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论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研究的文化基础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刘开美 人气: 发布时间:2013-05-06
摘要:地域文化与地方学,属于文化现象与文化学科。研究地域文化与地方学,首先需要谈谈文化。当然,这里不会对文化的认识进行全面阐述,只是结合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研究,就文化的基本内涵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文化的内涵界定 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

        地域文化与地方学,属于文化现象与文化学科。研究地域文化与地方学,首先需要谈谈“文化”。当然,这里不会对文化的认识进行全面阐述,只是结合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研究,就文化的基本内涵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文化的内涵界定

        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文化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异较大。因此,研究地域文化与地方学问题,首先需要对文化的内涵加以界定。这样才便于把研究的问题放在界定的内涵中去把握和思考,学界也才便于交流和理解。

        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文化的内涵表述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笔者认为,这是对文化内涵本质界定较为科学的表述,但尚不全面。这正是笔者关于文化内涵的界定与这一表述之间的区别所在。在笔者看来,纳入文化内涵之中的“所获得的能力”与“创造的成果”,从广义上讲,都属于“成果”的范畴,只不过前者属于人类在自身发展上所创造的成果,而后者则属于人类在认识世界上所创造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所界定的文化内涵,已经包含了这一表述的内容。这是两种关于文化内涵界定的相同之处。然而笔者界定的文化内涵与这一表述相比,却多了“活动”两个字。这正是两种关于文化内涵界定的不同之处。笔者认为,纳入文化内涵之中的,不单是“成果”,而且应该包括“活动”。尽管不是所有“活动”都能创造出“成果”,但是只要人类一旦进入实践,其“活动”便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属于“文化”的范畴。由此可见,关于文化内涵的两个界定,虽然只有“活动”二字的差别,但对揭示文化的本质内涵,却是大不一样的。因为这个问题要在随后的论述中涉及,因此在这里便不展开讲了。

        笔者关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总和的界定,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属性,说明了文化的结构形式,反映了文化的表现内容,构成文化内涵的基本观点。笔者在以下阐述中将逐一加以说明。

        二、文化的本质属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总称的内涵界定,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属性。笔者界定的文化内涵包括两部分的内容。“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这一部分,讲的是文化的结构形式和表现内容;而“人类社会实践”这一部分,则讲的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总的来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地域和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就是说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的连结下实践的结果。因此,地域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文化形成发展不可须臾缺少的要素。正因为地域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在文化形成发展中的这一地位和作用,便构成了文化民族独特性与历史连续性的本质属性。

        任何文化都具有民族性的显著特征。作为共同地域中共同生活具有共同语言文字和共同社会心理所形成的民族性,是诸文化间彼此区别的根本原因。正因为这种民族性,才使得人类社会不同形态、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文化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独特个性和风采。为说明文化民族性的本质属性,《文化界说》中曾讲过一段笑话,说有家咖啡店,各国的顾客经常来喝咖啡。咖啡店卫生不太好。一天来了几个客人,每人要了一杯咖啡。咖啡拿来了,每个杯子里都有一只死苍蝇。英国顾客一看,便默默把钱放在杯子下边,很绅士风度地走了,一言没发。日本顾客一看,马上拍起桌子,大声训斥服务员一顿。旁边坐着一位美国顾客,用手指一勾,招呼服务员说,在我们美国,咖啡归咖啡放到一边,苍蝇归苍蝇放到一边,要吃不要吃苍蝇,要吃多少,由顾客自己放。这段笑话形象生动地说明,哪怕是咖啡店中遇到一件不卫生的事,不同民族的人也会有不同对待的态度。民族性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性在这里体现得何等鲜明!

        任何文化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现象。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指出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民族赋予文化不同的民族特点。在阶级社会中,文化不同程度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新旧文化之间存在着批判改造与继承发展的关系。不同民族的和不同阶级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在这段关于文化历史连续性的论述中,说明了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阶级社会里的不同阶级之中,文化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不断发生、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文化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多姿多彩的,各具特色的。而不同文化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并非是彼此隔绝、孤立发展的。同一国家、同一民族新旧文化之间并非是彼此割裂、自生自灭的,而是批判改造、继承发展的,从而保持文化的连续性。正是因为这种历史连续性的本质特征,才使得人类社会的文化得以推陈出新、传承发展。

        当然,在专家、学者中,对文化本质属性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文化的本质属性除民族性之外,应该是时代性,而不从历史性上把握文化的本质属性。其实,文化的时代性与历史性,本来就是一回事,只是表述不同而已。他们所以使用时代性的概念而不使用历史性的概念,主要出于回避阶级性是文化属性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从历史性的角度认识文化属性,就不能回避文化在阶级社会中会不同程度地打上阶级烙印的情形。使用“时代性”而回避“历史性”,似乎文化阶级性的问题就可以不存在了。其实不然,因为文化时代性的属性表明,作为处于阶级社会的时代里,文化具有阶级性的属性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很简单,生活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不可能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由此可知,作为文化的本质属性,历史性的表述与时代性的表述并不矛盾。因此,民族独特性与历史连续性,应该是文化的本质属性。

        三、文化的表现内容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总称的内涵界定,反映了文化的表现内容。人类社会实践随着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其活动及其成果不断丰富,文化的表现内容也日益多样化。然而,尽管如此,文化的表现内容实质都在于人。人,不但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而且也是文化表现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化”,离开人就无文化可言。

