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历史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伊金霍洛史迹拾遗》前言(之一)

来源:张子珍主编,甄自明编著,《伊金 作者:甄自明编著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6-02
摘要:伊金霍洛为蒙古语,汉语意为圣主的院落。这个独特的名称富有神奇的来历、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含义。公元1649年,清朝在鄂尔多斯实行盟旗制,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被封为多罗郡王、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札萨克、伊克昭盟盟长。额璘臣济农为便于管理和祭祀

  “伊金霍洛”为蒙古语,汉语意为“圣主的院落”。这个独特的名称富有神奇的来历、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含义。公元1649年,清朝在鄂尔多斯实行盟旗制,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被封为多罗郡王、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札萨克、伊克昭盟盟长。额璘臣济农为便于管理和祭祀,将成吉思汗八白宫由黄河南岸的王爱召(伊克召)迁往自己的封地——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将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奉祀之神,安奉在郡王旗境内的巴音昌霍格河畔,这个地方因此得名“伊金霍洛”,成为成吉思汗“长眠的地方”——成吉思汗陵所在地。
  蒙古人崇拜天地,崇拜大自然,人去世以后,崇尚将遗体与大地、大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对陵墓看得很淡,非常重视对灵魂的祭祀。对蒙古民族而言,陵墓与灵魂是分离的,按蒙古人传统习俗与观念,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就是成吉思汗的象征,比起他的葬身陵墓更为重要。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在蒙古人心中就是祭祀成吉思汗神灵的宫殿,而不是陵墓。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的鄂尔多斯部及达尔扈特人,至今把成吉思汗陵不称为“陵”,而一直尊称为“圣主的院落”——“伊金霍洛”。
        一、伊金霍洛旗概况
        伊金霍洛旗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管辖的县级行政区域,位于北纬38°56'~39°49',东经108°58'~110°25'区域内[1];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东与准格尔旗相邻,西与乌审旗接壤,南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交界,北与鄂尔多斯市府所在地康巴什区隔河相连。伊金霍洛旗于1958年由郡王旗、札萨克旗合并而成,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80公里,全旗总面积约5600平方公里;辖7个镇、138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万人,旗政府所在地阿勒腾席热镇。
        伊金霍洛旗地处亚洲中部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的半干旱、干旱地带。地形地貌基本呈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倾斜,海拔在1070~1556米之间。东部属晋陕黄土高原的北缘水蚀沟壑地貌,中部为坡梁起伏的鄂尔多斯波状高原,西部是风沙地貌比较发育的毛乌素沙地。
        伊金霍洛旗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具有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大沙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6.2℃,极端最低气温-31.4℃,极端最高气温36.6℃,无霜期130~140天;年日照时数在2740~3100小时之间,年太阳总辐射量145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在340~420厘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常年风大沙多,蒸发旺盛,全年蒸发量2163厘米,是降雨量的七倍。
        伊金霍洛旗素有“地下煤海”之称,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油页岩、天然碱、泥炭、石英砂、耐火粘土、砖瓦粘土等。野生动物有遗鸥、白天鹅等;野生植物有416种,主要有甘草、麻黄、肉苁蓉、野大豆、百花蒿、半日花等[2]。
        二、伊金霍洛旗的特色和成就
        伊金霍洛是一个环境怡人、和谐幸福的宜居之地。旗府所在地阿勒腾席热镇拥有天然形成之“三河两湖”的宜居环境,乌兰木伦河、掌岗图河、柳沟河穿城而过,东、西红海子镶嵌其中,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40%和87%,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名旗”“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在打造宜居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旗财政每年将75%以上的可用财力投入民生事业,社会保障水平始终走在全区乃至全国前列,荣膺“全国文明旗县”称号,居民满意度和幸福县域建设指数在全国县域百强中排名第一。
  伊金霍洛旗,享有“煤海绿洲、天骄圣地”的美誉,是一块资源富庶、创业兴商的宜业之地。在5600平方公里土地下蕴藏着560亿吨煤炭资源,是全国著名的煤炭之乡和国家战略能源基地,有一批世界级的现代化矿井,正在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这里区位交通优越,是周边地区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文化、环境优势,以神华煤制油项目、汇能煤制气项目、江苏工业园区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体系,正在成为先进生产要素不断汇聚的“洼地”和投资创业的热土。
