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报纸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大辞典 《概论》 《成吉思汗文化丛 学术著作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 报纸 最新成果pdf格式

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研究与思考

来源:《我眼中的鄂尔多斯现象》 作者:夏 日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1998年7月8日)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晋陕蒙乌金地带的伊克昭盟(简称伊盟,后改为鄂尔多斯),地域上称之为鄂尔多斯。这个古老神奇、贫穷落后的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用短短的20年时间,依靠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解放思想、更新观

(1998年7月8日)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晋陕蒙“乌金”地带的伊克昭盟(简称伊盟,后改为鄂尔多斯),地域上称之为鄂尔多斯。这个古老神奇、贫穷落后的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用短短的20年时间,依靠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顽强拼搏,以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为特征,一跃成为自治区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此而引发出的一系列新的经济现象被人们称之为“鄂尔多斯经济现象”。

        为了进一步阐明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从而达到借鉴、推广的目的,我想从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内容、形成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关于鄂尔多斯经济现象

        什么是鄂尔多斯经济现象?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内容是什么?

        鄂尔多斯经济现象,虽说是经济现象,但它不单纯是一个经济概念,也不是单纯用经济指标能够说明的。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以经济增长为手段而实现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开发劳务的能力增强,以及各部门产业结构乃至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以为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应该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由落后到先进,由慢到快。

                  表一         单位:元

 

 

1952年

1978年

53~78

年年均增速%

1985年

79~85

年年均增速%

1990年

86~90

年年均增速%

1995年

91~95年年均

增速%

1997年

96~97年年均

增速%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全区

173

317

2.1

809

7.2

1478

5.6

3639

8.3

4708

10.6

伊盟

244

344

0.3

526

3.6

1245

9.0

3992

17.1

6340

21.8

 

        上表看出,伊盟经济发展速度由慢到快,特别是进入90年代,开始大踏步前进,发展速度高于全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也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发展速度。用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同志的话说:“鄂尔多斯经济步入了快车道。”

        (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鄂尔多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出版、交通、通讯等社会事业也同步发展。社会和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它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只有同步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少走弯路,互相促进。同步才能互相协调,协调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伊盟无论是在舆论导向,政策制定,资金投入,还是领导精力上,都给社会事业以应有的,甚至是充分的重视,伊盟的各项社会事业在全区评比中屡受嘉奖。发展了的社会各项事业,又为伊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三)随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

表二

 

 

1952年

1978年

53~78

年年均

增速%

1985年

79~85

年年均

增速%

1990年

86~90

年年均

增速%

1995年

91~95

年年均

增速%

1997年

96~97

年年均

增速%

财政

收入

(万元)

全区

13335

69046

9.9

131789

9.7

329763

20.1

763458

18.3

1072000

18.5

伊盟

193

1886

10.2

3530

11.3

12793

29.4

44410

28.3

96000

47

占全区比重

1.45

2.73

 

2.68

 

3.88

 

5.82

 

8.96

 

城镇居民人均

生活费收入

(元)

全区

 

273.65

 

615.33

12.3

1050.01

11.3

2587.02

19.8

3944.67

 

伊盟

 

297.00

 

541.00

9.9

1032.00

13.8

2616

28.5

4128

 

牧民

人均

收入

(元)

全区

 

131

 

400

3.6

647.00

10.1

1300.00

15.0

1780.00

17.0

伊盟

 

194

 

357

9.1

600.00

10.9

1251.00

15.8

1989.00

26.1

        从表2可以看出,五个时期伊盟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比全区高出0.3、0.6、9.3、10、30.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全区的比重也由1952年的1.45%达到1997年的8.9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全区相比,由逐渐缩小差距,到不断超出,其中1997年高出183.3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区相比,由不断接近,到逐渐超出,其中1997年高出209元。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是发展经济,提高效益。

