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信息》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北京坛庙文化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地方学研究信息》2023年第1期 作者:龙霄飞 *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7-27
摘要:摘要:北京的坛庙文化历史悠久,包含了历史、建筑、礼制、艺术、宗教 等方面的内容,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是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文章从坛庙与礼法、坛庙与人文、坛庙与道统三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坛庙所 体现的礼制、规矩与秩序,探讨了北京坛庙与人的
        摘要:北京的坛庙文化历史悠久,包含了历史、建筑、礼制、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是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文章从坛庙与礼法、坛庙与人文、坛庙与道统三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坛庙所体现的礼制、规矩与秩序,探讨了北京坛庙与人的关系以及其反映出的情与美,进而阐述了北京坛庙在礼乐教化、调和矛盾、维护统治、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北京坛庙在延续中华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坛庙;北京;礼制;文化;精神

        坛庙是静止的建筑,由于有了“神灵”的供奉和人的活动坛庙也因而有了“情感”的因素,进而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北京诸多坛庙在经历着岁月的更迭和人世的变迁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帝都坛庙精神,体现着礼法、规矩与秩序,浸透着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以礼乐教化天下,敦睦国家关系。
        一、坛庙与礼法
        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坛庙的祭祀与礼仪,坛庙不仅仅是中央王朝都城所专享,而是遍布全国的礼仪性建筑,以此让全天下的人们通过坛庙祭祀来感受国家礼法、遵循礼法、实践礼法,以获得国家和天下的大治。
        (一)北京坛庙体现了礼制
        国家统治需要礼法的维护,坛庙祭祀便承载了这样的功能,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坛庙祭祀礼仪是古代的五礼之一,为吉礼之首;祭祀的目的首先是要通过对先人上天的祭祀来禳灾祈福,以利当下和后人。对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人要供奉祭祀。对自然神灵则更要祭祀,这一点,对坛庙祭祀十分看重的嘉靖皇帝说的明白,“朕惟王者之政,莫不以祀兴为先,故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祀尤重焉。夫郊所以事天,庙所以事先,其道一而已矣,未有不相关者也。” 1这里,明世宗明确指出了对天的祭祀和对祖先的祭祀一样重要,而且清晰地指出了二者内在的不同,但殊途同归,最后的目的是“其道一而已”。
        其次祭祀的目的是要通过祭祀之礼有利于国家统治,规范百姓言行,使之心中有敬畏。“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 2王朝统治者正是看到了礼制的这一作用,通过坛庙祭祀将礼制广而化之,让礼制在人们的祭祀实践活动中逐渐细化、不断加强,进而使之潜移默化成为日常的行为准则。
        坛庙的礼制体现在多个层面,这些不同的层面也映射出封建王朝期望通过礼制对不同阶层的人产生影响,不同的坛庙发生作用于不同的人群,这些层面也是与祭祀的等级划分相关联的,不同的祭祀将敬畏神明的观念浸透到不同阶层人的心中,让礼制的观念如影随形、潜移默化于世人。
        (二)北京坛庙体现了规矩
        北京的坛庙以皇家坛庙为代表,兼有地方官府坛庙和民间祠庙,而以皇家坛庙最成规模,最具体系。但其礼制规格高,礼仪程序繁,在这些繁复的祭拜过程中,体现出的是规矩。
        坛庙礼仪所体现的规矩都细化到了祭祀的整个过程中,从与祭祀相关的事务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规矩的存在。不同等级的祭祀要由不同的人来主祭,大祀如圜丘祭天、方泽祭地、社稷、太庙等由皇帝来主祭,皇帝不能亲祭的要遣官代祭;地方坛庙要由地方主责官员主祭,宗祠家庙则要由族长带领拜祭,这些都是规矩。无论哪种祭祀名目,都要按照一定程序和仪式来进行,仪式中要有神灵的牌位、要有不同品类的祭器,祭器中供奉相应的祭品,祭祀中要有乐舞相伴,不同的阶段会使用不同的乐舞,这些也是规矩。祭祀前要无论皇帝还是陪祀的官员们都要斋戒,斋戒既要散斋也要致斋,皇帝斋戒要在斋宫,官员们斋戒前期在衙署中、临近祭祀要在坛庙附近,这更是规矩。
