熏陶;适合人们修身养性的,就让人们修身养性。要让国学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文化遗产的保存中实现自我提升。要让国学与工业文明及人的权利、尊严、幸福等互融互动,深入推动国学的兴盛。

        同样,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得以大大拓展,城市文化研究、交流活动也愈来愈多。这一方面表现在各地办节办会的热情上;另一方面是文化研究团体不断诞生,文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包括地方学研究会这样的机构,在各地不断涌现出来,成为了推动地域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而地方学的建立和发展,在全国学术科学舞台上立足,还要依赖于城市的自身的发展、渊源与研究理论的突破。地方学与国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是文化的沉淀。”(1)地方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人的成长与学习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在传统文化背景中长大的人,到别的地方创业发展,在延伸与发展地域文化的同时,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一、地方学的研究依托国学,可以增强其文化底蕴

       为什么要研究地方学,乃至地域文化呢?首先地方学的发展,使地方及地方城市发展的理论更加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同时城市是地方学发展的基础与脉络。一个地方,短期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的跃升,但长远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推助与人文的提升。这是地方学产生的客观需求,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文化反弹的必然结果。发展地方学,一是城市发展壮大后,特别是经济得到发展后,各个城市都开始重视对自己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和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内涵,另一方面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找到理论支撑与依据。现在许多城市要不规划混乱,要不规划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的梳理清城市历史、地理、文化、社区、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关系,而地方学涵盖了城市的许多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二是突出了城市及地方的个性。现在许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讲究盖高楼,讲究大拆大建改造,讲究宽马路,却忽略了城市属于聚落地理学的范畴。城市的风情应该建立在居民、民族风情、地缘地理等基础上,突出城市的个性,其实也就突出了当地居民的个性;地方学应该彰显地方的特色和特性,而不是让城市淹没在水泥与钢铁的建筑中。三是地方学应该突出地方的文化成分。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2)但地域文化却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一个地方有没有文化,不但要看地方的报刊杂志的数量与水平,还要看地方文化人数量的多寡。对于地方学研究者的多少,同样是地方学繁荣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地方学应该建立在地域文化以及众多文化人的支持上。文化人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提携的,他们学术上的支持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方学研究程度的深浅。先秦时代就有了《山海经》,现在出版的书上写道:《山海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生存环境、条件的关心和利用。(3)我们今天经济、交通条件等比那时好多了,更应该注重环境、地域及地域文化的研究。国学作为一门显学,研究的人员多,内容广,范围大,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支撑作用。我们对比许多地域文化可以发现,地域文化都在传统文化的范畴下保存和发展的。而传统文化与国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依托国学,进行地方学研究,这样不但可以繁荣地方学,还可以更多找到地域文化的根系与脉络,还可以增强地域文化的文化底蕴,为地域文化的彰显和发展找到所依傍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的研究和繁荣。

        二、可以借鉴研究国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地方学

      纪宝成先生指出,“国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学科,近代尤其是建国以来已受新式教育学科体系分类而被消解,分别归属于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但是分散在这些学科中的国学基本内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保留以及相应的发展,换言之,国学在今天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依然是有一定基础的。重建国学只要认识到位、时机得当、方法恰宜,具有相当大的可操作性,即主要是进行综合的技术性操作问题;对于缺乏基本素材的能力建设问题或知识结构的短缺问题,也是可以通过累积效应逐步加以解决的。显而易见,重建国学、振兴国学有前景,有支撑,有需求,有共识,有条件,适逢其时也!”(4)随着国学的兴起,现在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体系国学学习与研究热潮。这些体系包括大学办国学班、企业开展国学讲座、社会组织进行国学推广等,这些活动不但对国学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从国学热里的尝到了甜头。学习国学传统的方法与手段有很多,包括读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名贤集》等,师带徒,到国学班学习等,但也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和学习。现代西方的很多史学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国学的学习中来,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国学的成果不仅限于古代,近现代也有许多突出的研究成果;不仅限于中国,海外也有许多好的研究成果,可以供我们借鉴、使用。现在我们要放眼来看国学,在国学里不但要发现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智慧,还要推动国学在文明的融合中,适应新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对来说,地方学由于地域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加上研究时间短,研究资金少,缺乏独立的专业研究机构,许多方面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要借鉴研究国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地方学及地域文化。如地方学研究会和大学合作办班、和企业开展地方学研究项目、和社会组织共同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为繁荣地方学及推广地域文化做出贡献。研究地方学,挖掘地域文化,也可借助考古学的力量。彭林先生在《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里说:“中国考古学,是20世纪初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考古学无疑是发展最快、成就最为辉煌的学科之一。”(5)如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发现和挖掘,对研究鄂尔多斯早期的环境变化、土地利用、经济形态、历史变迁、文化交往等有着重要意义。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报道,宁波方太集团和《南方周末》发起主办的“方太青竹简国学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该活动是“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的年度总结,意在藉由国学大师、专业教师、民间国学倡导者、媒体等之口,反思一年来的国学普及行动,辩论国学社会话题,纠正国人对于“国学”认识之偏误,为“国学”正位正名,并力图为新世纪的“国学自修”指明一个方向。(6)地方学研究会也可以和学校、企业举办地域文化论坛,论坛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既可以让许多文化人参与,也可以让本地学者和外地学者互动,通过活动推广地域文化,发展地方学,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内涵。