        尽管文化就是“人化”的观点日益为人们所共识,但是对“人化”的理解同样不尽相同。有的从文化功能的层面来理解“人化”,将“人文教化”界定为文化的内涵,表现为文化的内容。当然,“人文教化”原本就是文化的本义,文化不失“人文教化”的功能,但是仅从功能层面界定文化的内涵,显然过于窄狭,不能全面反映文化的内涵。因为在笔者看来,“人化”中的“化”字不应该从动词上去理解为“教化”,而应该从形容词上去理解为“完全”的意思。这样,“人化”就应该是“完全的人”,也就是“完全是人”的意思。所谓文化就是“人化”,讲的就是文化表现的完全是人。

        有的还从文明进程的层面来理解“人化”,将“使得人从一个本能的人慢慢地变成社会的人”,“从原始的动物、从原始的野蛮状态慢慢地文明起来”,界定为人化。固然“文化”与“文明”密不可分,因此,有的将“文化”与“文明”通用。但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在笔者看来,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成果。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文明则是人类开化、社会进步状态的标志。由此可见,文化与文明相比,文化的外延更宽泛些,而文明的外延则要窄狭得多。“使得人从一个本能的人慢慢地变成社会的人”,“从原始的动物、从原始的野蛮状态慢慢地文明起来”,这是地道的从人类开化的角度,阐明文明是较之人类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的进步状态。因此,对文明的表述是确切的。但是把它归结为对文化内涵的全面把握则是不确切的。因此,把对文明的理解用来解释“人化”,难免产生歧义。前面在界定文化内涵时笔者所以会增添“活动”二字,将其表述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正是基于对文化就是“人化”的理解。因为笔者认为,既然人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同时也是文化的表现内容,因此,只要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不论这种活动是否取得成果,也不论所取得的成果是否成为人类开化、社会进步状态的标志,都应属于文化的范畴,否则我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内容的把握都会是片面的。

        四、文化的结构形式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总称的内涵界定,说明了文化的结构形式。人类社会实践的形式,决定了其活动及其成果的形式,表现为文化的结构形式。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实践的具体形式日益多样化。但就其基本形式来说,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这是处理人同自然界关系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生产实践的发展要求创立和维护那些适合于它的社会关系,调整和改革那些不适合于它的社会关系,这就要进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主要是阶级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主要是阶级斗争。因此,阶级斗争对于人的认识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三是科学实验。这是由前两种实践形式分化出来的,是同前两种形式紧密联系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种实践形式。正是人类社会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结构形式的层次性。

        从不同的层面上,文化可以分为属性形式、表现形式和具体形式三种类型。首先,就文化的属性形式而言,文化的结构形式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两种划分。“两分法”把文化分为物质型文化和精神型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被列入精神型文化之中。“三分法”在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外,把制度游离出来作为一个层面。在笔者看来,任何文化,物质是其载体,而精神则是其核心。至于制度机构既有物质的成分,又有精神的成分,本来就包含在物质型和精神型文化之中,将其无论是划分为精神型文化之中,还是游离出来划分为另一层面的文化,都是不可取的。因此,从属性上划分文化的结构形式,笔者认为还是“两分法”更为恰当些,只是不要将制度机构列入精神型文化之中,而应分列于物质和精神两类文化之中。按照“两分法”的文化属性形式,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便构成广义文化,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精神成果,则构成狭义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尤其是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则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对社会发展影响更为深刻。

        其次,就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言,文化可分为四类:一是文化残余。这指的是一类过程、习俗、见解等,习惯势力使它们进入了与其所源出的社会形态全然不同的新的社会状态,它们因而成为新文化状态所源出的旧文化状态的物证和实例。在所有的社会里,残存下来的古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可以作为明了以往文化阶段因素的证据和实例。当调查者无法直接了解上一代文化轨迹的,它可以提供有力的线索。这是粗始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二是集体记忆。这是指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所形成的记忆。它经过日积月累,不断沉淀,在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记忆的过程中世代传承。三是历史文献。这是指语言符号和文字产生后,某一群体或民族把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书写下来,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中有些部分被人们经常传诵,可称之为典籍,成为研究某种文化的重要依据。四是人的行为。这是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它从时间上看是活动者过去的回溯性、未来的前瞻性和现在的现实性的交汇;从空间上看则是活动者各种地域性的转换和互动;在结构上既有个体性、群体性或组织性,也含有本能的、无意识和意识活动的各个层次,因而是某种文化真实、全面和集中的反映。

        最后,就文化的具体形式而言,文化的种类繁多,在划分上并无常式。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文化的具体形式会更加多样化。但是最基本的文化具体形式却是相对稳定的。在众多的文化具体形式中最基本的可以概括为经济、政治、文化(指教科文等具体门类与观念形态的具体形式)、社会和生态五大类。这五大类的文化具体形式,涉及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在这五大类文化建设中,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综上所述,文化的内涵界定、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的表现内容和文化的结构形式,构成文化的基本内涵。它对于认识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的基本内涵,把握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的研究外延,构建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的研究体系,提供了文化基础。

 

       作者:湖北省宜昌市社科联原副主席、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刘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