坛庙礼仪的规矩体现在人和物两个方面。人是指参加坛庙祭祀的相关人员,既包括主祭者,也包括陪祀人员,还有为祭祀服务的乐舞生、宰牲人员、祭品制备人员等,各自做事都有各自的规矩和制度;而物则是与祭祀相关所使用的一切物品,这些物品的制备同样由专门的衙署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完成,尤其是为祭祀所服务的这些物品都有着严格的规制,这些规制体现出了坛庙祭祀礼仪规矩的严格与繁缛,如前文所说如神牌、祝版的样式和尺寸、祭器的颜色、牲牢的畜养等。
       (三)北京坛庙体现了秩序
        坛庙以建筑的形式存在,而其发挥作用是通过具体的祭祀典仪来完成的,建筑和典仪都体现出了一种秩序,反映出的是主与次、大与小、上与下、前与后、尊与卑、阴与阳的顺序。《礼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皆别” 3,礼反映了天地的秩序,有了秩序则万物而各有区别;这也正是坛庙祭祀礼仪所承载和表现的。北京坛庙所体现的秩序既有物化的外在具体形象,同时也有内化的精神因素。
        北京坛庙的分布格局体现出了秩序。从元代开始,坛庙的建造伴随都城的建设遵照《周礼·考工记》的要求来完成,“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成为封建时代后期都城建设的规制。明、清两代更是严格遵行,嘉靖皇帝时改革礼制,采取四郊分祀的做法,确定现在北京坛庙礼制建筑的格局。这样形成了太庙在皇城之东,社稷坛在皇城之西,天坛在南,地坛于北,日坛居东,而月坛位西,再有历代帝王庙、孔庙、先农坛、先蚕坛、天神坛、地祇坛、风云雷雨庙、都城隍庙等环周择地而建,各据其位,各有其序。
        北京坛庙的祭祀等级体现出了秩序。无论是大祀、中祀,还是小祀或群祀,这本身就是一种等级的排序,虽然这种排序会根据祭祀对象重要性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但这些名目的确定反映出了历代王朝帝王对于祭祀对象重要性的认识,祭祀等级的排序更是祭祀对象重要程度的顺序,也表现这些被祭祀神灵在王朝统治中的地位。坛庙祭祀等级所体现出的秩序也恰恰反映了封建王朝等级制度在礼法中的面貌。
        北京坛庙的祭祀礼仪体现出了秩序。坛庙祭祀根据其规模大小、等级高低在祭祀仪式上有繁简的不同,但无论繁简一系列的程序都是要完成的,在完成这一系列程序的过程中,秩序被体现得十分清楚。祭仪中,恭请神牌、祭器供品到位、皇帝何时到达祭祀地点、陪祀官员如何站位、乐舞生的位置等都有严格的仪轨和程序。祭祀中的陈设诸如神位、祭器、祭品等都是讲究序列和层次的,不同的祭祀种类其安排是不同的。所有参加祭祀大典人员都有各自的位置,这些位置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定的。最能体现秩序的是祭祀行礼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先后顺序鲜明而严格,对于每一行礼过程中祭拜者的位置、动作、行礼的内容等都有细致的规定,不能出现错乱。
        北京坛庙的祭祀时间体现出了秩序。坛庙祭祀的时间选择是非常严谨的,这项工作是由钦天监来完成,所有坛庙“皆以其时祭焉” 4。以时祭反映出了坛庙祭祀时间的时序性非常鲜明,每年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月令中都有坛庙祭祀的安排。在每个季节、每个月令都有需要祭祀的坛庙神灵,这种将坛庙祭祀时间与自然季节的时序性相结合反映出了北京坛庙祭祀时间的有序。
        北京坛庙的建筑样式体现出了秩序。坛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类,由于其功能的重要性而受到从上到下的重视,因此在建造上更是用心,以建筑之瑰丽呈现出吉礼的至高地位。坛庙建筑所体现的秩序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规格、形制和格局上。祭坛形状或圆或方,尺寸各有大小,坛的方圆体现的是规制,更是受祭神灵内涵的表达;而不同的尺寸反映的是祭坛建筑的规模,更是祭坛等级秩序的体现。格局是坛庙建筑的位置与分布情况,有前后、主次、高低的分别。建筑功用的不同、殿室面阔的大小、琉璃瓦颜色的区别等都是等级高低与主次先后秩序的体现。
        北京坛庙所体现出的秩序是与其规矩密不可分的,有了规矩必然能够表现出谨严的秩序,秩序的分明一定是规矩详赡的结果。
        二、坛庙与人文
        坛庙不是孤立的存在,从历史上北京上自皇家坛庙、再到官府坛庙、下至民间祠庙来看,坛庙不仅仅是矗立在地的一座座院落、一组组建筑,更是饱含人文气息、展现人间大美的情感寄托之所。
        (一)北京坛庙与人
        坛庙是为神灵、为祖先、为贤人建造的,现世的人们按时按节来此上香行礼祭拜,因为有了人坛庙便有了温度。坛庙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因素。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神灵与祖先,也便是因为现世的人才有了他们的位置,是人创造了神。人管理着神,更重要的是供奉和祭拜神。人对自己所创造的各种神灵寄予美好愿望,虔诚祭拜。而同时人也有希冀,人也有机会成为“神”。坛庙中奉祀的神灵、特别是忠臣、文人、节孝祠庙中的神灵成为了世间人们的榜样,激励着人们按照榜样去为人行事,这样死后也有可能进入某一祠庙受人祭拜。坛庙的建造和礼拜既是为神灵的、为故人的,更是为活人的。
