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历史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鄂尔多斯溯源

来源:《鄂尔多斯历史研究》 作者:旺楚格 人气: 发布时间:2013-03-28
摘要:公元1380年,静静的漠北鄂尔浑河草原上,坐落着一座城堡。城堡的建筑汇集了草原、中原、阿拉伯匠人的智慧,华丽而雄宏,具有独特的风格,一度成为蒙古民族的骄傲。城堡正中的皇宫万安宫,更是富丽堂皇,成为草原部落的向往之地。 这座著名的草原都城,即哈剌

        公元1380 年,静静的漠北鄂尔浑河草原上,坐落着一座城堡。城堡的建筑汇集了草原、中原、阿拉伯匠人的智慧,华丽而雄宏,具有独特的风格,一度成为蒙古民族的骄傲。城堡正中的皇宫——万安宫,更是富丽堂皇,成为草原部落的向往之地。

        这座著名的草原都城,即哈剌和林。

        哈剌和林,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兴建,1229 年窝阔台即大汗位后建成,并作为大蒙古国都城。

        都城哈剌和林,皇宫万安宫,并未给草原部落带来永久的安宁。

        1380 年,明朝军队攻入遥远的哈剌和林城,并无情地把哈剌和林纵火毁尽。

        哈剌和林城被大火烧了数十天,给草原带来极大的恐惧和灾难。

        一场大火之后,草原上的一颗灿烂明珠消失了,周围的蒙古人不见了,遍满河谷的畜群也无影无踪……

        原来,明军攻入哈剌和林城之前,守护宫殿的部落,将供奉在哈剌和林的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等祭祀圣物,移至哈剌和林以北的鄂尔浑草原上,与诃额仑母亲祭祀宫帐汇合,并在这一带草原上迁动、避难。

        从成吉思汗时期守护宫殿的部落,失去了都城,失去了故地,一种恐怖感时刻在威胁着他们。为了保护祭祀圣物,这一部落决定离开故乡,向遥远的他乡迁移……

        从而,一个部落大迁徙开始。

        这一大迁徙的以职业组成的部落包括诸多氏族。这个部落,后来被称之为鄂尔多斯部。

        鄂尔多斯人,历来与成吉思汗宫廷有着紧密的联系。鄂尔多(斡耳朵),意为“宫殿”、“宫帐”。鄂尔多的复数称“鄂尔多斯”,是诸多宫殿之意。守护诸多宫殿的部落,为“鄂尔多斯人”。

        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部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宫廷以及诃额仑母亲宫帐和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斡耳朵)的守卫和服役者。

        成吉思汗建国初期,没有固定的都城,1220 年曾确定以哈剌和林为首都,但因征战未停,没有建成。直到1235 年窝阔台灭金后,才将从中原俘获的大批工匠带到哈剌和林,兴建了哈剌和林城及大汗的宫殿万安宫,这是蒙古兴建的第一座都城。

        成吉思汗虽然没有都城,但是却有四大鄂尔多分布四处,当时起着首都的作用,是他的指挥中心。成吉思汗的每个鄂尔多,是由上千座营帐组成的帐幕群。每个鄂尔多均居住着成吉思汗的哈屯,负责管理鄂尔多的日常事务。周围众多的帐幕,是哈屯管辖的部落民众的居住处,据《元史·后妃表》记载,“散见于中文史料中的后妃名号搜集起来,列出太祖后妃三十九人,其中封为皇后(哈屯)的二十三人”。这些后妃分别居住在四大鄂尔多。

        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包括:大鄂尔多,即克鲁伦鄂尔多,亦称呼瑞鄂尔多,位于克鲁伦河边的萨勒哈赤,该鄂尔多的主人是成吉思汗的原配夫人孛儿帖哈屯(皇后),是弘吉剌人;阿彦鄂尔多(行宫),也称索伦嘎斯的巴尔斯鄂尔多,位于萨阿里客额儿的哈日拉图,这也就是《元史》所说的“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即今克鲁伦河南流折向东处的喀罗台敖茂湖附近,这个鄂尔多的主人为忽兰哈屯,忽兰为索伦嘎蔑儿乞部人;希日嘎其鄂尔多,位于土拉河上游的哈日栋(黑森林),原是克烈部王汗的旧营,该鄂尔多的主人是也遂哈屯,她和第四鄂尔多的主人也速干哈屯是姐妹,是塔塔儿人;哈木图特回(合并)鄂尔多,位于“阿尔泰山后”、色楞格河支流伊德尔河畔,原是乃蛮太阳汗的旧营,这里的主人为也遂哈屯的妹妹也速干哈屯。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有着严谨的警卫制度。这些警卫队的成员,以及为四大鄂尔多服役的人,是以后形成的鄂尔多斯部的主要成员。