        (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始进入良性演进阶段。

        过去,伊盟最大的困难与问题就是生态恶化。据70年代中期统计,沙化、半沙化面积达到伊盟总面积的80%,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伊盟经济的发展。从70年代中期开始,盟委制定并实施以“攻水治沙”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规划,把改变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来对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经过20多年的艰苦建设,目前可以说,已由过去的沙进人退,基本转变为人进沙退。地处毛乌素沙漠的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的大部分乡苏木,通过小草囫囵、小水利建设,既治了沙,又发展了饲草料基地,已大大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经过生态环境的治理,全盟草牧场、耕地面积和水浇地面积不断增加,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进入良性演进阶段。

        (五)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鄂尔多斯经济现象是社会综合效益的体现,是伊克昭盟长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结果。伊盟在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通过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90年代的“鄂尔多斯形象工程”建设,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深入不断地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地凝聚了人心,广泛调动了各族、各界群众热爱伊盟、建设伊盟的积极性,使全盟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以饱满的热情和振奋的精神投身于经济建设事业,为伊盟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源泉,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鄂尔多斯经济现象还可以列出一些内容,但主要的可以用这五点概括。

        鄂尔多斯经济现象是一个地区概念,地区经济是个有机的综合体,只有包括至少以上五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并且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步增长方可构成。

        二、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成因分析

        鄂尔多斯由一个经济贫穷,社会落后,沙化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地区,经过短短的20年时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落后有原因,发展也是有条件的。经济发展要受多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制约。经济发展的程度,取决于该时期该地区人们能够掌握和动用的生产资料及各类社会资源的程度,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其它社会资源等等,而掌握和运用的程度,除取决于这些要素和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政策、制度、手段、方法和路子之外,还取决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程度,取决于改革的深度和进度,取决于各种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

        一个地区的经济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发展经济的条件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因此分析一个地区经济现象或地区间差距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总结许多。但从整体上看,主要是区位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三条。区位环境是一个平面位置,伊盟属于内陆地区,与自治区大部分盟市基本相同(有的盟市要比伊盟好)。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光热等等,这些条件伊盟与其它盟市也基本相似。社会因素包括:制度、体制、路线、方针、政策、管理、干部、科技、文化、教育以及当地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同在一个国家,一个自治区之内,制度、体制和路线、政策是一致的。在以上客观因素几乎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伊盟的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是由于主观因素的不同,主观努力的不同,因此结果就不一样。以下我想从主观因素(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对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一些分析。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

        小平同志讲:“解放思想就是思想和实际的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的吻合就是实事求是。伊盟在各个时期都能提出许多符合实际的战略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策略、方针,这都是伊盟各级各届领导深入实际,仔细调研,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理论思维、系统思维,产生出的正确的认识成果。没有一个正确认识成果,就不可能理出一套正确的工作思路,就没有办法指导一个地区的工作,也不会提出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指导工作的正确意见和方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地方领导要真正出于公心,并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敢于坚持实事求是,敢于从实际出发,敢于抓机遇,敢于开明开放,敢于决策,敢为人先。1979年伊盟决定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日本先进的羊绒设备和管理办法,是全区第一家,那是伊盟领导从实际出发(在一些上级领导不同意的情况下)竭力争取回来的项目,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一定的远见卓识,没有责任心,是办不成的,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牧区改革,伊盟早于国家提出并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从实际出发,加上责任心、公心、事业心的结果。这两件事的落实实施,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也对解放伊盟人民的思想,鼓舞伊盟人民的士气起到了很大作用。随之以后的城市改革、市场经济的改革,到国有企业的“重塑重构”,都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二)找到了优势资源产业化、优势产业集团化的发展路子。

        要想使优势资源产业化,首先要立足于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确定、培育和建设支柱产业。80年代中期,伊盟提出了包括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建材和饲草料、食品加工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的建设计划。这些产业当时并没有形成什么气候(规模),占的比重也不大,通过培育和建设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实践证明:从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出发确定、培育和建设支柱产业的路子是正确的,既符合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也有利于优势资源产业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更有利于产业、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升级。伊盟的同志在优势资源产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了优势产业的集团化。通过企业组织结构优化(集团化)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规模化,提高了产业、产品和整体经济规模的效益。