        坛庙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中,人处于被动地位,是自然和社会的压迫者,而自然和社会等客观世界处于主动地位,是压迫者。“人在与之抗争中,深感力不从心,便将其神化,通过祭祀来达到某些目的,来缓和矛盾,或是创造出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神。人的本意是控制自然、把握社会。这种愿望先是化为神,将人的能力理想化,又把这种理想现实化。” 5 对立是现实存在的,人的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使之有利于人,人通过对神灵的敬祀与祭拜完成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通过对神的敬祀与祭拜,人将自己原本处于被动的地位转换到了主动地位。坛庙是人解决其与自然、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北京坛庙与情
        坛庙是礼的建筑,礼体现在祭祀与礼拜,这是人的行为,有人的参与过程,这一过程表达出的是“情”——是敬畏之情、祈愿之情、感恩之情。
        北京坛庙所供奉祭祀的神灵涵盖很广,既有皇天上帝、社稷,也有文昌帝君、城隍土地,更有祖宗神灵,他们都掌握着每一个人生活、事业、命运的某一部分,都可以对普通人造成伤害,因此,作为世间的普通人必须要常存敬畏之心,永怀敬畏之情。
        虽然对神灵敬畏有加,但人们更多地是想要获得神灵的庇护和保佑。人为之建造房舍,供奉神位,奉献牺牲,顶礼膜拜,让神灵知道自己对他们的恭敬与崇拜,祈愿降福于人,保佑世间的平安、顺利与福祉。“礼制神庙性质的建筑,从来是凝结情感与情感宣泄的复合物,一方面,人们愿意通过对神灵奉祀来表达自身的希望,政府出面建庙体现出对该城居民的关爱,同时,用神灵来警示人们的安全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这是一种人类的自我估价和时代心态,在不可抗拒的城市灾害面前,束手无策之际,仍然满怀能够随时获得解救驱除灾难的希望,因而在无可奈何的境地中自然想到神灵的眷属。” 6在众多北京的坛庙中,皇帝要祭天、祭地、祭社稷等,老百姓更是会祭祖先、祭土地、祭火神等,各自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神灵供奉祭祀,祈福求愿,把对神灵的祈愿表达得至诚至深。
        人要敬神,对于神灵的赐予更是感恩戴德,人们在祈愿得到满足和应验时,自然会对神灵表示诚心感谢。北京的坛庙既是人们祈愿求福的场所,也是鸣谢神灵、表达感恩之情的所在。
       (三)北京坛庙与美
        坛庙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庄严、凝重,或许还会有很多压抑的感觉,这应该是坛庙最重要和核心功能所导致的结果,尤其是皇家坛庙表现得更强烈些,而民间坛庙在此之外还具有轻松欢快的一面,以各种方式让神愉悦的同时也让自己高兴。因此,我们不能不看到坛庙带给我们愉悦和享受的另一面,这便是坛庙所体现出的“美”。
        北京坛庙有建筑之美。坛庙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非常重要和众多的一类,北京的坛庙建筑种类多,规格高,代表性鲜明,体现出了中国建筑之美。建筑样式众多,有坛有屋,有亭有台,或照壁,或山门,或碑亭,或环廊;丹陛高台,殿堂巍峨,陈设华美;庑殿顶线条柔缓而流畅,歇山顶兼具圆缓与曲折,攒尖顶回环往复而简洁明快;琉璃瓦顶黄、绿、蓝、黑色彩分明,油漆彩画纹饰精美而绚丽;牌匾高悬,书法讲究,语意深远。坛庙建筑分布舒朗,华美而不失庄重,环境清幽,松柏广植,气氛幽雅而凝重,呈现出煌煌之美。
        北京坛庙有器物之美。坛庙典仪,用器繁多而制备精良。仪仗卤簿华贵而美艳,桌案凳椅彩饰瑰丽而凝重;祭器遵循三代规制,簠、簋、尊、爵、登、罍、笾、豆制作精美,装饰典雅;器物用色考究,祭天用青色,祭地用黄色,祭日为红色,祭月为白色,色泽纯粹而凝重;瓷器之祭蓝、祭红、娇黄、甜白与金、铜之色相映成趣,美美与共;奉献神灵的食物有米有肉,有菜有鱼,有汤有酱,色泽青黄白黑,相映成趣。
        北京坛庙有仪式之美。坛庙祭祀程序繁复,赞礼官赞唱浑厚悠扬,于寂静中极具穿透力,是祭祀典仪的导引和指挥;祭祀有雅乐相伴,中和之曲、肃和之曲、凝和之曲、寿和之曲等伴随祭祀节奏相继而起,金、石、竹、木击节有度,雅韵悠扬;乐声之中,舞蹈相随,横竖排列整齐划一,动作一致,随着雅乐舞动干戚和羽籥;祭祀者随着乐舞时而跪,时而起,或搢圭,或奠爵,节奏分明,起伏有度。
        北京坛庙有整齐之美。神位排列各具其位,主位、配位次序分明,排列有序;祭品陈于神位前,以神位为中心线左右对称排列,数量对等,从神位以下依次顺序排列笾豆之实、玉帛、牲牢、五供等,每层数量或多或少,排列有序而不拘谨,整齐而具有节奏感;乐舞生手执干戚、羽籥,横成行、竖成列,动作整齐一致,虽缓而颇具威仪。整齐体现出规矩,整齐便有力量,坛庙祭祀体现出了非常鲜明的整齐之美。
        北京坛庙有静谧之美。坛庙建筑为礼制建筑的一种,礼制的体现需要仪式的表达,仪式需要环境的营造,而坛庙祭祀正是在静谧的环境中进行。坛庙祭祀各有其时,无论是晨曦初起之时,还是黄昏将至的时候,也或是天光大亮之时,祭祀典仪举行之时,坛庙之内无闲杂人等,鸦雀无声,只有赞礼官的高声唱和和乐舞之声,尤其是在凌晨举行的祭祀典仪更是天光俱寂,万籁无声,赞礼官的高声唱和更衬托出静谧与深沉。威严与肃穆的坛庙祭祀典仪于幽寂的环境中体现出了静谧之美。
