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联席会成员 地方学动态

地方学应用的新探索——以大冶学研究为例

来源:地方学的应用与创新座谈会专辑 作者:刘金林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1-18
摘要:摘要 大冶学的创建及研究是地方学应用的一次新探索。大冶学是以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和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湖北省大冶市和黄石市为例,充分利用三千年矿冶文明史中遗留下来的古矿冶遗址以及百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史形成的矿冶工业遗产等丰富的枯竭资源创建的地方学学

 
        摘要 大冶学的创建及研究是地方学应用的一次新探索。大冶学是以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和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湖北省大冶市和黄石市为例,充分利用三千年矿冶文明史中遗留下来的古矿冶遗址以及百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史形成的矿冶工业遗产等丰富的“枯竭”资源创建的地方学学科体系。大冶学创建的目的是寻找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之路,让“枯竭”资源永不枯竭,通过开展大冶学的研究,创建一条汉冶萍铁路文化线路遗产,即黄石工业遗产片区,最终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文化旅游,促进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大冶学的创建对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中国资源枯竭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基地——中国黄石公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地方学 应用 大冶学 现实意义

 

        在我国,研究地方、地域的学问,历史悠久。地方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近年来,徽学、北京学、鄂尔多斯学、潮州学、泉州学、扬州学、杭州学、温州学等地方学逐渐形成品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5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成立了由扬州、温州、泉州、潮州等十几家地方学、地方文化研究机构组成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并担任第一任联席会轮值主席。2008年至今由北京学研究所担任联席会轮值主席,成员单位发展到30多家,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成立十年来通过开展一系列地方学研究交流活动,推动了全国地方学研究的发展。从各地地方学的创建来看,大多数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本身超越任何学科的界限,因此地方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知识体系。如北京学研究所张宝秀所长在《对北京学理论体系的再思考》中所言:地方学重要的是将某一地域作为一个有机综合体进行研究,研究其各种组成要素的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探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北京学是多学科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是一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主要学科有历史学、地理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北京学既是学科性的,又有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各个地方学研究的视角和重点有所不同,而立足当地、探索规律、服务现实,这些都基本相同。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服务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地方学是否达到学术层次的知识体系的唯一标准。
        大冶学的创建及研究是地方学应用的一次新探索,目前在国内资源枯竭城市研究中,充分利用城市工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工业遗产资源创建地方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尚为空白。大冶学是以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和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湖北省大冶市和黄石市为例,充分利用三千年矿冶文明史中遗留下来的古矿冶遗址以及百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史形成的矿冶工业遗产等丰富的“枯竭”资源创建地方文化学科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路,让“枯竭”资源永不枯竭。即通过开展大冶学的创建及研究,创建一条汉冶萍铁路文化线路遗产,即黄石工业遗产片区,打造中国资源枯竭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基地——中国黄石公园。
        一、大冶学是资源枯竭城市创建地方学学科体系探索的典型范例
        在我国资源枯竭城市创建地方学是一项创举。我国资源枯竭城市大多数是新中国时期创建的,绝大多数是单一的资源开发型城市,地方文化建设薄弱。而黄石市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商朝晚期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说明大冶是中国古代的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近代从张之洞开创中国钢铁工业开始,大冶成为中国历届政府建设的重点,成为全国重工业中心,这是其他资源枯竭城市所不具有的条件。丰富的近代大冶工业档案文献资源、众多的矿冶考古遗址报告以及影响全国的名人档案文献资料为大冶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学术基础,大冶学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创建地方学学科体系的典型范例。
        大冶学的创新之处是充分利用资源枯竭城市的“枯竭资源”——矿冶遗址、工业遗产以及工业档案等文献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冶学。
        创建大冶学,必须充分利用黄石工业及工业遗产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优势,工业及工业遗产是黄石市的立市之本。特别是近代矿冶工业遗产是黄石市之源,黄石市之魂。通过开展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重点是创建具有黄石特色的地方学体系——大冶学,即矿冶文化学科体系。大冶学融地名学与悠久的历史(三千年青铜文明史、一千年建县史、百年开发史及工业文明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兴矿冶之意)与著名的工业品牌(近代汉冶萍公司大冶铁矿、大冶钢铁厂以及大冶水泥厂、大冶源华、利华煤矿闻名中外,现代大冶铁矿、大冶特钢、大冶有色世界闻名)于一体,创建大冶学不仅是保存我国古代矿冶文明、近代工业记忆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和建设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有益探索,也促进矿冶文化遗址保护及旅游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大冶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与旅游区
