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历史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鄂尔多斯部与达尔哈特

来源:《鄂尔多斯民俗研究》奇朝鲁 主 作者:旺楚格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4-14
摘要:人类进入了13世纪。茫茫的蒙古高原以震撼世界的威猛之势屹立在东方。世界的目光一下投向这过去几千年几乎无人知道的一望无际的原野。 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上连绵不断的肯特、阿尔泰罕山,缓缓流淌的斡难、克鲁伦、土拉、鄂尔浑河,悄悄地养育着一个伟大的民族

        人类进入了13世纪。茫茫的蒙古高原以震撼世界的威猛之势屹立在东方。世界的目光一下投向这过去几千年几乎无人知道的一望无际的原野。

        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上连绵不断的肯特、阿尔泰罕山,缓缓流淌的斡难、克鲁伦、土拉、鄂尔浑河,悄悄地养育着一个伟大的民族。13世纪初,这个民族终于向苍天,向大地,向世界庄严宣告自己的存在和振兴。

        这个民族,就是成吉思汗统一和振兴的蒙古民族。蒙古,与它的名字“蒙克-郭勒”(永恒的河)或“蒙克-嘎勒”(永恒的火)一样,像河流,像火种永恒地屹立在世界东方。

        蒙古民族,是归附于成吉思汗大旗之下的蒙古高原诸多氏族、部落之统称。其民族的成员中包括蒙古、克烈惕、乃蛮、汪古等数百个氏族、部落。成吉思汗时期,各万户、千户选拔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到成吉思汗宫廷服务,其中包括成吉思汗大将博兀儿出等人及子弟,形成守护成吉思汗宫廷的“万名贺希格腾”。成吉思汗逝世后,大蒙古国将直接为成吉思汗鄂尔多(宫廷)服务的这些人赋予神圣使命——成吉思汗守灵人。

        当初的成吉思汗守灵人以及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的守护者,便是鄂尔多斯部的祖先。后来具体履行守护、祭祀成吉思汗灵帐职责的鄂尔多斯人称之为达尔哈特(亦称达尔扈特),即“担负神圣使命者”。

 

鄂尔多斯部

        成吉思汗汗廷及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的守护者,后来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群体,史称鄂尔多斯部。“鄂尔多斯”,是诸多宫殿之意。守护诸多宫殿的部族,为“鄂尔多斯人”。鄂尔多斯部,不是在蒙古历史上所出现的诸多氏族部族之一,而是因职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鄂尔多斯部,原为来自大蒙古国的各万户、千户,是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鄂尔多卫护部队。这支精锐卫队,当年为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服役,也有一部分为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和成吉思汗几位弟弟、儿子的鄂尔多服役。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支卫队的后裔,世世代代继承了祖先的职业,一直聚集在成吉思汗祭祀宫帐周围,形成了守护诸多宫帐的部族——鄂尔多斯人。成吉思汗及其眷属相继去世以后,守护宫殿的这些人继续为主人的宫帐服务,即守护和祭祀灵帐。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守护祭灵白宫的部分鄂尔多斯人留在宝日陶亥地区。15世纪中叶,大批鄂尔多斯人带着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进人黄河宝日陶亥(河套)地区,与这里的鄂尔多斯人汇合,定居在这里。因而,宝日陶亥也称之为鄂尔多斯。16世纪初,成吉思汗后裔巴图蒙克达延汗控制了蒙古诸部,将蒙古诸部重新划分为六万户。即鄂尔多斯成为济农统领的右翼万户之一。使鄂尔多斯地区和鄂尔多斯部逐步扩大其影响。鄂尔多斯部世代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和苏勒德等祭祀圣物,使神秘的成吉思汗祭祀一直保留至今。鄂尔多斯部成为完整保留蒙古族原始文化的群体。

        鄂尔多斯部中具体负责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苏勒德以及祭祀圣物事务的群体为守灵达尔哈特人,他们世代延续,肩负神圣使命。

 

部落大迁徙

        缓缓流淌的河流,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银色的哈达,弯弯曲曲穿过草原,关照着草原上的每一块地方。

        阳光洒满草原,昨夜里的一场暴雨把蒙古包连同绿草洗得干干净净,河边不远处绿地上的洁白的蒙古包,炊烟冉冉升起,缭绕草原上空,显示着草原的宁静。

牛、马、驼、羊群布满草原,手持长长套马杆的牧人骑着骏马,在畜群旁走动。

        突然,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

        蒙古包冒出的炊烟立刻停止,畜群被牧人急促地往回赶。人们的喊声、牲畜的吼叫声汇成一片,草原顿时出现紧张的气氛。

        不久,一支由千千万万人组成的庞大的队伍出现在草原上。手持弓箭和兵器的勇士们骑着马,跟随举黑纛的将领向前移动,后边是运载成吉思汗宫帐的大车,随后是望不见头尾的长长的勒勒车队,两旁是布满原野的畜群……