        三、坛庙与道统
        北京坛庙的存在不仅仅是从表面上所看到的礼法、规矩、人文而已,其更现实的意义还在于坛庙所承载的功能和其所发挥的作用;这些功能和作用的核心就是维护道统,以利于国家统治而长治久安,成为王朝和帝王们对坛庙之事乐此不疲的驱动力,也是坛庙能够屡被重视、长久存在的重要原因。
        (一)坛庙传播礼乐文化,以礼乐教化天下
        坛庙祭祀需要礼乐规矩,历朝历代对于国家礼法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而坛庙则是这些礼法的实践场所、展示场所,不论是祭祀自然神灵的坛庙、祭祀祖先的宗庙和宗祠,还是忠臣、名人祠庙,在祭祀礼拜的过程中,都强烈地表现出了王朝和帝王们所寄托的教化目的和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坛庙是全民道德与礼法的教馆和讲习所,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儒家道统延续的学堂,更是弘扬忠、孝、节、义、贤、德等封建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场所与途径。
        皇家坛庙,举凡圜丘祀天、方泽祭地、太庙祭祖、历代帝王庙之祭等等帝王亲自主持的祭祀礼仪,由贵为天子的皇帝亲自主祭,带领百官祭拜,让朝廷百官从祭前斋戒到全程参加祭祀过程,亲身感受礼法威仪,从内心产生对神灵的敬畏。由官员主持的坛庙祭祀,则由更多的低级官吏参与仪式过程,体会礼法的威仪;而各府州县主持的坛庙祭祀,则让各地乡绅百姓参与其中,以他们的亲身参与将礼法更普遍地带到王朝帝国的各个角落;而宗祠家庙的祖先祭拜让家族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礼法的无处不在,让祖宗的威严约束每一个族人、家人都能知礼守法、以礼约己;不同的坛庙祭祀让每一个参与者通过亲身的参与感受礼法的威严与力量,进而以礼约束自身行为,这样坛庙成为了全民礼法的教馆,礼乐教化从此出,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二)坛庙维系着上下内外的关系,调节着王朝统治的矛盾
        一个王朝、一个国家,各种矛盾和不协调、不和谐的声音随时、随处都有可能发生和存在,这就需要一定的机能调节这些矛盾,维系上下内外的各种关系。
坛庙便是诸多维系调节机制中的一环。“天神调节、维系着帝王与全国臣民的关系;城隍调节、维系着一城百姓以及与官吏的关系;宗祠调节、维系着家族内部的关系。共同的信仰使统治与被统治矛盾、乡党矛盾、家庭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 7这种关系的维系、矛盾的调节和最后的统一都是基于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则这种一致正是通过对坛庙神灵的信仰、在对坛庙神灵的祭祀过程中逐步达成的。这就与坛庙所体现出的规矩密切相关,礼成为人们和王朝日常生活中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那么当人与人、人与官府、臣子与帝王产生矛盾,遇到不谐时,便会向大家都能接受的行为规范靠近,这个行为规范就是坛庙所承载的礼法,虽然不同类型坛庙的礼法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本质是一样的,正是这一样的本质让人们有了趋同的可能。
       (三)坛庙代表了国家权力的正统地位,维护着统治秩序
        坛庙祭祀权反映了国家权力的正统地位,北京坛庙是封建王朝时期皇家坛庙最为集中、最为完整的遗存,而皇家坛庙体现了国家的最高礼制,而能够施行这一最高礼制的执行者必须是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统治者。古代只有天子、皇帝才拥有对天、地、宗庙等坛庙的祭祀权,从汉代武帝、昭帝以后,对宗庙的祭祀中天子为主祭,诸侯王为助祭,这种明确的划分使得君臣尊卑等级更加分明,而中央集权的国家统治地位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点在明清时期规定的也很明确,“王国及有司俱有祀典,而王国祀典具在仪司。洪武初,天下郡县皆祭三皇,后罢,止令有司各立坛庙,祭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孔子、旗纛及厉,庶人祭里社、乡厉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祀灶,余俱禁止。” 8足见中央王朝对于涉及国家根本的祭祀典仪控制十分严格,要将这些祭祀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北京的坛庙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太庙、圜丘、方泽、历代帝王等的祭祀,集中于都城,必要皇帝亲祭,王侯及百官要跟随陪祀,不能有一点僭越,既显示了皇帝天下一人的尊严,更昭示了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这样坛庙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国家统治的重要作用体现无疑。