        大蒙古国初建时期,官吏和机构很少,国家的军政事务,几乎都由成吉思汗亲军包办。当时,亲军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保卫大汗和汗廷的安全;二是在作战时充当“大中军”;三是担任汗廷的文书、生活、杂役等繁多的具体事务。因而,在亲信军内出现了好多为成吉思汗宫廷服务的专职人员。其中有:札儿里格赤(“赤”为“者”的意思):掌书写圣旨;必彻赤:掌文书,还要管理民事之责;兀剌赤:掌车马,还负责车辆修造、备马等事;巴古儿赤:厨师,相当于“御膳房总管”;答剌赤:拿酒者;胡儿赤:掌音乐者;昔宝赤:掌鹰隼者;火儿赤:箭筒士;云都赤:带刀者;玉典赤(乌德其):门卫;速古儿赤:掌尚衣者;玉裂赤(维勒其):裁缝;烛剌赤:掌灯火者;阔端赤:掌从马者;怯里马赤(克里莫儿其):翻译者;阿塔赤(阿格塔其):掌牧马者;帖麦赤:掌牧骆驼者;火你赤:掌牧羊者;忽剌罕赤:掌捕盗者。除此之外,还有管理侍女、家童、武器、军旗、狩猎者等,均各有职司。他们的职务也都是世袭的,而这些职司,后来成为鄂尔多斯人不同的姓氏。

        1206 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实行千户制,打破了原来的部族、氏族为群体的体制。来自各千户的守护、服务于成吉思汗鄂尔多的鄂尔多斯部,由诸多氏族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在成吉思汗鄂尔多服役期间,又有不同的职司。因而在鄂尔多斯人的姓氏中,一部分用的是原氏族部落名称,也有一部分以成吉思汗鄂尔多中从事的职业名称当作姓氏。

        成吉思汗逝世后,这些为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忠心耿耿服务的人,成为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和其他祭祀圣物的新的部落。这一部落,当初被汗廷授于免除一切赋税、兵役,担负神圣职责的人们。到14 世纪,为汗廷服务的这个群体,被称之为“鄂尔多斯部”。

        鄂尔多斯部,不是在蒙古历史上所出现的诸多氏族部落之一,而是以职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鄂尔多斯部,原为来自大蒙古国的各万户、千户,也就是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鄂尔多(宫廷)“万人贺希格腾”(卫护部队)。这支精锐卫队,当年为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殿)服役,也有一部分为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仑和成吉思汗几位弟弟、儿子的鄂尔多服役。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支卫队的后裔,世世代代继承了祖先的职业。一直聚集在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周围,形成了守护诸多宫殿的部落——鄂尔多斯人。

        鄂尔多斯部,带着成吉思汗祭祀圣物,从14 世纪开始,先后从蒙古高原向西迁移,经阿尔泰山脉一带,约在15 世纪中叶至15 世纪末进入黄河南北的宝日套亥(河套)地区。

        这是鄂尔多斯部大约跨两个世纪的历史大迁徙……

        黄河从发源地向东流经木纳山(阴山),向内弯曲成鹰嘴状,这一地区被称之为“木纳火失温”,意为“木讷山嘴”。

        鄂尔多斯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很早以前先后有匈奴、突厥、党项等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成吉思汗时期,这里成为攻打西夏和金国的后方营地。元朝时期,黄河内套大部分地方属于皇室的封地,当时称为“察干淖尔”。忽必烈皇帝的三子芒古拉,孙子阿南达曾经守护这一地区,因而这一地区在历史记载中常常以“阿南达的察干淖尔”出现。当时在沙日乌素河岸边建立了繁华的城堡,成为鄂尔多斯南部草原上的明珠。13 世纪初,成吉思汗几次攻打西夏时,木讷山以南的黄河南北的广阔的草原(后来称之为鄂尔多斯),已成为蒙古大军休整的后方营地。此时,已有蒙古人居住这一地区。明朝时期,北元汗廷仍然控制蒙古地区,蒙古军一直占据、守护着长城以北这一地区。

