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动态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一带一路”语境中的新泉州学研究

来源:未知 作者:□ 林丽珍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1-15
摘要:摘要 泉州学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提出于1980年,至今,泉州学研究已走过了90年的历程。近年来,中央做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并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支持福建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这对我们来讲又迎来了非常好的历史机遇期。海外交通这一领域是


        摘要 泉州学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提出于1980年,至今,泉州学研究已走过了90年的历程。近年来,中央做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并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支持福建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这对我们来讲又迎来了非常好的历史机遇期。海外交通这一领域是泉州学中的显学,资料丰富,不时有震惊学界的新文物资料出现,广受中外学者的注目,其后的发展仍将是泉州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回顾泉州学的形成历程,梳理泉州学发端至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一带一路”语境中的泉州学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想法,以迎接更加美好的泉州学研究的明天。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新泉州学 研究


  一、泉州学研究的回顾
        要了解泉州学,首先要对泉州学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国际知名学者、台湾“中央研究院”李亦园院士在《“泉州学”的新视野》一文中指出:“一般方志的撰写大都属于编纂、记述、刊录、登载,而较少进入‘研究’的范畴。而‘泉州学’之有别于‘泉州志’的地方,就在于‘泉州学’的基本立场是在从事研究的,像一门学科一样是以研究为最终目的。”①所以尽管泉州在南宋时已有方志,但从“研究”等角度考虑,泉州学应当是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
        汪毅夫研究员在《厦门大学国学院与泉州历史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1925年12月筹办,1926年9月开办,而1927年2月即停办,其存在的历史虽然短暂但产生的影响相当深远。期间,厦门大学国学院戴密微、张星烺、陈万里、顾颉刚诸教授及厦大哲学系艾锷风教授在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刺桐双塔》《中世纪之泉州》《泉州访古记》《泉州第一次游记》《泉州的土地神》《天后》《福建闽南的两座方形石塔》《刺桐的花岗岩石碑断片》等成果,于今可视为泉州学研究的起点。同时汪毅夫研究员还在该文中指出:张星烺的《中世纪之泉州》诸“节目”简直是现今“泉州学”研究之大纲。②根据以上理据,陈桂炳教授在《泉州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一文中提出暂时可将泉州学研究的肇始时间定于1926年③,这个观点在时下是被普遍接受的。
        此后各个门类及学科的学术研究团体——宗教、戏曲、方言、武术、港口等学会和刊物、专著:《泉州文史》《海交史研究》《泉南文化》等如同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形成了国内外的一股泉州热,这为作为真正学科名称——泉州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80年,陈盛明、陈泗东、傅金星等几位泉州文史界的老前辈在一次闲谈中,论及敦煌学时,陈盛明先生(时任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就提出,能否也来搞个“泉州学”,虽然也有人持怀疑态度,但“泉州学”这个学科名称正式被提出来,同时也开始了对泉州学概念和研究范围的不断探索。
        1989年秋,在泉州市委宣传部召开的学术座谈会中,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泉籍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在会上提出“泉州学是可以的、可行的”。他认为研究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侨华人,追根溯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根源就是泉州。李亦园先生的论述引起了泉州文史界人士的重视,并开始了创立“泉州学”的思考。同年12月,傅金星学者在《泉州文史》第10期发表了《破土而出的“泉州学”》一文,认为“泉州学”的研究“已在不自觉地探索中逐步形成为自觉的行动”,之后又连续发表《要用科学的态度研究“泉州学”》和《“泉州学”研究探索》两篇论文,深入研讨泉州学的内涵和外延,泉州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建设原则等。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总负责人迪安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国内外30多家新闻媒体单位的近80名记者提出:“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学科‘泉州学’来进行研究,正像研究‘敦煌学’一样,使‘泉州学’成为一个国际项目。”考察团还建议建立某种国际性的科研机构,组织世界各国专家学者进行泉州学研究。随后,在泉州社科界人士的多方努力和推动下,同年11月8日,“中国泉州学研究所”在泉州海交馆举行成立大会。泉州学研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一项后续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中国泉州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配备设施、研究经费一直未到位落实,而泉州学学科建设的开拓者陈盛明、陈泗东、傅金星等老先生也相继过世,泉州学研究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1995年,泉州学与敦煌学、徽州学等53种“学”收入《中国学术通览》一书,泉州学学者陈鹏先生在该书中发表《泉州学》一文。