        坛庙祭祀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坛庙体现出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同样是一种规矩,无论秩序还是规矩都是在人们遵守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和实现的;这种秩序与规矩对于国家统治秩序的维护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坛庙祭祀礼仪,王朝统治者将国家提倡的某种理念或某种价值观假借神灵的形式传达到每一个人心中,“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所由来者远矣” 9。这种传达过程或是自愿接受,或是由于神灵之威而接受,但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达到了朱元璋所谓“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10的目的,达到了维护统治秩序的终极目标。
       (四)坛庙强化着民族团结,推动着国家认同
        坛庙祭祀中有受祀的神灵,有祭拜的子民;受祀的神灵中,也有着民族的差异,参加祭拜的子民中更是多族共存。受祀神灵的民族差异在历代帝王庙的祭祀中表现最为明显。明代开始建造历代帝王庙,在入祀帝王的选择上朱元璋给了元代帝王一席之地,在西室设立元世祖忽必烈的神位,与唐太宗、宋太祖并列,同时将元代名臣从祀。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对元世祖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在对大明王朝与蒙古族关系上的宽容态度,但更多地还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要让蒙元残余力量看到明王朝对元代帝王的态度而缓和相互的关系,同时更是表明明朝取代元朝是历代中央王朝正统性的延续,让不同民族的臣民认同这一正统王朝。
        清代这一点则表现更为鲜明。清王朝为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帝国,如何统治一个以汉族为最大多数的国家,必然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在历代帝王庙的祭祀中,清王朝在选择奉祀帝王的原则仍然延续明朝的做法,而入祀的帝王范围则更加广泛,尤其是少数民族建立王朝的帝王增加不少。如辽、金、元入祀的帝王有 20 多位  11,当然对于明朝帝王更是敬奉有加。
        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清历代帝王庙中受祀帝王中仍然是以汉族为最大多数,其他民族建立王朝的帝王予以奉祀,不论动机为何,但结果是增强了民族团结,融和了民族矛盾,维护了王朝和国家的大一统。
        从受祀对象民族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参加祭拜人员民族范围较广的实际情况的存在,都彰显出了北京坛庙在强化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大一统、推动国家认同上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四、从天人合一到敬天爱人
        坛庙既是一种建筑形式的代表,又是一种礼仪文化的符号,它体现着古人对以“天”为代表的一切神灵与“人”的关系,反映出古人对“天”的认识。坛庙以建筑的外在形象承载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理念,是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具象化的一种现在存在。
        “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为儒家探讨的重要内容,历代大儒多有论述,这些思想也影响着历代坛庙祭祀中对天的认识。坛庙所代表的“天”是以自然之天为根本而能囊括一切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天”的概念,而且是以“天”为代表的、扩展为各种神灵包括祖先在内的一切神灵的代表。坛庙所代表的“天”在指向和范围上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王朝、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人群所指代的概念和范围也是有所区别的。
        古人通过坛庙一类礼制建筑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上天的崇拜和敬意,反映了古人对天的敬畏。既然天与人是一体的,那么人敬天,天也应降福人间,天更
应爱人。
        无论是敬天保民还是敬天爱人,其结果都是要福及后人,这一点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臣民百姓的认识是一致的;敬天爱人,所敬的天是泛指一切神灵,包括坛庙中供奉的由人而为神者,他们能给人间带来福祉,由敬天而福及于人。坛庙这一类建筑是古人实现从天人合一到敬天爱人理念实践过程的载体,更是人们实现对天表达崇敬之意所借助和应用的工具。