        啊!这不是牧人平常的倒草场,而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的大迁徙。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大迁移,是常有的事。比如,公元前1世纪,北匈奴从蒙古高原向西方大迁徙;匈奴覆灭后,贝加尔湖一带的突厥人移居蒙古高原;约在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山林迁入蒙古高原肯特山一带的大草原;鄂尔多斯蒙古人于15世纪中叶从漠北草原大批迁人鄂尔多斯,其中包括成吉思汗守灵人达尔哈特……

        静静的鄂尔浑河草原上,坐落着一座城堡。

        城堡的建筑汇集了草原、中原、阿拉伯匠人的智慧,华丽而雄宏,具有独特的风格,一度成为蒙古民族的骄傲。城堡正中的皇宫“万安宫”, 更是富丽堂皇,成为草原部落的向往之地。

        这座著名的草原都城,即哈剌和林。

        哈剌和林,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兴建,1229年窝阔台即大汗位后建成,并作为大蒙古国都城。哈剌和林城以北的鄂尔浑河流域一带草原上,供奉着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兀金(母亲)的祭祀宫帐。诃额伦母亲健在的时候忠心耿耿为她服务的克烈惕礼哈敢布家族及属民后代,在诃额伦逝世后,继续守护、祭祀诃额伦母亲宫帐。众多的克烈惕人及蒙古民族其它氏族人仍驻牧于这块水草丰美的土地上。

        都城哈剌和林,皇宫万安宫,并未给草原部落带来永久的安宁。

        1380年,明朝军队攻入遥远的哈剌和林城,并无情地把哈剌和林纵火毁尽。

        哈剌和林城被大火烧了数十天,给草原带来极大的恐惧和灾难。

        一场大火之后,草原上的一颗灿烂明珠消失了,周围包括克烈惕在内的蒙古人不见了,布满河谷的畜群也无影无踪了……

        原来,明军攻入哈剌和林城之前,守护宫殿的部落,将供奉在哈剌和林的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等祭祀圣物,移至哈剌和林以北的鄂尔浑草原上,与诃额伦母亲祭祀宫帐汇合,并在这一带草原上迁动、避难。

        从成吉思汗时期守护宫殿的包括部分克烈惕人在内的部落,失去了都城,失去了故地,一种恐怖感时刻在威胁着他们。为了保护祭祀圣物,这一部落决定离开故乡,向遥远的他乡整体迁移……

        从而,一个部落大迁移开始。

        这一大迁徙的以职业组成的部落包括诸多氏族。其中当然有承担诃额伦母亲鄂尔多(宫帐)警卫任务的札哈敢布的属民伊克克烈惕人和在成吉思汗大鄂尔多(汗廷)担任中军指挥官的成吉思汗九员大将之首 博斡儿出的属民克烈惕人……

        这个部落,后来被称之为鄂尔多斯部。鄂尔多斯人,历来与成吉思汗宫廷有着紧密的联系。鄂尔多(斡耳朵),“宫殿”、 。“鄂尔多斯”意为 “宫帐”“鄂尔多”的复数称,是诸多宫殿之意。守护诸多宫殿的部落,为“鄂尔多斯人”。

        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部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宫廷以及诃额伦母亲宫帐和成吉思汗夫人的四大鄂尔多(斡耳朵)的守卫和服役者。成吉思汗逝世后,这些为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忠心耿耿服务的人,成为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和其他祭祀圣物的新的部落。这一部落,当初被汗廷授予免除一切赋税、兵役,担负神圣职责的人们。到14世纪,为汗廷服务的这个群体,被称之为“鄂尔多斯部”。

        鄂尔多斯部,不是在蒙古历史上所出现的诸多氏族部落之一,而是以职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鄂尔多斯部原为来自大蒙古国的各万户、千户,也就是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鄂尔多(宫廷)“万人贺希格腾”(卫护部队)。这支精锐卫队,当年为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殿)服役,也有一部分为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和成吉思汗几位弟弟、儿子的鄂尔多服役。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支卫队的后裔,世世代代继承了祖先的职业,一直聚集在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周围,形成了守护诸多宫殿的部落——鄂尔多斯人。

        成吉思汗时期具有很高地位的部族人员,成为鄂尔多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尔多斯部,带着成吉思汗祭祀圣物,从14世纪开始,先后从蒙古