        (三)运用科学技术,以起点高弥补起步晚的损失,缩短了产品、产业优化升级的时间。

        运用科学技术,是伊盟在短时间内,由落后变为先进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后地区合理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生产先进的产品,不仅可以节约研究时间和经费,又可以少冒风险,而且还可以大大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这是后发效应的作用。伊盟羊绒加工设备的引进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伊化集团是从科研与生产结合开始的,是从科研机构办企业、搞经济起家的,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科研不断开发新产品,运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滚动发展壮大起来的。

        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是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不是在原有生产力要素上加上去的一个要素,而是在原有生产力要素上乘上去的一个要素,所以,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倍增作用,是乘法作用,是事半功倍的作用。伊盟经济发展快,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产生的倍增作用、倍增效益,就是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和扩散的结果,而这正是结构调整的关键。

        (四)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伊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改革的不平衡正是造成地区差距的重要主观原因之一。地方改革落后于中央改革,微观改革落后于宏观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内陆地区的改革落后于沿海地区的改革。改革落后,一切都会落后。财政、税收、银行、计划、投资、外贸等宏观管理调节体制已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改革了,而微观企业不改革,还死守着原来计划体制那一套,你怎么能不落后呢?

        伊盟正是紧跟了中央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高,才会抓住机遇,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水涨船高,乘风破浪。

        伊盟的改革由于紧跟了中央的改革步伐,一直坚持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是市场取向的改革,1987年的城市承包改革也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因此广大农牧民和工商企业,进入市场较早,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在市场经济中,谁拥有市场,谁就拥有财富。

        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伊盟无论是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还是所有制结构改革,或者文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教育体制的改革早于中央决定近半年,内容与中央基本一致,为伊盟培养了大量干部,为伊盟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伊盟的实践再次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

        (五)经济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是物质产值和价值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状况的综合表现。因此,经济增长必然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投入产出系数、生产性固定资本投资系数、折旧系数和改进系数的高低。

        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在落后地区,在将要开发地区,在工业化起步地区,都是不可缺少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内涵扩大再生产,但外延的扩大、外延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伊盟这两点都抓住了,都没有偏废,而是把两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一方面通过早做准备,竭力争取和通过支持、让步、给优惠政策等措施,争取了几个大项目近百亿元的外延投入;另一方面,又不断进行技改,引进新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使工业经济的几项综合效益指标连续四年全区夺冠。这些措施使伊盟的经济得已迅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伊盟经济的发展。放在伊盟的几个大项目,固然对伊盟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但问题在于,作为地方领导如何去争取和利用大项目发展自己。

        (六)文化内涵在新形势下产生了新的凝聚力。

        鄂尔多斯在36亿年前是世界上仅存的几块古大陆之一。新石器时期,河套人在这里繁衍,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北方马背民族在这里形成。进入封建社会,中原和鄂尔多斯的往来开始增多,特别是经济、文化的交流。1840年之后,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伊盟人民始终没有间断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著名的独贵龙运动,特别是席尼喇嘛领导的新独贵龙运动曾给封建王宫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以沉痛打击。1936年建立了党的组织。这样就在鄂尔多斯人民中形成了一种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维护团结、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和文化内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首开农村牧区改革新局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90年代鄂尔多斯形象工程建设,给鄂尔多斯的传统精神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注入了新的内容,更使这种传统精神和文化内涵在新形势下产生了新的、强大的凝聚力,产生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热情和积极性。伊盟的好多口号、设想只要正确地提出,很快就能深入人心,很快就能得到响应,这也是伊盟历届领导能够最广泛地动员和带动群众去搞经济建设的思想文化基础。这一文化底蕴也为党和政府带领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提供了安定、祥和的环境氛围。概括上述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快的基本因素了。

        (七)鄂尔多斯经济现象是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改革大环境的产物。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伊盟的不少届领导也曾提出过许多非常好的工作思路和建设思路,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实施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伊盟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活力爆发出来了,能量释放出来了,形成了强大的建设力量,所以说鄂尔多斯经济现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基本政策、基本路线的产物。

        在伊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同时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如果没有自治区的正确领导,没有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支持,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也是不可能形成的。比如,各家银行,不仅在资金贷款上大力支持,而且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极大地促进了伊盟经济的发展。

