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论坛研讨

旗下栏目:

在首届“阿尔寨文化与幸福鄂托克”论坛闭幕会上的总结发言

来源:首届鄂托克·阿尔寨文化高层论坛 作者:陈育宁 人气: 发布时间:2011-06-09
摘要:在首届阿尔寨文化与幸福鄂托克论坛闭幕会上的总结发言 兼谈对阿尔寨文化的初步认识 陈育宁 (2010年8月31日,根据录音整理) 一、论坛基本情况 这次阿尔寨文化论坛是由鄂托克旗旗委、政府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一次专题论坛。是首届中国阿尔寨文化节

                                        在首届“阿尔寨文化与幸福鄂托克”论坛闭幕会上的总结发言

                                                           ——兼谈对“阿尔寨文化”的初步认识

                                                                                     陈育宁

                                                                (2010年8月31日,根据录音整理)

        一、论坛基本情况

  这次阿尔寨文化论坛是由鄂托克旗旗委、政府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一次专题论坛。是首届中国阿尔寨文化节的一个重要组成活动。参加本次论坛的来自各方面的专家50多位,提交论文35篇,18位专家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其中包括来自蒙古国的专家。会议交流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阿尔寨石窟艺术、地域民族文化,也包括鄂托克旗的文化建设。有研究,有建议,也有热烈的学术争鸣。会议开始前,大家参加了文化节的盛大开幕式,进行了参观,进一步了解了近年来鄂托克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特别是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在会议开始时,旗委书记郝健君同志讲话,提出要以“阿尔寨文化”作为鄂托克旗的文化品牌,把文化建设当作一项战略事业积极加以推进,使我们看到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建设文化大区所取得的明显成绩。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朝鲁同志也介绍了自研究会成立以来近十年中参与和推进阿尔寨石窟文化研究的情况和取得的进展。整个会议气氛很好,主题有吸引力,专家热情很高,学术气氛浓厚。时间虽然短,但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达到了旗委、政府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对这次论坛的要求。

        二、从文化上看发展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阿尔寨文化与幸福鄂托克”,我认为这是从文化上看发展、促发展的一个主题。经过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鄂托克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资源利用、结构转型、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以及工业园区建设、循环经济实践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成为中央肯定的科学发展的“鄂尔多斯模式”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我们感受非常深。据统计,2009年鄂托克旗GDP205亿元,增长32.3%;财政收入25亿元,增长15.7%(一般性财政收入9.5亿元,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0元,增长29.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增长16.2%。全旗森林覆盖率20.6%,植被覆盖率75%。是全国县域经济西部百强第10位,被授予“中国绿色名旗”称号。

  这些巨大的变化,对于了解鄂旗过去的人来讲,无不感到惊叹。上个世纪70年代我曾在鄂托克旗工作,我记得在十年的时间里,最经常的工作是抗旱救灾,最常设的机构是抗旱办公室,最常用写材料的词句是“十年九旱”,“捧着金碗讨饭吃”……,向上级的要求是救济、补助。那时全旗年财政收入大约200~400万元(未分旗)。如今这种状况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但人们还是要问,为什么在这么短的一段时间里,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个问题在西部有普遍性。

  我认为除了大环境和经济原因本身外,从更深层次看,还要从思想文化的形态上寻找原因。决定一个地区竞争力的不仅有资源、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文化氛围、生活方式以及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等软实力。任何一个地区的开放和发展,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包括人们社会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识西部的问题。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有两层含义:一是外在的西部,是指西部的自然、地理和资源;二是内在的西部,是指西部的历史、文化、民族。西部地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众多民族诞生地,相当长时间的政治中心地。这是中国西部的最大特征。只有把外在的表象和内在的特质结合起来,才能认识一个完整的西部,而把握其内在特质,这是认识西部的关键。鄂托克旗就是一个具有这样特点的地区。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看到的鄂托克旗是贫困,是生态脆弱,有丰富的资源而未能形成经济优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是外面人首先看到的表象。当我们对这个地区深入了解了,这时候在我们心中,还有一个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鄂托克,那就是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不深入进去,就了解不到这些。一提起有着神秘色彩的古老的百眼窑、百眼井,一提起享誉海内外的鄂尔多斯婚礼和祝酒歌,一提起久负盛名的乌兰牧骑,一提起草原“软黄金”阿白山羊绒,在我们心中充满着崇敬,有抹不掉的记忆。我们只有既看到外在的鄂托克,又看到内在的鄂托克,才能在今天的开发和建设中把外在的开发和内在的传统继承有机地结合起来。两种资源都需要开发,都是发展的动力,这样就能使经济文化互补互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调动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形成综合实力。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调动人们认识这个地区,对这个地区产生感情,产生自豪感,产生守望它的凝聚力,这是别的东西不能替代的。今天,鄂托克旗举办阿尔寨文化论坛,就是一个整合和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我想这就是我对本次会议主题的解读。

        三、关于阿尔寨文化

  在鄂托克旗丰富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中,阿尔寨石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高,影响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用“阿尔寨文化”来命名和概括鄂托克的地域文化是适合的,“阿尔寨文化”成了具有鄂托克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而形象的符号。

  一般来讲,一个地域文化的品牌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这一地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影响力较大、甚至是唯一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这也是我们对一个地区文化资源的一种认识,一种整合。

  据此,我认为,“阿尔寨文化”涵盖如下主要内容:

  (一)以阿尔寨石窟遗址和壁画艺术为代表的石窟文化

  这是这次会议讨论和考察的一个重点。阿尔寨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直到明(北元)末清初停止开凿及佛事活动,前后绵延近1300年。到目前为止,共发现65座石窟,22座浮雕石塔,山顶有6座建筑基址,石窟内存有近千幅壁画等历史遗存。壁画除了大量宗教内容外,还有许多世俗壁画,还发现大量珍贵的早期回鹘蒙古文榜题。这是一座集寺庙、宫殿、石窟建筑、摩崖石刻造像、壁画、雕塑、回鹘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题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内蒙古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也是我国规模较大的西夏、蒙元时期的石窟寺。2003年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尔寨石窟文化包含了鄂托克地区悠久历史的大量信息,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特点。是众多民族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共同创造的文化,是这个地区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资源。此外,也有部分专家认为,阿尔寨石窟壁画中还流传着许多成吉思汗晚年活动于此的传说。

  (二)传承蒙古古代的祭祀文化

在阿尔寨石窟附近的乌仁都西山,尊奉着当地蒙古族民众祭天、祭山神、祭成吉思汗苏勒德的敖包。传承和保留着13世纪就已形成的蒙古帝王祭祀仪式。在沙日布日都传承着成吉思汗四子托雷的伊金宫帐祭祀,在额仁陶勒盖传承着成吉思汗弟弟别里古台祭祀。除了这些特殊的祭祀和普遍存在的蒙古牧民传统的祭天、祭祖、祭山、祭敖包活动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是,每家每户牧民门前都设置苏勒德祭台,供奉着威武的苏勒德。这是鄂尔多斯蒙古特有的祭祀活动,它把古老的萨满教祭祀、藏传佛教的祭祀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成吉思汗的英雄崇拜和对吉祥生活的祈祷。这些祭祀活动有传统的程序、仪式,有祭文祭词,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流传至今蒙古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三)充满魅力的蒙古族传统民间文化及移民文化

  由于鄂尔多斯蒙古的特殊地位及经历,以及驻牧河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民族关系环境,使长期生活在鄂托克草原上的蒙古族民众保留和继承了古老的蒙古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同时又受到了藏传佛教和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而且流传、保留得非常完整。如以“鄂尔多斯婚礼”、敬酒歌、送亲歌等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以及“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等民间文学,不仅传承不断、传播久远,而且不断地孕育出新人新作。使古老的传统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地区文化形象的标志。从清代以来陆续从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移民而来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民众,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融合生成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和风俗习惯,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力。正是这种融合力的长期存在和日益牢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和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也成为今天各民族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动力。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立在长久以来民族间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如果民族间长期不能相互沟通,不能相互认同,文化之间有隔阂,遇上一点事情,就会激化矛盾,和谐的基础就会削弱。提炼这一点,也是阿尔寨文化的一个内容。

  除此而外,在鄂托克地区,阿尔巴斯山的岩画,查布的恐龙遗迹化石,桃力民老根据地,生态演变的历史经验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但我认为前三条是阿寨文化的主要支柱。

  从以上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中我们看到,鄂托克地区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活动地区。各民族互相交往,经济上相济互补,文化上相互吸收,结成了紧密的关系。阿尔寨文化是多民族交往的反映。各民族在这片草原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在艰苦贫困的环境下,造就了他们淳朴忠厚、易于聚合的优秀品格,以及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优秀品格和精神财富,在今天表现为群体性的摆脱贫困、渴望富裕的强烈抗争意识和解放思想、敢闯敢干的开拓创新气质。这种传统文化所铸就的民族精神,一旦有了合适的外部条件、政策环境,就会迸发出来,就想干、敢干、会干,就成为解放生产力、武装生产力的强大智力支撑和力量源泉。这不能不是鄂托克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内因。

         四、贵在建设

  专家们在讨论中认为,“阿尔寨文化”这一命题已远远超出了原本所指的石窟文化的范围。这次会议对“阿尔寨文化”取得了新的共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专家们指出,“阿尔寨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一座地区文化资源的宝库。但同时也指出,要把“阿尔寨文化”立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它还需要呵护、培育、完善,需要为它提供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条件。

  专家们建议,当前“阿尔寨文化”的建设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1.资料建设。一个文化要立起来,首要的基础工作是要收集有关文化资源的各种资料,包括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民间传说资料等,有计划地把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分类整理,这是一项基础工作。

  2.要进一步把“阿尔寨文化”的概念明晰起来,要研究“阿尔寨文化”的内涵、重点和主要内容是什么?要理清思路,搭起一个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

  3.要组织一支队伍。包括退下来的熟悉地方情况的老领导、老同志、聘请的专家,还有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以及业余爱好者。把这几部分人组织起来,建立平台,有组织,有活动,有任务,有管理,而且能坚持下来。要把阿尔寨文化变成社会文化、群众文化,不是少数人的研究就能做到的。要走向广大民众之中,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而首先应该有一支骨干队伍。

  4.要有规划。一个是研究的规划,一个是社会应用的规划。研究的规划,要按照一个学科的要求,列出专题,组织力量,分工进行。一年搞上三五个题目,带动起来,三五年就可能使“阿尔寨文化”丰满起来。在这一点上不妨借鉴鄂尔多斯学八年来所取得的经验。重点立项题目要有带头人,组织成课题组,坚持不懈,必然会有成果,有突破,有建树。另一方面是要使学术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创新的目的在于为社会服务。今天在讨论中许多专家对鄂托克旗如何更好地推进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等提出了不少建议。利用好刊物或网站,只要坚持办下去,就一定会有成效。

5.保护的问题至关重要。有的专家提出要全方位保护石窟遗址,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提出建立生态文化保护区,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今天下午会议的发言中,夏日同志提出了四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其中一个建议就是以我们论坛专家的名义,呼吁切实落实阿尔寨石窟的保护规划。

6.要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是最重要的条件。希望这次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党委、政府要重视这批专家的意见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要给任务,提要求,抓落实,要成果,把阿尔寨文化建设作为地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起来,打好这张文化牌,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搞几年,肯定会有明显的效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陈育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