        高原向西迁移,经阿尔泰山脉一带,约在15世纪中叶至15世纪末进入黄河南北的宝日套亥(河套)地区。

        这是鄂尔多斯部大约跨两个世纪的历史大迁移……

 

入驻鄂尔多斯

        黄河从发源地向东流经木纳山(阴山),向内弯曲成鹰嘴状,这一地区被称之为“木纳火失温”,意为“木纳山嘴”。

        鄂尔多斯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很早以前先后有匈奴、突厥、党项等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成吉思汗时期,这里成为攻打西夏和金国的后方营地。元朝时期,黄河内套大部分地方属于皇室的封地,当时称为“察干淖尔”。忽必烈皇帝的三子芒古拉,孙子阿南达曾经守护这一地区,因而这一地区在历史记载中常常以“阿南达的察干淖尔”出现。当时在萨拉乌苏河岸边建立了繁华的城堡,成为鄂尔多斯南部草原上的明珠。13世纪初,成吉思汗几次攻打西夏时,木纳山以南的黄河南北的广阔的草原(后来称之为鄂尔多斯),已成为蒙古大军休整的后方营地。此时,已有蒙古人居住这一地区。明朝时期,北元汗廷仍然控制蒙古地区,蒙古军一直占据、守护着长城以北这一地区。

        据蒙古民族具有影响的几部文献巨著记载,丁亥年(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后,在木纳山一带建立白色宫帐,安放成吉思汗的一些遗物,作为“全体民众的总神祇”进行供奉。并称“鄂尔多斯乃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始建的地方”。成吉思汗白宫建立后,成吉思汗大将博斡儿出的部分子弟及部下留在这里,世代进行守护。其中就有克烈惕氏族人员。

        对此,《蒙古源流》、《黄金史》等蒙古族文献巨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年,成吉思汗率军出征西夏路经木纳山以南的地方,看到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时,心里特别高兴,情不自禁发出由衷的赞叹,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了,成吉思汗自语道:戴胜鸟儿育雏“这里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将亡之国可以寨之,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太平之国可以营之,耄耋之人可以息止”。感慨之余,成吉思汗对左右嘱咐道:“我死后可葬于此处”。

        丁亥年(1227年),成吉思汗驾崩于西夏朵儿蔑该城(灵州)。正当众人奉其运送灵柩的灵车号啕大哭而行至木纳山呼格布尔时,突然灵车轮陷进泥泽地里,深达辐轴而移动不得,套上各色骏马都拽不出。普土大国全体黎庶在忧虑,雪你惕(苏尼特)的吉鲁格台把阿秃儿呈献祈求辞:

             我的长生天所命而降生的英杰圣主,

             你抛弃普土大国驾返而去了。

             你生前服绥、定统的邦基,

             你肇基、立纲的国家,

             你所庇护的后妃、皇子,

             你所出生的大地故乡,乃在彼处;

             你清明兴建的汗统,

             你威武创立的国家,

             你可亲可爱的后妃、皇子,

             你的黄金宫阙,乃在彼处……

             我的主啊!

             你可怜的黄金之命即使超升,

             由我们将你那玉宝般的灵柩载还故土,

             请你那皇后孛儿帖格勒真看看吧,

             送你回到那自己的国家。

         祈毕,汗主垂恩,施以慈悯,于是灵车辚辚徐动,众庶欢欣,运往汗山大地。护送诸将回想起成吉思汗对木纳火失温的赞美语,在陷住灵车的木纳火失温·呼格布尔,将其“毡包、身穿的衫子和一只袜子”安葬在这里。从而在这里“营造了万世的陵寝,作了大宰相们的佑护,成了全体民众的奉祀之神,建筑了永世坚固的八白室”,“并将其作为全体民众的 总神祇”进行供奉。

        成吉思汗其真身葬于阿尔泰山阴,肯特山阳“伊克斡特克”的地方,并建立“漠北丰祀之神”进行祭祀。

        就这样,部分鄂尔多斯人留在宝日套亥(黄河河套)地区,守护成吉思汗奉祀之神。

        1380年(洪武十三年),草原都城哈剌和林失守后,漠北的鄂尔多斯部带着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等奉祀之神,辗转在蒙古高原。为了避开明军,从14世纪开始,鄂尔多斯部的一部分,先后从蒙古高原向西迁移,定居于阿尔泰山脉的伊利、哈密一带,约在15世纪30年代,这里的鄂尔多斯部归属由托贡太师建立的四个卫拉特联盟。1465年(成化元年),有一部分鄂尔多斯人迁至阿拉善山(贺兰山)后、木纳山(阴山)前的大片草地上。1496年(弘治九年),又有一部分鄂尔多斯人离开卫拉特,从哈密以北向东迁移,进驻黄河南北的宝日套亥(河套)地区,与这里的鄂尔多斯人汇合,定居在这里。