        据蒙古民族具有影响的几部文献巨著记载,丁亥年(1227 年)成吉思汗逝世后,在木讷山一带建立白色宫帐,安放成吉思汗的一些遗物,作为“全体民众的总神衹”进行供奉。并称“鄂尔多斯乃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始建的地方”。成吉思汗白宫建立后,成吉思汗大将博斡儿出的部分子弟及部下留在这里,世代进行守护。

        1380 年(洪武十三年),草原都城哈剌和林失守后,漠北的鄂尔多斯部带着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等奉祀之神,辗转在蒙古高原。

        为了避开明军,从14 世纪开始,鄂尔多斯部的一部分,先后从蒙古高原向西迁移,定居于阿尔泰山脉的伊犁、哈密一带,约在15 世纪30年代,这里的鄂尔多斯部归属由托贡太师建立的四个卫拉特联盟。1465年(成化元年),有一部分鄂尔多斯人迁至阿拉善山(贺兰山)后、木讷山(阴山)前的大片草地上。1496 年(弘治九年),又有一部分鄂尔多斯人离开卫拉特,从哈密以北向东迁移,进驻黄河南北的宝日套亥(河套)地区,与这里的鄂尔多斯人汇合,定居在这里。

        15 世纪中叶,大批鄂尔多斯人带着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进入始建成吉思汗祭祀白宫的宝日套亥地区。从而,鄂尔多斯部定居的宝日套亥,也就被称之为“鄂尔多斯”。

        1510 年(正德五年),巴图孟克达延汗控制了分散的蒙古诸部,并将蒙古诸部重新划分为六个万户,即鄂尔多斯万户、土默特万户、永谢布万户为右翼三万户,察哈尔万户、哈拉哈(喀尔喀)万户、兀良合万户为左翼三万户。此后,鄂尔多斯地区和鄂尔多斯部,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16 世纪30 年代,鄂尔多斯万户分布在黄河南北广阔的草原上。其南至长城,西至阿拉格乌拉、阿拉坦特布希(今阿拉善右旗一带),北至阿拉善山(贺兰山)以北的草原一直到额济纳河和黄河后套的草原,东至黄河以东土默特川。到清代,鄂尔多斯部被挤到黄河的内套地区。只是有少量一部分还留在阿拉善山东北、黄河后套一带居住。

        16 世纪初,成吉思汗后裔巴图孟克达延汗控制了蒙古诸部,将蒙古诸部重新划分为六万户,即鄂尔多斯万户、土默特万户、永谢布万户为右翼三万户;察哈尔万户、哈拉哈(喀尔喀)万户、兀良合万户为左翼三万户。从此,鄂尔多斯地区和鄂尔多斯部,逐步扩大其影响。在《成吉思汗大祭文》中,对鄂尔多斯万户是这样赞颂的:

                成为俯冲之隼的翅膀

                保存了行车的车轴

                成为飞翔之隼的翅膀

                保存了游车的车辋

                如同冲锋之雄鹰的利爪

                如同攻击之猛虎的利齿

                指上有力气

 

                胸中有胆识

                将那高山般的圣洁的白室

                完整无损地保存

                时刻不忘奉献力量

                生于阳光灿烂之日

                保存了八白室

                成为国家之中心

                万户之兄长

                铁胆的英雄

                鄂尔多斯万户就是它

        1510 年(正德五年),巴图孟克达延汗委任其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为右翼三万户济农。乌鲁斯博罗特按规矩到鄂尔多斯,在成吉思汗八白宫前宣誓就任,被永谢布万户的伊博赖太师,鄂尔多斯万户首领满都赖谋害。巴图孟克达延汗当即率左翼三万户,追击至青海,征服了右翼三万户。1512 年(正德七年),巴图孟克达延汗从青海回到鄂尔多斯后在成吉思汗八白宫前召开庆典大会,任命他的三儿子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三万户之济农。从此以后,鄂尔多斯济农均由巴图孟克达延汗的子孙担任。1649 年(顺治六年),清朝实行盟旗制度以后,鄂尔多斯各旗札萨克均由巴图孟克达延汗的后代世袭。这样一来,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越来越多,在鄂尔多斯人中蒙古贵族占一定比例。