        三、以人为本,推动国学和地方学的研究

      推动国学和地方学,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过去我们有不少国学大师,如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陈寅恪、赵元任、刘师培、黄侃、钱穆、顾颉刚等,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延续国学的兴盛,在我们的国学不继时,海外的牟宗三、徐复观、南乐山、杜维明、余英时等在国学的研究上成果迭出。这给了我们启发,也给了我们压力。我们要复兴文明,重建国学,首先的任务是重建人才队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研究队伍,重建国学便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以致会流于形式。我们不但要在高校建立研究队伍,还应该在民间组织、社科机构、文化单位等建立研究队伍,让这些人进行学术交流,深入研读国学经典,进行国学知识普及,推动国学的繁荣。与此同时,地方学研究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许多地方学研究会、地域文化研究机构面临着人员少、活动单一、中青年人才稀缺的困境,解决的办法就是引导与支持地方研究机构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广泛开展关于地方学、地域文化的活动,使更多的人愿意研究地方学、支持地方学,理解地方学,以及通过与地方院校的合作,建立地方学专业,培养地方学、地域文化研究人才,使他们深入田野调查,查阅地域书籍,开展对外交流,成为地方学、地域文化研究的骨干力量。现在许多地方建立了博物馆,也为地方学实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

        在国学的问题上,现在应该进行三个区别,一个是传统文化与国学的区别,国学的许多方面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但传统文化并不单单指国学;二个是应该对作为学术的国学与作为道德需求的国学进行区分,作为学术的国学应该大力研究与辨析,而作为道德需求的国学说白了教育人的,并可能断章取义模棱两可;三个是要区别国学与伪国学,国学是知识,而伪国学是借国学为名的知识大杂烩。如殷海光先生对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分析,则集中体现了他的逻辑学水平。他认为:“体”与“用”的划分实际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个玄学的构想。在地域文化的研究上,也应该有三个区别,一个是应该把地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区分。许多人一谈地方学,就要谈地域文化,认为任何的一种民族文化,都源出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次次地融合、汇聚、升华,最终凝结成不朽的人类文化精神。(7)地方学是文化产业地域化的产物。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地域文化不是地方文化,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理性、风土性等特性,而地方文化要简化得多,它只是对地方文化性概念的概况与总结。二是对地域文化与地域城市文化进行区别,现在许多人研究地域文化,认为该地区中心城市的文化就代表了该地域文化,其实不然,这是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可以放在一起研究但不能代替。三是对地方学和地方文化进行区别,地方学是一门学科,地方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把这二者混淆在一起,往往会用文化来认识与解释地区内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和人物,但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学术商榷。

        总之,我们应该抱着一颗诚心来研究国学,以至地方学、地域文化,傅马克先生说,中国有上(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很多东西,包括在政治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这是中国的独特性,而这些都可以变成对企业管理重要的因素。(8)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不是几十本书,几个方面就可以概括,重要的是要进行感悟和体会。地方学的研究,也需要许多我们进行许多田野调查、书籍考证、实物旁证,需要许多人的努力,如同许倬云先生所说,“同时,中国文明体系中,有一批胸存关怀的士或儒生,在野在朝,用进退藏,这批儒生、士大夫遂成为中国社会上长期存在的知识分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开展而尽力。”(9)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许多地方早有建制,先人在开疆拓土留下斑斑血汗的同时,也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顾颉刚、史念海在《中国疆域沿革史》里写道:“自郡县肇建而地方制度与区划,始稍见完善。厥后诸代建置之情形,各有不同,或因前朝旧规,或自创设新制,故汉州、唐道、宋路、元省皆成一代之主要地方制度,其名称虽异,而其演变之迹尚可循求。”这些对于我们从事地方学研究,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10)确实如此,国学和地方学,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宝库。我们应该更多建立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推动地方学的兴盛与繁荣。

(1)李泽厚著,《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

(2)王力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4月第2版。

(3)沈文凡主编,黄震云著,《山海经》,长春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4)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理论参考》,2007年第7期。

(5)彭林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6)《方太青竹简国学论坛举办》,《中国产经新闻报》,2010年11月29日。

(7)葛均义,《作家与地域文化》,《黑龙江日报》,2006年3月28日。

(8)陈雪频、吴亦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管理智慧》,《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4月30日。

(9)许倬云著,《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贵州出版集团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10)顾颉刚、史念海著,《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冷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