        15世纪中叶,大批鄂尔多斯人带着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进入始建成吉思汗祭祀白宫的宝日套亥地区。从而,鄂尔多斯部定居的宝日套亥,也就被称之为“鄂尔多斯”。

        担负特殊使命的鄂尔多斯人,守护、祭祀、迁移成吉思汗八白宫,在战乱中一直保护着成吉思汗遗物和其他奉祀之神,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1510年(正德五年),巴图孟克达延汗控制了分散的蒙古诸部,并将蒙古诸部重新划分为六个万户,即鄂尔多斯万户、土默特万户、永谢布万户为右翼三万户,察哈尔万户、哈拉哈(喀尔喀)万户、兀良合万户为左翼三万户。此后,鄂尔多斯地区和鄂尔多斯部,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16世纪30年代,鄂尔多斯万户分布在黄河南北广阔的草原上。其南至长城,西至阿拉格乌拉、阿拉坦特布希(今阿拉善右旗一带),北至 阿拉善山(贺兰山)以北的草原一直到额济纳河和黄河后套的草原,东至黄河以东土默特川。到清代,鄂尔多斯部被挤到黄河的内套地区。成吉思汗守灵人达尔哈特,随鄂尔多斯部进驻黄河内套地区。

 

达尔哈特人

        一个长长的庞大的队伍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出现。

        草原上放牧的牧人,不论多远,只要看见这支队伍,立即下马跪在就地,磕头膜拜。

        这是一支不平凡的仪仗队。

        仪仗队最前面是背负弓箭的护卫队,其后是牵着的几匹银合马,再后是白色骆驼或骏马拉运白色灵包的黄车,一辆接一辆。黄车后面是举着黄缎皇帝太阳伞和旗帜、“黑慕日”(天马旗)的队伍……

        一路上,成千上万的牧人情不自禁地参加到这支队伍里,这支队伍越走越庞大,浩浩荡荡走向草原深处……原来这是成吉思汗八白宫迁移的仪仗队。

        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诸多奉祀之神的鄂尔多斯部当中,有个叫 “达尔哈特”的群体。达尔哈特,这一名称来自“达尔汗”一词,有“担负神圣使命者”之意。

        达尔哈特,是鄂尔多斯部的组成部分,是世世代代一直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人们。鄂尔多斯部,经过较长的一段历史,人数自然变多。鄂尔多斯部迁移漠南以后,占据着黄河南北宽阔的草原。这些人的祖先虽然都曾经在成吉思汗的鄂尔多(斡儿朵)服务,后又为成吉思汗八白宫服务,但后来,大多数人只是随八白宫移动,居住在八白宫所在地的周围,承担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奉祀之神所需的物品、费用。其鄂尔多斯部中与八白宫直接有联系,能够代表各氏族、各方面的一部分人 承担了平时的守护、祭祀、管理、迁移八白宫等具体事务。这部分人的祖先,当时被大蒙古国授为“不服兵役、不纳税赋”,专门看守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特殊权利的人们。后来,由这部分人组成的群体,便是守灵人——达尔哈特。

        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成吉思汗八白宫定居于伊金霍洛后,公元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为了规范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祭祀事务,由内外蒙古十个盟的王公札萨克商议,并经清政府同意,重新组成了五百户达尔哈持。

        专门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五百户达尔哈特,绝大多数来自鄂尔多斯的各旗,也有一部分来自其他盟旗。

        五百户达尔哈特,虽然在清朝康熙年间重新组成,但他们的祖先,多数是在成吉思汗宫廷内做事的著名将领。在鄂尔多斯部达尔哈特中,成吉思汗著名大将博斡儿出和木华黎的后裔及所属部民后代为多数,其中就有大批克烈惕氏族人员。这一部分克烈惕人沿用了克烈惕首领王汗的“王”作为自己的氏姓。他们的祖先,多数是博斡儿出所属的克烈惕人,他们的后代与博斡儿出的后代一起共同继承了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神圣职业。这部分人员,多数成为历来世袭主持成吉思汗八白宫祭祀的“八大亚木特德”。

        1649年,成吉思汗八白宫定居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巴音昌呼格河岸,从此这一地方被称之为伊金霍洛,即“圣主的院落”。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额璘臣为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的达尔哈特分封牧场,建立了达尔哈特艾玛格,使守灵人达尔哈特定居于伊金霍洛周围。

 

        作者:鄂尔多斯市文化局顾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原载《鄂尔多斯学研究》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旺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