        1531 年(嘉靖十一年),巴尔斯博罗特的长子衮必里克墨尔根任济农,统领鄂尔多斯时,鄂尔多斯万户所占据的地盘南至黄河内套以南到明长城,西至阿拉格乌拉、阿拉坦特布希(今阿拉善右旗一带)以西,北至伊日盖城(银川)以北的阿拉善山(贺兰山)及山后宽阔的草原一直到额济纳河和黄河后套的整个草原。到清代,鄂尔多斯部被挤到黄河的内套地区,只是有少量一部分还留在阿拉善山东北、黄河后套一带居住。

        北元时期,起初鄂尔多斯的社会管理组织以“济农为首,三十三个羽翎,四十四个花翎,六十一个旗子”的管理形式出现。从衮必里克墨尔根(1532~1550 年)济农开始,济农,不再统领右翼三万户,而是成为统领鄂尔多斯万户的官吏。当时,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将鄂尔多斯万户的各部落,分别分封给他儿子管辖。其中,长子诺彦达拉统领布哈斯、乌古审、巴哈那斯、达拉特等四部;次子巴亚斯呼朗统领鄂尔多斯右翼古德昔宝钦、乌拉特唐古德两个部;三子维达尔玛统领鄂尔多斯右翼达拉特杭剌(杭锦)、莫尔格德巴嘎纳格部;四子诺木达里统领鄂尔多斯右翼别速德、乌古审部;五子布彦呼里统领鄂尔多斯右翼泊特根哈留钦部;六子巴札尔统领鄂尔多斯左翼浩钦吉尔吉斯部;七子巴德玛散布瓦统领鄂尔多斯左翼查嘎德、明嘎图、浩尼钦呼亚古钦等四部;八子那木达拉统领鄂尔多斯右翼四鄂托克、维吾尔金部;九子翁鲁罕统领鄂尔多斯右翼三鄂托克阿玛海部。这些社会管理模式,为后来形成的盟、旗划分奠定了基础。

        16 世纪末,佛教在蒙古地区盛行。1613 年(万历四十一年),鄂尔多斯济农博硕克图在黄河南岸乌兰淖尔建立了鄂尔多斯第一座召庙“乌哈尼格巴达日古拉格齐”庙,俗称王爱召或称伊克召。博硕克图济农去世后在王爱召为他又建立了灵塔。博硕克图之子额璘臣于1627 年(天聪元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后,为了管理和祭祀方便,将成吉思汗八白宫安放在他父亲灵塔所在的王爱召附近供奉。

        1632 年(天聪六年),北元末代可汗林丹,被清朝重兵追击,率十万察哈尔部向青海退却途中,路经鄂尔多斯,在鄂尔多斯留下了全体蒙古“总神衹”组成部分,在左翼三万户之一察哈尔万户供奉的额希哈屯白宫、阿拉格苏勒德(花纛)等祭祀圣物及守护、祭祀这些圣物的部分察哈尔部民众。1634 年(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失剌塔剌去世,次年林丹汗两位夫人和儿子额哲洪果尔东归归顺清朝。随从的部分察哈尔部民众将大蒙古国的查干苏勒德(九斿白旗)带到鄂尔多斯,并定居于这里。从此,成吉思汗八白宫及旗徽等奉祀之神,全部集中在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万户,不仅供奉成吉思汗八白室及成吉思汗时期的哈日苏勒德(黑纛)、查干苏勒德(白旗)、阿拉格苏勒德(花纛),还供奉诸多部落旗徽。其中包括景肯苏勒德、察哈尔白旗、乌古审(乌审)白纛、哈日哈士白纛和黑纛、别苏惕白纛、哈特根黑纛、克烈惕黑纛、格古德昔宝庆苏勒德、葛儿丹苏勒德等等。