  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黄石工业遗产片区包括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四个部分。黄石工业遗产不仅完整展示了悠久的古代矿冶文明,也充分展现了20世纪早期工业化、近现代化的进程,其完整性、系统性、代表性在全国罕见。
        实际上,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的范围比四大工业遗产旧址要大的多,其核心应该包括五大工业遗址(除前面指出的四部分外,还应包括源华煤矿旧址)和一条汉冶萍铁路。这五大工业遗址通过汉冶萍铁路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规模宏大的文化线路遗产区。
        通过大冶学的创建及研究,把与大冶学的核心内容矿冶文化有关的工业遗产、遗址、博物馆和公园整合在一起,以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为核心,创建黄石工业遗产旅游区,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协调,统一宣传及旅游操作。主要包括五大工业遗址、博物馆或公园,即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华新水泥厂旧址和源华煤矿旧址。现在已经建成的有汉冶萍广场及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新冶钢公司厂区部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及大冶铁矿博物馆。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以及旅游区将努力打造成中国资源枯竭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基地——中国黄石公园。
        2.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世界遗产中心的报告,截至201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工业、技术文化遗产共有54项。54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中,38项位于欧洲国家,占遗产总数的70%,这与世界遗产委员会希望构建一个平衡、可信的《世界遗产名录》的目标不甚一致。
  欧洲的工业遗产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对于我国而言,截至2011年7月,我国共有41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6项,但与工业或技术相关的遗产仅有“青城山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一项,中国近现代工业遗产则是空白。
  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申遗的优势在于黄石工业遗产时间上的连续性、品类上的多样性、空间上的聚集性。黄石工业遗产片区既有如南美洲古代矿冶工业遗址、又有如欧洲近代大型工业遗产;既有近代汉冶萍铁路遗产,又有长江近代先进港口码头遗产。
  单看黄石矿产的采、选、冶以及水泥制造等遗产,全国不乏其物,但四大工业遗产集中于17平方公里的区域密集呈现,全国唯一,世界罕见。
  从2009年开始以华新旧址保护为契机,加快黄石工业遗产保护的步伐:全市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出台《黄石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加大投入整治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周边环境,加快建成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2010年、2012年两届黄石矿冶文化节,凝聚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共识,彰显了“矿冶文化”的魅力。
  2011年全国“两会”,由单霁翔、宋祖英、贾平凹等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设立黄石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片区的提案”……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黄石“申遗”目标更明确。通过大冶学的研究,特别是重点开展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价值研究,将促进“申遗”成功。
  (二)建设中国黄石公园
  从公元6世纪有文字记载的风景如画般的黄石山,到现代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4A级景区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和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再放眼世界第一旅游品牌。创建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以此为核心组,充分利用3000年即将枯竭资源的矿冶文明成果,吸收世界第一旅游品牌——美国黄石公园的精华,回归到犹如风景如画般的黄石山,创造“中国黄石公园”品牌。正如1946年,华中钢铁公司筹备处编制的《黄石市市政建筑纲要》中提出“拟将黄石港、石灰窑连成一气,合称为黄石市……查美国有黄石公园闻名于世,他日吾人之计划如果能实现则可谓巧合矣。世外桃源,其将实现吾人之理想乎……”
  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与山水名胜、红色旅游景点等相结合组成中国黄石公园。中国黄石公园实际上是一个以大冶学为核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它可以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旅游企业、工矿企业以及相关的机构组成,可以借鉴大庆、景德镇、徐州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经验进行组建。
  中国黄石公园的进一步拓展是将矿冶文化及工业旅游、山水名胜旅游、红色旅游等相结合,包括黄石市区、大冶市、阳新县的工业旅游、名胜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等公园、旅游景点。
  创建中国黄石公园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是一个民心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机关以及相关单位的统一规划、管理和通力合作。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黄石工业遗产片区已成为关键性的一步。再通过与西塞山、黄荆山、磁湖、东方山、雷山风景区相结合,组建一个统一的旅游联合体,形成统一的有一定规模的黄石旅游市场。通过大冶学的研究作指导,让黄石工业遗产旅游在探索中前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①张宝秀、成志芬、马慧娟:《我国地方学发展概况及对北京学的再认识》,《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②包海山:《从地方学所创造和应用的文化谈起》,中国民族宗教网,2014年5月2日。
        ③张宝秀:《对北京学理论体系的再思考》,《2015北京学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5月。
        ④王晶:《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工业遗产发展初探》,《中国文物报》,2013年2月8日第6版。
  ⑤黄林中、陶忠辉、丁元拾、王剑:《让矿冶工业遗产走向世界——黄石市长杨晓波谈申遗之路》,《湖北日报》,2012年11月19日。
  ⑥刘金林:《永不沉没的汉冶萍 探寻黄石工业遗产》,武汉出版社,2012年8月。
  ⑦刘金林、聂亚珍、陆文娟:《资源枯竭城市工业遗产研究——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研究为中心的地方文化学科体系的构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11月。

       作者:湖北师范学院矿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金林