        1996年泉州师专(今泉州师范学院)为办出特色,于5月8日,成立泉州学研究所。2004年12月,原中国泉州学研究所启动,市委编办作出批复(泉委编〔2004〕59号),重新核定泉州学研究所编制,行政关系隶属于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领导。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学研究所和泉州师院泉州学研究所各自发挥特色,共同把泉州学研究推向深入,也标志着泉州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泉州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泉州学研究自发端以来,学术研究历来活跃,学术研讨活动持续进行。特别是2004年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学研究所启动以来,研究成果更是日益丰富。不论是在学科建设还是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名城、人物、南音南戏、宗教文化、民俗、少数民族与闽南民系、南建筑、南拳南少林、华侨华人、泉台关系、方言等专题研究方面,采用召开学术会议、构建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出版学术成果等方式,不断推进泉州学研究,扩大泉州学影响。
        1.召开学术会议  
        近年来召开的综合性会议有:泉州学研究学术会议(1992年)、海峡两岸泉州学学术研讨会(1999年)、闽南文化论坛(2003年)、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学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2006年)、第八期“刺桐论坛——泉州学研讨会”(2006年)、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2010年)、“加强闽南文化研究服务海西社会发展——闽南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2011年)、“‘两岸闽南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2012年)、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2013年)、走向世界的地方学研究学术研讨会(2014年)等。
        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研讨会议有:安海港史学术研讨会(1985年)、泉州市舶司设置九百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市舶制度与海外贸易学术研讨会(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泉州国际学术研讨会(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十周年庆典暨“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海上丝绸之路与蟳埔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2004年)、“古代中韩海上交流”学术研讨会(2005年)、海上交通与伊斯兰文化学术研讨会(2008年)、郑和航海学术论坛(2010年)、“东亚文化与海洋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第二届海峡两岸海洋文化研讨会(2011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2015年)等。
        名城、人物、南音南戏、宗教文化、民俗、少数民族与闽南民系、南建筑、南拳南少林、华侨华人、泉台关系、方言等专题研究召开的研讨会有:李赞研究学术讨论会(1987年)、泉州市纪念“天后宫建宫800周年大会暨泉州与妈祖信仰的传播”学术研讨会(1996年)、纪念施琅将军逝世三百周年大会暨施琅学术研讨会(1996年)、福建九仙传说与信仰学术研讨会(1998年),安溪清水祖师文化学术研讨会(1998年),泉台王爷神缘学术研讨会(1998年),泉州关岳信仰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2001年)、“施琅与国家统一”学术研讨会(2001年)、“郑成功与台湾”学术研讨会(2002年),《梅氏日记》与郑成功新史料座谈会(2003年)、俞大猷历史研讨会(2003年)、“施琅与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2003年)、“泉州多元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影响”研讨会(2004年)、泉州市李贽思想学术研讨会(2004年)、唐诗人、文学家、教育学家欧阳詹学术研讨会(2004年)、九仙山学术研讨会(2005年)、中国和平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国际研讨会(2005年)、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学术研讨会(2005年)、纪念李贽诞辰479周年座谈会(2006年)、泉州市语言文字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2007年)、海峡传统文化·北管交流研讨会(2009年)、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2009年)、国际南少林五祖拳学术研讨会(2010年)、第二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2010年)、“海外华人——文化、宗教与世界观”国际研讨会(2011年)、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2年)、朱熹及其后学与泉南文化研讨会(2012年)、李贽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泉州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等。
        2.构建学术平台  
      (1)建设“中国泉州学研究”网站 (http://www.cnqzx.com)。2006年9月1日,中国泉州学研究网站开通。网站首页设置组织机构、学科建设、专题研究、比较研究、泉台缘、学术动态、学人风采、期刊通讯等12个一级栏目。专题研究下设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南音南戏、经济研究、历史研究、文化研究、名城研究、人物研究、方言研究、华侨华人等13个二级栏目,并设置了《闽南》杂志电子版的浮动链接,该网站学术含量高,多侧面、多学科、多领域地展示了泉州学的研究成果。
