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大辞典 《概论》 《成吉思汗文化丛 学术著作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报纸 最新成果pdf格式

“两头真”何知文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周晶宇 人气: 发布时间:2013-05-09
摘要:与何老神交数年,常通电话而谋面甚迟,电话那头常听见何老朴实、直爽的声音。对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他常常会发出有良知的声音。这是不少人做不到的。我曾经就鄂尔多斯模式的问题采访过一位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他说:政府怎样说,你就怎样说,跟政府走,永

        与何老神交数年,常通电话而谋面甚迟,电话那头常听见何老朴实、直爽的声音。对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他常常会发出有良知的声音。这是不少人做不到的。我曾经就鄂尔多斯模式的问题采访过一位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他说:“政府怎样说,你就怎样说,跟政府走,永远不会错。”我当时大跌眼镜,政府不是神,也有错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不就是政府出错了嘛!知识分子应该独立思考,有一点担当,都鹦鹉学舌顺着政府说话不是好事吧?
        何知文老人不会说这种话,他常常说:“尽量说真话,说不成就保持沉默,千万不要说假话。”这就是我敬佩何老的原因。
       
       与何老第一次见面是2009年秋末。移居呼和浩特的资深教师刘永奇回到东胜,我突发奇想:让我尊崇的研究会几位老师一起聚首岂不快哉?何知文、马步萧、齐凤元、潘洁、刘永奇,此五老敢言、有思想,不是那些只知歌功颂德的知识分子所能比肩的。
        何老接到电话后及时过来,马老、齐老、潘老因有事未能前来。包海山、张冷习、王雅丽等诸君来作陪。何老与刘永奇先生六十年前曾经是师范同学,多年不见,相见甚欢。席间,何老谈笑风生,兴致勃勃,也免不了抨击一番时弊。何老说:“虚报浮夸,可以得眼前利益,到头来却是害人害己。大跃进,文革,到处放卫星,说谎话,社会差点崩溃。现在,有些官员为了政绩,依然说谎,湖北的张二江、安徽的王怀忠,都出事了被揭发出虚报政绩,那些没出事的官员呢?难道就没虚报吗?GDP年年攀升,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串数字,没什么意义。要紧的是反腐败,降房价,与普世价值接轨。”
        何老说真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愤老”,忧国忧民才是他说真话的动力。
       一贯健康的何老,前年患了胰腺炎,在本市一家医院被庸医所误,花了好几十万元还差点被推进太平房,孝顺的一儿一女决心不惜一切也要挽救老爸的生命,从内蒙古请过两位专家看过,都推辞了,最后请了北医三院原院长陈浩辉教授来,又硬请国家奥运会专用救护车来,把何老送到北京大学第三医学院,又花了35万,何老才转危为安。有朋友让他起诉那家医院,何老却说:“都不容易,他们能吸取教训就行了。”
        何老一腔菩萨心肠。
        过年,我们几个文友去看望何老,何老红光满面,谈锋甚健。依然谈论时弊问题,一个女作家转移话题:“何老谈谈你的过去吧。”何老就谈开了。
      二
        1935年,何老出生在神木,幼年即随父母来伊克昭盟打工。老父亲一辈子吃了没文化的亏,常对他说:“人没文化,就像算盘上的珠子任人拨拉。”这句话影响了他一生。
        在父亲的教育下,何知文明白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且用一生的行动去印证,孙中山讲“知易行难”,胡适反驳说应该是“知难行易”。何老这大半辈子是知行合一,文如其人,勤俭质朴,诚实守信,说真话,做真人,不务虚名。
        幼年的何知文给地主种地,给牧主放羊,受了不少苦,也悟出了不少道理,形成了他一生的价值观。
        何知文深知,立身处世,勤奋、诚实为第一要务。农民不勤奋,粮食就不会丰收;牧民不勤奋,牛羊就不会肥壮;做学问不勤奋,就不会有成果。做人还要诚实,不诚实无论干什么都不会成功。因为勤奋、诚实,少年何知文深受雇主与邻居的喜爱。
        1950年,全国解放后的第二年,15岁的何知文有幸进入了学堂。入学时,年龄偏大,只有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才能补回失去的岁月。他每天凌晨四时起床学习,这一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焚膏继晷,发愤读书。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何知文就学完了小学课程,195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包头师范。在学校里,何知文依然是最勤奋的学生,也是最优秀的学生。
       从入学后,何知文就以爱读书出名,上世纪50年代他能读到的好书他全读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心中充满了快乐。
何知文不仅读“阳春白雪”,也不嫌弃“下里巴人”,经史子集,外国名作他看了个遍,村谚俚语,山歌小曲他也照样收集。