        (八)讲究工作技巧和方法。

        经济工作当中也应当讲究工作技巧和方法,正确使用好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伊盟无论在农村牧区,还是城市;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商业;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教育等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好的、值得借鉴的工作技巧与方法。例如:干部队伍相对稳定,特别是选拔培养、保护建立稳定企业家队伍的方法,集中资金发展三优产业的方法,政府、企业、银行联手动作的方法,强政府、硬调控的方法,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有针对性、有号召力的口号的方法,对企业送温暖政策的方法,领导与企业家理性沟通、高能激励、刚性约束的方法等等,这些工作方法与技巧,为伊盟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也是各种因素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所谓成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历史原因,有现实原因,有客观原因,有主观原因,有物质条件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等等。我的分析,也只是基于所知部分,择其主要而论之。

        三、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启示

        鄂尔多斯经济现象除证明了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还启示我们差距是可以缩小的,落后是可以赶上先进的,经济发展是可以超常规、跳跃式前进的。所谓超常规、跳跃式就是靠科学技术,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靠管理,靠改革来缩短发展时间,以达到大的跨越。如果不搞超常规、跳跃式,中国就永远赶不上美国,伊盟也就永远不会走到前列,中西部地区永远赶不上东部地区,而历史实践证明,世界上没有这种事,也没有这种道理。世界银行的一位专家曾经计算分析,从1981年开始,美国按2.5%的年平均速度发展,中国按7%的年平均速度发展,到2035年,中国就可以赶上或超过美国,可见,发展速度的重要。当然这个速度是有效益的质与量同步的速度。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就是鄂尔多斯人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它不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贵的、可借鉴的、可推广的经验,也是对我们生活在不发达地区人们的鼓舞,给了我们信心,给了我们志气,这都是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四、对伊克昭盟工作的几点建议

        鄂尔多斯经济有它快速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它的初级性、脆弱性、阶段性和不巩固性的一面。鄂尔多斯经济的发展,从工业角度来看,还没有脱离初级起始阶段,只是工业化总体时期的开始(初级性)。鄂尔多斯经济所取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成果。这种阶段性成果,正处于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由商品紧缺转为商品逐渐饱和,体制转制、结构调整的阶段,如果不很快升级,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无法巩固(不巩固性)的。生产的产品基本上还是原、初、低、大产品,高、精、尖的东西少,经济增长点基本上还是资源型产业为主,带有基础性、普通性、大众性,还远未运用世界领先的经济增长技术。因此目前的发展速度和进入快车道地位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尽管取得了人进沙退的成绩,但是初级的,低标准的,如果不尽早进行高层次改造,出现连年干旱,大面积的沙蒿草场就会被沙化。生态建设上的脆弱性尤其明显。据此,提几点建议。

        (一)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利用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以外,必须选择上一些大的项目,寻找投资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给鄂尔多斯经济注入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鄂尔多斯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努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升级换代。

        充分利用国家结构调整阶段,转制时期,抓紧调整优化结构,抓紧产品的升级换代,否则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如我国恢复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地位,从总体上看是有利的,但对局部地区、产业行业在短期内会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及时进行优化结构,产品的升级换代,市场竞争中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一段时间内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三)努力快速进入知识经济新阶段。

        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经济的竞争。知识经济就是以高科技为基础,以科学的、最先进的管理为基础的经济。如果不及时抓紧利用高新技术进入知识经济新阶段,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四)努力提高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

        市场竞争归根结蒂就是人才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拥有人才,谁就会领导世界潮流,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建设当中,在国家、自治区机构改革当中,要积极挖掘、网罗、收集人才,逐步培育、完善人才市场。

        (五)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把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国民素质上来。这个指示非常深刻,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是路子、是目标、也是方法。谁能早落实,谁就会发展快,谁就能走入前列。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不提高全民素质,要想发展进步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要抓紧时间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改变工作方法,进一步拓宽思路,下功夫提高国民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总之,通过研讨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使我们看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希望,看到了中西部的希望,给了我们赶超发达地区的信心和勇气。

责任编辑:夏 日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