      (2)申请并创办《闽南》(CNQ刊号)杂志。2007年6月,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闽南》杂志获福建省委外宣办、省新闻出版局批复创刊。并于同年10月出版《闽南》杂志第一期,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了46期。《闽南》杂志常年内设泉州学研究专栏,每年设置不同的专题或者专刊,如2014年设置了东亚文化之都专题及海上丝绸之路专刊,2015年设置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保护与创新专题,力求全面地展示泉州学研究成果,为海内外热心和关注泉州学研究和闽南文化传承、发展的各界人士,构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和研究阵地。 
      (3)编辑出版《泉州学研究通讯》。作为一本内部通讯资料,《泉州学研究通讯》收录历年泉州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情况和泉州学研究所得工作情况,便于同全国地方学兄弟单位相互交流。
      (4)在《泉州年鉴》中单列“泉州学研究”栏目。自2003年在《泉州年鉴》中开设“泉州学研究”栏目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肯定。“泉州学研究”正成为《泉州年鉴》的特色和品牌。2005年8月,泉州学研究所与泉州市方志委联合召开《泉州年鉴》(2005卷)“泉州学研究”编纂工作会议,进一步细化了泉州学研究的二级栏目,涵盖面更广博,充分体现了泉州学作为综合性学科的特点,突出了泉州学这一地域特色学科在泉州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5)开通泉州学研究微信订阅号及微信群。微信是个普及面非常广的一种新型交流媒介。泉州学研究订阅号主要用来分享泉州学研究的成果及反映泉州学研究的学术动态。微信群主要用于联络泉州学专家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可及时了解掌握泉州学专家学者的研究动态、方向及成果,分享学术活动等。
       3.加强学术交流
      (1)与兄弟地方学的学术交流。为学习借鉴兄弟地方学研究的成功经验,更好地推进泉州学研究,泉州学研究所组织专家赴广东潮汕、汕头、安徽黄山、江苏扬州、浙江温州等与当地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交流,互赠资料,并在考察结束后,整合资料、完成考察报告。接待北京学、潮州学、广州学等兄弟单位来泉交流学习,分享双方成果,通过比较,找到差距,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泉州学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2)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除了积极参加在泉州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还积极参加省内、国内、国际的学术研讨会,如国际潮学学术研讨会、厦门市闽南文化论坛、区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研讨会(温州)、地方文化与地方学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西口论坛、2012世界闽南文化节(台湾)、2014世界闽南文化节(澳门)、亚洲文化论坛(韩国)等。
      (3)尝试“泉州学”走进课堂,2007年初应邀到泉州市委党校为学员作《泉州学研究概述》讲座,讲座回顾了从20世纪20年代到本世纪初泉州学的研究历程,围绕什么是泉州学,为何要研究泉州学,怎么研究泉州学及泉州学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以及泉州学研究的必备书目等方面展开,在学员中获得一致好评。之后,又多次应邀到市委党校为学员们做泉州学研究的相关讲座。 
        4.出版学术成果
        泉州学研究自发端以来,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在历次会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热心泉州文化的专家学者们、文史工作者们,挖掘整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发表了大量的泉州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同时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泉州学研究书籍。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出版的书籍有:《刺桐双塔》《中世纪之泉州》《泉州访古记》《泉州第一次游记》《泉州的土地神》《天后》《福建闽南德两座方形石塔》《刺桐的花岗岩石碑断片》《泉州历史文化丛书》《泉州传统戏曲丛书》《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学研究小丛书》《逝去的繁荣》《泉州学研究》《学术泉州》《泉州文史研究》《采州宗教石刻》《泉州史迹研究》《南戏论集》《妈祖研究》《郑成功研究》《施琅研究》《俞大猷研究》《李贽研究》《幸园笔耕录》《泉山采璞》《泉州家族文化》《泉州南少林研究》《安海港史研究》《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李亦园与泉州学》《〈平闽十八洞〉及其研究》《回望闽南侨批》《闽南侨批史话》《回望泉州学》《泉州学散论》《泉州千家诗》,以及鲤城、泉港、南安、惠安、永春等县(市、区)出版的地域文化丛书等数百种。有关部门编辑出版的报刊,如《泉州文史》《泉南文化》《海变史研究》《泉州学林》《泉州文史资料》《华侨史》《泉州师范学院学报》《闽南》等发表的各个阶段的学术论文,也从各个侧面拓展了泉州学的研究。
        三、“一带一路”语境中的的新泉州学研究
        1.在研究对象上要有所深化和侧重。从上述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泉州学概论》至今尚未出版,而以泉州学为题的文献研究主要是在探讨学科本身如何建设,以及研究的范畴、方法等,其实质性的研究不多,这说明泉州学学科本身的理论概念还在完善当中,尚未建立起自身的学科体系、学科的理论方法、术语等。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同学科发展的程度相对应的。至今,泉州学已走过了90年的历程,在泉州学研究的许多领域,比如,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华人研究、南音南戏研究、宗教文化、民间信仰等方面,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泉州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建立起泉州学学科体系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