       何知文爱读书,也爱藏书,这一癖好一直保持到现在。
       1956年,何知文从呼和浩特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自愿去偏远的乌审旗工作,因工作出色,当年就入了党。1957年反右,何知文因说真话被打成右派分子,发落到杭锦旗四十里梁一大队劳动改造去了。这一下放就是22年。
       从小受惯了苦的何知文在农村劳动中并没有一蹶不振,他看的历史书太多了,明白历朝历代都不会让知识精英蒙冤下去,迟早会给他们平反的,宵小当道是一时的。在那个非人的年代,不少知识分子被打倒之后,看不见前景自杀了,或者消沉了,而何知文依然保持着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
       耕种锄收,犁耧耙仗,所有的农活儿他全干了。农闲时节,挖甘草、捞碱、砌砖、盖房,脏活儿、苦活儿、累活儿都干了,政治上的批斗、人格上的侮辱也经受了,但没有消磨何知文学习的热情。
       在精神与肉体都备受折磨的日子里,何知文订了十多种报刊。《人民日报》、《历史研究》、《新建设》、《文史哲》、《学术研究》、《文学评论》、《诗刊》、《全国新书目》、《图本信息》、《前线》、《红旗》等,这都是何知文在困顿的日子里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才省出钱来订阅的。现在,据说鄂尔多斯GDP超香港,试问有谁能自费订阅十多种报刊?
       杭锦旗四十里梁一大队一小队的农民们都特别尊重这些被打为右派的知识分子,农民们都了解,所谓的右派其实是一些有头脑、有思想、敢说真话的知识分子。在极左路线下,仍然有不少有良知的农民在照顾着这些所谓的右派,这给了何知文莫大的慰藉。何知文利用空闲时间不断写作学习。在其后的大跃进、文革,那些黑云压城的日子里,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深信终有出头的一天。在遭受迫害的日子里,他不断写诗、作文章,以寄托自己的情怀。打井、送粪、看场,无论做什么,都能写出感人的诗句。
       1961年冬天,何知文拾到一根红色的果木,立即赋诗一首:
       (一)
         祖传性刚直,宁断不可弯。
         欣逢明主植,始成一根椽。
       (二)
              本来彻里红,立志献苍生。
              今虽被委弃,色难减半分。
        这首诗表达了他虽处逆境却向往光明矢志不移的情怀。那时,他还写了一首《明志》:
              从小受苦一农夫,秉性刚直重诚守。
              宁愿站着将头割,不会跪下把生求。
              双脚踩实人间路,两眼看透古今俦。
              自食其力心无愧,何劳蜀犬吠日头。
        文如其人,何知文就是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知识分子。
        他最怕的是尸位素餐,白吃饭。因为干活有苦水,心也灵光,何知文学会瓦工技术,组建了建筑队,出门揽活,不少村民跟着他脱离了贫困。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后绽春雷。”
        1979年,随着拨乱反正,国家又走上了正常的轨道,经历了22年磨难的何知文终于平反复职。
        22年的光阴没有蹉跎,重新踏上工作岗位的何知文干起工作得心应手。
        因为多年的右派生活,何知文也变了,变得和光同尘,不再锋芒毕露,对社会上看不惯的事情,虽然内心痛苦,却不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最大的乐趣是藏书和读书、写书。
        几年间,何老创作出版了12(下转60页)(上接34页)本书。
      
        退休之后,何老觉得来日无多,何必沉默呢,开始说真话了,不少爱求真、有思想的年轻人常常去听何老讲话,家里很热闹,常常聚集不少年轻文人。
        何老喜欢看敢于说真话的书籍,《炎黄春秋》每期必看,吴思的《血酬定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  《定西孤儿院》,他一买就是几套,自己看了觉得好,不忍独享,还要赠送好友,还有借给别人阅读。
        何老常常对年轻人们说:“古人说文人相亲,你们要文人相亲,不要互相指责,应该与真理为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尽量说真话,说不成就保持沉默。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就怕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观点,能容纳不同声音就好了。”何老说完浩叹不已。我们听了,默然无语,觉得何老瘦弱的身材高大了起来。
        站在何老那两米多高的盛满好书的书橱下,觉得何老这一生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还算是幸福的人生。因为他找到了人生的真谛,是社会的良心,活在了精神里,这不是有钱或有权就可以得到的,这不是一心活在物质里的人们所能理解的。
        愿何老高寿。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周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