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历史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党项、西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简史与文物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作者:甄自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1-06
摘要:翻开鄂尔多斯地区古代史,辽宋夏金时期是本地区占据民族最繁多、战争最频繁、历史最复杂、社会变化最剧烈的年代,是契丹、北宋、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进行激烈争夺和走向统一的时期。这个时期,在鄂尔多斯高原留下了众多的文物遗迹。 一、党项在鄂尔多斯高
          翻开鄂尔多斯地区古代史,辽宋夏金时期是本地区占据民族最繁多、战争最频繁、历史最复杂、社会变化最剧烈的年代,是契丹、北宋、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进行激烈争夺和走向统一的时期。这个时期,在鄂尔多斯高原留下了众多的文物遗迹。
          一、党项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历史和重要文物
          党项族是中国西部古老羌族与源出东北的鲜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南北朝末期,党项生活在今青海省东南部和四川省松潘县以西的山谷地带,主要以畜牧业为生。
        (一)助唐平叛、受封壮大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夺取河西、陇右之地,这些地区的党项部落再一次东迁到银州以北、夏州以东地区。此后,唐代宗将居于庆州的拓跋朝光所率的党项部众迁往包括银州、夏州在内的陕北地区和鄂尔多斯东南部,号称“平夏部”。
          公元883年,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中有功于唐,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从此夏州拓跋氏称为李氏,统辖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鄂尔多斯肥美的草原为党项平夏部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在鄂尔多斯腹地地斤泽一带有广阔的牧场。日积月累,平夏部在鄂尔多斯南部地区的夏州、绥州、银州一带逐步发展成割据势力。
          宥州故城又名城川古城,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镇,新宥州,是唐王朝专门为内迁的党项人而设。
        (二)继迁抗宋、大功告成
          公元982年,宋太宗开始与平夏部争夺夏州。李继捧族弟李继迁,时任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不愿内迁,留居今陕北地区的银州。李继迁是党项族杰出首领,他生于银州无定河侧。李继迁等认为 “虎不可离于山,鱼不可脱于渊”;他们开始了抗宋斗争。斗争初期,李继迁败多胜少,甚至老巢地斤泽也被宋军偷袭,母亲与妻子被俘。公元998年,李继迁的抗宋斗争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该年宋太宗死,真宗即位,宋真宗妥协退让,年底封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归还拓跋氏旧日领地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又成为平夏部的统治中心区域。
          统万城,该城为大夏国时期的都城。统万城在党项时期作为平夏部拓跋党项及李继迁的根据地夏州。
乌审旗十里梁排子湾党项墓地,多年来,在陕北和鄂尔多斯交界处发现了一批唐、五代、宋初的党项族拓跋氏贵族的墓志刻石,在乌审旗十里梁排子湾墓地出土的墓志有七处。
          地斤泽,《宋史·夏国传》记载:“泽距夏州东北三百里”,《西夏书事》卷4记曰:“地斤善水草,便畜牧”。2014年秋冬,陈育宁先生与鄂尔多斯当地蒙古族和汉族的地方史专家仁庆道尔吉、杨道尔吉、郝继忠等询问商讨,进一步落实史籍中记载的地斤泽的方位,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认定今乌审旗北乌审召镇境内的胡同查干淖尔即地斤泽。
          二、西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历史和重要文物
          1038年,西夏王朝建立。西夏建国后仍然重视对夏绥银故地的经营,在陕北地区设立银、绥、盐、麟、府等州,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了丰州、胜州、夏州、宥州等。
          丰州城与北宋烽燧线,准格尔旗北宋烽燧线共20余座。在烽燧线东南端,分布有宋代城址3座,分别为丰州故城、永安砦和保宁砦。辽宋夏金时期,鄂尔多斯东部成为西夏、辽、北宋争夺的重点地区。
          西夏窖藏,大部分西夏窖藏以及宋代烽燧线均分布在西夏与辽、北宋的交界地带。在鄂尔多斯发现的11处西夏窖藏中,比较典型的有新民渠窖藏、陶利苏木窖藏、敖包渠窖藏、白圪针窖藏、瓦尔吐沟窖藏等。
          鄂托克旗哈龙贵西夏参知政事墓(灵州节度使),据考证,碑文记载的墓主人为世代贵胄, 以兵马为务, 活跃于西夏李乾顺、李仁孝两朝,很有可能还担任过黑山威福军之监军, 最后官至参知政事。
        (二)蒙古攻打西夏
           西夏仁孝帝以后,由于皇室日趋腐朽软弱,外部蒙古强敌威胁,内忧外患加剧,因此在短短的34年中,帝位五易,衰落之势不可逆转。从1205年至1227年的23年中,成吉思汗对西夏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进攻。
           乌仁都西西夏石城和鄂托克旗西夏长城,西夏克夷门可能在今苏白音沟,西夏右厢朝顺监军司驻地可能在今乌仁都西西夏石城一带。
           阿尔寨石窟,石窟第31窟西夏武士引弓乐舞图、第33窟西夏将士渡河图均为西夏壁画。
          三、鄂尔多斯高原党项、西夏历史的特点
        (一)多民族的争夺和融合。虽然宋辽金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发生了多次宋与西夏、辽与西夏、蒙古灭西夏等多次战争,但这里也是民族融合和经贸往来的前沿阵地,当时曾在鄂尔多斯南部西夏与宋交界处设立“榷场”,西夏的马匹、盐与北宋的粮食交换是当时的大宗贸易。
        (二)一部西夏国的兴衰史。从唐末“安史之乱”后,党项拓跋部迁到鄂尔多斯东南部生存、发展,到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从李元昊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王朝,到西夏与宋、辽的历次大战,再到1227年被蒙古所灭。鄂尔多斯作为平夏部的故地和基地,见证了西夏的兴起、发展、辉煌与衰亡,故而,宋辽金时期的鄂尔多斯史,堪称一部西夏国的兴衰史。
        (三)蒙古驻牧。自1227年蒙古大军灭亡西夏后,鄂尔多斯高原成为蒙古族的游牧之地。元代,鄂尔多斯成为蒙古贵族的牧场和辟暑圣地,公元1272年,忽必烈将鄂尔多斯赐予其第三子忙哥剌所属四千户牧民为牧地,后名曰“察罕脑儿”。明代,明王朝由于军粮运输的困难和防守的艰难,始“弃套”,蒙古鄂尔多斯部入居河套,在这里一直留居下来。清代,实行盟旗制度,称伊克昭盟。新中国成立后,伊克昭盟一直保留,至2001年,撤伊克昭盟设地级鄂尔多斯市。辽宋夏金时期以来,直到现代,蒙古族一直都没有离开过鄂尔多斯这片肥沃的土地。
 
 
 
责任编辑:甄自明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