        人类创造世界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因此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泉州学的研究和自身的理论建设也只能遵循这一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理论,再用于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正如傅金星先生在《“泉州学”初探》一文提到泉州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一门用新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泉州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现象,以及他对中国和实际历史文化的促进和影响,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真理,为当前泉州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进步服务的科学。可见,泉州学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对应用研究和未来研究有所侧重,这也是我们一直比较忽略的。
        2.在研究方法上要多措并举。孔子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锐利的工具干不了活,同样,使用单一的工具也是干不好活的。李亦园先生认为:“泉州学是一种以泉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生态环境等为研究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具体可认为它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民族、艺术、语言、文学、戏剧、建筑、风俗习惯等,包含社会学、地理学、民系学等诸多方面。而社会学、地理学、民系学等这些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有过许多理论建设;作为一名新兴学科而且又是跨学科的学科,要提升泉州学的研究水平,应吸收这几个学科的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以建立自身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吸收不是诸学科加在一起的简单拼凑,而是取其与泉州学研究对象相关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的形成和发现时,应该为对象所证实,并由此演绎推出,以证实这种理论在泉州学领域的普通性。
        3.在研究视野上要立足泉州,放眼世界。在泉州学研究重要范围的泉州海外交通研究中,未能把它与广州、宁波等古代贸易大港的情况加以比较研究,未能把泉州港的衰落与漳州、厦门等港的兴起及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的东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等大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这就限制了自己的研究视野。李亦园院士在《“泉州学”的新视野》一文中提出:泉州学的视野应不止于泉州一地而言,而应以福建,再以华南,更及于全中国为指涉的架构来做比较分析的研究。“泉州学”既然是以研究泉州文化的特色为任务,那么所谓特色就是要显现于不同于他处,因此就是要与他处做系统的比较。泉州是闽南省的一个地区,是华南的一个方言区域,是中国的24个历史古城之一,是一个最重要的侨乡,因此要比较福建其他地区的历史人文活动,比较华南其他方言区域的文化特性,比较24个历史文化古城的种种差异,比较全国侨区与非侨区、海洋取向与大陆取向区域的差异,才能把泉州文化的特色衬托出来,这才能显现泉州学存在的学术意义,因为泉州学研究在视野上应立足泉州,放眼世界。
        4.在研究时间维度上要古今兼顾。泉州在历史上曾经是多么的辉煌,是世界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梯航万国、舶商云集”。因此提到泉州学研究,可能不少人认为仅仅是泉州古泉州的历史,确实也出现了以往的泉州学研究侧重于研究泉州辉煌的历史与文化,更多的是把研究方向投向昨天,却较少联系今天,出现了厚古薄今的现象。其实不然,泉州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具体学科,内容是非常深厚广博,它既包含历史上泉州的方方面面,也包含了现代泉州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我们在注重对历史泉州研究的同时,也应加强对现代泉州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保存工作,包括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电脑、摄影、录音等现代工具进行原始资料的记录和保存,加强对现代泉州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探讨、研究与总结,做到历史与现代并重。
        5.在研究力量上要争取社会认同。泉州师院泉州学研究所及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学研究所的设立给泉州学带来了强大的新生力量,但作为一门重要的科际综合性学科,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提出,历史的研究单位不是国家、民族而是“文明”(社会)。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观点,所以我们的泉州学研究不能仅仅依托在政府部门、高校、团体单位,更多的是应取得社会认同,通过成立地方学的民间智库,来推动泉州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亦园:《“泉州学”的新视野》,《李亦园与泉州学》,九州出版社,2012年6月。
  ②汪毅夫:《厦门大学国学院与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③陈桂炳:《泉州学研究的历史回顾》,《泉州学散论》,华夏出版社,2009年3月。
  ④傅金星:《破土而出的“泉州学”》,《泉山采璞》,1992年6月。
  ⑤陈鹏:《泉州学》,《中国学术通览》,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2月。
  ⑥吴远鹏:《泉州学研究浅谈》,《泉州晚报·海外版》,2002年10月8日。
  ⑦傅金星:《“泉州学”初探》,《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第3期。
  ⑧林少川主编:《回望泉州学》,九州出版社,2013年6月。

      作者:泉州学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 林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