  伊金霍洛是一处人文厚重、景色雄美的宜游之都。这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旗内拥有国家AAAAA级成吉思汗陵旅游区、AAAA级苏布尔嘎大草原旅游区、蒙古源流旅游区、内蒙古西部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王爷府郡王府,还有北方地区罕有的红海子湿地景观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宗教和自然景观,形成了成吉思汗陵-蒙古源流旅游区-乌兰活佛府-苏布尔嘎大草原-东红海子湿地公园等精品线路。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成吉思汗陵旅游文化周等节庆品牌享誉海内外,正在全力打造国际、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2015年,伊金霍洛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5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393亿元,增长13.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7.26亿元,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亿元,增长9.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871元和14581元,分别增长7.4%和8.4%。伊金霍洛旗正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开拓创新,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攻坚克难,向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3]
        三、伊金霍洛旗历史、文物概况
        伊金霍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保留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一处处经典的古代遗址、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器具仿佛在诉说伊金霍洛曾经的灿烂和辉煌。
        距今6.5万年~5万年的乌兰木伦遗址[4]古居民就生活在乌兰木伦河畔,成为伊金霍洛最早的古人类。闻名遐迩的朱开沟遗址[5]创造了鼎盛的新石器时代古文明,并成为鄂尔多斯青铜器最早的滥觞,这里是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鄂尔多斯高原社会、文化的中心。战国时代,秦国与义渠在鄂尔多斯高原对峙,宣太后和秦昭襄王便在伊金霍洛修筑了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长城——战国秦长城[6]。秦始皇开创了统一的王朝,派大将蒙恬修筑了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7],成为当时纵贯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大动脉。汉代的伊金霍洛,伴随着移民农垦而空前繁荣,古城、遗址、墓葬、遗物众多,[8]成为当时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和必经之地;汉朝成为所有朝代中,当地人口最多的一个朝代。隋唐时期,伊金霍洛成为突厥民族的游牧天堂,唐太宗开通的漫漫长路——参天可汗道从这里经过,直达漠北[9]。辽宋夏金时期,伊金霍洛作为西夏的天然牧场,作为同宋、辽对峙的边界前沿,见证了西夏的兴起、繁荣、衰落的全过程,留下了地下神秘的宝藏——西夏窖藏[10]。元明清时期,游弋在大漠南北的蒙古鄂尔多斯部入居河套地区,成吉思汗八白宫便安放在鄂尔多斯;[11]从此,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八白宫的鄂尔多斯部和祭祀八白宫的达尔扈特人就一直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驻留至今,开创了伊金霍洛蒙古族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和成吉思汗文化的新纪元。清朝实行盟旗制度,郡王旗、札萨克旗的札萨克多次受封伊克昭盟盟长和鄂尔多斯济农,[12]伊金霍洛从而长期成为鄂尔多斯高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代以来,国力衰弱、百姓困苦,伊金霍洛蒙汉各族人民开始奋起抗争,反抗放垦政策,开展独贵龙运动,坚决抗日,西迁成陵,积极接受和引进先进革命思想,主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领导,直至1949年札萨克旗、郡王旗和平解放,[13]伊金霍洛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进入新的纪元。
  目前,伊金霍洛旗发现地上、地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城、遗址、墓葬、窖藏、古建筑、革命旧址等遗迹共200多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伊金霍洛旗的文物收藏单位中,共有国有博物馆4家,收藏包括化石、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等质地类别的可移动文物藏品近1000套(件);民营博物馆2家,民间文物收藏品不可胜数。历代文物见证了伊金霍洛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精彩瞬间,是祖先留给伊金霍洛的不可再生的历史印记和宝贵财富。
       注释:
        [1]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现代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2]《伊金霍洛旗志》编纂委员会:《伊金霍洛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015年度伊金霍洛旗政府工作报告》。
  [4]侯亚梅、王志浩、杨泽蒙、甄自明等:《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2010年1期试掘及其意义》,《第四纪研究》2012年第32卷第2期。
  [5]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6]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7]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文物》1975年第10期。
  [8]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上、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斧
  [9]内蒙古公路交通史志编委会:《内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10]高毅、王志平:《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发现西夏窖藏文物》,《考古》1987年第12期。
  [11]旺楚格:《成吉思汗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12]《鄂尔多斯史话》编委会编写:《鄂尔多斯史话》,华文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13]鄂尔多斯大辞典编纂委员会:《鄂尔多斯大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原载:张子珍主编,甄自明编著,《伊金霍洛史迹拾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责任编辑:甄自明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