        天人合一、敬天爱人的观念虽然产生于封建时代,但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这一理念也具有十分积极和现实的意义,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其对当今现实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找到了古代坛庙在当今社会存在的意义。
        从北京历史上的坛庙以及现存的坛庙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祭祀典仪,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坛庙所表现出的人与天即人与自然之间谋求和谐自适的关系,祈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愿望。同时,坛庙是一种从古至今延续不断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延续着中华文化传统,彰显着礼义之邦的传统,告诉人们“礼”于人和社会的重要。“坛庙建筑及其相关的祭祀文化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国封建时期,‘礼’和‘法’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两大支柱,而坛庙及其相关的祭祀则是传布礼仪的重要途径。设坛立台、建祠修庙,定期定点进行隆重的祭祀,教化民众尊长敬祖、崇贤法能,对维护国家的安定、维系华夏一统、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12
北京坛庙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是独特而有积极意义的,依然是北京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成为古都北京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体现出厚重底蕴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1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世宗实录》卷一九五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癸亥条,第五页,总第4124 页。
2(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第 1236 页。
3(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第 990 页。
4《清会典》卷三十五礼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310 页。
5 程民生:《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人与中国祠神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 3 月,第 276 页。
6李宝臣著:《北京城市发展史》(明代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年,第 98 页。
7程民生:《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人与中国祠神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 3 月,第 279 页。
8(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八十一•祭祀通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 年,
第 1265 页。
9何宁撰:《淮南子集释·氾论训》(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第 984 页。
10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八十,第一页,总第 1447 页,洪武六年三月癸卯。
11《清会典》卷三十五礼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300 页。
12 郗志群:《明代北京的皇家坛庙》,《北京观察》2016 年第 5 期,第 75 页。


        *作者简介:龙霄飞,首都博物馆党委委员兼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历史文物、北京史地及博物馆。
        文章来源:《北京学研究 2021》,张宝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年 1 月出版。



 

责任编辑:龙霄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