        信仰原始萨满教的蒙古人,相信天及其宇宙、大地和一切自然现象都具有神灵。因而,时刻祭祀至高无上的九十九天以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他们把成吉思汗看作是受长生天命而降生的圣人,与天共存,将他的灵柩、旗徽和遗物作为神物,进行供奉。北元时期,带着成吉思汗圣物,聚集在黄河河套的鄂尔多斯部,形成了以信仰成吉思汗为主的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把自己一直看作是“圣主的卫士”。因此,只要生了儿子,挂上弓箭在家门口进行祝福。在家门口竖立“黑慕日”(天马旗)时,往往竖立两根杆。其右边为象征成吉思汗苏勒德,左边代表着守护成吉思汗的“卫士”。天马旗练绳上悬挂蓝、红、白、黄、绿五彩印有天马图案的旗幡,在成吉思汗祭奠中敬献用五彩绸缎制作的“五彩哈达”。这五彩,象征苍天、红日(圣火)、乳汁(圣洁)、大地、水草;象征成吉思汗曾经统领五色(民族)四国。在盛大的宴席上献全羊时,首先要敬苍天、敬成吉思汗。妇女们挤奶,先向苍天和圣主献祭。他们制作新毛毡,也为成吉思汗祝福。遇到美食佳肴,总是要说一声“托圣主的福”,然后才用餐。别人给自己敬酒时用食指向苍天和成吉思汗弹祭后,才能品尝。咳嗽或打喷嚏时也要说声“请圣主保佑”。为成吉思汗祭奠要敬献受过禅封的牲畜。

        鄂尔多斯部保留着13 世纪以来形成的蒙古汗廷的祭祀文化和礼仪文化,继承了具有宫廷文化特点的迎送和接待宾客、婚礼盛宴仪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间风俗。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和苏勒德神物的鄂尔多斯部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具有以宫廷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为主要特点的丰富多彩、独特的文化。鄂尔多斯部传承的文化遗产《成吉思汗两匹骏马传》及有关成吉思汗两匹骏马的传说、故事、民歌等,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其中,民歌《圣主的两匹骏马》成为“礼仪国歌”,在盛大的礼仪仪式上歌唱。鄂尔多斯源远流长的以民俗、风情、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民间文化,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延伸。成吉思汗祭祀仪式中的祝词、颂词、祭文、祭歌等诸多内容和表现形式,无不渗透于鄂尔多斯民间歌舞中,使鄂尔多斯民间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

        鄂尔多斯部,一直沿用蒙古王朝时期的日历。后来人们称它为“鄂尔多斯日历”。鄂尔多斯日历中把十二个月分别称之为“白(正)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前和格鲁尔、后和格鲁尔、呼毕月、哈日呼吉尔、斡格勒金月”。同时也以季度分为“初月、中月、末月”。在鄂尔多斯,不断有著名文豪脱颖而出,产生了诸多蒙古族历史文献。特别是北元末和清朝初期写成的书籍更多。被称之为蒙古族三大古典史诗巨著的《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萨冈彻辰著)、《蒙古黄金史》(《黄金史钢》罗卜藏丹津著),后两者出自鄂尔多斯。鄂尔多斯部达尔哈特人传承的成吉思汗祭祀文书《金册》,北元时期产生的记载鄂尔多斯历史的书籍《鄂尔多斯大白史》,16 世纪受佛教影响后产生的《十福经典白史》等,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除此外还产生《黄册》、《红史》、《白史》、《三结子书》、《古代蒙古可汗根源之大黄金传》(《黄金传》)、《黄金史钢》、《宝贝透明经典》、《智慧之源》、《大元朝太祖成吉思汗根源家谱之珍珠念珠》(《珍珠念珠》)和《宝贝念珠》等诸多著名文献书籍。

        1636 年(明崇祯九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四十九个封建领主承认后金皇帝皇太极为合汗,后金改国号为清。1649年(顺治六年),清廷将鄂尔多斯划分为六个旗,设六个札萨克,会为一个盟,即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部进驻宝日陶亥后,几百年来一直围绕成吉思汗八白宫,定居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

 

 

           作者: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副局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原载《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07 年第3 期

 

责任编辑:旺楚格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